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川芎

原产地四川
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产地市县: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药材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1708
- 地标认证时间:2015
- 品质特点:根茎大、产量高、品质优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5年7月22日[2] 
产品介绍

彭州是全国最大的川芎种植基地。彭州川芎品质上乘,具有根茎大、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以“菊花心”而闻名。川芎是彭州市的传统地道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在明代就有种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品质与彭州的土壤、气候、水文特色息息相关,并且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彭州浓郁的人文特色。彭州川芎常年种植面积6万亩,总产量1.5万吨,产值3亿元,无论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均占全国地道中药材川芎产量的8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川芎种植基地和集散地,代表着中国川芎的规模与品质,川芎主产镇敖平镇被誉为“中国川芎产业第一镇”。彭州川芎远销海内外,每年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川芎达6000吨,占国内外销量的80%,其中销往韩国的就有600吨至800吨,同时销往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生态环境

彭州川芎产区位于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的过渡地带,自子河上游红岩镇,经石河中游敖平镇、葛仙山镇,至主城区天彭镇。产区属湔江冲积扇平原,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含台地)、平原三大类,平均海拔1265m。产区土壤以壤土为主,pH值6.0-6.3,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是全国最大的川芎种植基地。
彭州川芎产区属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产区年平均气温15.6℃,气温年际变幅1.3℃,年平均降水量932.5mm,年日照时数1147.2小时,光照较同纬度地区偏少,年平均相对湿度82%,无霜期平均276天,具有春季气温回暖早、夏无酷暑、秋季多阴雨、冬无严寒等特点,非常适宜川芎种植。

地域范围

彭州川芎(川芎拉丁学名:LigusticumchuanxiongHort)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成都市彭州市敖平镇、葛仙山镇、红岩镇、军乐镇、升平镇、天彭镇等6个镇。地理坐标东经103°40'-104°10',北纬30°54ˊ-31°26',北接阿坝州茂县、汶川县,东邻德阳市什邡市、广汉市,南连成都市新都区、郫县,西靠成都市都江堰市。保护面积60000亩,年产量1.5万吨。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品质:彭州川芎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皮黄褐色,粗糙皱缩;断面呈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油室,形成层呈波状环纹;香气浓郁,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2. 内在品质指标:彭州川芎水分≤12%;醇溶性浸出物≥28.0%;阿魏酸含量≥0.15%。
3. 质量安全要求:彭州川芎执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标准。

生产方式

1. 产地要求:选择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远离城镇、医院、工矿企业、垃圾及废弃物堆积场等污染源。距公路50m以外。苓子培育基地选择平原向高原过渡的中低山区,适宜海拔1000m-1500m,适宜气温11.5℃-14.5℃,土壤以冷沙黄泥土或粗骨性黄泥土最佳。川芎种植土壤宜选前作早稻田,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2. 品种选择: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本地川芎品种。
3. 生产过程管理:彭州川芎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川芎》(DB51-T442-2004)执行。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环节:
①苓子繁育:
A、选种及种子处理:插种前必须进行选种,去除带病种子。运到山上种植,采挖时剔除地上部分变黄凋萎、根茎己开始腐烂的病株。选种后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5分钟(存放过的种子,浸泡半小时以上),晒干即可。
B、播种:栽前除清杂草,烧灰作肥,根据地势和排水条件,作宽1.7m-1.8m的畦。播种时间12月下旬至1月上中旬,最迟不超过立春。等行距播种,行株距24cm-30cm,每窝种抚芎1个,小的抚芎每窝可栽2个,芽口向上,每亩用抚芎125kg-200kg,栽7000窝-7500窝。栽后每亩用猪粪水2000kg,按1:3兑水浇窝,再用五氧化二磷3.5kg-4.5kg加腐熟堆肥或草木灰400kg-500kg以及油枯粉75kg混匀丢窝盖种,覆土并将窝盖平。
C、管理:一是除草、疏苗:3月上旬出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第一次除草、疏苗。选留粗细均匀、生长良好的茎杆8根-12根,其余拔去,4月中下旬各中耕除草、迫肥一次。不允许使用任何除草剂。二是追肥:追肥以猪粪水、菜饼混合施用。每亩用尿素3.0kg加猪粪水2000kg-3000kg浇窝,再用菜饼(或油枯)50kg-100kg丢窝,然后中耕培土。5月每亩用尿素2kg加磷酸二氢钾200g兑水100kg根外追肥1次-2次。三是灌溉:2-5月如遇高温干旱及时补水。四是病虫防治:4月下旬至5月上旬防治茎节蛾和根腐病,每隔15-20天防治一次,共防2-3次,6月中旬结束。
D、采收及采后处理:苓子采收7月中下旬进行,当茎节盘显著突出,略带紫褐色,茎杆呈花红色时,宜选择阴天或晴天早晨采收。采收时剔出病株和根茎腐烂的植株,去掉叶子,割下根茎,茎杆即川芎苓子。
②川芎种植:
A、苓种选择及用种量:选用“正山系”品种,亩用种量40-50kg。
B、药剂处理: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20-30分钟,取出晾干,剪苓种时间要与栽插时间配合进行。
C、定植:8月上中旬定植。栽种前1.6m开厢,厢宽30cm,、深30cm,厢面挖松整细。栽种时选择晴天,按行距25cm-28cm,株距15cm-17cm栽种。苓子应斜放沟内,轻轻按入土中,节间盘上的芽嘴向上或侧向上,苓种茎节入土lcm-2cm为宜。厢面盖一层稻草,以防曝晒和暴雨。
D、土肥水管理:一是查苗补缺:栽后20天左右,及时查苗补缺,补苗后灌水。二是中耕除草:栽后15天、20天、40天进行三次,第二次比第一次稍浅,第三次可只除草不中耕。三是生长期肥水管理:9月上旬、9月下旬、10月下旬追肥三次,施肥掌握先轻后重。
E、病虫防治:川芎主要病害包括根腐病、斑枯病、白粉病,主要虫害包括根蛆、川芎茎节蛾、蛴螬。一是农业防治:栽植优质无病毒种苗,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定植,清除杂草枯叶。二是物理防治:采取糖醋液、黄板诱虫和频振杀虫灯等方法诱杀害虫。三是生物防治:助迁和保护瓢虫、草蛉、捕食螨等食虫天敌,应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交配。四是化学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F、采收及采后处理:川芎采收在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挖时要去掉茎叶,用双齿耙全株挖起,抖去泥沙,运回自然干燥。如遇阴雨则烘干。
G、生产记录要求:建立生产记录档案,认真记录彭州川芎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措施,投入品的名称、使用时间、使用方法、使用量,产品销售情况等。

包装规范

地域范围内的彭州川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彭州川芎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彭州川芎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产品百科
彭州川芎,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彭州是中国大规模川芎种植基地。彭州川芎品质上乘,具有根茎大、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以“菊花心”而闻名。彭州川芎香气浓郁,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彭州川芎”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彭州川芎
产地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
品质特点
根茎大、产量高、品质优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2277号
批准时间
2015年7月22日

彭州川芎产品特点

彭州川芎外在感官特征

彭州川芎彭州川芎[3]
彭州川芎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厘米;表皮黄褐色,粗糙皱缩;断面呈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油室,形成层呈波状环纹;香气浓郁,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彭州川芎内在品质指标

彭州川芎水分≤12%;醇溶性浸出物≥28.0%;阿魏酸含量≥0.15%。

彭州川芎药理特性

彭州川芎为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其根茎烤(晒)干入药,含挥发油、阿魏酸等成份,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是中药配方的重要药材。
川芎为常用中药,性温,味辛。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能。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彭州川芎产地环境

彭州川芎地理土壤

彭州川芎彭州川芎
彭州川芎产区位于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的过渡地带,自子河上游红岩镇,经石河中游敖平镇、葛仙山镇,至主城区天彭镇。产区属湔江冲积扇平原,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包括山地、丘陵(含台地)、平原三大类,平均海拔1265米。产区土壤以壤土为主,pH值6.0~6.3,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是中国大规模川芎种植基地。

彭州川芎气候情况

彭州川芎产区属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产区年平均气温15.6℃,气温年际变幅1.3℃,年平均降水量932.5毫米,年日照时数1147.2小时,光照较同纬度地区偏少,年平均相对湿度82%,无霜期平均276天,具有春季气温回暖早、夏无酷暑、秋季多阴雨、冬无严寒等特点,非常适宜川芎种植。

彭州川芎历史渊源

川芎是彭州市的传统地道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在明代就有种植,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彭州川芎种植主要分布在敖平、致和、天彭、军乐、楠杨等乡镇,其中以敖平镇种植最多。但多年来一直依赖崇州、都江堰等地提供苓种,使川芎种植受到很大的限制,制约了彭州川芎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彭县药物种植场”培育苓种成功,保证苓种供应,结束了彭州川芎依靠外地提供苓种的历史。同时,推行川芎田间种小麦、蒜苗等耕作方式,使川芎单产得到较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明显。由此川芎生产迅速发展,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川芎种植一度遍及整个坝区乡镇。
彭州川芎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中国全国中药材川芎产量的80%以上,是中国的大川芎种植基地和集散地。
彭州川芎主产镇敖平镇被誉为“中国川芎产业第一镇”。彭州川芎远销海内外,每年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川芎达6000吨,占国内外销量的80%,其中销往韩国的就有600吨至800吨,同时销往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1998年,彭州川芎注册了“敖平牌”川穹商标。
2002年,彭州川芎产区被中国国家农业部确认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6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为彭州市为川穹GAP种植示范基地。
2010年,川穹产业被彭州市确定为“红绿蓝”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彭州川芎生产情况

1989年,彭州川芎种植曾达到过10179亩的高峰,成为“川芎之乡”。
据2015年统计数据,彭州川芎产区保护面积6万亩,产量1.5万吨。

彭州川芎产品荣誉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彭州川芎”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彭州川芎种植彭州川芎种植

彭州川芎地理标志

彭州川芎地域保护范围

彭州川芎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彭州市所辖敖平镇葛仙山镇红岩镇军乐镇升平镇天彭镇等6个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0′~104°10′,北纬30°54′~31°26′,北接阿坝州茂县汶川县,东邻德阳市什邡市广汉市,南连成都市新都区郫县,西靠成都市都江堰市

彭州川芎质量技术要求

彭州川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5-02-1708。
  • 特定生产方式
彭州川芎彭州川芎[1]
1、产地要求:选择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远离城镇、医院、工矿企业、垃圾及废弃物堆积场等污染源。距公路50米以外。苓子培育基地选择平原向高原过渡的中低山区,适宜海拔1000~1500米,适宜气温11.5~14.5℃,土壤以冷沙黄泥土或粗骨性黄泥土最佳。川芎种植土壤宜选前作早稻田,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
2、品种选择: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本地川芎品种。
3、种植管理:彭州川芎生产严格按照四川地方标准DB51T442-2004《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川芎》执行。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环节:
①苓子繁育:
彭州川芎彭州川芎
A、选种及种子处理:
插种前必须进行选种,去除带病种子。运到山上种植,采挖时剔除地上部分变黄凋萎、根茎己开始腐烂的病株。选种后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5分钟(存放过的种子,浸泡半小时以上),晒干即可。
B、播种:
栽前除清杂草,烧灰作肥,根据地势和排水条件,作宽1.7~1.8米的畦。播种时间12月下旬至1月上中旬,最迟不超过立春。等行距播种,行株距24~30厘米,每窝种抚芎1个,小的抚芎每窝可栽2个,芽口向上,每亩用抚芎125~200千克,栽7000~7500窝。栽后每亩用猪粪水2000千克,按1:3兑水浇窝,再用五氧化二磷3.5~4.5千克加腐熟堆肥或草木灰400千克~500千克以及油枯粉75千克混匀丢窝盖种,覆土并将窝盖平。
C、管理:
一除草疏苗:3月上旬出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第一次除草、疏苗。选留粗细均匀、生长良好的茎杆8~12根,其余拔去,4月中下旬各中耕除草、迫肥一次。不允许使用任何除草剂。
二追肥:追肥以猪粪水、菜饼混合施用。每亩用尿素3.0千克加猪粪水2000千克~3000千克浇窝,再用菜饼(或油枯)50~100千克丢窝,然后中耕培土。5月每亩用尿素2千克加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100千克根外追肥1~2次。
三灌溉:2~5月如遇高温干旱及时补水。四是病虫防治:4月下旬至5月上旬防治茎节蛾和根腐病,每隔15~20天防治一次,共防2~3次,6月中旬结束。
D、采收及采后处理:
苓子采收7月中下旬进行,当茎节盘显著突出,略带紫褐色,茎杆呈花红色时,宜选择阴天或晴天早晨采收。采收时剔出病株和根茎腐烂的植株,去掉叶子,割下根茎,茎杆即川芎苓子。
②川芎种植:
彭州川芎彭州川芎[1]
A、苓种选择及用种量:
彭州川芎选用“正山系”品种的苓种,亩用种量40~50千克。
B、药剂处理:
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20~30分钟,取出晾干,剪苓种时间要与栽插时间配合进行。
C、定植:
彭州川芎8月上中旬定植。栽种前1.6米开厢,厢宽30厘米、深30厘米,厢面挖松整细。栽种时选择晴天,按行距25~28厘米,株距15~17厘米栽种。苓子应斜放沟内,轻轻按入土中,节间盘上的芽嘴向上或侧向上,苓种茎节入土1~2厘米为宜。厢面盖一层稻草,以防曝晒和暴雨。
D、土肥水管理:
一是查苗补缺:栽后20天左右,及时查苗补缺,补苗后灌水。
二是中耕除草:栽后15天、20天、40天进行三次,第二次比第一次稍浅,第三次可只除草不中耕。
三是生长期肥水管理:9月上旬、9月下旬、10月下旬追肥三次,施肥掌握先轻后重。
E、病虫防治:
川芎主要病害包括根腐病、斑枯病、白粉病,主要虫害包括根蛆、川芎茎节蛾、蛴螬。
一农业防治:栽植优质无病毒种苗,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定植,清除杂草枯叶。
二物理防治:采取糖醋液、黄板诱虫和频振杀虫灯等方法诱杀害虫。
三生物防治:助迁和保护瓢虫、草蛉、捕食螨等食虫天敌,应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或干扰成虫交配。
四化学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F、采收及采后处理:
川芎采收在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行。挖时要去掉茎叶,用双齿耙全株挖起,抖去泥沙,运回自然干燥。如遇阴雨则烘干。
G、生产记录:
彭州川芎建立生产记录档案,认真记录彭州川芎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措施,投入品的名称、使用时间、使用方法、使用量,产品销售情况等。
  • 质量安全规定
彭州川芎生产严格按照四川地方标准DB51T442-2004《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川芎》执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标准。

彭州川芎专用标志使用

彭州川芎彭州川芎[1]
彭州川芎专用标志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注制度。彭州川芎专用标志的使用具体依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执行:
1、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登记持有人“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①生产经营的农产品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
②已取得登记农产品相关的生产经营资质;
③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质量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④具有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开发经营能力。
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应当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登记证书持有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明确使用的数量、范围及相关的责任义务。
2、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享有以下权利:
①可以在产品及其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②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
3、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①自觉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检查;
②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信誉;
③正确规范地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4、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登记证书。
6、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