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海蜇

锦州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 【管理

原产地辽宁

– 产地市县:辽宁省锦州市
– 产品大类:水产业类
– 产地小类:水产动物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2530
– 地标认证时间:2019
– 品质特点:以紫红色为主,少量呈白色,表面湿润有光泽
– 地理标志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26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9年1月17日
产品介绍

生态环境

1. 气候特征
锦州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季风型气候,常年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8℃-9℃,年降水量平均为540-640毫米,无霜期达 180 天。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较强。为发展农、林、牧、渔各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水文特征
海水盐度:近岸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受河水径流的影响较大,盐度季节性变化明显。一般夏季最低,29‰左右,春、秋、冬三季盐度接近,约31‰,全年近岸低于中、远岸。夏季径流量大,大、小凌河河口出现两个低盐区,含量分别小于29.4‰和28.8‰,而且低潮盐度低,高潮盐度略高;春、秋两季底、表层盐度趋于一致。
海水温度:锦州位于辽东湾西北岸,受内陆气候和沿岸海水较浅影响,水温的季节性变化和年度变化都十分明显。夏季8月份是一年中水温最高的月份,约为26~28℃;冬季由于强劲偏北风作用,加之地处我国纬度最高的沿海冰冻区,故1月份水温最低,平均水温为-0.7℃。
透明度:本区海域近岸透明度小于1m,其余大部分海域均大于1.5m。透明度受风浪影响较大,风浪大,其透明度减小。
海流:本区海流基本以潮流为主,冬季,北黄海的暖流余脉,由渤海海峡一直伸到渤海西岸,遇陆阻挡,其中一股向东北入辽东湾,同时辽河入海径流被偏北的冬季风吹逆,沿辽东湾东岸南下,与北上的暖流余脉相会合,构成一个顺时针环流。夏季,受偏南风吹送,又把辽河冲淡水推向辽东湾西岸,而暖流余脉则沿该湾东岸北上,构成一个逆时针环流,这种环流基本与海岸相平行。本区潮流涨潮为东北流,落潮为西南流,流速一般为20~30cm/s,底层最大流速为80cm/s,流向114°;中层流速为60cm/s,流向118°;表层流速为70cm/s,流向35°。
潮汐:本区海域为非正规半日潮。潮汐的变化周期每日顺延48分钟,从第一次高潮到第一次低潮,间隔约6小时12分钟,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为大潮,初八、二十三为小潮。潮汐的季节变化,从3月中旬开解冻海到秋分,白天潮偏大,夜间潮偏小;秋分后,则相反。
波浪:常浪向为SSW,频率为31.8%;次浪向为S,频率为11.3%;强浪向为SSW,实测最大波高为2.6米。
海冰:本海区冰期一般自11月中下旬开始至翌年3月上旬,总冰期平均106.7d。近岸冰封一般出现在1~2月份,范围为700m左右(距岸),最大宽度可达4000m;冰厚一般为10~40cm,最厚可达100cm;堆积高度为2~3m,最高可达6m。冰状多为沿岸冰和冰脚。
流冰期一般以1~2月份最为严重,冰状多为20~2000m大的冰盘,流冰最大冰块可达5000m长,一般流速为20~50cm/s,最大流速可达0.7—1.3m/s,流冰方向大多集中于SE—S—SW方向,频率为53.4%,其中SSE向频率为15.1%。
水质:本区溶解氧受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水温低,含量最高,近岸可达7-7.8MG/L;春季为5.8-6.8MG/L;近岸低于远岸,表层略高底层,夏季水温最高,含量最低,小于4.6MG/L;秋季含量为5.4-5.8MG/L,近岸高于远岸。PH值变化较差,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秋两季介于期间,全年近岸低于远岸,表层略高于底层,垂直变化和日变化较小。由于受径流和生物作用影响,磷酸盐受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含量高,表底层均大于0.047MG/L,秋季次之,在0.0186-0.031MG/L;在夏季河口附近大于0.031MG/L,其它岸段为0.0279MG/L;垂直变化莫测和日变化较小,但夏季表层含量低于底层,河口低潮时偏高于高潮时。

地域范围

锦州位于辽宁省西南部,东与盘锦相连,西与葫芦岛市毗邻,南濒渤海辽东湾,北依松岭山脉与朝阳、阜新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0301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124公里,近海水域面积12万公顷,浅海水域面积166万亩,沿海滩涂面积16.6万亩,25万亩近海渔场。浅海水域底部大部为软泥沙,水质肥沃,是全国著名毛蚶、毛虾、海蜇渔场。
锦州海蜇生产区域位于辽东湾西北部海域。地处:北纬40°50′42″、东经121°07′22″;北纬40°39′36″、东经121°06′23″;北纬40°39′36″、东经121°32′06″;北纬40°46′54″、东经121°33′00″;北纬40°49′08″、东经121°28′33″之间所包围的海域,总面积67246公倾。距锦州市中心29.8KM,周边有6个乡镇(大有乡、建业乡、闫家镇、娘娘宫镇、王家街道、天桥街道),共25个村庄。

品质特性

1. 形态特征:外形各部名称
1.伞部 2.缘瓣 3.口腕部 4.丝状附器 A.伞弧长
锦州海蜇以紫红色为主,少量呈白色,表面湿润有光泽,牵拉时不易折断,入口咀嚼时发出响声,肉质厚实有韧性,口感松脆。
2. 内在品质:锦州海蜇由于生长在两条河口水域,泥沙底质,所以肉质厚实,韧性强,营养价值高。经检测每100克锦州海蜇中含蛋白质1.38-1.88克,灰分1.5-2.4克,碳水化合物0.9-1.0克,胆固醇2.38-3.48毫克,钙23.6-42.5毫克、磷6.9-50.4毫克、钾30.6-56.5毫克、镁66.2-122毫克,维生素B2 0.11-0.44毫克、维生素E 0-0.198毫克。
3. 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NY5053)执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630.4)、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国家标准。

生产方式

1. 海蜇生长习性
海蜇水母体在海洋中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域,尤其喜栖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在3~20米,有时也达40米,水温8~30℃,适宜水温13~26℃,盐度12‰~40‰,适宜盐度14‰~32‰,喜栖光强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环境,在静水浮游速度4~5米/分钟,风向、风力海流和潮汐等因素对海蜇的水平分布有明显影响。海蜇为生活在近海营浮游生活的暖水性水母,自泳能力较弱。靠发达的内伞环状肌有节律的伸缩,挤压下伞部的海水而获得前进的动力,依伞顶部的方向作缓慢游动,随波逐流。喜栖息于半咸水、底质为泥、泥沙的河口附近海域,对淡水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干旱的年份可随潮进入河道。在风平浪静、多云、阴天或黎明、傍晚,一般都浮在水的上层或表面;遇有大风、强光照射或夜晚则活动于水的下层。海蜇的中央口及口腕基部愈合,依靠口腕和肩板上众多的吸口及其周围的触指上的刺细胞捕吸食物和防御敌害。主要以小型浮游甲壳类、硅藻、纤毛虫以及各种浮游幼体等为食。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幼蜇切除口腕后,一周即能再生。其螅状体切成数段后能形成多个生长正常的螅状体。
在渤海,辽东湾海蜇形成1个独立的种群,辽东湾种群分布在辽东湾北部N40°50'附近,即锦州大笔架山东部海域。海蜇是锦州地区海洋渔业的主要经济品种,也是沿海渔民的主要捕捞对象,中国海蜇各地所产形态略有差别,但以泥沙底浅海、河口附近出产的海蜇品质最好。
锦州海蜇主产区地处渤海辽东湾西北部海域,大小凌河入海口附近,是我国海域的最北端,纬度最高。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温差较大,浅水薄滩,水质肥沃,是众多渔业品种的繁栖场所。锦州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站每季度对该海域进行取样监测,确保海域环境符合要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地理标志产品——锦州海蜇。
2. 海蜇捕捞
锦州地区普遍用锚刺网类渔具捕捞海蜇。网片长900目,高10米左右,网目110mm,每片有网上下纲和立钢以浮沉子组成,网片之间用锚连结,每隔5片网,锚上系标志旗即芒子一根。横流下网,在平流前顶流起网,先收芒子和锚,再拔网,将海蜇兜出水面后,用抄捞子将海蜇捞入船舱即可。渔获物除少数供鲜食外,多进行加工。
3. 加工工艺。
海蜇加工的基本方法是用食盐和明矾复合腌渍,这种方法在我国至少已有400~500年的历史。
工艺流程:鲜蜇处理→一矾腌渍→二矾腌渍→三矾腌渍→清洗处理→分级整形→提干→称重→包装→打箱→储藏。

包装规范
产品百科
锦州海蜇,辽宁省锦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锦州海蜇以紫红色为主,少量呈白色,表面湿润有光泽,牵拉时不易折断,入口咀嚼时发出响声,肉质厚实有韧性,口感松脆。
2019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锦州海蜇”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锦州海蜇
产地名称
辽宁省锦州市
品质特点
以紫红色为主,少量呈白色,表面湿润有光泽
地理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26号
批准时间
2019年1月17日

锦州海蜇产品特征

锦州海蜇外在感官品质

锦州海蜇外形各部名称:伞部、缘瓣、口腕部、丝状附器、伞弧长;锦州海蜇以紫红色为主,少量呈白色,表面湿润有光泽,牵拉时不易折断,入口咀嚼时发出响声,肉质厚实有韧性,口感松脆。

锦州海蜇内在品质指标

锦州海蜇由于生长在两条河口水域,泥沙底质,所以肉质厚实,韧性强,营养价值高。经检测每100克锦州海蜇中含蛋白质1.38-1.88克,灰分1.5-2.4克,碳水化合物0.9-1.0克,胆固醇2.38-3.48毫克,钙23.6-42.5毫克、磷6.9-50.4毫克、钾30.6-56.5毫克、镁66.2-122毫克,维生素B2为0.11-0.44毫克、维生素E为0-0.198毫克。

锦州海蜇产地环境

锦州海蜇水文情况

  • 海水盐度
锦州海蜇(7张)

锦州市海域近岸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受河水径流的影响较大,盐度季节性变化明显。一般夏季最低,29‰左右,春、秋、冬三季盐度接近,约31‰,全年近岸低于中、远岸。夏季径流量大,大、小凌河河口出现两个低盐区,含量分别小于29.4‰和28.8‰,而且低潮盐度低,高潮盐度略高;春、秋两季底、表层盐度趋于一致。

  • 海水温度
锦州市位于辽东湾西北岸,受内陆气候和沿岸海水较浅影响,水温的季节性变化和年度变化都十分明显。夏季8月份是一年中水温最高的月份,约为26-28摄氏度;冬季由于强劲偏北风作用,加之地处中国纬度最高的沿海冰冻区,故1月份水温最低,平均水温为-0.7摄氏度。
  • 透明度
锦州市海域近岸透明度小于1米,其余大部分海域均大于1.5米。透明度受风浪影响较大,风浪大,其透明度减小。
  • 海流
锦州市海域的海流基本以潮流为主,冬季,北黄海的暖流余脉,由渤海海峡一直伸到渤海西岸,遇陆阻挡,其中一股向东北入辽东湾,同时辽河入海径流被偏北的冬季风吹逆,沿辽东湾东岸南下,与北上的暖流余脉相会合,构成一个顺时针环流。夏季,受偏南风吹送,又把辽河冲淡水推向辽东湾西岸,而暖流余脉则沿该湾东岸北上,构成一个逆时针环流,这种环流基本与海岸相平行。本区潮流涨潮为东北流,落潮为西南流,流速一般为20-30厘米/秒,底层最大流速为80厘米/秒,流向114°;中层流速为60厘米/秒,流向118°;表层流速为70厘米/秒,流向35°。
  • 潮汐
锦州市海域的潮汐为非正规半日潮。潮汐的变化周期每日顺延48分钟,从第一次高潮到第一次低潮,间隔约6小时12分钟,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为大潮,初八、二十三为小潮。潮汐的季节变化,从3月中旬开解冻海到秋分,白天潮偏大,夜间潮偏小;秋分后,则相反。
  • 波浪
锦州市海域常浪向为西南偏南向,频率为31.8%;次浪向为南向,频率为11.3%;强浪向为西南偏南向,实测最大波高为2.6米。
  • 海冰
锦州市海域冰期一般自11月中下旬开始至翌年3月上旬,总冰期平均106.7天。近岸冰封一般出现在1-2月份,范围为700米左右(距岸),最大宽度可达4000米;冰厚一般为10-40厘米,最厚可达100厘米;堆积高度为2-3米,最高可达6米。冰状多为沿岸冰和冰脚。流冰期一般以1-2月份最为严重,冰状多为20-2000米大的冰盘,流冰最大冰块可达5000米长,一般流速为20-50厘米/秒,最大流速可达0.7-1.3米/秒,流冰方向大多集中于东南—南—西南方向,频率为53.4%,其中SSE向频率为15.1%。
  • 水质
锦州市海域溶解氧受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水温低,含量最高,近岸可达7-7.8毫克/升;春季为5.8-6.8毫克/升;近岸低于远岸,表层略高底层,夏季水温最高,含量最低,小于4.6毫克/升;秋季含量为5.4-5.8毫克/升,近岸高于远岸。pH值变化较差,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春秋两季介于期间,全年近岸低于远岸,表层略高于底层,垂直变化和日变化较小。由于受径流和生物作用影响,磷酸盐受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含量高,表底层均大于0.047毫克/升,秋季次之,在0.0186-0.031毫克/升;在夏季河口附近大于0.031毫克/升,其它岸段为0.0279毫克/升;垂直变化莫测和日变化较小,但夏季表层含量低于底层,河口低潮时偏高于高潮时。

锦州海蜇气候条件

锦州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季风型气候,常年温差较大,全年平均气温8摄氏度-9摄氏度,年降水量平均为540-640毫米,无霜期达 180 天。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较强,满足海蜇生长繁育的自然条件。

锦州海蜇历史渊源

锦州海蜇锦州海蜇

海蜇,晋人称水母。张华《博物志》记载道:“东海有物,状如凝血,广数尺,周正圆,名曰水母,无头目,所处则众虾附之,随其东西南北,可煮食之。”这是中国人吃海蜇的最早的历史纪录;锦州海蜇加工的基本方法是用食盐和明矾复合腌渍,这种方法在中国至少已有400-500年的历史。

锦州海蜇放流经过2002年的增殖试验与2005-2006年的生产性增殖放流,产量和质量在一段时期内得到了提升,辽宁省人民政府和锦州市人民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列措施来保护自然海蜇资源。

锦州海蜇生产情况

锦州市总面积10301平方千米,拥有海岸线124千米,近海水域面积12万公顷,浅海水域面积166万亩,沿海滩涂面积16.6万亩,25万亩近海渔场。浅海水域底部大部为软泥沙,水质肥沃,是中国著名毛蚶、毛虾、海蜇渔场;截至2010年7月26日,辽宁锦州2010年共捕捞海蜇1029吨,产值达到1046万元;从2005年开始至2010年,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在锦州市浅海海域连续开展6次海蜇人工放流,累计放流两亿头海蜇幼苗,增殖资源3万多吨,增加产值3亿多元。

锦州海蜇产品荣誉

2019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锦州海蜇”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锦州海蜇地理标志

锦州海蜇地域保护范围

锦州海蜇生产区域位于辽东湾西北部海域。地处:北纬40°50′42″、东经121°07′22″;北纬40°39′36″、东经121°06′23″;北纬40°39′36″、东经121°32′06″;北纬40°46′54″、东经121°33′00″;北纬40°49′08″、东经121°28′33″之间所包围的海域,总面积67246公倾。距锦州市中心29.8K米,周边有6个乡镇(大有乡、建业乡、闫家镇、娘娘宫镇、王家街道、天桥街道),共25个村庄。

锦州海蜇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9-01-2530
质量安全规定
锦州海蜇锦州海蜇

锦州海蜇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及质量标准(NY5053)执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630.4)、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国家标准。

特定生产方式
(1)海蜇生长习性:海蜇水母体在海洋中浮游生活,栖息于近海水域,尤其喜栖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在3-20米,有时也达40米,水温8-30摄氏度,适宜水温13-26摄氏度,盐度12‰-40‰,适宜盐度14‰-32‰,喜栖光强度2400勒以下的弱光环境,在静水浮游速度4-5米/分钟,风向、风力海流和潮汐等因素对海蜇的水平分布有明显影响。海蜇为生活在近海营浮游生活的暖水性水母,自泳能力较弱。靠发达的内伞环状肌有节律的伸缩,挤压下伞部的海水而获得前进的动力,依伞顶部的方向作缓慢游动,随波逐流。喜栖息于半咸水、底质为泥、泥沙的河口附近海域,对淡水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干旱的年份可随潮进入河道。在风平浪静、多云、阴天或黎明、傍晚,一般都浮在水的上层或表面;遇有大风、强光照射或夜晚则活动于水的下层。海蜇的中央口及口腕基部愈合,依靠口腕和肩板上众多的吸口及其周围的触指上的刺细胞捕吸食物和防御敌害。主要以小型浮游甲壳类、硅藻、纤毛虫以及各种浮游幼体等为食。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幼蜇切除口腕后,一周即能再生。其螅状体切成数段后能形成多个生长正常的螅状体。 在渤海,辽东湾海蜇形成1个独立的种群,辽东湾种群分布在辽东湾北部N40°50'附近,即锦州大笔架山东部海域。海蜇是锦州地区海洋渔业的主要经济品种,也是沿海渔民的主要捕捞对象,中国海蜇各地所产形态略有差别,但以泥沙底浅海、河口附近出产的海蜇品质最好。 锦州海蜇主产区地处渤海辽东湾西北部海域,大小凌河入海口附近,是中国海域的最北端,纬度最高。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常年温差较大,浅水薄滩,水质肥沃,是众多渔业品种的繁栖场所。锦州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站每季度对该海域进行取样监测,确保海域环境符合要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地理标志产品——锦州海蜇。
(2)海蜇捕捞:锦州地区普遍用锚刺网类渔具捕捞海蜇。网片长900目,高10米左右,网目110米米,每片有网上下纲和立钢以浮沉子组成,网片之间用锚连结,每隔5片网,锚上系标志旗即芒子一根。横流下网,在平流前顶流起网,先收芒子和锚,再拔网,将海蜇兜出水面后,用抄捞子将海蜇捞入船舱即可。渔获物除少数供鲜食外,多进行加工。
(3)加工工艺:海蜇加工的基本方法是用食盐和明矾复合腌渍,这种方法在中国至少已有400-500年的历史。
(4)工艺流程:鲜蜇处理→一矾腌渍→二矾腌渍→三矾腌渍→清洗处理→分级整形→提干→称重→包装→打箱→储藏。

锦州海蜇专用标识使用

使用“锦州海蜇”农产品地理标志,必须经过标志所有权人授权,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印刷“锦州海蜇”农产品地理标志必须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设计使用规范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