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苦荞

广灵县荞麦协会 【管理

原产地山西

– 产地市县: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蔬菜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2071
– 地标认证时间:2017
– 品质特点:呈黑褐色或灰褐色;外皮微苦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2017年第2520号公告
– 地标批准时间:2017年4月20日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
广灵县域平均海拔1650米,地势半山半川,西高东低,境内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黄土分布广泛。全县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最高点为六棱山(于阳高县的界山)海拔2375米,最低点是壶流河出县境处为海拔930米左右。
全县平面形态呈现不规则的正七边形,西、南、北三面环山,均为恒山山系。境内山岭纵横,山高坡陡,东西由石梯岭相隔,形成岭东、岭西两大平川,并构成了壶泉、南村、斗泉、望狐四块盆地。壶流河横贯西东,在岭东又有河南、河北之分。中、东部为壶流河谷地,地势平坦,自然土壤为冲积土,土壤肥沃,有机含量高,为全县主要产粮区。
褐土-系广灵县主要土类,主要分布在望狐乡以东的广大地区,占总土地面积的79.01%,其中包括:山地褐土(分布于望狐、南村、宜兴、加斗乡南部山区,占44.81%)、淡褐土性土(分布于梁庄、斗泉乡大部分 和作疃、蕉山乡及壶泉镇北部村庄的黄土丘陵区,占22.48%)、淡褐土(分布于壶泉、加斗、宜兴、蕉山、作疃、南村等乡镇的平川区,占10.76%)、草甸淡褐土四个亚系。
2. 水文情况
广灵县水资源特点是:以壶流河为界,南多北少;中下游较多,上游较少;川区较多,丘陵较少;依照不同形式的存在,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县域内仅有一条河-壶流河,属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流,源于广灵县与浑源县分界处的大石头岭,从刘子进始入境内,经望狐、梁庄、南村、作疃、壶泉、加斗、蕉山等乡镇,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流入蔚县境内。境内河长66公里,流域面积1330平方公里,河流纵坡4.3%。年流量(非灌溉期)1.6立方米/秒。
3. 气候情况
广灵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3~5月),受西北变性气团影响,气候干燥多风沙,温度回升稍慢;夏季(6~8月),受东南湿气影响,温度升温快,雨量多而集中;秋季(9~11月),日照时间减少,温度下降,前段雨量多,后段急剧减少,多晴朗凉爽天气;冬季(12~2月),受西北大陆气团笼罩,天气干燥多风、寒冷少雪。年平均日照时数2854小时,接受太阳总辐射热量141.06千卡/平方厘米。年气温平均7℃左右,一月-11.5℃,七月均温22.6℃,极端最高气温37.4℃,最低-34.9℃。年均湿度56%,年均风速2.5m/s;年均降雨量408.8毫米,夏季最多,平均降水量226.0毫米,占年均降雨量的61%左右,春季降雨58.4毫米,占年均降雨量的16%,秋季降雨80.1毫米,占年均降雨量的22%。年均无霜期134天,土地封冻一般始于10月中下旬,直至翌年3月中旬解冻。
3特定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及特定要求
生产场址应位于本规定第1条“地域范围”规定区域范围内,海拔930m至1600m,土壤类型为山地褐土、淡褐土性土和淡褐土。苦荞麦种植产地应距交通主干线不得不小于5km,距工业污染不得不小于30km。上风源不得有烟尘污染源,上水源不得有污水源。周围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中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的要求,水质应符合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水质要求。
2. 品种选择及特定要求
广灵苦荞品种为:黑丰1号,即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
究所在广灵有机种子培育基地的苦荞品种。
播种用种应选择新种子和籽粒饱满的种子,贮存2年、甚至1年的种子萌发质量较低。
播种前2-3天晒种,杀灭细菌,促进种子体内酶的活性,使种子播入土中能及时吸收膨胀,提高出苗率。
3. 生产技术过程控制
①播种时间:播种期宜选择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②播种方式:一般采取点播和条播。
③播前准备:将地块清理干净,耕松土壤,打细整平保墒,耕深一般以15-20 cm为宜,不超过25 cm。
④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以4-6 cm为宜,要根据土壤水分、土质等情况而定。砂质土和旱地可适当深一些,粘土和墒情好时可稍浅些,并要视墒情适当整压。
⑤播种量:苦荞麦适宜播种量为:籽种千粒重32g为3kg/亩,籽种千粒重20g为2kg/亩。
⑥种植密度:苦荞麦留苗密度以4-5万株/亩为宜;条播行距30-33cm,株距4-4.5cm。
⑦基肥和追肥
苦荞麦播种前,将农家土杂肥直接施于条播沟或点播窝内,农家土杂肥施用量为7500kg/hm2-10500kg/hm2,作为苦荞麦生长的基肥。
苦荞麦出苗后,幼苗2-3片真叶时,结合第一次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肥,用水稀释,粪水比例为1:10;当苦荞麦苗达5-7片真叶(现蕾前),结合第二次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肥,用水稀释,粪水比例为1:5。
⑧培土和除草
苦荞麦第二次中耕除草时,应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培土高度应根据植株高矮,植株较高的适当培高些,植株较矮的培低些,一般培土
高度10cm-17cm为宜,防止植株后期倒伏。
第一次中耕除草应选择在苦荞幼苗2-3片真叶时进行,因嫩苗较小,根系开始发育,尚不发达,可以深耕,深度7cm-10cm为宜;
第二次中耕除草应选择在苦荞麦苗达5-7片真叶(现蕾前),此时根系发达,锄草不易过深,避免破坏根系,结合第二次追肥、培土,促进苦荞麦迅速生长,形成壮苗。
⑨灌溉
苦荞麦怕涝怕旱,尤其是开花结籽时旱、涝都会减产,应特别注意土壤墒情,干旱时及时向沟内灌水,以不满过厢面为宜。连续降雨时应及时排除沟内积水。
⑩病虫害防治
苦荞麦常见病害主要是轮纹病、褐斑病、白霉病、立枯病;在苦荞麦苗期时,选择晴天的上午,用1:200波尔多液叶面喷洒,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可以有效防治。
苦荞麦的主要虫害是二纹柱萤叶甲、粘虫、钩刺蛾、草地螟和地老虎等;在春播前约4月中旬,待土壤解冻后使用轻耙将即将播种的地块翻耙一遍,在收获后约9月,待土壤封冻前使用重耙将已收割的地块翻耙一遍,可以清除草根虫卵;苦荞钩刺蛾的防治采用深翻灭蛹、灯光诱杀、人工捕捉。
4.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
①采收标准
苦荞麦具有边生长边开花结籽的特性,其籽粒成熟极不一致,一般以全株80%的籽粒成熟,呈现本品种固有色泽(褐色)时为适宜收获期。一般在早晨收获较好,最好是在下雨之后采收,此时籽粒不宜脱落,保证产量,避免损失。
②采收方法
苦荞麦收获目前尚无机械收割,一般采用人工收割,机械脱粒。
苦荞麦籽粒在收割时水分含量为14%-16%,要及时晒干,除去杂质、碎杆、碎叶等,便于贮藏。
③污染防范
苦荞麦收获时,要确保收割工具、晾晒工具、包装物品避免污
染,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及其它有毒有害有污染的包装物品包装苦荞麦。
④包装、贮藏
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卫生要求和相关规定;宜使用可重复、可回
收和可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不应使用接触过禁用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
贮藏仓库应进行清洁,并采取有害生物控制措施,尽可能单独贮藏。如与其它产品共同贮藏,应在仓库内划出特定区域,并采取
必要的包装、标签等措施。
5. 生产记录要求
应建立有机苦荞麦生产档案。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
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等情况并保存记录。

地域范围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广灵苦荞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经广灵县农业局研究决定,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划定广灵苦荞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域内的作疃乡、蕉山乡、望狐乡、梁庄乡、斗泉乡、壶泉镇6个乡镇,65个行政村(社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1'-114°24',北纬39°35'-39°55'之间。保护面积4000公顷,年生产总量13000吨。

品质特性

1. 产品各项理化指标及质量指标等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GB/T 10458-2008 荞麦》各项规定。
2. 外在感官特征:
广灵苦荞形状为圆三棱形或锥状三棱形,上有三棱三沟,沟棱相同,棱圆钝;籽粒色泽呈黑褐色或灰褐色;外皮微苦,无气味。
3. 内在品质指标:
广灵苦荞果皮厚为103至148微米,皮壳约占果实重量的25%-30%;籽粒长度为4.21 mm至7.23mm,千粒重为12g至24g;蛋白质含量(%)为9.5至10.9; 总黄酮含量(mg/kg)为480至563;硒含量(mg/kg)为0.003至0.008;铁含量(mg/kg)为45至53.7;膳食纤维(%)为11.0至13.67。
4. 安全要求
广灵苦荞产品外观特征、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农残限量和重金属残留指标必须符合《GB/T 10458-2008 荞麦》、《GB2715-2005 粮食卫生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2-201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规定,生产过程中的灌溉用水符合《GB 5084-201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生产过程管理、生产技术要求、肥料施用、包装贮藏等管理应符合《DB51T_812-2008 苦荞麦生产技术规程》及农业部有关规定。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及特定要求
生产场址应位于本规定第1条“地域范围”规定区域范围内,海拔930m至1600m,土壤类型为山地褐土、淡褐土性土和淡褐土。苦荞麦种植产地应距交通主干线不得不小于5km,距工业污染不得不小于30km。上风源不得有烟尘污染源,上水源不得有污水源。周围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中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的要求,水质应符合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水质要求。
2. 品种选择及特定要求
广灵苦荞品种为:黑丰1号,即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
究所在广灵有机种子培育基地的苦荞品种。
播种用种应选择新种子和籽粒饱满的种子,贮存2年、甚至1年的种子萌发质量较低。
播种前2-3天晒种,杀灭细菌,促进种子体内酶的活性,使种子播入土中能及时吸收膨胀,提高出苗率。
3. 生产技术过程控制
①播种时间:播种期宜选择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②播种方式:一般采取点播和条播。
③播前准备:将地块清理干净,耕松土壤,打细整平保墒,耕深一般以15-20 cm为宜,不超过25 cm。
④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以4-6 cm为宜,要根据土壤水分、土质等情况而定。砂质土和旱地可适当深一些,粘土和墒情好时可稍浅些,并要视墒情适当整压。
⑤播种量:苦荞麦适宜播种量为:籽种千粒重32g为3kg/亩,籽种千粒重20g为2kg/亩。
⑥种植密度:苦荞麦留苗密度以4-5万株/亩为宜;条播行距30-33cm,株距4-4.5cm。
⑦基肥和追肥
苦荞麦播种前,将农家土杂肥直接施于条播沟或点播窝内,农家土杂肥施用量为7500kg/hm2-10500kg/hm2,作为苦荞麦生长的基肥。
苦荞麦出苗后,幼苗2-3片真叶时,结合第一次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肥,用水稀释,粪水比例为1:10;当苦荞麦苗达5-7片真叶(现蕾前),结合第二次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肥,用水稀释,粪水比例为1:5。
⑧培土和除草
苦荞麦第二次中耕除草时,应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培土高度应根据植株高矮,植株较高的适当培高些,植株较矮的培低些,一般培土
高度10cm-17cm为宜,防止植株后期倒伏。
第一次中耕除草应选择在苦荞幼苗2-3片真叶时进行,因嫩苗较小,根系开始发育,尚不发达,可以深耕,深度7cm-10cm为宜;
第二次中耕除草应选择在苦荞麦苗达5-7片真叶(现蕾前),此时根系发达,锄草不易过深,避免破坏根系,结合第二次追肥、培土,促进苦荞麦迅速生长,形成壮苗。
⑨灌溉
苦荞麦怕涝怕旱,尤其是开花结籽时旱、涝都会减产,应特别注意土壤墒情,干旱时及时向沟内灌水,以不满过厢面为宜。连续降雨时应及时排除沟内积水。
⑩病虫害防治
苦荞麦常见病害主要是轮纹病、褐斑病、白霉病、立枯病;在苦荞麦苗期时,选择晴天的上午,用1:200波尔多液叶面喷洒,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可以有效防治。
苦荞麦的主要虫害是二纹柱萤叶甲、粘虫、钩刺蛾、草地螟和地老虎等;在春播前约4月中旬,待土壤解冻后使用轻耙将即将播种的地块翻耙一遍,在收获后约9月,待土壤封冻前使用重耙将已收割的地块翻耙一遍,可以清除草根虫卵;苦荞钩刺蛾的防治采用深翻灭蛹、灯光诱杀、人工捕捉。
4.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
①采收标准
苦荞麦具有边生长边开花结籽的特性,其籽粒成熟极不一致,一般以全株80%的籽粒成熟,呈现本品种固有色泽(褐色)时为适宜收获期。一般在早晨收获较好,最好是在下雨之后采收,此时籽粒不宜脱落,保证产量,避免损失。
②采收方法
苦荞麦收获目前尚无机械收割,一般采用人工收割,机械脱粒。
苦荞麦籽粒在收割时水分含量为14%-16%,要及时晒干,除去杂质、碎杆、碎叶等,便于贮藏。
③污染防范
苦荞麦收获时,要确保收割工具、晾晒工具、包装物品避免污
染,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及其它有毒有害有污染的包装物品包装苦荞麦。
④包装、贮藏
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卫生要求和相关规定;宜使用可重复、可回
收和可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不应使用接触过禁用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
贮藏仓库应进行清洁,并采取有害生物控制措施,尽可能单独贮藏。如与其它产品共同贮藏,应在仓库内划出特定区域,并采取
必要的包装、标签等措施。
5. 生产记录要求
应建立有机苦荞麦生产档案。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
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等情况并保存记录。

包装规范

地域范围内的广灵苦荞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广灵苦荞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要求生产和使用标志,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广灵苦荞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结合标注形式。

产品百科
广灵苦荞,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广灵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适宜种植苦荞。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广灵苦荞形状为圆三棱形或锥状三棱形,上有三棱三沟,沟棱相同,棱圆钝;籽粒色泽呈黑褐色或灰褐色;外皮微苦,无气味。广灵苦荞果皮厚为103至148微米,皮壳约占果实重量的25%-30%。
2017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广灵苦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广灵苦荞
产地名称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
品质特点
呈黑褐色或灰褐色;外皮微苦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2017年第2520号公告
批准时间
2017年4月20日

广灵苦荞产品特点

广灵苦荞品质特性

广灵苦荞形状为圆三棱形或锥状三棱形,上有三棱三沟,沟棱相同,棱圆钝;籽粒色泽呈黑褐色或灰褐色;外皮微苦,无气味。广灵苦荞果皮厚为103至148微米,皮壳约占果实重量的25%-30%;籽粒长度为4.21毫米至7.23毫米,千粒重为12克至24克;蛋白质含量(%)为9.5至10.9;总黄酮含量(毫克/千克)为480至563;硒含量(毫克/千克)为0.003至0.008;铁含量(毫克/千克)为45至53.7;膳食纤维(%)为11.0至13.67。

广灵苦荞药用价值

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渣秽;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

广灵苦荞广灵苦荞

广灵苦荞产地环境

广灵苦荞土壤地貌

广灵县域平均海拔1650米,地势半山半川,西高东低,境内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黄土分布广泛。全县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最高点为六棱山(于阳高县的界山)海拔2375米,最低点是壶流河出县境处为海拔930米左右。全县平面形态呈现不规则的正七边形,西、南、北三面环山,均为恒山山系。境内山岭纵横,山高坡陡,东西由石梯岭相隔,形成岭东、岭西两大平川,并构成了壶泉、南村、斗泉、望狐四块盆地。壶流河横贯西东,在岭东又有河南、河北之分。中、东部为壶流河谷地,地势平坦,自然土壤为冲积土,土壤肥沃,有机含量高,为全县主要产粮区。褐土-系广灵县主要土类,主要分布在望狐乡以东的广大地区,占总土地面积的79.01%,其中包括:山地褐土(分布于望狐、南村、宜兴、加斗乡南部山区,占44.81%)、淡褐土性土(分布于梁庄、斗泉乡大部分和作疃、蕉山乡及壶泉镇北部村庄的黄土丘陵区,占22.48%)、淡褐土(分布于壶泉、加斗、宜兴、蕉山、作疃、南村等乡镇的平川区,占10.76%)、草甸淡褐土四个亚系。

广灵苦荞水文情况

广灵县水资源特点是:以壶流河为界,南多北少;中下游较多,上游较少;川区较多,丘陵较少;依照不同形式的存在,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县域内仅有一条河-壶流河,属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支流,源于广灵县与浑源县分界处的大石头岭,从刘子进始入境内,经望狐、梁庄、南村、作疃、壶泉、加斗、蕉山等乡镇,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流入蔚县境内。境内河长66公里,流域面积1330平方公里,河流纵坡4.3%。年流量(非灌溉期)1.6立方米/秒。

广灵苦荞气候情况

广灵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3-5月),受西北变性气团影响,气候干燥多风沙,温度回升稍慢;夏季(6-8月),受东南湿气影响,温度升温快,雨量多而集中;秋季(9-11月),日照时间减少,温度下降,前段雨量多,后段急剧减少,多晴朗凉爽天气;冬季(12-2月),受西北大陆气团笼罩,天气干燥多风、寒冷少雪。年平均日照时数2854小时,接受太阳总辐射热量141.06千卡/平方厘米。年气温平均7℃左右,一月-11.5℃,七月均温22.6℃,极端最高气温37.4℃,最低-34.9℃。年均湿度56%,年均风速2.5米/秒;年均降雨量408.8毫米,夏季最多,平均降水量226.0毫米,占年均降雨量的61%左右,春季降雨58.4毫米,占年均降雨量的16%,秋季降雨80.1毫米,占年均降雨量的22%。年均无霜期134天,土地封冻一般始于10月中下旬,直至翌年3月中旬解冻,适宜种植苦荞。

广灵苦荞广灵苦荞

广灵苦荞历史渊源

大同有着悠久的苦荞种植传统,宋代,金沙滩大战作为军粮济军,后又进贡御用。
2002年,大同市从各地引进的苦荞品种进行初步观察鉴定。
2003-2004年,大同市选择黔威2号、九江苦荞、镇巴苦荞、榆6-21、KP9920、四荞1号、晋荞2号、黑丰1号8个品种进行产量比较试验。
2017年,广灵县承办了大同杂粮产业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研讨会,牵头实施“大同好粮”项目,与山西农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原粮食品化技术攻关,推动农业向“高精尖”华丽转身,打造了“富硒”小米、“野生黑豆”豆制品等一批“广字号”功能性产品。

广灵苦荞广灵苦荞

广灵苦荞生产情况

2016年底,大同市广灵县广灵苦荞保护面积4000公顷,年生产总量13000吨。
截至2017年,大同市广灵县苦荞等杂粮种植面积扩大到20万亩,精加工达3.2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3.2亿元,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

广灵苦荞广灵苦荞

广灵苦荞产品荣誉

2017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广灵苦荞”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广灵苦荞广灵苦荞

广灵苦荞地理标志

广灵苦荞地域保护范围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广灵苦荞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经广灵县农业局研究决定,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划定广灵苦荞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域内的作疃乡、蕉山乡、望狐乡、梁庄乡、斗泉乡、壶泉镇6个乡镇,65个行政村(社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1'-114°24',北纬39°35'-39°55'之间。

广灵苦荞质量技术要求

  • 安全要求
广灵苦荞产品外观特征、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农残限量和重金属残留指标必须符合《GB/T10458-2008荞麦》、《GB2715-2005粮食卫生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规定,生产过程中的灌溉用水符合《GB5084-201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生产过程管理、生产技术要求、肥料施用、包装贮藏等管理应符合《DB51T_812-2008苦荞麦生产技术规程》及农业部有关规定。
  •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及特定要求生产场址应位于本规定第1条“地域范围”规定区域范围内,海拔930米至1600米,土壤类型为山地褐土、淡褐土性土和淡褐土。苦荞麦种植产地应距交通主干线不得不小于5千米,距工业污染不得不小于30千米。上风源不得有烟尘污染源,上水源不得有污水源。周围空气质量符合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的要求,水质应符合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水质要求。
(2)品种选择及特定要求广灵苦荞品种为:黑丰1号,即由山西省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在广灵有机种子培育基地的苦荞品种。播种用种应选择新种子和籽粒饱满的种子,贮存2年、甚至1年的种子萌发质量较低。播种前2-3天晒种,杀灭细菌,促进种子体内酶的活性,使种子播入土中能及时吸收膨胀,提高出苗率。
(3)生产技术过程控制
①播种时间:播种期宜选择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②播种方式:一般采取点播和条播。
③播前准备:将地块清理干净,耕松土壤,打细整平保墒,耕深一般以15-20厘米为宜,不超过25厘米。
④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以4-6厘米为宜,要根据土壤水分、土质等情况而定。砂质土和旱地可适当深一些,粘土和墒情好时可稍浅些,并要视墒情适当整压。
⑤播种量:苦荞麦适宜播种量为:籽种千粒重32克为3千克/亩,籽种千粒重20克为2千克/亩。
⑥种植密度:苦荞麦留苗密度以4-5万株/亩为宜;条播行距30-33厘米,株距4-4.5厘米。
⑦基肥和追肥苦荞麦播种前,将农家土杂肥直接施于条播沟或点播窝内,农家土杂肥施用量为7500千克/平方公顷-10500千克/平方公顷,作为苦荞麦生长的基肥。苦荞麦出苗后,幼苗2-3片真叶时,结合第一次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肥,用水稀释,粪水比例为1:10;当苦荞麦苗达5-7片真叶(现蕾前),结合第二次中耕除草,追施人畜粪肥,用水稀释,粪水比例为1:5。
⑧培土和除草苦荞麦第二次中耕除草时,应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培土高度应根据植株高矮,植株较高的适当培高些,植株较矮的培低些,一般培土高度10厘米-17厘米为宜,防止植株后期倒伏。第一次中耕除草应选择在苦荞幼苗2-3片真叶时进行,因嫩苗较小,根系开始发育,尚不发达,可以深耕,深度7厘米-10厘米为宜;第二次中耕除草应选择在苦荞麦苗达5-7片真叶(现蕾前),此时根系发达,锄草不易过深,避免破坏根系,结合第二次追肥、培土,促进苦荞麦迅速生长,形成壮苗。
⑨灌溉苦荞麦怕涝怕旱,尤其是开花结籽时旱、涝都会减产,应特别注意土壤墒情,干旱时及时向沟内灌水,以不满过厢面为宜。连续降雨时应及时排除沟内积水。
⑩病虫害防治苦荞麦常见病害主要是轮纹病、褐斑病、白霉病、立枯病;在苦荞麦苗期时,选择晴天的上午,用1:200波尔多液叶面喷洒,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可以有效防治。苦荞麦的主要虫害是二纹柱萤叶甲、粘虫、钩刺蛾、草地螟和地老虎等;在春播前约4月中旬,待土壤解冻后使用轻耙将即将播种的地块翻耙一遍,在收获后约9月,待土壤封冻前使用重耙将已收割的地块翻耙一遍,可以清除草根虫卵;苦荞钩刺蛾的防治采用深翻灭蛹、灯光诱杀、人工捕捉。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
①采收标准苦荞麦具有边生长边开花结籽的特性,其籽粒成熟极不一致,一般以全株80%的籽粒成熟,呈现本品种固有色泽(褐色)时为适宜收获期。一般在早晨收获较好,最好是在下雨之后采收,此时籽粒不宜脱落,保证产量,避免损失。
②采收方法苦荞麦收获尚无机械收割,一般采用人工收割,机械脱粒。苦荞麦籽粒在收割时水分含量为14%-16%,要及时晒干,除去杂质、碎杆、碎叶等,便于贮藏。
③污染防范苦荞麦收获时,要确保收割工具、晾晒工具、包装物品避免污染,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及其它有毒有害有污染的包装物品包装苦荞麦。
④包装、贮藏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卫生要求和相关规定;宜使用可重复、可回收和可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不应使用接触过禁用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贮藏仓库应进行清洁,并采取有害生物控制措施,尽可能单独贮藏。如与其它产品共同贮藏,应在仓库内划出特定区域,并采取必要的包装、标签等措施。
(5)生产记录要求应建立有机苦荞麦生产档案。详细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等情况并保存记录。
  • 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地域范围内的广灵苦荞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广灵苦荞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要求生产和使用标志,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广灵苦荞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结合标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