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丽花源于墨西哥,墨西哥人把它视为大方、富丽的象征,因此将它尊为国花,在世界多数国家均有栽植,是世界上花卉品种最多的物种之一。
甘肃省临洮县在大丽花的育种、推广和产业发展方面处于中国领先地位,栽培面积广、从业人员多、品种自成体系、产品销往国内外,是中国大丽花生产与销售中心。
2004年12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临洮大丽花”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 中文名
- 临洮大丽花
- 产地名称
- 甘肃省临洮县
- 品质特点
- 茎杆粗壮、直立性强、色泽艳丽
- 地理标志
-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批准文号
-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4年第196号
- 批准时间
- 2004年12月23日
临洮大丽花产品特点
临洮大丽花品质特性
观赏价值高
临洮大丽花一般茎粗可达6厘米,首花株高40厘米—60厘米,最低30厘米。花型硕大,花头多向上。花冠直径一般为25—40厘米,最大43厘米;色彩绚丽,有红、黄、白、粉、黑、紫、复色等七大色系;开花期长,可连续开花5个月,许多品种的切花瓶插观赏期长;株型低矮,首花株高40—60厘米,最低30厘米,茎秆粗壮,节间短,一般茎粗6厘米。枝叶开张,生长势强,病虫害少,适宜大面积推广。
品种类型多
临洮大丽花共有400多个品种,按花型分类有12个类型,其中平盘菊花型比较独特,其花瓣放射状,排列整齐,瓶插期长,为切花的优良新类型;按花色分有七大色系,其中黑色系、蓝色系中的蓝紫色品种较为珍贵。
适应能力强
临洮大丽花品种分类
临洮大丽花有红、黄、白、粉、黑、紫、复色七大色系,现有418个栽培品种,可分为如下类型:
按花型分类
(1)单瓣型(SingleDahlia)
(2)托桂型或称银莲花型(AnemoneFlowerDahlia)
(3)环领型或称领饰型(CollaretDahlia)
(4)装饰型(DecorativeDahlia)
(5)莲座型(Lotns—floweredDahlia)
(6)球型(ShowDahlia)
(7)绣球型(Pompon—floweredDahlia)
(8)菊花型(Chrysanthemum—floweredDahlia)
(9)牡丹型(Peony—floweredDahlia)
(10)仙人掌型(CactusDahlia)
(11)披发型即什锦型(AssortedDahlia)
(12)盘型(Plate—floweredDahlia)。
按花色分类
(1)红色系,92个品种
(2)黄色系,73个品种
(3)紫色系,48个品种
(4)白色系,39个品种
(5)黑色系24个品种
(6)粉色系,64个品种
临洮大丽花产地环境
临洮县地处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以东,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洮河下游,介于东经103°29'—104°19',北纬35°03'42''—35°56'46''之间,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付区。森林覆盖率为12.6%。黄河上游最大的一级支流——洮河从海巅峡入境,于茅笼峡出境流入刘家峡水库,纵贯9个乡镇115千米,流域面积2649平方千米。临洮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5℃),无霜期80—190天,年平均降雨量317—760毫米之间,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
临洮大丽花历史渊源
园艺届一致认为大丽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始于19世纪末,传入途径有2种。
说法一:大丽花还有“天竺牡丹”、“大理菊”、“西番莲”等别称,“天竺”即印度,“大理”是云南古城,“西番”指西南藏区,“牡丹”、“菊”、“莲”是对其多变花形的描述。因此大丽花传入中国的最有可能的途径是“印度—西藏—云南—全国各地”。实际上,这种猜测可以在《台湾通史(下册)》《卷二十八虞衡志》中得到证实,原文为:“西番莲:一名天竺牡丹,种出印度,传入未久。花如菊,有十数种。播子插枝,皆可发生。”
说法二:在民间人们还将大丽花称为“东洋菊”,“东洋”即日本,又因其为菊科植物,开花似菊,方得此名。起初多见于上海,后来在华北、东北等地栽培较盛,再后来便传播到全国各地。就此推测,大丽花传入中国的另一途径是“日本—上海—华北、东北—全国各地”。
在以上2种说法中,大丽花传入中国的途径看似有所差异,但并不矛盾。从大丽花别名判断,以上2种说法同时存在,即西藏、云南等西南地区的大丽花最初可能是从印度传入的,上海、华北及东北地区的大丽花最初可能是从日本传入的。
自从大丽花传入中国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栽培,尤以云南、上海、河北、内蒙古、辽宁、甘肃为盛。尤其在甘肃省的临洮县,自然条件(如海拔、气候、土壤等)与原产地相似,很适合大丽花生长,再加上几代园艺工作者的努力,临洮大丽花在育种、栽培、分类等方面自成体系,并逐渐成为国内大丽花生产与繁育的重要基地。
临洮大丽花的栽培主要经历四个历史阶段:
引入阶段(1930年—1950年)
大丽花在20世纪30、40年代引入临洮县之初,只见于在少数百姓庭院里零星栽植,50年代得以普及,但仍然只限于寻常百姓家里,集体苗圃或公园里还很少见到。此时为大丽花的引入阶段,大丽花作为产业还未见雏形。品种少,花型小,颜色单调,大致有黄、白、紫、粉、红等,且杆高叶小、品质低下。
起步阶段(1960年—1970年)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以张万全为代表的花卉爱好者开始大量栽植大丽花,并开始了大丽花的育种工作,同时大丽花开始在花圃等公共绿地内集中成片栽植。此时为临洮大丽花产业的起步阶段。
在众多花卉爱好者中,洮阳镇的张万全收集的品种相对较多,主要有‘老大黄’、‘大白’、‘老大红’、‘荷花粉’、‘大紫’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张先生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大丽花新品种的培育上。并在70年代初培育出了首个优良品种——‘玛瑙盘’,花型为放射形,颜色粉中带褐,发芽率高,繁殖力强,块根大。80年代初,他又培育出了大丽花名品——‘银锁莲峰’,此品种获得了1988年甘肃省首届花木博览会金奖、1989年全国第二届园艺博览会金奖、1997年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等殊荣。之后,在张万全的影响和带动下,临洮籍的大丽花育种专家又先后培育出了‘锦盘托珠’、‘金盘’、‘墨狮子’、‘西施’、‘争奇’、‘斗艳’、‘美丽红’、‘玉翠鹅黄’、‘明月’、‘金背红’、‘墨魁’、‘红帅’、‘争艳’、‘丛中笑’、‘金凤’、‘雪塔’、‘西湖晚照’、‘粉盘’、‘大雪青’、‘鹰嘴红’、‘梅骨雪魄’、‘朝天啸’、‘岳麓清晖’、‘白凤’、‘千锤百炼’、‘铺冰卧雪’、‘国魂’、‘岳麓白’、‘洮阳红’、‘错金镶银’等大丽花名品。至20世纪90年代末,临洮人培育出的大丽花优良品种已经接近500个,占当时全国种植品种的70%以上。至此,临洮大丽花品系(品种群)基本形成。
成熟阶段(1980年—2005年)
20世纪80、90年代,是临洮大丽花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张万全为代表的大丽花育种人的突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张万全又培育出了大丽花名品——“银锁莲峰”,此品种获得了1988年甘肃省首届花木博览会金奖、1989年全国第二届园艺博览会金奖、1997年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等殊荣。之后,临洮籍的大丽花育种专家又先后培育出了众多大丽花名品。至20世纪90年代末,临洮人培育出的大丽花优良品种已经接近500个,占当时中国种植品种的70%以上。至此,临洮大丽花品系(品种群)基本形成。
同时,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政策加快了临洮花卉产业化的步伐,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临洮县居民及附近农民从事花卉产业铺平了道路。具体地说,20世纪80年代是临洮大丽花产业的原始积累期;90年代是临洮大丽花产业的快速发展期;2000年前后是临洮大丽花产业的高峰期;2004年临洮大丽花产业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不管是种植户数量、种植总面积还是年销售额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衰落阶段(2005年—2015年)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从2005年开始,临洮大丽花产业步入低谷,其种植规模、从业人员、产量及经济效益等都出现了快速下滑的趋势。无独有偶,在国内其他一些大丽花生产基地也出现了同样的窘境。
临洮县在最辉煌的2004年,全县大丽花种植户有500多户之多,栽植面积在113公顷;到2015年时,将大丽花作为主要产业进行规模化种植的农户已经寥寥无几。在20世纪90年代末大丽花的辉煌期,市面上能叫上名称的大丽花优良品种有700多个,临洮县保存的品种占到了70%左右,有500个之多;至2015年,全国范围内保存下来的大丽花品种不足百个,临洮县保存的大丽花品种仅有70个左右。而且来自不同地方的品种存在“同种异名”或“异种同名”的混杂现象。
衰落原因
任何花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波峰和波谷,但像大丽花产业这样在短短几年里便以惊人的速度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却很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可耕土地减少,花农无地可种
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扩建、耕地减少,临洮县当地居民无地可种,大丽花栽植面积随之大幅度减少。
缺少行业规范,存在恶性竞争从
地方政府缺乏长远规划和正确引导,养殖户缺乏合作经营、做大做强的意识;大丽花产业入行门槛低,导致当地农户一拥而上,形成了无目的、无计划的盲目竞争格局,产品参差不齐,质量下降在所难免。
从业人数锐减,导致产业断层
随着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同时大丽花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因而从事大丽花种植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品种丢失、面积锐减、产业链断裂等在所难免。
设施条件落后,产品形态单一
花卉产业已经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设施原始型、信息闭塞型迈入以技术、设备、信息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而临洮大丽花产业发展几十年,其经营模式、种植方式、储藏条件、运输办法等均缺乏创新,直接导致其产品单一、质量下降、附加值低、成本高昂等致命缺陷。
缺乏理论指导,品种更新缓慢
大丽花育种相对于其他草本花卉更难,大丽花园艺品种大多只有舌状花,而无管状花,且所有舌状花均是由雄蕊瓣化而来,不具备授粉结实的能力,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方式进行有选择、有目的杂交育种,难度很大。多则需要10年以上,少则需要3—5年方能选出性状优良的品种。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专业的育种团队和足够的资金投入也是大丽花品种更新缓慢的重要原因。
保护意识不强,新型品种短命
大丽花的育种及新品种的出现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繁殖与生产环节门槛却很低。临洮大丽花产业以个体经营为主,一旦有人培育出新的品种,很快就会扩散开来,导致很多观赏价值极高的大丽花新品种,在未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之前就已沦为大宗产品。从业者(大多是农民)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临洮县在大丽花品种资源的保藏方面,尤其在新品种的保护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申请专利或新品种权的农户更是寥寥无几,致使一些历经千辛万苦培育成的新品种,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临洮大丽花生产情况
1997年,临洮大丽花栽培面积为100亩,商品种球年产30万墩,实现产值120万元。
2009年,临洮县向市场提供各类鲜切花超过1.8亿枝,各类种球1.1785亿头,种苗1.7592亿株,各类盆花2020多万盆。形成了以临洮大丽花、紫斑牡丹、观赏百合、唐菖蒲、非洲菊、矮牵牛、月季等为主栽品种的生产基地。
2010年,临洮县产各类鲜切花1100万枝、种球1300万头(墩)、种苗1506万株、盆花542万盆,实现产值3600万元。
临洮大丽花产品荣誉
临洮大丽花以其优良的性状、丰富的花色和独特的韵味颇受人们喜爱。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临洮大丽花”获得30个奖项(大奖1项,金奖5项,银奖17项,铜奖7项)。香港《文汇报》也曾载“临洮大丽花在世博会上出尽了风头”的文章,给“临洮大丽花”以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美丽的花”。
临洮大丽花地理标志
临洮大丽花地域保护范围
临洮大丽花原产地域范围以甘肃省临洮县人民政府《关于临洮大丽花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范围的报告》(临政发[2004] 121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甘肃省临洮县现辖行政区域。
临洮大丽花质量技术要求
(一)栽培管理
1.种球筛选:品种纯正、准确、无病虫害、块根充实、饱满。
3.轮作:一年一轮作,不得重茬。
4.整枝:保留主花茎和主花蕾,除去侧枝和侧花蕾。
5.藏:储藏温度3至5℃,通风良好。
6.肥水管理:水分管理原则为见干见湿,干透浇透。肥料管理原则为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施用有机肥,控制氮肥。
(二)质量特色
1.种球为肥大的地下变态块根,纺锤形或圆球形。
2.种球带有根茎的单个块根,长度大于5厘米,围径大于10厘米。
3.种球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4.种球含水量60%至70%之间。
5.品种种性保持良好,无退化。
6.抗性强,耐储藏。
临洮大丽花专用标志使用
在临洮大丽花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需要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应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原产地域产品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批准后,方可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