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马铃薯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作物脱毒技术开发中心 【管理

原产地青海

– 产地市县: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粮食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1360
– 地标认证时间:2013
– 品质特点:黄皮黄肉,色味纯正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第2046号公告
– 地标批准时间:2013年12月30日
产品介绍

民和马铃薯传入民和县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约为清末民国初年,民和县河湟地区,民不聊生,土地荒芜,农民都是过着“早上汤、中午光、晚上半汤喝不上”的生活,大批的农民逃亡到山区,开垦荒地,种植马铃薯,因其产量高,耐旱、适用性强,粮菜两用,赖以勉强度日。60年代中期,那时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活极度困窘,食物匮乏,马铃薯救了不少人的命,帮人们度过了难关。据传,那时用一口袋洋芋就换回了一个媳妇,土豆竟然到了金贵如此地步了。70年代以来,推广普及马铃薯新品种,因其丰产、品质好,使民和马铃薯生产又得以恢复发展,到“十一五”期末,跃居种植作物之首。民和马铃薯为贫困农民脱毒致富,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山区农民一度高兴地把脱毒马铃薯称为“脱贫马铃薯”。

生态环境

主要描述影响登记产品品质特色形成和保持的独特产地环境因子,如独特的光照、温湿度、降水、水质、地形地貌、土质等。1. 土壤地貌情况: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多为山区,县境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海拔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祁连山系的达板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整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湟水飞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地貌特征大致可概括为“八条大沟九道山,两大谷地三大垣”。土壤主要以灰钙土、栗钙土、红壤土等为主,成土母质为黄土,土质属中壤土,质地疏松,非常适宜民和马铃薯的生长。2. 水文情况:包括水系、水源和水质情况及影响因子。民和县水资源较丰富,流经民和县的主要河流有三条,即黄河、湟水河、大通河,大小河沟计二十四条,其中十八条河沟源于拉脊山山脉。黄河、湟水、大通河系三大过境河流,多年平均过境容水总量约4.5亿立方米。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沟24条,其中较大的常流水沟有隆治沟、巴州沟、米拉沟、松树沟、前河沟、大马家沟、杏儿沟、马营沟等8条,自产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725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0.766亿立方米,可开采地下水资源0.213亿立方米3. 气候情况:民和属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凉爽、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7.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0.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0℃。平均作物生长期为234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40.9mm,且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5%,年蒸发量为1804.6mm,年平均相对湿度56%。全年无霜期149天,最大冻土深度为90cm。 ≥0℃的积温2500–3500℃,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年辐射125–185千卡/平方厘米。气候特点是光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降水差异大,夜雨多,强度小。热量水平低,冬季严寒干旱,夏季温凉短促,降雨集中。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适宜于种植马铃薯。

地域范围

民和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全境,包括川口镇、巴州镇、马场垣乡、西沟乡、古鄯镇、核桃庄乡、李二堡镇、松树乡、峡门镇、新民乡、北山乡、隆治乡、总堡乡、满坪镇、马营镇、前河乡、转导乡、甘沟乡、大庄乡、官亭镇、中川乡、杏儿乡,地理坐标是东径102°26ˊ-103°04ˊ,北纬35°45ˊ-36°26ˊ。县境内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

品质特性

主要描述登记产品由于独特自然生态环境和特定生产方式等因素所形成的独特感官特征及独特的内在品质指标。同时明确表明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注明遵照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编号与名称。
本部分内容主要表述反映登记产品特有的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遵循的规定,主要包括:1. 外在感官特征:薯块长圆形,表皮粗糙,黄皮黄肉。致密度中等,芽眼有色,深度中等,数目中等,芽眉半月型,脐部深,薯块整齐,蒸煮后肉质酥散,色味纯正,口感好。2. 内在品质指标:磷35.6±5.1 mg/100g,钾306±30.2 mg/100g,干物质24.2 ±6.2g/100g,还原糖0.87±0.09g/100g,镁30.3±4.3mg/100g,核黄素0.24±0.02mg/100g,硫胺素0.11±0.01mg/100g,与青海省食物营养成分表对照比较,还原糖高63%,镁高152%,核黄素高700%,硫胺素高22%。3. 安全要求:在民和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民和马铃薯生产过程及产品应符合以下规定:GB4406种薯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18133马铃薯脱毒种薯,薯芋类蔬菜GB/T 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T 9693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NY5221无公害食品薯芋类蔬菜NY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1066铃薯等级规格

生产方式

主要描述影响登记产品品质特色形成和保持的特定生产方式,如产地要求、品种范围、生产控制、产后处理等相关特殊性要求。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民和县马铃薯产地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产地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同时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2~3年没种过、茄科类作物的地块,土壤疏松,肥力好,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保水力强的肥沃土壤,沙壤土或壤土均可,土壤pH值在5.9-7.4。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马铃薯品种。种薯质量必须符合脱毒种薯质量标准(GB18133马铃薯脱毒种薯 薯芋类蔬菜)。选种:选用经病毒和种薯质量检测,确认为符合质量要求的脱毒种薯。选用30~50克重量的种薯整薯播种。催芽:播种前10~15天,将种薯放在15~20℃散射光下进行催芽,待芽变紫色时切种,切好的芽块拌些草木灰或生石灰粉,以促进切口尽早愈合,放在阴凉处晾干后播种。土地选择:选择土质肥沃的土地,并且整地时要求耕深20厘米以上。合理施肥:确保基地马铃薯健康生长,生产技术小组通过土壤化验,确定合理施肥方案,实行配方施肥。3. 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播种时间:当10㎝土壤温度稳定通过3℃时播种,具体时间一般选在4月中旬~5月上旬。施肥:以当地测土配方为依据,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4~5方,马铃薯专用肥50公斤(或磷酸二铵20~30公斤,尿素15~30公斤)。合理密植:用40克左右的小整薯或50克左右的切块薯播种,每亩适宜密度为4500~5000株/亩,瘠薄地宜密,肥地宜稀。田间管理:培土:马铃薯苗齐时进行浅中耕除草;4~5片叶时中耕培土一次,培土高度8㎝;现蕾期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要尽量向根部多培,培土厚度10~20厘米,高度30~40厘米。除草:结合培土,人工除草1次~2次。追肥:现蕾期结合中耕培土亩追施尿素5公斤,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早、晚疫病:用58%甲霜灵600倍液7~10天喷一次,连喷1~2次。防治蚜虫: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也可用黄板诱蚜进行防治。收获:当马铃薯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达到枯萎,块茎停止膨大易与植株脱离时收获。收获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收获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种薯摊晾后贮藏。4. 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应符合NY/T1066 马铃薯等级规格标准。5. 贮藏技术:马铃薯贮藏一般要做到按品种、用途,分类、分级入窖贮藏,环境必须阴凉、通风、清洁,严防暴晒、雨淋、冻害、病虫害、鼠害及有害物污染。温度:不宜在太低的温度下贮藏。在2~4℃下贮藏。湿度:湿度最好控制在75~85%,通风条件相同于种薯贮藏条件。光:应在黑暗无光的条件下贮藏。6. 包装运输:包装运输应符合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

包装规范

明确表述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标志使用:在包装上农产品地理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并注明检验人员姓名或代号。在民和马铃薯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民和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民和县农作物脱毒技术开发中心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运输过程中,注意严防雨淋,严禁用含残毒污染的仓库和车厢,不允许和有毒物品混放混装,贮存在通风、干燥的室内、以防发霉。

产品百科
民和马铃薯,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民和马铃薯传入民和县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民和县所辖22个乡镇多为山区,土壤主要以灰钙土、栗钙土、红壤土等为主,成土母质为黄土,土质属中壤土,质地疏松,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较大,适宜民和马铃薯的生长。民和马铃薯薯块长圆形,表皮粗糙,黄皮黄肉,薯块整齐,蒸煮后肉质酥散,色味纯正,口感好。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民和马铃薯
产地名称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品质特点
黄皮黄肉,色味纯正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第2046号公告
批准时间
2013年12月30日

民和马铃薯产品特点

民和马铃薯感官品质

民和马铃薯薯块长圆形,表皮粗糙,黄皮黄肉。致密度中等,芽眼有色,深度中等,数目中等,芽眉半月型,脐部深,薯块整齐,蒸煮后肉质酥散,色味纯正,口感好。

民和马铃薯品质指标

民和马铃薯的内在品质指标为:35.6±5.1毫克/100克,306±30.2 毫克/100克,干物质24.2 ±6.2克/100克,还原糖0.87±0.09克/100克,30.3±4.3毫克/100克,核黄素0.24±0.02毫克/100克,硫胺素0.11±0.01毫克/100克,与青海省食物营养成分表对照比较,还原糖高63%,高152%,核黄素高700%,硫胺素高22%。

民和马铃薯产地环境

民和马铃薯土壤地貌

民和马铃薯民和马铃薯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多为山区,县境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32公里。海拔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祁连山系的达板山和拉脊山余脉,构成县境地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部多为高山。境内沟整纵横,山峦重迭,地形复杂。湟水飞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地貌特征大致可概括为“八条大沟九道山,两大谷地三大垣”。土壤主要以灰钙土、栗钙土、红壤土等为主,成土母质为黄土,土质属中壤土,质地疏松,适宜民和马铃薯的生长。

民和马铃薯水文情况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水资源较丰富,流经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主要河流有三条,即黄河、湟水河、大通河,大小河沟计二十四条,其中十八条河沟源于拉脊山山脉。黄河、湟水、大通河系三大过境河流,多年平均过境容水总量约4.5亿立方米。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沟24条,其中较大的常流水沟有隆治沟、巴州沟、米拉沟、松树沟、前河沟、大马家沟、杏儿沟、马营沟等8条,自产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725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0.766亿立方米,可开采地下水资源0.213亿立方米。

民和马铃薯气候情况

民和马铃薯民和马铃薯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属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凉爽、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为7.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0.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0℃。平均作物生长期为234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40.9毫米,且降水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5%,年蒸发量为1804.6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6%。全年无霜期149天,最大冻土深度为90厘米。 ≥0℃的积温2500-3500℃,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年辐射125-185千卡/平方厘米。气候特点是光资源丰富,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降水差异大,夜雨多,强度小。热量水平低,冬季严寒干旱,夏季温凉短促,降雨集中。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适宜种植马铃薯。

民和马铃薯历史渊源

民和马铃薯民和马铃薯

民和马铃薯传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约为清末民国初年(公元1910年),民和县河湟地区,民不聊生,土地荒芜,农民都是过着“早上汤、中午光、晚上半汤喝不上”的生活,大批的农民逃亡到山区,开垦荒地,种植马铃薯。

20世纪60年代中期,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活极度困窘,食物匮乏,马铃薯救了不少人的命,帮人们度过了难关。
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普及马铃薯新品种“脱毒种薯”,因其丰产、品质好,使民和马铃薯生产得以恢复发展,到“十一五”期末,跃居种植作物之首。

民和马铃薯生产情况

2014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扩繁脱毒苗120万株,生产微型薯120.4万粒,生产原原种4.2万公斤,生产种薯959万公斤。
2015年,民和马铃薯丰收,特别是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和推广实验获得成功,马铃薯亩产突破4000斤,最高可达8000斤。。

民和马铃薯产品荣誉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马铃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民和马铃薯地理标志

民和马铃薯地域保护范围

民和马铃薯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所辖22个乡镇,官亭、中川、杏儿、甘沟、前河、满坪、转导、马营、大庄、古鄯、隆治、总堡、马场垣、川口、巴州、西沟、核桃庄、李二堡、峡门、新民、松树、北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

民和马铃薯质量技术要求

  • 安全要求
在民和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民和马铃薯生产过程及产品应符合以下规定:GB4406-1984种薯、GB18133-2012马铃薯种薯、GB/T 6543-2008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 9693-19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树脂卫生标准、NY5221-2005无公害食品薯芋类蔬菜、NY5010-200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T496-2010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1066-2006铃薯等级规格。
  • 特定生产方式
产地选择:民和县马铃薯产地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产地应远离工矿区和公路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同时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2-3年没种过、茄科类作物的地块,土壤疏松,肥力好,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保水力强的肥沃土壤,沙壤土或壤土均可,土壤pH值在5.9-7.4。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该地示范成功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马铃薯品种。种薯质量必须符合脱毒种薯质量标准(GB18133-2012马铃薯种薯)。选种:选用经病毒和种薯质量检测,确认为符合质量要求的脱毒种薯。选用30-50克重量的种薯整薯播种。催芽:播种前10-15天,将种薯放在15-20℃散射光下进行催芽,待芽变紫色时切种,切好的芽块拌些草木灰或生石灰粉,以促进切口尽早愈合,放在阴凉处晾干后播种。土地选择:选择土质肥沃的土地,并且整地时要求耕深20厘米以上。合理施肥:确保基地马铃薯健康生长,生产技术小组通过土壤化验,确定合理施肥方案,实行配方施肥。
民和马铃薯民和马铃薯

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播种时间:当10厘米土壤温度稳定通过3℃时播种,具体时间一般选在4月中旬-5月上旬。施肥:以该地测土配方为依据,一般亩施优质农家肥4-5方,马铃薯专用肥50公斤(或磷酸二铵20-30公斤,尿素15-30公斤)。合理密植:用40克左右的小整薯或50克左右的切块薯播种,每亩适宜密度为4500-5000株/亩,瘠薄地宜密,肥地宜稀。田间管理:培土:马铃薯苗齐时进行浅中耕除草;4-5片叶时中耕培土一次,培土高度8厘米;现蕾期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要尽量向根部多培,培土厚度10-20厘米,高度30-40厘米。除草:结合培土,人工除草1次-2次。追肥:现蕾期结合中耕培土亩追施尿素5公斤,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早、晚疫病:用58%甲霜灵600倍液7-10天喷一次,连喷1-2次。防治蚜虫: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也可用黄板诱蚜进行防治。收获:当马铃薯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达到枯萎,块茎停止膨大易与植株脱离时收获。收获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收获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种薯摊晾后贮藏。

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应符合NY/T1066-2006铃薯等级规格。
贮藏技术:马铃薯贮藏一般要做到按品种、用途,分类、分级入窖贮藏,环境必须阴凉、通风、清洁,严防暴晒、雨淋、冻害、病虫害、鼠害及有害物污染。温度:不宜在太低的温度下贮藏。在2-4℃下贮藏。湿度:湿度最好控制在75-85%,通风条件相同于种薯贮藏条件。光:应在黑暗无光的条件下贮藏。
包装运输:包装运输应符合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树脂卫生标准。

民和马铃薯专用标志使用

民和马铃薯民和马铃薯

民和马铃薯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标志使用:在包装上农产品地理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并注明检验人员姓名或代号。在民和马铃薯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民和马铃薯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民和县农作物脱毒技术开发中心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