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土壤地貌情况: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两大高原的自然特点。地势起伏、北高南低,高差悬殊,“三纵三横”的平行岭谷纵横交错,自然倾斜度为2.03°,最高点为巴扎藏族乡的北沟脑岭,海拔4384米,最低点在高寨镇的曹家堡村,海拔2100米。祁连山支脉达坂山–青石岭横贯县境东北部,山北为互助河谷,山南是温水谷地,形成山岭与河谷平行相间的地貌特征,构成全县地势地貌的基本格架。县境山川相间,地貌特征比较复杂,地貌可分为北部高山地带、中部脑山滩地地带(俗称南山地区)、南部浅山丘陵地带(俗称浅山地区)、川水河谷地带(俗称川水地区)四个类型。各地带由北向南呈阶梯状分布,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亦受其影响而垂直分布。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使农业生产呈立体布局,具有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
2.2. 水文情况:县境内有湟水河、水磨沟河、沙塘川河、哈拉直沟河、红崖子沟河、马圈沟河大小天然河流6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公里。除流经的湟水
与大通河外,其他河流短而小,流量不大,境内全县地表水总径流量2亿立方米(不含湟水和互助河)。境内河川污染较少,水质良好,酸碱度均在7.5~8.6之间。地表水实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夏秋季为丰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共1.06亿立方米。总储量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0.77亿立方米。
2.3. 气候情况:互助县境内最高海拔4384米,最低海拔2100米,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年均气温4.9℃,最低-15.7~-29.5℃。年降雨量453~595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581.7小时。无霜期114天,年相对湿度63%,年平均风速0.9米/秒,其优点是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光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适合于种植互助大黄。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依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与平安县为界,西邻大通县,西南与西宁市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36°30′~37°9′,东经101°46′~102°45′之间。全县辖属19个乡镇。全县东西长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县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合513.6万亩),占海东地区总面积的18.85%。耕地面积109.8万亩,草山面积103万亩,互助大黄分布在互助县威远镇、丹麻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五十镇、五峰镇、塘川镇、高寨镇、红崖子沟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台子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等19个乡镇,种植规模达1.5万亩,总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22500万元。种植区域覆盖全县范围。
2018年6月20日,由谱尼测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测定互助大黄按干燥品计,浸出物≥53.5%,总蒽醌含量≥1.77%;游离蒽醌含量≥0.856%。
品种地区有效成分2015年中国药典
标准含量测定值较标准值
增减
互助大黄互助县浸出物≥25%≥53.5%+28.5%
总蒽醌≥1.5%≥1.77%+0.27%
游离蒽醌≥0.2%≥0.856%+0.656%
4.3 药用价值
互助大黄具有保肝、泻下、利胆、抗菌、止血、改善微循环、调节免疫功能以及收敛止泻、健胃、降血压、降血脂、抗肿瘤、利尿等作用。
4.4 安全要求
互助大黄产地环境质量、产地空气质量符合GB3095有关要求的一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规定的二级标准,生产过程严格按照互助大黄无公害生产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
互助大黄适宜种植于海拔2100~3300米气候冷凉的高寒地区。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为宜。种子生命力强达3~4年,播种当年或第2年形成叶簇,每年3月中旬至4月返青,第3年5~7月开花结果,6月下旬至8月中旬果实成熟,11月地上部枯萎,生长期240天左右。
3.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互助大黄产地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互助大黄在优良的栽培条件下,各种质地的土壤上均能获得好收成,且以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最佳。
3.2 特定要求
互助大黄已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研究,已经具备生产高产优质互助大黄的栽培条件,并且互助大黄的种性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抗逆性强,产量高,商品性好。
3.3 生产管理
3.3.1 种子繁殖:选择3年生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6~7月抽出花茎时,应在花茎旁设立支柱,以免花茎被风折断,以及所结的种子被风摇落。互助地区较寒冷,大黄须在10月间,待种子部分变为黑褐色而未完全成熟前(熟透易于落粒),将种子剪下阴干,再选其饱满成熟的种子供播种用。种子宜储于通气的布袋中,挂于通风干燥处,勿使受潮。播种时保持种子净度≧98%,发芽率≧95%。
3.3.2 芽茎繁殖:在大黄收获时,采取母株根茎之芽或有芽的侧根栽植,其分离或切割的伤口,容易腐烂,应涂以
草木灰。用芽茎繁殖可以缩短种植时间,且品质优良,不易变种,但难获大量种芽扩大栽培。
3.3.3 育苗与苗地管理:苗床多选择于山间向阳的腐殖质丰富地块,精细整地,修整苗床,做成140cm宽的高畦,并视土壤肥瘦酌量施以堆肥或人畜粪作为基肥,然后播种,保持株距3~4cm、行距10cm为宜。播种以春播为主,于3月中旬进行,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播种以撒播或条播均可,每亩播种量20kg。条播时,开4~5cm浅沟、行距10cm进行播种,之后耙平。如果土壤干燥,播种后应适当浇水,种子发芽后适当浇水,以促进幼苗生长。幼苗过于稠密时,结合除草进行间苗,保持株距3~4cm左右。到翌年春季土壤解冻,幼苗开始萌发之后,适时移栽。
3.4 栽培管理
3.4.1 整地移栽:大黄不宜连作,一般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栽培前深翻土壤1~2次,结合翻地亩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4000~5000kg。每亩定植种苗2000~2400株,保持3~4株/㎡,株行距70㎝×50㎝,苗子高度以8~10㎝为宜,进行穴栽,每穴1株,覆以细土压紧根部。
3.4.2 中耕施肥:互助大黄栽后1~2年植株尚小,应及时除草。互助大黄为耐肥植物,以后每年结合中耕除草施
肥2~3次,每次施用人粪尿1000kg。
3.4.3 割花茎:大黄抽出花茎时,除留种的部分花茎之外,应及时用刀割去,不使其开花,以免消耗养分。
3.4.4 壅土防冻:互助大黄根块肥大,不断向上增长,故在每次中耕除草施肥时,在植株四周壅土,既能促进块根生长,又利排水及防冻。
3.5. 病虫害发生情况
因互助大黄适宜海拔在2100米~3300米的地带生长,且抗逆性强,除干旱年份有蚜虫少量发生、雨水过多的年份有根腐病发生以外,一般无其他病虫危害。
3.6 收获与加工
一般定植后4~5年即可收获。在秋末大黄叶片枯萎时进行,用人工或机械挖出采收,勿使受伤,除尽泥土,用刀
削去地上部分,根块头部的顶芽必须全部挖掉,以防干燥期间产生糠心(即内部松弛变黑)。将鲜大黄用刀削去侧根,用刀片刮去粗皮,根据需求进行切片、切断、切块等初加工。
在互助大黄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互助大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互助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明确表述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5.1 标志使用:在包装上农产品地理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
5.2 运输装运: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都要清洁、干燥、无毒害物,并配有防风、防潮、防雨设备,同时运输两个以上品种和少量多品种种子时,要有明显的隔离标志,以防错乱混杂。运输的种子,均应按种子批号附种子品质检验单、种子检疫证和发货。
- 中文名
- 互助大黄
- 产地名称
-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
- 品质特点
- 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
- 地理标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批准文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85号
- 批准时间
- 2019年6月24日
互助大黄产品特点
互助大黄感官特征
互助大黄品质指标
品种 |
地区
|
有效成分
|
2015年中国药典标准含量
|
测定值
|
较标准值增减
|
互助大黄
|
互助县
|
浸出物
|
≥25%
|
≥53.5%
|
+28.5%
|
总蒽醌
|
≥1.5%
|
≥1.77%
|
+0.27%
|
||
游离蒽醌
|
≥0.2%
|
≥0.856%
|
+0.656%
|
互助大黄药用价值
互助大黄产地环境
互助大黄土壤地貌
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两大高原的自然特点。地势起伏、北高南低,高差悬殊,“三纵三横”的平行岭谷纵横交错,自然倾斜度为2.03°,最高点为巴扎藏族乡的北沟脑岭,海拔4384米,最低点在高寨镇的曹家堡村,海拔2100米。祁连山支脉达坂山—青石岭横贯县境东北部,山北为互助河谷,山南是温水谷地,形成山岭与河谷平行相间的地貌特征,构成全县地势地貌的基本格架。
互助大黄水文情况
互助大黄气候情况
互助大黄历史渊源
互助大黄生产情况
互助大黄产品荣誉
互助大黄地理标志
互助大黄地域保护范围
互助大黄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
质量安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