徽县紫皮大蒜

徽县紫皮大蒜种植协会 【管理

原产地甘肃

– 产地市县:甘肃省陇南市徽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蔬菜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1496
– 地标认证时间:2014
– 品质特点:汁液粘重、芳香浓烈、辛辣适口、营养丰富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公告第2136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4年7月28日
产品介绍

徽县紫皮大蒜产区位于嘉陵江上游西秦岭南麓的徽成盆地腹心,是我国秋播越冬大蒜最适宜的产区之一,为徽县紫皮大蒜的独特风味产生提供了丰富而独有的营养。被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列入《本草纲木》;徽县紫皮大蒜的栽培历史悠久绵长,从当地出土的现存于徽县文化馆的两只“西汉青铜蒜头壶”就可推知,汉代时徽县先民就认可和喜食大蒜。另据《徽县志》230页26行史料记载,明代前就有栽培,占有居家菜园一畦,多为自产自消,偶有少量产品从南路通过嘉陵江永宁埠码头,沿江水向下游陕南、川北之地运销,从西路通过徽、成、康、武茶马古道向甘南藏区行销。1979年,泥阳镇供销社为完成逐年加大的供给任务,种植1900亩,壮大了集体经济。从包产到户至1992年,受效益驱动和政府引导,面积逐年扩大。成为徽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乡间谚语、歌谣随之产生,有:“伏镇的萝卜徽县的蒜,红川的女娃不用看(即个个都美)”、“徽县的蒜苗成山山,汉中的蒜苗靠边边”,“徽县的蒜苔陇南春的酒,看着闻着就香破口”,“油饼醮蒜,越吃越颤(美)”;被徽成小曲编入唱词在年节社火队演唱的有:“今年秋天我种蒜蒜,明年春天我打辫辫,挂在房檐凉干干,等到年关换钱钱”,“江洛香醋泡泥阳蒜,预防你娃肠胃炎,请你吃一瓣,就能解解馋,请你吃两瓣,就能发发汗,常吃常发身子健,不进医院不花钱”,“一头蒜,换块砖,百头蒜,换根椽,千头万头建新院,建成新院就把媳妇占”。 2003年,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2005年获得了A级绿色食品大蒜,注册了“陇珍”、“绿箭”、“神翠”、“紫衣”等“三蒜”专用商标。2007年,徽县绿色大蒜获得第十四届杨陵农高会农业科技项目“后稷奖”。
大蒜是百合科葱属草本辛香类食用植物,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据《史记》、《博物志》、《农政全书》等典籍记载,西汉武帝时期著名外交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带回葡萄、苜蓿、核桃、胡蒜(今大蒜)等大批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子,胡蒜开始在长安周围的关中平原种植。按皮色分为紫皮和白皮两种,比当时汉人种植的小蒜产量高、品味好,耐存放。
现今在徽县泥阳镇、江洛镇、伏家镇、栗川乡、银杏树乡、城关镇、水阳乡等乡镇种植的大蒜为紫皮大蒜,目前产区主要分布在以泥阳镇为原点的洛河流域和千河流域7乡镇103个行政村的川坝河谷区和浅山丘陵台田地带,面积7万多亩,是徽县特色蔬菜中的拳头产品,是甘肃省著名的土特产。
徽县紫皮大蒜产区位于嘉陵江上游西秦岭南麓的徽成盆地腹心,光、热、水、气、土资源充足而协调,是我国秋播越冬大蒜最适宜的产区之一,尤其是冲积——洪积型土壤母质中特有的硒、锗等矿物质元素,为徽县紫皮大蒜的独特风味产生提供了丰富而独有的营养。在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和盆地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的繁衍育化下,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持续不断的人工驯化下,徽县紫皮大蒜已成为我国食用芳香辛辣植物种质资源库中重要一员,成为大蒜家族中的一个特殊种群,成为北方菜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佐料。徽县紫皮大蒜中含大蒜素≥189.8毫克/100克,挥发油≥0.17毫升/100克,磷≥89.8毫克/100克,维生素C≥11.2毫克/100克。大蒜素、挥发油、磷、维生素等多种有机物质显著高于其它产区的蒜头。
徽县紫皮大蒜以蒜皮紫红、肉质脆嫩、汁液粘重、辛辣适口、芳香浓郁、营养丰富而驰名陇上、行销西北;以易剥耐贮、生食辛香、熟食味浓、去腥除膻而成为清真食品必用材料;更是风糜全球的“兰州拉面”保持正宗的秘密武器之一。以杀菌抗炎、保肝防癌、杀虫驱虫、除湿祛风等众多医疗功效而被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列入《本草纲木》;以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深具美容养颜、刺激味蕾、增加食欲等功效而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向全人类推荐的十大最佳营养保健食品之一。
徽县紫皮大蒜的栽培历史悠久绵长,从当地出土的现存于徽县文化馆的两只“西汉青铜蒜头壶”就可推知,汉代时徽县先民就认可和喜食大蒜,极有可能从汉代就开始种植。现今遗存并种植的紫皮大蒜,极有可能是古西亚胡蒜进入华夏后扎根于徽成盆地上的一个遥远而强有力的后裔。另据《徽县志》230页26行史料记载,明代前就有栽培,占有居家菜园一畦,多为自产自消,偶有少量产品从南路通过嘉陵江永宁埠码头,沿江水向下游陕南、川北之地运销,从西路通过徽、成、康、武茶马古道向甘南藏区行销。抗战时期,民国政府在1938年7月将纵贯徽县东西的华双公路(今G316线)修通,徽县紫皮大蒜开始向天水、兰州行销,渐有名声。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通过供销部门供应天水市及周边各县城区民众。徽县紫皮大蒜的品味更佳,更受民众喜爱,在河东地区开始小有名气,成为当时供销部门的紧俏食品。1979年,泥阳镇供销社为完成逐年加大的供给任务,投资扶持泥阳大蒜基地建设,当年鼓励柳巷、李磨、苟庄等村连片种植1900亩,年底以蒜苗、蒜苔、蒜头为主的“三蒜”收入达到25万元,壮大了集体经济,从此拉开了规模化种植“三蒜”的帷幕。从包产到户至1992年,受效益驱动和政府引导,面积逐年扩大。目前,种植面积4700公顷,蒜头、蒜薹、蒜苗总量为10万吨,产值2.12亿元,成为徽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1993年为了方便群众销售和外地客商收购贩运,泥阳镇修建了当时陇南地区最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主要是以集散“三蒜”产品为主,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四川等省区客商和本省各地客商,每年在11月中旬到来年5月中旬,云集泥阳镇,陆续收购蒜苗、蒜苔、蒜头,产销旺季时形成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壮景,产品之多令外地客商惊叹,产品之好令当地人们自豪,徽县紫皮大蒜声名鹊起。乡间谚语、歌谣随之产生,流传最广的谚语有:“伏镇的萝卜徽县的蒜,红川的女娃不用看(即个个都美)”、“徽县的蒜苗成山山,汉中的蒜苗靠边边”,“徽县的蒜苔陇南春的酒,看着闻着就香破口”,“油饼醮蒜,越吃越颤(美)”;被徽成小曲编入唱词在年节社火队演唱的有:“今年秋天我种蒜蒜,明年春天我打辫辫,挂在房檐凉干干,等到年关换钱钱”,“江洛香醋泡泥阳蒜,预防你娃肠胃炎,请你吃一瓣,就能解解馋,请你吃两瓣,就能发发汗,常吃常发身子健,不进医院不花钱”,“一头蒜,换块砖,百头蒜,换根椽,千头万头建新院,建成新院就把媳妇占”。这一时期,数十家新闻媒体先后对徽县大蒜产业进行了报道,典型的有:2005年6月,新华网甘肃频道、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农民报等均以《徽县小蒜头撑起大产业》为题进行了报道;2006年6月7日中国甘肃网报道《徽县大蒜喜获丰收》的新闻;2008年8月,新农村商网、陇南报等相继刊发《徽县“三蒜”谱新篇》。新闻媒体的争相报道,不仅促进了徽县大蒜产业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徽县紫皮大蒜在国内市场上的知名度,“三蒜”产品销量大增,名声大噪。
从1993年开始,由于徽县紫皮大蒜在西北市场日益走俏,价格逐年升高,蒜头收获后还能种夏玉米,群众种植热情高涨,产区由洛河流域迅速向千河流域的伏镇、栗川乡扩延,伏镇川的数万亩稻田一时为之起旱,改为蒜地。到上世纪末,已越过徽县东西界山——架子山,在西河流域的银杏乡、城关镇、水阳乡也开始大片种植,全县种植采苔采头蒜田4万亩,采苗蒜地3万亩。
进入新世纪,徽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大蒜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徽县川平地退出小麦创建高效田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徽县百名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到村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把大蒜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一时期,徽县大蒜产业不仅迎来了大规模发展的高潮,而且徽县紫皮大蒜也开始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创造。2003年,以省列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建设为契机,加快了无公害大蒜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品牌商标注册步伐,制定了无公害大蒜地方试行标准,并大面积推广。2005年在获得无公害大蒜的基础上,又申认成功了A级绿色食品大蒜,注册了“陇珍”、“绿箭”、“神翠”、“紫衣”等“三蒜”专用商标,产品向专业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迈进。2007年,徽县绿色大蒜获得第十四届杨陵农高会农业科技项目“后稷奖”。在百名科技人员下百村活动中,将32名中级以上科技特派员派入大蒜生产重点村,为“三蒜”产业基地的巩固、质量的提高把脉、开方。2004年以来,县蔬菜站先后承担了省列《徽县大蒜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市列《徽县紫皮大蒜品种提纯复壮研究》、县列《种蒜脱毒试验研究》等课题,对大蒜的主要病害白腐病、叶枯病形成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攻克了蒜瘟病难题,研究成果填补了陇南大蒜病虫害防治技术上的空白,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通过基地规模的大发展、科技水平的大提高、产品质量的大提升、品牌效应的大推动,“徽县紫皮大蒜”的“三蒜”产品除供应本省大中城市外,还远销新、青、宁、晋、川、桂、鲁等省区,曾一度通过山东寿光、广东深圳、新疆喀什等口岸转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尼泊尔、越南等国家。
近年来,徽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在获得无公害大蒜、绿色食品大蒜的基础上,为加大原产地保护,又列专项资金,开始了”徽县紫皮大蒜”的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工作,并在伏镇工业园区与外地投资商恰谈5万吨“三蒜”加工项目。随着科研、制种、种植、加工、包装、销售、认证、原产地保护等一条龙产业链的完备,“徽县紫皮大蒜”的品牌将会叫得更响,声名将会传得更远,产业文化将会逐渐形成,人文历史将续写新的华美篇章。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
徽县地处南北秦岭之间的下陷盆地,徽县紫皮大蒜产地土壤主要以褐土类黄土为主,土质疏松、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中性略碱PH6.5-8.5,平均有机质含量1.18%,含氮量0.088%,速效磷5.38PPm,速效钾139.13PPm,C/N8.22,土层深厚、易耕作、易排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低、无农药残留、适宜于徽县紫皮大蒜的种植和生长。
2. 水文情况
徽县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但因处于南北秦岭之间的下陷盆地,夏秋季西太平洋温湿气流从东南峡谷输入,在高山环抱的徽成盆地中受到地形阻拦成为降水之源泉,年均降水量745.8mm,作物生长期降水充足稳定,年均干燥度为0.91,属湿润地区。
徽县系嘉陵江上游,全县有大小河流645条,全长2261km,河流密度0.83.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一江六河”,即嘉陵江、永宁河、洛河、千河、西河、麻沿河、东沟河。地表径流总量19.86亿㎡,地表水质PH8-8.5,重金属含量低、酚、氰、汞、铬等有毒元素均小于0.05,砷元素未发现,大部分水质为1-2级,地下水位高、含量大。因此,徽县农业即为雨养农业。徽县紫皮大蒜产区因处盆地中部,生产所需用水即为天然降水。
3. 气候情况
徽县虽地处内陆北暖温带,但由于独特的盆地结构,夏秋易留住北上的西太平洋暖湿气流,冬季能阻拦住穿过黄土高原南下的西北利亚寒流,加之境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所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自古被称誉为“陇上小江南”。全县年均气温12℃,年际变差小,气温最高的7月份月均为23.40℃,最低的元月份月均为-0.50℃,≥10℃的有效积温3791.70℃,无霜期210天,年均日照时数1726小时。徽县紫皮大蒜产区因处于盆地中部,气候更好,特别适宜于秋播越冬紫皮大蒜生长。
4. 生物因素及其它说明
徽县地域广阔,人口密度小,70人/平方千米,植被覆盖率超过90%,森林覆盖率达到46%,生态良好,是国家小片商品粮基地县,天保工程和长防工程重点县,是陇东南最重要的土特产基地县,是甘肃省最大的紫皮大蒜生产县。

地域范围

徽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北纬33°33′至34°11′,东经105°34′至106°27′,北接天水,南邻陕西略阳,西与本省西和、成县接壤,东与两当县为邻。全县南北长65㎞,东西宽49.5㎞,总面积2722.9㎞2,耕地面积39.52万亩。地形地貌总体特征为:南北秦岭之间的下陷盆地,由古海槽演变而成,农业活动集中而狭长的浅山丘陵地带和川坝河谷地带。
徽县紫皮大蒜产区位于徽县偏中西部的洛河流域和千河流域以及西河流域的川坝河谷区和浅山丘陵台田地带。海拔1000—1100m,产地包括泥阳镇、江洛镇、伏家镇、栗川乡、银杏树乡、城关镇、水阳乡7乡镇的103个行政村,种植面积4700公顷,年产徽县紫皮大蒜10万吨。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徽县紫皮大蒜”单个重50g-75g、瓣皮乌紫、形状玲珑、鳞瓣饱满、肉质脆嫩、汁液粘重、芳香浓烈、辛辣适口、营养丰富,是食用和调味的佳品,亦可入药。是“兰州牛肉拉面”的首选调味品。
2.内在品质指标:“徽县紫皮大蒜”中营养成分含量为: 挥发油≥0.15ml/100g,大蒜素≥187mg/100g,维生素C≥11mg/100g,微量元素磷≥88mg/100g,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成分,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杀菌、抗病毒、抗衰老、调节内分泌具有独特作用。
3.安全要求:徽县紫皮大蒜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的相关标准。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徽县紫皮大蒜品质和产品的质量安全。

生产方式

1. 适种范围:徽成盆地中部海拔在1000-1100m以下,年均气温在12.20℃以上的泥阳镇、江洛镇、伏家镇、栗川乡、银杏树乡、城关镇、水阳乡7乡镇103个村的川坝河谷区和浅山丘陵台田地带。
2.种瓣准备:7月中下旬将当年预留紫皮大蒜蒜头破瓣选种,选择无霉烂、无病虫害残缺、皮色紫红、瓣背阔圆,瓣形周正,瓣胎洁白玉润,瓣肉饱满致密的鳞瓣作为种子,播种前24小时内用70%多菌灵粉剂拌种消毒,每50kg用药50g兑水1kg。
3.整地施肥
3.1施肥深耕:因紫皮大蒜生长期长,地膜盖后追肥困难,所以必须一次性施足肥料,以满足紫皮大蒜生长的需要,基肥应以优质有机肥和专用肥为主,每亩施腐熟的厩肥1500kg,大蒜专用复合肥100kg,尿素25kg,机耕深翻压埋。
3.2起垄整畦:将施足基肥的蒜地起成宽60cm,高10cm的平垄,畦间距30cm,以便用幅宽70—75cm的地膜覆盖。
4.适期播种
4.1播种时间:根据气温变化情况,一般在8月中下旬播种为宜。
4.2开沟播种:在整理好的平畦上用开沟器划出宽度为15cm,深度为8—10cm的播种沟,将经过遴选消毒的种瓣芽尖朝上,以10cm的间距栽种,每畦栽种4—5行,然后覆土、覆膜做到膜平、膜紧,膜厚一般0.006mm为宜,亩栽一般10000—12000株。
5.出苗期管理:
5.1破孔放苗:播种后一般10天左右开始陆续出苗,待芽尖出土开始顶到膜壁时要人工放苗,以避免烫伤生长点。
5.2喷肥促壮:蒜苗基本出齐展开2—3叶后,可用0.05%磷酸二氢钾或氨基酸叶面肥喷施,促进苗齐苗壮。
6.病虫害防治:
6.1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葱蓟马、螨和潜叶蝇,多发生在清明前后,吸食叶汁,导致叶片早黄老化,可选用20%复方浏阳霉等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杀灭。
6.2病害防治:病害主要有叶枯病、灰叶斑病、灰霉病等,可用三唑酮、百菌清、速克灵、甲霜灵进行喷防。
7.收获
7.1蒜薹采收:5月上旬当蒜苞长出叶鞘口7—10cm时可抽采。
7.2蒜头收获:采薹后18—20天即可挖采蒜头。
8.产品初加工
8.1蒜薹包装:将采收后的新鲜蒜薹在阴凉干燥处散热后,用保鲜膜分级包装,冷链运输或低温冷藏。
8.2蒜头初加工:将挖采的蒜头晾干,抖净泥土,待茎叶失去30%的水分后,打辫悬挂于通气、干燥、太阳不能直射的地方,待蒜头外苞皮变白,辫结干透后剪下蒜头分级包装。

包装规范

1.标志
1.1徽县紫皮大蒜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内的徽县紫皮大蒜生产经营者, 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徽县紫皮大蒜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徽县紫皮大蒜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标志, 在其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徽县紫皮大蒜”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1.2每个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产品的标准、编号、商标、生产单位名称、详细地址、产地、规格、净重和包装日期、标志上的字迹应清晰、完整准确。
2.包装、运输、贮藏
2.1包装:徽县紫皮大蒜的销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用于生产包装的容器如保鲜袋、塑料箱、纸箱等须按产品的大小规格设计,同一规格必须大小一致、整洁、干净、牢固、美观、无污染、无异味。
2.2运输:徽县紫皮大蒜的运输,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尽量采取冷链运输。
2.3贮藏:蒜头一般用100C以下的低温贮藏,蒜薹一般用2—30C的恒温贮藏。

产品百科
徽县紫皮大蒜,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徽县紫皮大蒜产区位于嘉陵江上游西秦岭南麓的徽成盆地腹心,光、热、水、气、土资源充足而协调,是中国秋播越冬大蒜最适宜的产区之一,尤其是冲积——洪积型土壤母质中特有的硒、锗等矿物质元素,为徽县紫皮大蒜的独特风味产生提供了丰富而独有的营养,造就了其汁液粘重、芳香浓烈、辛辣适口、营养丰富的特点。
2014年7月2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徽县紫皮大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徽县紫皮大蒜
产地名称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
品质特点
汁液粘重、芳香浓烈、辛辣适口、营养丰富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公告第2136号
批准时间
2014年7月28日

徽县紫皮大蒜产品特点

徽县紫皮大蒜外在感官特征

徽县紫皮大蒜单个重50克-75克、瓣皮乌紫、形状玲珑、鳞瓣饱满、肉质脆嫩、汁液粘重、芳香浓烈、辛辣适口。

徽县紫皮大蒜内在品质指标

徽县紫皮大蒜营养丰富,其中营养成分含量为:挥发油≥0.15毫升/100克,大蒜素≥187毫克/100克,维生素C≥11毫克/100克,微量元素磷≥88毫克/100克,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成分,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杀菌、抗病毒、抗衰老、调节内分泌具有独特作用。

徽县紫皮大蒜徽县紫皮大蒜

徽县紫皮大蒜产地环境

徽县紫皮大蒜土壤地貌

徽县地处南北秦岭之间的下陷盆地,徽县紫皮大蒜产地土壤主要以褐土类黄土为主,土质疏松、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中性略碱pH6.5-8.5,平均有机质含量1.18%,含氮量0.088%,速效磷5.38ppm,速效钾139.13ppm,碳氮比8.22,土层深厚、易耕作、易排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低、无农药残留、适宜于徽县紫皮大蒜的种植和生长。

徽县紫皮大蒜水文条件

徽县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但因处于南北秦岭之间的下陷盆地,夏秋季西太平洋温湿气流从东南峡谷输入,在高山环抱的徽成盆地中受到地形阻拦成为降水之源泉,年均降水量745.8毫米,作物生长期降水充足稳定,年均干燥度为0.91,属湿润地区。徽县系嘉陵江上游,全县有大小河流645条,全长2261千米,河流密度0.83、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一江六河”,即嘉陵江、永宁河、洛河、千河、西河、麻沿河、东沟河。地表径流总量19.86亿平方米,地表水质pH8-8.5,重金属含量低、等有毒元素均小于0.05,元素未发现,大部分水质为1-2级,地下水位高、含量大。因此,徽县农业即为雨养农业。徽县紫皮大蒜产区因处盆地中部,生产所需用水即为天然降水。

徽县紫皮大蒜气候特点

徽县虽地处内陆北暖温带,但由于独特的盆地结构,夏秋易留住北上的西太平洋暖湿气流,冬季能阻拦住穿过黄土高原南下的西北利亚寒流,加之境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所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自古被称誉为“陇上小江南”。全县年均气温12℃,年际变差小,气温最高的7月份月均为23.40℃,最低的元月份月均为-0.50℃,≥10℃的有效积温3791.70℃,无霜期210天,年均日照时数1726小时。徽县紫皮大蒜产区因处于盆地中部,气候更好,适宜于秋播越冬紫皮大蒜生长。
徽县紫皮大蒜徽县紫皮大蒜

徽县紫皮大蒜历史渊源

徽县紫皮大蒜的栽培历史悠久绵长,从当地出土的现存于徽县文化馆的两只“西汉青铜蒜头壶”就可推知,汉代时徽县先民就认可和喜食大蒜。
另据《徽县志》230页26行史料记载,当地明代前就有栽培紫皮大蒜,占有居家菜园一畦,多为自产自销,偶有少量产品从南路通过嘉陵江永宁埠码头,沿江水向下游陕南、川北之地运销,从西路通过徽、成、康、武茶马古道向甘南藏区行销。
1979年,泥阳镇供销社为完成逐年加大的供给任务,投资扶持泥阳大蒜基地建设,当年鼓励柳巷、李磨、苟庄等村连片种植1900亩,年底以蒜苗、蒜苔、蒜头为主的“三蒜”收入达到25万元,壮大了集体经济,从此拉开了规模化种植“三蒜”的帷幕。从包产到户至1992年,受效益驱动和政府引导,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从1993年开始,由于徽县紫皮大蒜在西北市场日益走俏,价格逐年升高,蒜头收获后还能种夏玉米,群众种植热情高涨,产区由洛河流域迅速向千河流域的伏镇、栗川乡扩延,伏镇川的数万亩稻田一时为之起旱,改为蒜地。到20世纪末,紫皮大蒜产区已越过徽县东西界山——架子山,在西河流域的银杏乡城关镇水阳乡也开始大片种植,全县种植采苔采头蒜田4万亩,采苗蒜地3万亩。
21世纪以来,徽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大蒜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徽县川平地退出小麦创建高效田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徽县百名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到村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把大蒜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这一时期,徽县大蒜产业不仅迎来了大规模发展的高潮,而且徽县紫皮大蒜也开始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创造。
2003年,以甘肃省列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建设为契机,徽县加快了无公害大蒜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品牌商标注册步伐,制定了无公害大蒜地方试行标准,并大面积推广。
2004年以来,徽县蔬菜站先后承担了甘肃省列《徽县大蒜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陇南市列《徽县紫皮大蒜品种提纯复壮研究》、徽县列《种蒜脱毒试验研究》等课题,对大蒜的主要病害白腐病叶枯病形成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攻克了蒜瘟病难题,研究成果填补了陇南大蒜病虫害防治技术上的空白,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2005年,在获得无公害大蒜的基础上,又申认成功了A级绿色食品大蒜,注册了“陇珍”、“绿箭”、“神翠”、“紫衣”等“三蒜”专用商标,产品向专业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迈进。在百名科技人员下百村活动中,将32名中级以上科技特派员派入大蒜生产重点村,为“三蒜”产业基地的巩固、质量的提高把脉、开方。
徽县紫皮大蒜徽县紫皮大蒜

2009年,为了加快“三蒜”产业化发展,徽县加快大宗农产品绿色认证,当年共完成了1.5万亩,6780吨绿色食品大蒜的认证工作,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

徽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在获得无公害大蒜、绿色食品大蒜的基础上,为加大原产地保护,又列专项资金,开展了”徽县紫皮大蒜”的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工作,并在伏镇工业园区与外地投资商恰谈5万吨“三蒜”加工项目,科研、制种、种植、加工、包装、销售、认证、原产地保护等一条龙产业链逐渐完备。

徽县紫皮大蒜生产情况

2006年,徽县共种植2.6万亩大蒜。
2007年,徽县共种植2.9万亩大蒜,其中泥阳镇大蒜、蒜苗种植面积5500多亩,仅大蒜面积就占5000多亩,而且全部实现了地膜覆盖和良种化,使大蒜产量和蒜薹产量明显提高。
2009年,徽县2.81万亩大蒜总产量达3645万公斤,总产值7839万元。
徽县紫皮大蒜徽县紫皮大蒜

2010年,徽县共种植3.1万亩大蒜,总产量1.4万吨,总产值达8525万元。

2013年,徽县种植大蒜4.5万亩,产出蒜薹1350万公斤、大蒜315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89亿元。
2014年,徽县紫皮大蒜种植面积达4700公顷,蒜头、蒜薹、蒜苗总量为10万吨,产值2.12亿元。
2017年,徽县大蒜种植面积4.5万亩。

徽县紫皮大蒜产品荣誉

徽县紫皮大蒜徽县紫皮大蒜

2003年,徽县紫皮大蒜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5年,徽县紫皮大蒜取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
2007年,徽县绿色大蒜获得第十四届杨陵农高会农业科技项目“后稷奖”。
2014年7月2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徽县紫皮大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徽县紫皮大蒜地理标志

徽县紫皮大蒜地域保护范围

徽县紫皮大蒜产区位于徽县偏中西部的洛河流域和千河流域以及西河流域的川坝河谷区和浅山丘陵台田地带。海拔1000-1100米,产地包括泥阳镇江洛镇伏家镇栗川乡银杏树乡城关镇水阳乡7乡镇的103个行政村。

徽县紫皮大蒜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1、适种范围
徽成盆地中部海拔在1000-1100米以下,年均气温在12.20℃以上的泥阳镇、江洛镇、伏家镇、栗川乡、银杏树乡、城关镇、水阳乡7乡镇103个村的川坝河谷区和浅山丘陵台田地带。
2、种瓣准备
7月中下旬将当年预留紫皮大蒜蒜头破瓣选种,选择无霉烂、无病虫害残缺、皮色紫红、瓣背阔圆,瓣形周正,瓣胎洁白玉润,瓣肉饱满致密的鳞瓣作为种子,播种前24小时内用70%多菌灵粉剂拌种消毒,每50千克用药50克兑水1千克。
3、整地施肥
(1)施肥深耕:因紫皮大蒜生长期长,地膜盖后追肥困难,所以必须一次性施足肥料,以满足紫皮大蒜生长的需要,基肥应以优质有机肥和专用肥为主,每亩施腐熟的厩肥1500千克,大蒜专用复合肥100千克,尿素25千克,机耕深翻压埋。
(2)起垄整畦:将施足基肥的蒜地起成宽60厘米,高10厘米的平垄,畦间距30厘米,以便用幅宽70-75厘米的地膜覆盖。
4、适期播种
(1)播种时间:根据气温变化情况,一般在8月中下旬播种为宜。
(2)开沟播种:在整理好的平畦上用开沟器划出宽度为15厘米,深度为8-10厘米的播种沟,将经过遴选消毒的种瓣芽尖朝上,以10厘米的间距栽种,每畦栽种4-5行,然后覆土、覆膜做到膜平、膜紧,膜厚一般0.006毫米为宜,亩栽一般10000-12000株。
5、出苗期管理
(1)破孔放苗:播种后一般10天左右开始陆续出苗,待芽尖出土开始顶到膜壁时要人工放苗,以避免烫伤生长点。
(2)喷肥促壮:蒜苗基本出齐展开2-3叶后,可用0.05%磷酸二氢钾或氨基酸叶面肥喷施,促进苗齐苗壮。
6、病虫害防治
(1)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有葱蓟马潜叶蝇,多发生在清明前后,吸食叶汁,导致叶片早黄老化,可选用20%复方浏阳霉等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杀灭。
(2)病害防治:病害主要有叶枯病、灰叶斑病、灰霉病等,可用三唑酮百菌清速克灵甲霜灵进行喷防。
7、收获
(1)蒜薹采收:5月上旬当蒜苞长出叶鞘口7-10厘米时可抽采。
(2)蒜头收获:采薹后18-20天即可挖采蒜头。
8、产品初加工
(1)蒜薹包装:将采收后的新鲜蒜薹在阴凉干燥处散热后,用保鲜膜分级包装,冷链运输或低温冷藏。
(2)蒜头初加工:将挖采的蒜头晾干,抖净泥土,待茎叶失去30%的水分后,打辫悬挂于通气、干燥、太阳不能直射的地方,待蒜头外苞皮变白,辫结干透后剪下蒜头分级包装。
  • 质量安全规定
徽县紫皮大蒜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的相关标准。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徽县紫皮大蒜品质和产品的质量安全。

徽县紫皮大蒜专用标志使用

1、标志
(1)徽县紫皮大蒜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内的徽县紫皮大蒜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徽县紫皮大蒜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徽县紫皮大蒜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标志,在其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徽县紫皮大蒜”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2)每个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产品的标准、编号、商标、生产单位名称、详细地址、产地、规格、净重和包装日期、标志上的字迹应清晰、完整准确。
2、包装、运输、贮藏
(1)包装:徽县紫皮大蒜的销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用于生产包装的容器如保鲜袋、塑料箱、纸箱等须按产品的大小规格设计,同一规格必须大小一致、整洁、干净、牢固、美观、无污染、无异味。
(2)运输:徽县紫皮大蒜的运输,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尽量采取冷链运输。
(3)贮藏:蒜头一般用100C以下的低温贮藏,蒜薹一般用2-30C的恒温贮藏。

徽县紫皮大蒜历史文化

1993年,泥阳镇修建了当时陇南地区最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后,徽县紫皮大蒜声名鹊起,乡间谚语、歌谣随之产生,流传最广的谚语有:“伏镇的萝卜徽县的蒜,红川的女娃不用看(即个个都美)”、“徽县的蒜苗成山山,汉中的蒜苗靠边边”,“徽县的蒜苔陇南春的酒,看着闻着就香破口”,“油饼醮蒜,越吃越颤(美)”;被徽成小曲编入唱词在年节社火队演唱的有:“今年秋天我种蒜蒜,明年春天我打辫辫,挂在房檐凉干干,等到年关换钱钱”,“江洛香醋泡泥阳蒜,预防你娃肠胃炎,请你吃一瓣,就能解解馋,请你吃两瓣,就能发发汗,常吃常发身子健,不进医院不花钱”,“一头蒜,换块砖,百头蒜,换根椽,千头万头建新院,建成新院就把媳妇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