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道茶

湖北省武当道茶产业协会 【管理

原产地湖北

– 产地市县: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茶叶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393
– 地标认证时间:2010
– 品质特点:汤色嫩绿,香高持久,鲜醇爽口
– 地理标志分类: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478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0年11月15日
产品介绍

茶,自神农最初发现和利用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已吟咏了几千年之久。古老而神奇的鄂西北秦巴武当山区十堰是我国茶叶的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茶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有记载:“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所指的巴山系指大巴山一带地区。武当道茶,产自于世界著名道教圣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鄂西北秦巴武当山区,早在唐朝和宋清时代,武当道茶就被列为朝廷贡品,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优势茶叶产区,湖北省著名高香型绿茶基地和有机茶产区,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第一文化名茶”、“2015最具投资价值农业品牌”、“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道茶文化之乡”称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当道茶主要以绿茶为主,共有绿茶、红茶、青茶、黑茶、茶叶提取物、茶食品、茶工艺品等七大系列100多个产品。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武当道茶分布区属秦岭余脉和武当、大巴山系,地质以变质岩和石灰岩构造为主,地势起伏明显,高差悬殊。茶园海拔一般在500m-1200m的中山及高山地区,在大巴山与武当山之间有房县、竹山、竹溪等山间河谷盆地和丘陵低山带。由于受汉江南北特殊地形和地质构造差异的影响,十堰辖区的地表土壤及植被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性。土壤大部属黄棕土和沙质土,植被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1.0%-2%左右,PH值在4.0-6.5之间。
2. 水文情况:境内有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水和汉江最大的支流堵河,≥1亿立方米库容和≥ 100 亿立方米库容的大、特大型水库3座,分别位于我市东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汉江自西向东横贯我市北部三县一市,堵河由南向北流经竹溪、竹山、十堰城区,后经郧县汇入汉江,水能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3. 气候情况:十堰市位于汉江流域的秦巴山区,地处我国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区的最北部。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温度年际变化不明显,气温年较差小,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山地起伏明显,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北有秦岭山脉对北方冷空气的阻挡和削弱作用,南有大巴山系对西南暖湿气流的阻隔和扰动影响,加之境内丹江口、黄龙滩等大型、特大型水库巨大库容的“水体气候效应”及众多散落分布的山间河谷、盆地的“地形效应”,使得我市气候即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又有别于同类气候区域内其它地区所独有的个性特点。年平均气温15.3度,无霜期期242天,年均降水量834.4 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834.5 小时。
4. 人文历史情况:――武当道茶历史悠久武当道茶自古有之,由来已久。相传,玄天大帝真武祖师武当修道,玉皇大帝赐茶修性养生,得道成仙。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武当道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用最好的茶敬奉真武祖师,并将这一仪式沿传至今。茶道源于道家鼻祖老子。《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老子出函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老子第一个将茶作为道家待礼之物,并纳入道的范畴,礼的规范,茶道由此而生。武当道茶源于武当道人。武当山又名仙室山、太和山。武当仙山,风景旖旎,群峰耸峙,飞云荡雾,气势磅礴,古木参天,泉水潺潺,气候宜人,是道家道人修性养生的理想场所。初始,
武当道人直接含嚼茶树鲜叶,从中汲取茶汁,在反复咀嚼中倍感茶之芬芳,清心明目,久而久之,茶之含嚼成为一种嗜好。随着时间推移,生嚼茶叶之习转变为煮服,天长日久,渐渐成为沸水沏茶品茶的习惯。武当道人常饮此茶,心旷神怡,清心明目,心平气舒,人生至境,平和至极,谓之太和,所饮之茶亦谓之“太和茶”,武当道茶也由此而来。道茶出自道人,道人传承茶道,千百年来,经久不息。据史书记载,中国古时植茶、制茶、饮茶多在道观寺庙风行,由此也出现了名山道观出名茶的现象,碧螺春、武夷岩茶、武当道茶均出自于名山道观寺庙。武当道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功效和浓厚的道教色彩,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寺院禅茶并列为中国四大特色名茶。受历史条件的局限,武当道茶最初的生产制作主要在名山道观中流传,唐代鄂西北山区竹溪梅子贡生产的道茶被朝廷列为贡品;明代皇帝大兴土木,动用20万能工巧匠大兴武当宫观14年,其间武当道人将道茶作为贡品,敬奉给朝廷,为皇帝独自享用。数千年的沧海桑田,武当道茶由神农以茶为药,老子首创茶道,到道教信徒创制道茶,品茶论道,修性养生,追求长生不老,然后又进入朝廷作为贡品,最后由道观传至民间,并为茶农广泛种植,其间兴衰交替,历史漫长。新中国成立后,武当道茶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得以广泛种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十堰山区茶叶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45万亩基地,产值过10亿元的特色支柱产业,武当道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武当道茶文化特质武当道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驰名中外。道茶弘扬道教,道教传承道茶,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孕育了内涵丰富、品质超群、独具特色的武当道茶文化。一是修性悟道的道教底蕴。道家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树立了中国道教的灵魂,表达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重生、贵生、养生的精神理念。为达道教至高境界,武当道人在道法修炼过程中,深感茶禅一味,茶道一理,由此创制武当道茶,并将茶道功夫作为道人“讼课、打坐、茶道、道教医药”四大必备功课之一。通过茶道,修心养性,彻悟天道、人道,参破人生真谛,达到功德圆满。武当道茶,产自道教圣地,道茶文化,融道教和茶道于一体,具有厚重的道教文化底蕴。二是健身长寿的养生功能。自古以来,茶的医药价值历来为人们所公认,并为现代医学所证明。“十道九医”,体现了道与医的关系。武当道医将道茶与武术作为珍爱生命,延年益寿的两大秘器,孜孜以求,持之以恒,武当道茶与武当武术也因此成为武当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饮用武当道茶,不仅可以祛病除灾,还可以净化心灵,修身健身,进而达到身心和谐,养生长寿。武当坤道李诚玉,长年修道,粗茶淡饭,享年118岁,2003年在武当山坐化,是武当山有文字记载以来最长寿的道姑。武当山至今仍有不少道士,八、九十岁高龄,仍精神矍铄。秦巴武当山区现有90岁以上的老人1600多名,百岁寿星多达42名,现存年龄最大的女寿星达108岁。武当道茶文化在传承中华医药文明的同时,极大弘扬了养生文化,不愧为修身养生长寿茶。三是神奇纯朴的民俗风情。自神农尝百草,首次发现利用茶以来,关于武当道茶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秦巴武当山区千古流传。神仙道人饮用道茶,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八仙过海,路经武当,古茶树下煮茶品茗,所在之地即为现在八仙观村;周朝太师房县人尹吉甫在武当汉水饮茶采风,编著《诗经》;孔明武当学道,以茶养性,终成正果;唐代茶圣陆羽以茶为媒,结识庙观道教高人,并在观中著成《茶经》。这些古老的神话和种茶传说,彰显着秦巴武当山区民俗文化的神奇。武当方圆八百里,大小道观上万座,全市2841多个村,平均每村近4座,道教文化和道茶文化深深植于鄂西北秦巴山区的每一个角落。重大节日、关键季节或重大场合,民间常以茶祭祀,交友论道,作茶诗、贴茶联、唱茶歌,近年来,十堰茶叶文化艺术节、茶叶形象大使评选、茶文化艺术作品展示等武当道茶文化活动方兴未艾,具有浓厚的秦巴武当文化色彩。武当道茶文化已成为鄂西北秦巴武当山区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独具特色的茶艺表演。古时武当道人对泡茶、饮茶的方式十分讲究,道人饮茶,春夏秋冬,各不相同。现代武当道茶茶艺在古代道茶茶艺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别具一格,引人入胜。武当道茶茶艺形式考究,内容丰富,技艺独特,风格典雅,不仅全程蕴涵武当道教的深刻哲理,而且处处展现茶艺文化艺术魅力,概括起来有六美:仙山琼阁环境美,清泉甘甜水质美,巧夺天工茶具美,妙趣横生茶艺美,优雅动听道乐美,温馨和谐气氛美,简言之即是人美、茶美、水美、器美、境美、艺美。武当道茶茶艺兼容并蓄,除具一般茶道的共性技艺之外,更具武当道教个性特色,比较突出的有武当功夫太极十三式茶艺,一招一式,配以庄重玄妙的道教音乐,体现着武当仙山的神奇与武当道茶的神韵,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五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播。武当道茶,经道家传承,后人传播,在其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仅将茶树种植技术和制作工艺传播四方,而且极大促进了人类文化交流。古有《诗经》咏茶,神话论茶,孔明七擒孟获传播茶,南武当兴山王昭君出塞和亲,将茶带至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唐时被封湖北“江夏王”的李道宗之女——文成公主,进藏和亲,将茶带至西藏,成为一代茶道大师,道茶使者。唐代时期、明代以后,武当道茶进入朝廷作为贡品。随着武当道教的传播,武当道茶也由鄂西北秦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产品畅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和日本、香港、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和欧美等国际市场。武当道茶文化也因此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2006年湖北·香港绿色食品展示月活动中,武当山八仙观茶场在全省200多家参展企业中拿到了最大订单,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客商在定购武当道茶的同时,对武当道茶茶艺表演和武当道教文化倍感兴趣。如今,不少国内外游客慕名来仙山武当,都要把品武当道茶作为重要内容,武当道茶文化显示出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地域范围

十堰位于鄂西北部汉江中游的秦巴山区腹地,其北靠秦岭余脉,与陕西商络、河南南阳接壤;南有大巴山系和荆山山脉,与重庆万州毗邻;西经汉江与陕西安康相连,东至本省以襄樊为界。武当道茶产自于十堰市所辖的竹溪县、竹山县、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房县、郧县、郧西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产地位于东经 109゜29ˊ~ 111゜34ˊ,北纬 31゜31ˊ~33 ゜16ˊ之间。共计9个县(市区)、104个乡镇,总生产面积3万公顷、产量1万吨、产值近10亿元。武当道茶生产核心区为竹溪县(蒋家堰镇、中峰镇、汇湾乡、鄂坪乡、天宝乡、龙坝乡、兵营乡、新洲乡、向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竹山县(竹坪乡、秦古镇、得胜镇、宝丰镇、擂鼓镇、文峰乡、城关镇、深河乡、双台乡、田家坝镇)、丹江口市浪河镇、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共4个县(市区)、23个乡镇,面积2.2公顷。辐射示范区为房县(军店镇、青峰镇、白鹤乡、土城镇、门古镇、窑淮乡、大木镇、红塔乡、中坝乡)、郧县(谭家湾镇、青山镇、白桑镇、五峰乡、叶大乡、南化塘镇)、郧西县(安家乡、马安乡)、丹江口市(牛河乡、土关垭镇)、张湾区(柏林镇、西沟乡)、茅箭区(大川镇),共6个县(市区)23个乡镇,面积0.8公顷。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观特征:武当道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梅子贡茶、太和茶等作为贡品敬献朝廷。武当道茶绿茶产品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集高香、有机、醇和为一体;武当道茶功夫茶产品色泽沙绿,汤色黄绿尚亮,滋味醇和甘爽,叶底黄色浅绿,镶有红边,香气馥郁持久。
2. 内在品质指标:游离氨基酸≥2.80%,茶多酚20-35%,水分含量≤6.0%,总灰分≤6.0%,碎末茶≤6.0%,粗纤维≤13.5%,水浸出物≥36.0%。
3. 安全要求:卫生指标执行GB2762. GB2763《新茶叶卫生标准》。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和特定内容规定:武当道茶基地核心区主要分布在竹溪县、竹山县、丹江口市和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辐射示范区分布在房县、郧县、郧西县、房县、张湾区和茅箭区。园地建设在 15°-25°的缓坡地,以梯带种植为主,按照“等高线、绕山转,三尺深、三尺宽,饼五百(斤)、草两万(斤)”的标准建园;15°以下的缓平地以起垄种植为主,施足有机底肥。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NY?5199-2002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品种选择以武当传统优质的小叶群体种为主,引进鄂茶系列、福鼎系列、福云系列、乌龙茶系列等优良品种相配套。符合DB4203/T64-2010品种选择及相关要求。
3. 生产过程管理:武当道茶生产过程必须执行DB4203/T64-2010《武当道茶生产技术规程》。为保证武当道茶品质特色和茶叶质量安全,重点抓好以下关键环节:①优势基地建设技术: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合理选择基地。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以优化茶类结构及缓解劳动力紧张的局面。②茶园管理控制技术: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茶园肥培管理应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掌握以下原则:做到重有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施肥时间基肥为10月中旬;追肥强调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占全年追肥用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沟施,对土质疏松的茶园提倡免耕施肥。肥料种类基肥采用饼肥、栏肥、有机复合肥为主。此外科学根外施肥,注意钙、镁、硫、铁、锰、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武当道茶多为山地高山茶园,天敌资源丰富,病虫为害较少,一般不用化学药品防治。因此,茶园病虫害防治应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用综合防治的手段进行防控。a.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合理采摘;新植茶园做到选用抗性良种,茶林配植。b. 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技术,如利用昆虫的趋光习性推广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对茶叶上的茶毛虫、茶尺蠖、茶细娥、斜纹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c.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③茶叶清洁加工技术:加工设备陈旧、机械设备不配套,设备老化;厂房环境差条件简陋、加工厂规模小;区域布局散、卫生质量状况差、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的那些茶厂,通过对茶叶加工厂的改造,实现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加工人员要持健康合格证和上岗培训合格证上岗,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加工制作、包装、贮藏和运输均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的有关要求,以防产品污染,使茶叶加工实现企业化管理,建章立制,实现了加工过程规范化,消除了卫生安全隐患,实现清洁化加工。④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农事档案,记录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甚至还可以查到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4.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规定:当茶树蓬面茶芽萌发率达5%时就可开园采摘,按标准、按地块进行分级采摘,原料要求匀齐、无紫芽、无红蒂和空心芽。绿茶加工工艺流程一般为鲜叶采摘—鲜叶验收—摊晾—杀青—摊晾—揉捻—二青—整形—烘干-精选—检验—入库—包装等工序。功夫茶加工工艺流程一般为鲜叶采摘—鲜叶验收—选菁-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干-布揉-解块-干燥—检验—入库—包装等工序。加工过程必须执行DB4203/T65.1-2010《武当道茶加工技术规程》。
5. 生产记录及要求:武当道茶生产全过程,必须建立原料采购、加工、贮存、运输、入库、出库和销售的完整档案记录,要求准确、清楚、工整、完全,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包装规范

1. 分级:武当道茶分级:名优茶分一级、二级、三级;普茶分为一级、二级。
2. 标识:以“武当道茶”公共品牌为主商标,本企业的原有商标为次商标。商标图案标识,以动态变化的道教太极图为基本构成,形似两片茶叶嫩芽交互组合,形成和谐一体,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所题“武当道茶”四字标识进一步说明。冠以农产品地理标识,严格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定进行设计、管理和使用。
3. 运输与贮藏:装运茶叶的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曝晒、防潮、防雨,装卸时轻放,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茶叶应贮存在清洁、防潮、防高温、无异味的专用仓库内,应保持干燥、避光,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存。进入高温天气季节,产品应进冷藏保鲜库,冷藏温度应控制在50C以下,相对湿度在50%以下。

产品百科
武当道茶,湖北省十堰市所辖的竹溪县、竹山县、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房县、郧县、郧西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时植茶、制茶、饮茶多在道观寺庙风行,由此也出现了名山道观出名茶的现象。武当道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功效和浓厚的道教色彩,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寺院禅茶并列为中国四大特色名茶。武当道茶绿茶产品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武当道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武当道茶
产地名称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竹山县、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等
品质特点
汤色嫩绿,香高持久,鲜醇爽口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478号
批准时间
2010年11月15日

武当道茶产品特点

武当道茶外在感观

武当道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梅子贡茶、太和茶等作为贡品敬献朝廷。武当道茶绿茶产品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集高香、有机、醇和为一体;武当道茶功夫茶产品色泽沙绿,汤色黄绿尚亮,滋味醇和甘爽,叶底黄色浅绿,镶有红边,香气馥郁持久。

武当道茶武当道茶

武当道茶内在品质

武当道茶游离氨基酸≥2.80%,茶多酚20-35%,水分含量≤6.0%,总灰分≤6.0%,碎末茶≤6.0%,粗纤维≤13.5%,水浸出物≥36.0%。

武当道茶等级分类

武当道茶分级:名优茶分一级、二级、三级;普茶分为一级、二级。

武当道茶产地环境

武当道茶地理位置

十堰市位于鄂西北部汉江中游的秦巴山区腹地,其北靠秦岭余脉,与陕西商洛、河南南阳接壤;南有大巴山系和荆山山脉,与重庆万州毗邻;西经汉江与陕西安康相连,东至湖北省以襄樊为界。

武当道茶土壤地貌

十堰市武当道茶分布区属秦岭余脉和武当、大巴山系,地质以变质岩和石灰岩构造为主,地势起伏明显,高差悬殊。茶园海拔一般在500米—1200米的中山及高山地区,在大巴山与武当山之间有房县、竹山、竹溪等山间河谷盆地和丘陵低山带。由于受汉江南北特殊地形和地质构造差异的影响,十堰辖区的地表土壤及植被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性。土壤大部属黄棕土和沙质土,植被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1.0%-2%左右,pH值在4.0—6.5之间。

武当道茶水文情况

十堰市境内有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水和汉江最大的支流堵河,≥1亿立方米库容和≥100亿立方米库容的大、特大型水库3座,分别位于市境东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市境北部三县一市,堵河由南向北流经竹溪、竹山、十堰城区,后经郧县汇入汉江,水能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武当道茶气候情况

十堰市位于汉江流域的秦巴山区,地处中国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区的最北部。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温度年际变化不明显,气温年较差小,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山地起伏明显,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北有秦岭山脉对北方冷空气的阻挡和削弱作用,南有大巴山系对西南暖湿气流的阻隔和扰动影响,加之境内丹江口、黄龙滩等大型、特大型水库巨大库容的“水体气候效应”及众多散落分布的山间河谷、盆地的“地形效应”,使得市境气候即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特征,又有别于同类气候区域内其它地区所独有的个性特点。年平均气温15.3度,无霜期期242天,年均降水量834.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834.5小时。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沛的优质水资源,广阔的山地面积,为优质绿茶的生产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武当道茶武当道茶

武当道茶历史渊源

武当道茶自古有之,由来已久。相传,玄天大帝真武祖师武当修道,玉皇大帝赐茶修性养生,得道成仙。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武当道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事活动,用最好的茶敬奉真武祖师,并将这一仪式沿传至今。
茶道源于道家鼻祖老子。《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老子出函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老子第一个将茶作为道家待礼之物,并纳入道的范畴,礼的规范,茶道由此而生。
武当道茶源于武当道人。初始,武当道人直接含嚼茶树鲜叶,从中汲取茶汁,感茶之芬芳,用以清心明目,久而久之,茶之含嚼成为一种嗜好。随着时间推移,生嚼茶叶之习转变为煮服,天长日久,渐渐成为沸水沏茶品茶的习惯。武当道人常饮此茶,清心明目,心平气舒,人生至境,平和至极,谓之太和,所饮之茶亦谓之“太和茶”,武当道茶也由此而来。
受历史条件的局限,武当道茶最初的生产制作主要在名山道观中流传,唐代鄂西北山区竹溪梅子贡生产的道茶被朝廷列为贡品;明代皇帝大兴土木,动用20万能工巧匠大兴武当宫观14年,其间武当道人将道茶作为贡品,敬奉给朝廷,为皇帝独自享用。
新中国成立后,武当道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并得以广泛种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十堰山区茶叶产业发展迅猛,武当道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09年以前,武当道茶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当时,十堰市茶叶可采摘面积仅21万亩,经营主体却多达300多家。大大小小100多个茶叶品牌各自在外“闯荡”,虽然先后拿到60多个国际国内评比奖牌,但在全国名茶强手如云的市场环境下,却很难形成大的气候。随着农业品牌建设日益兴盛,拥有优质茶叶资源的十堰市,立志深挖文化资源,放大品牌效应。
2009年,湖北省农业厅领导到十堰市调研茶叶产业时,听到十堰市政府将重点打造武当道茶品牌时,表示“一定大力支持”。
2013年10月21日,《湖北日报》相关报道,引起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湖北省农业厅决定,2014年将在全省启动茶叶品牌整合示范区建设,重点支持“武当道茶”和“湖北青砖茶”两大品牌整合,旨在通过品牌整合,带动企业重组抱团发展。

武当道茶生产情况

2010年,武当道茶总生产面积3万公顷、产量1万吨、产值近10亿元。
2013年,十堰市茶叶产量达到1.31万吨,生产产值达23.31亿元,综合产值达到64亿元,分别比品牌整合前的2008年增长55%、169%、220%。茶叶鲜叶收购价由2008年的平均40元/斤提高到80元/斤以上,茶叶平均价格由2008年的45元/斤提高到80元/斤以上,全市60多万茶农直接受益。2013年茶叶产业对全市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10.5%,位居特色产业之首。
2014年,十堰市茶叶产量1.46万吨,产值25亿元,综合产值过70亿元。茶叶主产区竹溪、竹山两县,茶产业收入已占当地农民收入的60%以上,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武当道茶武当道茶

武当道茶产品荣誉

武当道茶先后获 “亚太(国际)低碳农业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八届中国农交会金奖”、“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十大品牌茶”、“十堰城市名片”等称号。
2009年10月,湖北省农业厅授予武当道茶“湖北第一文化名茶”称号。
2012年,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举办的“中国最具影响力区域公用品牌”评选活动中,武当道茶荣获中国农产品百强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24个进入百强的茶叶品牌中名列第一。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武当道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4年,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武当道茶“中国第一文化名茶”称号。同年,该中心在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中称,武当道茶品牌价值达到40.65亿元,名列全国农产品类第三位。
2019年11月15日,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入选具有代表性的300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武当道茶地理标志

武当道茶地域保护范围

武当道茶产自于十堰市所辖的竹溪县、竹山县、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房县、郧县、郧西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产地位于东经109°29′—111°34′,北纬31°31′—33°16′之间。共计9个县(市区)、104个乡镇。
武当道茶生产核心区为竹溪县(蒋家堰镇、中峰镇、汇湾乡、鄂坪乡、天宝乡、龙坝乡、兵营乡、新洲乡、向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竹山县(竹坪乡、秦古镇、得胜镇、宝丰镇、擂鼓镇、文峰乡、城关镇、深河乡、双台乡、田家坝镇)、丹江口市浪河镇、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共4个县(市区)、23个乡镇,面积2.2公顷。辐射示范区为房县(军店镇、青峰镇、白鹤乡、土城镇、门古镇、窑淮乡、大木镇、红塔乡、中坝乡)、郧县(谭家湾镇、青山镇、白桑镇、五峰乡、叶大乡、南化塘镇)、郧西县(安家乡、马安乡)、丹江口市(牛河乡、土关垭镇)、张湾区(柏林镇、西沟乡)、茅箭区(大川镇),共6个县(市区)23个乡镇,面积0.8公顷。

武当道茶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和特定内容规定。武当道茶基地核心区主要分布在竹溪县、竹山县、丹江口市和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辐射示范区分布在房县、郧县、郧西县、房县、张湾区和茅箭区。园地建设在15°—25°的缓坡地,以梯带种植为主,按照“等高线、绕山转,三尺深、三尺宽,饼五百(斤)、草两万(斤)”的标准建园;15°以下的缓平地以起垄种植为主,施足有机底肥。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NY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品种选择以武当传统优质的小叶群体种为主,引进鄂茶系列、福鼎系列、福云系列、乌龙茶系列等优良品种相配套。符合DB4203/T64—2010品种选择及相关要求。
(3)生产过程管理。武当道茶生产过程必须执行DB4203/T64-2010《武当道茶生产技术规程》。为保证武当道茶品质特色和茶叶质量安全,重点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①优势基地建设技术。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当地实际,以环保为前提,合理选择基地。选择远离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地理地势有利茶叶生产的基地。在基地发展新茶园时应注意早、中、晚良种的合理搭配,以优化茶类结构及缓解劳动力紧张的局面。武当道茶
武当道茶(15张)

②茶园管理控制技术。茶园肥培管理控制技术包括茶园耕作、施肥、治虫、修剪、采摘等技术,其中茶园病虫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术对茶叶质量安全影响最大。茶园肥培管理应根据茶树对营养物质需求特点,在茶园施肥上掌握以下原则:做到重有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施肥时间基肥为10月中旬;追肥强调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占全年追肥用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沟施,对土质疏松的茶园提倡免耕施肥。肥料种类基肥采用饼肥、栏肥、有机复合肥为主。此外科学根外施肥,注意钙、镁、硫、铁、锰、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的营养平衡。
武当道茶多为山地高山茶园,天敌资源丰富,病虫为害较少,一般不用化学药品防治。因此,茶园病虫害防治应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采用综合防治的手段进行防控。
a.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合理采摘;新植茶园做到选用抗性良种,茶林配植。
b.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技术,如利用昆虫的趋光习性推广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对茶叶上的茶毛虫、茶尺蠖、茶细娥、斜纹夜蛾成虫具有明显的诱集效果。
c.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
③茶叶清洁加工技术。加工设备陈旧、机械设备不配套,设备老化;厂房环境差条件简陋、加工厂规模小;区域布局散、卫生质量状况差、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的那些茶厂,通过对茶叶加工厂的改造,实现茶叶加工按产品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工艺要求,力争做到茶叶加工不落地;茶厂加工设备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不使用重金属含量高的机械;茶厂质量管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加工人员要持健康合格证和上岗培训合格证上岗,要掌握茶叶加工工艺与操作技术,懂得茶叶加工卫生质量要求,具备茶叶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加工制作、包装、贮藏和运输均要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的有关要求,以防产品污染,使茶叶加工实现企业化管理,建章立制,实现了加工过程规范化,消除了卫生安全隐患,实现清洁化加工。
④茶叶质量可追溯技术。茶叶质量可追溯指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茶叶农事档案,记录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国内外认证都要求申报企业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消费者可以通过信息码查到茶叶的生产过程、基地认证情况,及具体生产责任人的姓名。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规定。当茶树蓬面茶芽萌发率达5%时就可开园采摘,按标准、按地块进行分级采摘,原料要求匀齐、无紫芽、无红蒂和空心芽。绿茶加工工艺流程一般为鲜叶采摘—鲜叶验收—摊晾—杀青—摊晾—揉捻—二青—整形—烘干-精选—检验—入库—包装等工序。功夫茶加工工艺流程一般为鲜叶采摘—鲜叶验收—选菁-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干-布揉-解块-干燥—检验—入库—包装等工序。加工过程必须执行DB4203/T65.1-2010《武当道茶加工技术规程》。
(5)生产记录及要求。武当道茶生产全过程,必须建立原料采购、加工、贮存、运输、入库、出库和销售的完整档案记录,要求准确、清楚、工整、完全,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