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大蒜

原产地四川

– 地标证书编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地标认证时间:2008年05月30日
– 品质特点:形状扁圆,辛辣味重,汁液粘稠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8年第64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08年05月30日
产品百科
彭州大蒜,四川省彭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彭州是中国五大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拥有60多万亩的蔬菜基地,其中大蒜的种植面积15万亩,大蒜销售收入占彭州蔬菜销售的三分之一,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彭州市隆丰镇是中国大蒜基地镇,大蒜色泽鲜明、质地脆嫩、无病虫害、无萎蔫糠心、菜香浓郁、品质优异,具有厚重的农产品地域特色。
2008年05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彭州大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文名
彭州大蒜
产地范围
四川省彭州市
品质特点
形状扁圆,辛辣味重,汁液粘稠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8年第64号
批准时间
2008年05月30日

彭州大蒜产品特色

彭州大蒜品质特性

彭州大蒜成熟蒜头产品每100克含水分≤70,脂肪≥0.65克,蛋白质≥6.7克,氨基酸总量≥4.5克,大蒜素≥560毫克。外皮淡紫红色,形状扁圆,整齐,蒜籽香味浓,辛辣味重,汁液粘稠,营养元素含量高。其蒜头包瓣匀整、块头适中,耐旱、耐寒,早熟,适应性强,不易退化,产量高;蒜薹品质优良,蒜味特浓,上市早。

彭州大蒜彭州大蒜

彭州大蒜品种分类

彭州大蒜品种分薹瓣兼用蒜(以食蒜薹为主,兼食青蒜苗)和无薹蒜(以食青蒜苗为主)两类。
薹瓣兼用蒜
(1)彭县蒜
彭州市地方品种,因主要产于隆丰镇,又名隆丰大蒜。有早熟、中熟和晚熟3个品种。植株高75—99厘米,株幅15.4—27.8厘米,假茎高34—38厘米,假茎粗1.5—1.9厘米,全株叶片数11—13片,最大叶长47.3—55.8厘米,最大叶宽3.1—3.6厘米,叶面光滑有蜡粉;蒜头近圆形,外皮灰白色带紫色条斑,横径4—4.4厘米,单头重22—33克;每个蒜头有4—8个蒜瓣,分两层排列,瓣形整齐,内外层蒜瓣大小差异不大,平均单瓣重3—4克;蒜衣2层,紫色,易剥离;抽薹率达98%—100%,蒜薹粗而长,中熟品种薹长50厘米,薹粗0.94厘米,平均单薹重约20克,重者可达30克,早熟及晚熟品种稍差。蒜薹质脆嫩、味香甜,是蒜薹栽培的优良品种。
(2)二水早大蒜
彭州市地方中早熟品种。株高74厘米,株幅15厘米。假茎长33厘米左右,粗1.2厘米。全株叶片数12—13片,最大叶长42厘米,最大叶宽2.5厘米,有蜡粉;蒜头圆形,外皮淡紫色,横径3—4厘米,单头重13—16克;每个蒜头有8—9个蒜瓣,多分两层排列,外层为6瓣,内层为2—3瓣,平均单瓣重1.8克;瓣衣2层,紫红色,较厚。蒜薹长42厘米,粗0.6厘米,平均单薹重12克,味浓,品质好。
(3)正月早大蒜
彭州市地方优选早熟品种,生长期220天左右。蒜薹细嫩,味甜甘;蒜瓣味重,蒜氨酸含量236×10-6/千克、蒜胺含量168×10-6/千克。外皮紫红色,块头适中,瓣小,紧瓣,包瓣均整,皮层少;株高约65厘米,开展度约26厘米,叶长约35厘米,绿色,有蜡粉;单薹重约19克;鳞茎扁圆形,假茎高约29厘米,高约2.8厘米,横径约3.5厘米,9瓣左右。耐寒,耐旱,抗倒伏。
(4)彭州独蒜
是以上抽薹蒜种较小籽粒播后因光照弱、缺肥,或迟播,不抽薹而长成独头蒜,独头蒜也可留种,次年栽种能长出正常的蒜头及蒜薹,产量高,种性好。蒜头近圆形,高约2.5—3.5厘米,横径约2.5—3.5厘米,主要作食用,蒜味特浓。
无薹大蒜
(1)青杆软叶大蒜
彭州市地方品种。株高80厘米,株幅13厘米,假茎高30厘米,粗1.5厘米,全株叶片数12片,最大叶长55厘米,最大叶宽2.2厘米;叶片厚,叶色青绿有蜡粉,叶片质地硬向上。蒜头呈短圆锥形,单头重25—30克左右;每个蒜头约有10—12个蒜瓣,一般分3—4层排列,瓣衣2层,紫色,紧包蒜瓣,不易剥离。该品种适应性强,不易退化,是作蒜苗栽培的理想品种。
(2)软叶大蒜
彭州市地方品种。株高86厘米,株幅15.3厘米,假茎高41厘米,粗1.5厘米,全株叶片数15片,最大叶长46.6厘米,最大叶宽3厘米;叶片肥厚,叶色鲜绿有蜡粉,质地柔软,叶片上部向下弯曲,叶鞘粗而长;蒜头呈短圆锥形,外皮淡紫色,单头重25克左右,是作蒜苗栽培的理想品种。

彭州大蒜产地环境

彭州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北以龙门山脊岭为界,与汶川、茂县接壤;南隔青白江与新都相望;东邻什邡、广汉市;西联都江堰、郫县。市境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地的过渡地带,北部龙门山脉为天然屏障,南部接成都平原,平均海报1265米。地跨东经103°40′—104°10′、北纬30°54′—31°26′,总面积1421平方千米。
彭州市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长、东西窄,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貌。北部为山地,中部为丘陵,南部为冲积平原。彭州水资源丰富,彭州境内河川纵横,有大小河流39条。分属沱江、岷江两个水系。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偏少,高温期与多雨期同季。适宜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利于大蒜产业的生产发展。

彭州大蒜彭州大蒜

彭州大蒜历史渊源

四川彭州市种植大蒜历史悠久,西汉时,大蒜由新疆引入内地,彭州就开始少量种植。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彭县志》第四十卷物产载:“蔬之属大蒜,蒜苔产万家庵”,此时彭州大蒜已经得到较大发展,成为传统大宗农田经济作物之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多种经营迅速发展更促进了大蒜的生产。
20世纪80年代,彭州市提出“大春抓粮,小春抓钱”的口号后,包括大蒜在内的蔬菜产业日益成为彭州主要的经济作物产业,彭州大蒜种植遍及平坝地区并扩展到部分丘陵区乡镇,种植面积也由1949年的不足千亩增至1997年的62000亩,主要种植乡镇有隆丰、九陇、楠杨、西郊、利安、军乐、天彭、致和、太清、丽春等10余个乡镇,其中尤以“蒜苔之乡”隆丰镇种植面积最大,达2万亩左右,占全镇耕地面积的一半。在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制冰、编织、运输等相关行业和餐饮服务第三产业的发展。

彭州大蒜生产情况

2008年,获地理标志保护后,彭州大蒜种植面积达到了16万亩,占小春耕地面积的70%—80%,其中尤以隆丰镇种植面积最大,达3万余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95%,大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蒜苔平均单产500千克左右,蒜头平均单产500千克左右,亩产值3000—4000元,农民每亩纯收入2000—3000元。全市蒜籽总产量达9000万千克,蒜苔7000万千克、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除自留种外几乎100%外销。
2010年,彭州常年大蒜种植面积16万亩,蒜头总产量9000万千克,蒜苔7000多万千克,年销售大蒜总产值5.5亿元,总纯收益3.9亿元。

彭州大蒜产品荣誉

2002年10月,彭州大蒜在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
2003年11月,彭州大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
2004年,彭州市隆丰镇被评为“全国优质大蒜生产龙头乡镇”。连续4年被评为“特产之乡先进单位”。
2005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授予彭州市“大蒜(蒜苔、蒜头)种植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08年05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彭州大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彭州大蒜彭州大蒜

彭州大蒜地理标志

彭州大蒜地域保护范围

彭州大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报送彭州大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图的报告》(彭府〔2006〕14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四川省彭州市现辖行政区域。

彭州大蒜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二水早。
(二)立地条件
海拔500米至900米,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排灌条件良好,pH值6.5至7.5,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2%。
(三)耕作制度彭州大蒜
彭州大蒜(2张)

水稻与大蒜轮作,稻草覆盖。
(四)栽培管理
1.施肥:要求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1.5万至2.25万千克,深沟高畦,畦面平整,边畦沟纵横相通,排灌自如。
2.栽种:
(1)栽种时间。9月下旬。
(2)栽种密度。栽植密度为每公顷60至75万株。
3.采收:蒜苔采收后约20天左右,假茎松软已不易折断时采收,采后至通风避雨处晾贮、后熟。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蒜头外皮淡紫红色,形状扁圆,整齐,横径3厘米至4厘米,质地硬实,每个蒜头有8至9瓣。蒜香味浓,辛辣味重。
2.理化指标:蒜头产品每100克大蒜素≥560毫克,水分≤70,脂肪≥0.65克,蛋白质≥6.7克,氨基酸总量≥4.5克。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彭州大蒜专用标志使用

彭州大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