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渡湖黄颡鱼

原产地湖北

– 地标证书编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地标认证时间:2008年12月31日
– 品质特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8年第145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08年12月31日
产品百科
涨渡湖黄颡鱼,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涨渡湖黄颡鱼,又名黄辣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等,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毫米,杂食,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
2008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涨渡湖黄颡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文名
涨渡湖黄颡鱼
产地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
品质特点
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8年第145号
批准时间
2008年12月31日

涨渡湖黄颡鱼产品特点

涨渡湖黄颡鱼生物学特征

涨渡湖黄颡鱼体形侧扁,较粗短,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口亚下位,口裂宽,呈弧形。须4对。背鳍硬刺后缘粗糙,锯齿不明显;脂鳍短小;胸鳍硬刺粗壮。前后缘均具锯齿,后缘发达,前缘细小;臀鳍条20—23;尾鳍呈深叉形,尾柄较短。全身裸露无鳞,体青黄色。

涨渡湖黄颡鱼涨渡湖黄颡鱼

涨渡湖黄颡鱼年轮特征

涨渡湖黄颡鱼的脊椎骨锥体为双凹型。透射光下,椎体中心至边缘有透明的亮带和不透明的暗带相间排列成同心圆形环带,其暗带较宽,亮带较窄。亮带与暗带之间可判断为年轮。刚形成的年轮特征为:在椎体凹面色较深暗的窄带外缘生长出白色细带,即正在形成中的宽带;在这窄带的白色带相交处就是年轮。

涨渡湖黄颡鱼品质特性

黄颡鱼隶属于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除西部高原及新疆外,广布于各水系,为底层肉食性小型鱼类,多生活在江河缓流、岸边或湖泊中,因其肉质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

涨渡湖黄颡鱼产地环境

涨渡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是长江中游的一个附属浅水型湖泊,面积约37平方千米,最大水深2.30米。
涨渡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南部,东至举水,南临长江,西至倒水,北抵汪集镇,总面积185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6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为47平方千米,实验区面积为102平方千米,具有滩涂、沼泽、水域等多种生态系统,自然景观独特,生态地位突出。
涨渡湖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3℃,是长江北岸距长江最近的典型淡水湖泊自然保护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亚太地区珍稀候鸟迁徙中转通道和越冬场所。
涨渡湖湖区界于西部山地与东部海洋、沙漠与森林之间,是世界上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具特色的类型,历来是“汛期一湖水,枯水一片荒”,涨渡湖因此而得名。汛期整个湖区多为一片汪洋的明水地貌生态景观,枯水期少雨多洲,既有明水,又有沼泽、沙滩,呈现出多种湿地生态景观格局。
涨渡湖湿地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浅水植物湿地亚区。植物区系具有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以广布型植物为主。据统计,浮游藻类共有82种,分属9个门,共有维管束植物478种,隶属113科、315属。
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7.0℃,冬暖夏凉。湖区水域面积大,水的比热大,具有调温作用,所以湖区夏季要比周围温度低,冬季比周围温度高。涨渡湖具有丰富多样的野生生物资源,湖区湿地动植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产量也很高,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较多。湖区尚未有工业污染源,水质优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中国生态环境最好的湿地之一。
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优质的水资源状况,丰富多样的饵料资源,十分适宜于涨渡湖黄颡鱼的生长栖息。

涨渡湖涨渡湖

涨渡湖黄颡鱼历史渊源

涨渡湖黄颡鱼是武汉市新洲区传统生产的小型独特鱼类。
2000年,涨渡湖黄颡鱼良种场在中国率先人工孵化种苗200万尾,2006年增加到1.5亿尾。随着这一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新洲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黄颡鱼楚天第一区”的想法。
结合涨渡湖黄颡鱼养殖产业化的趋势,武汉市新洲区成立了黄颡鱼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把黄颡鱼“一条鱼”工作纳入“十五”发展规划。区质监分局将其列入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申报项目,制订黄颡鱼养殖地方标准。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水生所、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对种质资源、环境资源和品种提纯等方面展开科技攻关,为稳定良种和科学养殖提供了技术保障。标准化养殖则在亲本选育、人工孵化、种苗培育、成鱼生产和收购销售等环节,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确保黄颡鱼的优良品质。
2006年,武汉市新洲区质监分局和新洲区水产局曾联合开展无公害黄颡鱼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农业标准化的引导,将黄颡鱼纳入名优品牌的培育。此间,他们从品种繁育、无害养殖、绿色饲料、科学管理等方面,建立标准化体系,指导农民网箱养殖,在2007年制定通过了《涨渡湖黄颡鱼》湖北省地方标准。
2008年底,涨渡湖黄颡鱼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业绩,成为武汉市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工程,并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涨渡湖黄颡鱼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逐步扩建600公顷标准化专养示范区,以此带动3000多公顷的养殖面积。

涨渡湖黄颡鱼生产情况

1992—2001年,涨渡湖捕捞产量变幅在25万千克到105万千克之间,其中有6年在60万千克到100万千克之间。渔获物中,放养鱼类占94%,其中以鲢、鳙为主,占整个渔获物的69%,黄颡鱼占1%,其他小型鱼类占2%。
2002年以后,涨渡湖经营方式转为个体承包经营,生产模式基本不变。2003—2004年涨渡湖捕捞产量在60万千克到80万千克之间。渔获物中,放养鱼类占85%,其中仍然以鲢、鳙为主,占整个渔获物的65%,黄颡鱼占2.24%,黄颡鱼比例虽然增加,但体重多分布在40—110克之间,个体小型化,表明资源开始衰退。
2009年,涨渡湖黄颡鱼良种保育区、亲本提纯复壮区相继建成,涨渡湖黄颡鱼的总产提高到55万千克,实现产值600万元,为全区74万农民人均增收6.76元。

涨渡湖黄颡鱼涨渡湖黄颡鱼

涨渡湖黄颡鱼产品荣誉

2008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涨渡湖黄颡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涨渡湖黄颡鱼地理标志

涨渡湖黄颡鱼地域保护范围

涨渡湖黄颡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龙王咀农场、双柳街以及汪集街、邾城街、阳逻街的部分地域现辖行政区域,东经114°34′28″至114°50′40″北纬30°32′25″至30°50′15。

涨渡湖黄颡鱼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黄颡鱼,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二)养殖环境条件
涨渡湖自然湖泊水域。保持江湖相通,流动水体,水质清新,空气清洁,无污染,透明度30厘米至80厘米,pH值7.5至8.5,溶氧5毫克/升至7毫克/升,底质为灰潮土沙性壤和红粘土黄棕壤。
(三)鱼苗繁殖
1.自然繁殖:涨渡湖自然湖泊灌江纳苗获取苗种,经湖泊肥育,达到性成熟,在湖泊水域中自然产卵繁殖。
2.人工繁殖:人工繁殖F1代黄颡鱼。选择从涨渡湖自然湖泊中捕捞的体格健壮、无病无伤无畸形的2龄以上黄颡鱼作亲鱼,雌鱼100克/尾以上,雄鱼150克/尾以上。催产季节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上旬,繁殖适宜水温23℃至28℃,产卵采取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两种方式。鱼卵孵化密度0.8×104粒/立方米至1×104粒/立方米。涨渡湖黄颡鱼
涨渡湖黄颡鱼(4张)

(四)苗种培育
1.鱼苗培育:放苗密度0.5×104尾/立方米至0.8×104尾/立方米。投喂浮游动物、丰年虫等饲料,投喂量占体重的5%至10%。
2.鱼种培育:放种密度3×104尾/亩至5×104尾/亩鱼苗下池前培肥池水,鱼苗下池后投喂水蚯蚓、小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1至2周。
(五)养殖技术
1.成鱼养殖:湖泊人工放流增殖,放养黄颡鱼规格3厘米以上、密度≤20尾/亩。以天然饵料为食,不投喂人工饲料。
2.日常管理:重点加强水位、水质管理,保持湖泊正常的养殖水位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鱼病的发生。
3.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活鱼体背部墨绿色,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商品鱼规格:雌鱼≥50克/尾,雄鱼≥100克/尾。
2.理化指标:蛋白质≥16.9%,脂肪≥0.9%,二十碳五烯酸(EPA)≥13.9毫克/千克,二十二碳六烯酸(DHA)≥50.1毫克/千克。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涨渡湖黄颡鱼专用标志使用

涨渡湖黄颡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