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硐枇杷

泸州市纳溪区果技站 【管理

原产地四川

– 产地市县: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果品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957
– 地标认证时间:2012
– 品质特点:倒卵圆形,果个大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公告第1813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2年08月03日
产品介绍

天仙硐枇杷是纳溪区特色水果之一,获得国家农业部“天仙洞枇杷地理保护产品认证”。 1988年,纳溪县建立四川省首个枇杷生产基地。至90年代中期,纳溪已建成“十里枇杷长廊”,享誉省内外。因主要生产基地环绕国家AAAA级旅游区——天仙硐旅游风景区而得名。其栽培品种主要有早钟6号、纳溪早红、解放钟、贵妃等,采摘时间从4月下旬持续到6月上旬,天仙硐枇杷果品果实个大,果肉细密,酸甜可口外观艳丽、肉多味甜,营养颇丰,有各种果糖、葡萄糖、钾、磷、铁、钙以及维生素A、B、C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文字及图片资料由泸州市纳溪区农业局提供

生态环境

天仙硐枇杷产区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接合部川滇交界地带,境内地形为浅丘、深丘和低山,海拔350~550米,境内土壤以夹关组和沙溪庙组母质形成的紫色沙壤土为主,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土壤pH5.5~7.2,有机质含量1.5%以上,有利于枇杷的生长发育和优质高产。产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3℃,年降雨量充沛,常年降水量1136mm,6月降雨最多,达192.4mm,1月降雨最少,为29.3 mm,有效减少天仙硐枇杷膨大期裂果和萎蔫现象。年日照时数1172.7小时,光照充足,枇杷光合产物较多。

地域范围

天仙硐枇杷产地位于四川省南部,保护范围为泸州市纳溪区的大渡口、护国、打古、上马、合面、丰乐、白节、天仙、棉花坡、新乐、渠坝、龙车等12个镇的176个村,东连合江县,南接叙永县,西界江安县,北邻泸州市江阳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9′—105°37′,北纬28°02′14″—28°26′53″,东西宽41千米,南北长46千米。天仙硐枇杷保护面积5000公顷,年产量8万吨。

品质特性

1. 外观感官特征:天仙硐枇杷果实倒卵圆形,果个大,果顶微凹,果基尖削。果面橙黄色,果粉多,锈斑少,萼闭合,果皮中等厚,易剥离,果肉厚,肉质细密、汁液中等,酸甜适度,风味浓、可食率高,种子3-6粒。
2. 内在品质指标:天仙硐枇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最高可达16.8%,可食率≥70%。
3. 安全要求:天仙硐枇杷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 热带、亚热带水果》的规定(NY/T-750-2003)。

生产方式

天仙硐枇杷生产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严格按农业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
1. 产地要求:天仙硐枇杷适宜选择海拔300米~500米,无任何工矿业污染、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种植地块宜选择向阳坡地,坡度一般不超过25度。栽培土壤选择疏松和通透性良好的沙质或砾质土,pH值5.5—7.2,熟化土层深度≥80cm。
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择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枇杷优良品种。早熟品种以早钟六号、纳溪早红三号为主,中熟品种以黄丰为主,晚熟品种以解放钟、贵妃为主。天仙硐枇杷应采取营养土共砧嫁接方式育苗,保持品种优良特性,要求一年生嫁接苗木高度≥60cm,嫁接口以上1cm处直径≥0.8cm。
3. 生产过程控制
① 定植技术
裸根苗春季定植在2月上、中旬,秋季定植在9月中、下旬。营养袋育苗除恶劣天气外全年均可定植。定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地势、坡度和土壤肥力等条件确定。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好、生长势强旺、树冠大的品种宜种植较稀,反之较密。定植密度600株/公顷~825株/公顷。定植后立即灌足定根水,并在定植后两个月内只浇清水不施肥。定植后一年内需要进行树盘全覆盖,以秸秆为材料,厚度5cm以上。
② 园地管理
幼年枇杷园行间间作矮生无蔓的豆科作物、蔬菜、草莓等,也可间作三叶草、胡豆、豌豆等绿肥作物,采取覆盖、翻压、堆沤等方式合理利用绿肥,每年在4-8月间绿肥盛花期将其刈割或翻压埋于树盘下。冬季全园中耕一次,深度以20-30cm为宜,冬春季树盘覆盖杂草。成年枇杷园也可林下放养家禽,可有效防除果园杂草和害虫。
③ 施肥管理
肥料使用执行NY/T394标准,使用绿色食品水果专用肥。以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为主,合理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平衡配方施肥。重施采果肥,增施磷钾肥。采收前半月内禁止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肥料使用必须满足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使足够数量的有机质返还土壤,以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施入土壤的肥料不得对环境和作物产生不良后果。禁止施用含激素或激素类叶面肥料。每公顷成年挂果树施肥量:生物菌肥或生物有机肥不得低于18000kg/年。 2—3月春梢萌发前施保果肥,用量占全年10—20%;3月—4月上旬前施壮果肥,用量占全年10—20%;5月下旬—6月重施采果肥,以速效有机肥为主,结合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有利及早恢复树势,保证次年结果,用量占全年50—60%;9—10月开花前施花前肥,用量占全年的20—30%。施肥均以腐熟有机肥或有机菌肥为主,并配合施用适量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在生长期叶面喷施氨基酸液肥、沼液肥等,有利于果实增重和提高品质,但采果前30天内不得进行根外追肥。
④ 水分管理
天仙硐枇杷不耐水渍,应建立完善果园排灌系统,深挖排水沟,以利排水。尤其在7-8月花芽生理分化期更要注意排水,保持适当干旱,有利于枇杷进行花芽分化。在果实近成熟期间若降雨过多,易造成果实着色不良或裂果,此期应注意排水。3-4月春旱期间正值幼果发育时期,应适当灌水,必要时还应树冠喷水。9-10月的秋季干旱,对花穗的生长发育和授粉受精有严重影响,应及时灌水抗旱。
⑤ 整形修剪
解放钟等强旺品种宜采用主干分层形整形,树冠高度控制在3米以内,层间距0.8—1米。其它品种采用两层杯状形或开心形树形,树冠高度控制在2.5米以内。修剪以夏季修剪为主,可采用疏枝、短截、回缩、抹芽、摘心、抹梢、撑拉吊等修剪方法,根据不同品种、树龄、树势进行修剪,剪除病虫枝、干枯枝、衰弱枝、密生枝,处理好横穿枝、并行枝、竞争枝、落地枝、无用的徒长枝和下垂枝,使树冠枝梢分布均匀,内膛结果枝饱满健壮,以改善树冠光照条件,协调生长和结果、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平衡。
⑥ 花果管理
根据不同土壤、树龄、树势和品种的特性进行疏花疏果和果实套袋。全树冠保持营养枝与花枝的比例为1:2,大果品种每穗留果1—3个,中果品种每穗留果2—4个,同时每穗留果的多少应与结果枝的粗度成正比。天仙硐枇杷果实必须进行套袋,一般应在公历2月底以前套袋完毕。在最后一次疏果后,应进行一次病虫害防治,然后在48小时内套袋。套袋纸选用绿色无污染的枇杷专用套袋纸,套袋纸规格大小应符合所留果穗的生长发育要求,其中早钟六号等薄皮品种宜套双层果袋。套袋应先树冠上部和内膛后树冠下部和外围,套袋时将果袋鼓胀,袋口扎紧,以防雨水浸入。
⑦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的总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适当辅以化学防治,把病虫害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
4.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
果实全面着色,表现固有色泽,充分成熟为当地销售鲜食果的采收适期;贮运果以8-9成熟为采收适期;应选择阴晴无雨雾天气按先下后上和先外后内的顺序及时采收,贮运的果实在温度低的早上及傍晚采收,避免在雨天及烈日下采果。采收前准备好梯子、竹篮、竹筐、采果钩、大纸箱等工具,竹篮内壁用软纸或布作衬垫,所用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采收时带上手套,分批用果剪采取“二剪法”采果,要注意防止一切机械损伤,如指甲伤、碰伤、擦伤、压伤等,轻拿轻放,尽量避免擦掉果面茸毛。
5. 生产记录:认真记录枇杷的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措施、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建立天仙硐枇杷生产过程记录档案,记载投入品的名称、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量等。

包装规范

天仙硐枇杷生产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天仙硐枇杷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在包装物上标明产地、商标和日期等。

产品百科
天仙硐枇杷,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天仙硐枇杷产区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接合部川滇交界地带,境内地形为浅丘、深丘和低山,海拔350-550米,境内土壤以夹关组和沙溪庙组母质形成的紫色沙壤土为主,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土壤pH5.5-7.2,有机质含量1.5%以上,有利于枇杷的生长发育和优质高产。天仙硐枇杷果实倒卵圆形,果个大,果顶微凹,果基尖削。果面橙黄色,果粉多,锈斑少,萼闭合,果皮中等厚,易剥离,果肉厚,肉质细密、汁液中等,酸甜适度,风味浓、可食率高,种子3-6粒。
2012年08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天仙硐枇杷”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天仙硐枇杷
产地名称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
品质特点
倒卵圆形,果个大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公告第1813号
批准时间
2012年08月03日

天仙硐枇杷产品特点

天仙硐枇杷品质特性

天仙硐枇杷果实倒卵圆形,果个大,果顶微凹,果基尖削。果面橙黄色,果粉多,锈斑少,萼闭合,果皮中等厚,易剥离,果肉厚,肉质细密、汁液中等,酸甜适度,风味浓、可食率高,种子3-6粒。

天仙硐枇杷营养价值

天仙硐枇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最高可达16.8%,可食率≥70%。

天仙硐枇杷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产地环境

天仙硐枇杷产区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接合部川滇交界地带,境内地形为浅丘、深丘和低山,海拔350-550米,境内土壤以夹关组和沙溪庙组母质形成的紫色沙壤土为主,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土壤pH5.5-7.2,有机质含量1.5%以上,有利于枇杷的生长发育和优质高产。产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3℃,年降雨量充沛,常年降水量1136毫米,6月降雨最多,达192.4毫米,1月降雨最少,为29.3毫米,有效减少天仙硐枇杷膨大期裂果和萎蔫现象。年日照时数1172.7小时,光照充足,枇杷光合产物较多。

天仙硐枇杷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历史渊源

天仙硐枇杷天仙硐枇杷

天仙枇杷栽培历史悠久,在泸州市农业技术部门多年的指导下和种植过程的探索中不断积累了技术经验。

1988年,纳溪县建立四川省首个枇杷生产基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纳溪已建成“十里枇杷长廊”。
2015年始,银罗村两委和精准帮扶责任人经常深入贫困户,采用“送苗木、送技术、送服务”,动员贫困户种植枇杷脱贫致富。

天仙硐枇杷生产情况

2012年,天仙硐枇杷保护面积5000公顷,年产量8万吨。
2018年,天仙硐枇杷产量在400万斤以上,产值在4000万以上。

天仙硐枇杷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产品荣誉

1996年,天仙枇杷基地生产的优质枇杷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优质果品”称号。
2012年08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天仙硐枇杷”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天仙硐枇杷天仙硐枇杷

天仙硐枇杷地理标志

天仙硐枇杷地域保护范围

天仙硐枇杷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泸州市纳溪区的大渡口、护国、打古、上马、合面、丰乐、白节、天仙、棉花坡、新乐、渠坝、龙车等12个镇的176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9′00″-105°37′00″,北纬28°02′14″-28°26′53″。

天仙硐枇杷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天仙硐枇杷生产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严格按农业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
(1)产地要求:天仙硐枇杷适宜选择海拔300米-500米,无任何工矿业污染、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种植地块宜选择向阳坡地,坡度一般不超过25度。栽培土壤选择疏松和通透性良好的沙质或砾质土,pH值5.5-7.2,熟化土层深度≥80厘米。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择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枇杷优良品种。早熟品种以早钟六号、纳溪早红三号为主,中熟品种以黄丰为主,晚熟品种以解放钟、贵妃为主。天仙硐枇杷应采取营养土共砧嫁接方式育苗,保持品种优良特性,要求一年生嫁接苗木高度≥60厘米,嫁接口以上1厘米处直径≥0.8厘米。
(3)生产过程控制
①定植技术
裸根苗春季定植在2月上、中旬,秋季定植在9月中、下旬。营养袋育苗除恶劣天气外全年均可定植。定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地势、坡度和土壤肥力等条件确定。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好、生长势强旺、树冠大的品种宜种植较稀,反之较密。定植密度600株/公顷-825株/公顷。定植后立即灌足定根水,并在定植后两个月内只浇清水不施肥。定植后一年内需要进行树盘全覆盖,以秸秆为材料,厚度5厘米以上。
②园地管理
幼年枇杷园行间间作矮生无蔓的豆科作物、蔬菜、草莓等,也可间作三叶草、胡豆、豌豆等绿肥作物,采取覆盖、翻压、堆沤等方式合理利用绿肥,每年在4-8月间绿肥盛花期将其刈割或翻压埋于树盘下。冬季全园中耕一次,深度以20-30厘米为宜,冬春季树盘覆盖杂草。成年枇杷园也可林下放养家禽,可有效防除果园杂草和害虫。
③施肥管理
肥料使用执行NY/T394标准,使用绿色食品水果专用肥。以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为主,合理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平衡配方施肥。重施采果肥,增施磷钾肥。采收前半月内禁止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肥料使用必须满足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使足够数量的有机质返还土壤,以保持和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施入土壤的肥料不得对环境和作物产生不良后果。禁止施用含激素或激素类叶面肥料。每公顷成年挂果树施肥量:生物菌肥或生物有机肥不得低于18000千克/年。2-3月春梢萌发前施保果肥,用量占全年10-20%;3月-4月上旬前施壮果肥,用量占全年10-20%;5月下旬-6月重施采果肥,以速效有机肥为主,结合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有利及早恢复树势,保证次年结果,用量占全年50-60%;9-10月开花前施花前肥,用量占全年的20-30%。施肥均以腐熟有机肥或有机菌肥为主,并配合施用适量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在生长期叶面喷施氨基酸液肥、沼液肥等,有利于果实增重和提高品质,但采果前30天内不得进行根外追肥。
④水分管理
天仙硐枇杷不耐水渍,应建立完善果园排灌系统,深挖排水沟,以利排水。尤其在7-8月花芽生理分化期更要注意排水,保持适当干旱,有利于枇杷进行花芽分化。在果实近成熟期间若降雨过多,易造成果实着色不良或裂果,此期应注意排水。3-4月春旱期间正值幼果发育时期,应适当灌水,必要时还应树冠喷水。9-10月的秋季干旱,对花穗的生长发育和授粉受精有严重影响,应及时灌水抗旱。
⑤整形修剪
解放钟等强旺品种宜采用主干分层形整形,树冠高度控制在3米以内,层间距0.8-1米。其它品种采用两层杯状形或开心形树形,树冠高度控制在2.5米以内。修剪以夏季修剪为主,可采用疏枝、短截、回缩、抹芽、摘心、抹梢、撑拉吊等修剪方法,根据不同品种、树龄、树势进行修剪,剪除病虫枝、干枯枝、衰弱枝、密生枝,处理好横穿枝、并行枝、竞争枝、落地枝、无用的徒长枝和下垂枝,使树冠枝梢分布均匀,内膛结果枝饱满健壮,以改善树冠光照条件,协调生长和结果、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平衡。
⑥花果管理
根据不同土壤、树龄、树势和品种的特性进行疏花疏果和果实套袋。全树冠保持营养枝与花枝的比例为1:2,大果品种每穗留果1-3个,中果品种每穗留果2-4个,同时每穗留果的多少应与结果枝的粗度成正比。天仙硐枇杷果实必须进行套袋,一般应在公历2月底以前套袋完毕。在最后一次疏果后,应进行一次病虫害防治,然后在48小时内套袋。套袋纸选用绿色无污染的枇杷专用套袋纸,套袋纸规格大小应符合所留果穗的生长发育要求,其中早钟六号等薄皮品种宜套双层果袋。套袋应先树冠上部和内膛后树冠下部和外围,套袋时将果袋鼓胀,袋口扎紧,以防雨水浸入。
⑦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的总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使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适当辅以化学防治,把病虫害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
果实全面着色,表现固有色泽,充分成熟为当地销售鲜食果的采收适期;贮运果以8-9成熟为采收适期;应选择阴晴无雨雾天气按先下后上和先外后内的顺序及时采收,贮运的果实在温度低的早上及傍晚采收,避免在雨天及烈日下采果。采收前准备好梯子、竹篮、竹筐、采果钩、大纸箱等工具,竹篮内壁用软纸或布作衬垫,所用工具要清洁、卫生、无污染。采收时带上手套,分批用果剪采取“二剪法”采果,要注意防止一切机械损伤,如指甲伤、碰伤、擦伤、压伤等,轻拿轻放,尽量避免擦掉果面茸毛。
(5)生产记录:认真记录枇杷的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措施、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建立天仙硐枇杷生产过程记录档案,记载投入品的名称、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及使用量等。
  • 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天仙硐枇杷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 热带、亚热带水果》的规定(NY/T-750-2003)。

天仙硐枇杷标志使用规定

天仙硐枇杷生产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天仙硐枇杷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在包装物上标明产地、商标和日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