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宋朝时期称宋寿郡,梁代称安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安州为钦州, 据传,钦州黄瓜种植于宋朝时期,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钦州民间俗称“短藤白皮黄瓜”,为一年生瓜类。明朝林希元编著的《钦州志》记载:“黄瓜,性冷,伴肉条食之。”意为钦州所产黄瓜,有清凉解热之功效,可生吃,清津止渴;压榨淹制后,切粒伴炒肉,色味俱佳,是钦州民间独特的菜肴,常为民间节日和婚宴主要菜谱,也是民间主要礼品。
相传,清道光年间,粤籍御厨锦长青选用钦州黄瓜精心酿制黄瓜皮,深受皇室喜爱,从此,钦州黄瓜皮名声鹊起,堪称岭南一绝,与荔枝、龙眼一起被誉为岭南三宝,素有“宁舍鱼翅燕窝,不舍钦州瓜皮”之说。清末翰林冯敏昌对钦州瓜皮情有独钟,每餐必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钦州市多家黄瓜皮加工生产厂家采用新的加工技术,选用纯正钦州鲜黄瓜,结合传统工艺精制,保持原有的自然风味,口感脆嫩,鲜香可口,秉承“精、素、清、野”的风味,开袋即食,异常便利,是钦州市著名地方特产,是钦州市民家庭常备的风味小吃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1. 土壤情况:钦州黄瓜皮制作原材料钦州黄瓜种植区域地势为北枕山地,南频海洋,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由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按土壤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和属性划分,该区域的土壤分砖红壤、赤红壤、紫色土、水稻土等;土质疏松、通气性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加工型的钦州黄瓜。
2. 水文情况:钦州黄瓜皮制作原材料钦州黄瓜种植区域属沿海地区,河流交错,据钦州水利部门数据:境内有大小河流32条,河流总长2794公里,河网密度0.6公里/平方公里,钦江、大风江、南流江三江集雨面积7343平方公里,年泾流量73.4亿立方米。地表、地下水量充足,水质无污染,取用十分方便经济,能保证钦州黄瓜种植的正常灌溉需要。
3. 气候条件:钦州黄瓜皮制作原材料钦州黄瓜种植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温雨资源非常丰富。据钦州气象部门数据:该区域年平均气温21.4~22℃,年平均降雨量在1649.1~2075.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633~1801.4时,无霜期大于350天;太阳年辐射量104.6~108.8千卡每平方厘米,年总积温7800~8200℃。温度、光照、降雨等条件都十分适宜钦州黄瓜的生长。
钦州黄瓜皮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市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包括钦州市现辖区的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钦州黄瓜皮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7°27′~109°56′,北纬20°52′~22°41′之间。区域内钦州黄瓜皮制作原材料钦州黄瓜的生长面积为1万公顷,年产量35万吨。
1. 外在感官特征:钦州黄瓜呈三棱圆柱形,长15~20cm,横径4~6cm,单瓜重200~300g,系制作钦州黄瓜皮之原料;腌制压榨
后的半成品为长扁形,瓜皮黄白色有皱纹;成品为1cm×2cm的切片,
呈黄白色,皮薄肉厚,质地嫩脆爽,味咸酸清香,可食率100%,清爽开胃,品质佳,是佐餐之上品。
2. 内在品质指标:钦州黄瓜皮能量60kj/100g~200kj/100g,蛋白质0.5g/100g~3.5g/100g,脂肪0.3g/100g~1.6g/100g,碳水化合物1.5g/100g~5.0g/100g,钠400mg/100g~3350mg/100g。
3. 安全要求:钦州黄瓜产地选择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2),种植过程执行《无公害食品黄瓜生产技术规程》(NY/T5075-2002),产品安全指标须符合农办质〔2013〕17号中瓜类蔬菜的要求。
1. 产地选择:钦州黄瓜皮制作原材料钦州黄瓜具有根系浅,叶片大,喜温、喜湿和耐弱光的特征特性,适宜选择微酸性,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的丘陵低洼地和梯田种植为主。钦州黄瓜不宜连作,保护区域内以早造种植钦州黄瓜,晚造种植水稻的水旱轮作生产方式为主,耕地充足,水资源充足,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 品种范围:钦育一号和那丽、那彭、那思一带传统品种。
3. 鲜瓜生产过程管理: 钦州黄瓜生产执行《无公害食品 黄瓜生产技术规程》(NY/T5075-2002),对生产中使用的农药、肥料进行严格质量规范,施肥以有机质肥、生物肥为主,杜绝违禁农药的使用,耕地整洁卫生,无农药瓶等有害物质,确保黄瓜生产安全。
4. 鲜瓜产品采收:根据加工要求、市场需要采收。钦州黄瓜开花授粉后6~8天,幼瓜从白色开始由瓜肩转乳黄色,花瓣未自然脱落,即可收获。此时的黄瓜肉厚腔小,适宜腌制加工,腌制后瓜皮脆嫩爽口。采收过程避免机械损伤、曝晒。
5. 鲜瓜贮存:钦州黄瓜鲜瓜的贮存地应阴凉通风、防晒、防雨、无毒、无异味、无污染源。严禁烈日曝晒或雨淋,不得与有毒有害、腐败变质、有异味的物品同仓库存放。
6. 鲜瓜生产记录要求: 生产过程要建立生产档案,对钦州黄瓜种植品种、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措施、产品收获情况,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等进行登记管理。要全面记录并妥善保存。
7. 产品加工:钦州黄瓜鲜瓜采收后24小时内进行加工。钦州黄瓜皮主要加工工艺流程为:采收→钉孔→杀青(90~100摄氏度)→压榨成型(4斤生瓜或1斤瓜皮,脱去水分85~92%)→盐渍入池(30天以上,15~20斤盐/100斤瓜)→捞起清洗分检→切粒→清洗脱盐(脱盐后盐分含量6%以下)→脱水(脱去水分90%)→炒制→内包装→杀菌(巴氏杀菌90~100摄氏度约30分钟)→冷却→检验入库。
8. 产品包装:钦州黄瓜皮包装材料必须符合GB/9683-88的规定。
9. 产品贮藏:钦州黄瓜皮贮存仓库应在通风、阴凉、干燥、清洁,做到防高温、防潮湿、防虫、防鼠,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挥发、易腐蚀的物品同处贮存。产品应离地离墙堆放。按标准规定条件下贮存,从生产日期起产品保质期为9~12个月。(10)产品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无毒、无异味、无污染,并应有防晒、防雨设施。不得与有毒有害、有不良气味的物品同批运输。
1. 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证书持有人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①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
②已取得登记农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④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使用的数量、范围及相关的责任义务。 2.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
①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钦州黄瓜皮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
展销。
3. 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
②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
③正确规范地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4.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
6.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
- 中文名
- 钦州黄瓜皮
- 产品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 品质特点
- 皮色鲜黄、质地嫩脆、鲜香可口
- 地理标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 批准文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136号
- 批准时间
- 2014年7月28日
钦州黄瓜皮产品特点
钦州黄瓜皮品质特点
钦州黄瓜呈三棱圆柱形,长15~20厘米,横径4~6厘米,单瓜重200~300克,系制作钦州黄瓜皮之原料;腌制压榨后的半成品为长扁形,瓜皮黄白色有皱纹;成品为1厘米×2厘米的切片,呈黄白色,皮薄肉厚,质地嫩脆爽,味咸酸清香,可食率100%,清爽开胃,适宜佐餐。
钦州黄瓜皮营养指标
钦州黄瓜皮产地环境
钦州黄瓜皮土壤情况
钦州黄瓜皮制作原材料钦州黄瓜种植区域地势为北枕山地,南频海洋,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由北向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按土壤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和属性划分,该区域的土壤分砖红壤、赤红壤、紫色土、水稻土等;土质疏松、通气性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加工型的钦州黄瓜。
钦州黄瓜皮水文情况
钦州黄瓜皮气候条件
钦州黄瓜皮历史渊源
钦州,宋朝时期称宋寿郡,梁代称安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州为钦州。史载,钦州黄瓜种植于宋朝时期开始,已有800余年历史。钦州民间俗称“短藤白皮黄瓜”,为一年生瓜类。明朝林希元编著的《钦州志》记载:“黄瓜,性冷,伴肉条食之。”意为钦州所产黄瓜,有清凉解热之功效,可生吃,清津止渴;压榨淹制后,切粒伴炒肉,色味俱佳,是钦州民间菜肴,常为民间节日和婚宴主要菜谱,也是民间主要礼品。
钦州黄瓜皮生产情况
2008年,钦州市发展黄瓜生产基地36000亩(其中示范面积6000亩),比上年增加16000亩。黄瓜总产量90000吨。黄瓜生产基地覆盖农户3万户,人口10万人以上。组建5个黄瓜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2000户,合作社黄瓜种植面积5000亩。黄瓜加工率(企业加工)达40%。产值达5亿元。
钦州黄瓜皮产品荣誉
钦州黄瓜皮地理标志
钦州黄瓜皮地域保护范围
钦州黄瓜皮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钦州黄瓜皮制作原材料钦州黄瓜具有根系浅,叶片大,喜温、喜湿和耐弱光的特征特性,适宜选择微酸性,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的丘陵低洼地和梯田种植为主。钦州黄瓜不宜连作,保护区域内以早造种植钦州黄瓜,晚造种植水稻的水旱轮作生产方式为主,耕地充足,水资源充足,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水分90%)→炒制→内包装→杀菌(巴氏杀菌90~100℃约30分钟)→冷却→检验入库。
-
质量安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