淖毛湖哈密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 【管理

原产地新疆

– 产地市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伊吾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果品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338
– 地标认证时间:2010
– 品质特点:郁浓香甜、细腻可口、醇厚甘美
– 地理标志分类: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459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0年09月13日
产品介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位于新疆“东大门”之称的哈密地区伊吾县境内,北邻蒙古国,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最边远的一个边境团场。淖毛湖农场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位于古老的淖毛湖湖底的中间,是封闭式的山间结构的断陷盆地,也是新疆著名的七大风区之一。此地夏季酷热,生长季节平均气温高于哈密,昼夜温差大,平均日较差在10℃以上,极大日较差在25℃以上,光热条件在全疆首屈一指,年日照时数3326小时,这些独特的气候条件是淖毛湖哈密瓜获得优质、高糖、高产的关键,也是优于其他地区哈密瓜的最有利的条件。因此,1997年第一批晚熟哈密瓜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试种成功之后,就以它特殊的郁浓香甜、细腻可口、金子般的颜色、醇厚甘美的口感,独树哈密瓜另一家族大旗—“淖毛湖哈密瓜”。今天哈密瓜最好、最大的产地就在淖毛湖农场。生产的哈密瓜连续获得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多次获得绿色食品博览会“最畅销产品奖”, 2010年被评为“上海世博会新疆馆指定礼品”,2015年入选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现今,淖毛湖农场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实现了哈密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淖毛湖农场处在一个曾是一片碧波粼粼的湖海的湖底底部,整个淖毛湖是一个大型的山间构造断陷盆地。最高海拔1425米,最低海拔260米,场部海拔460米。农场地势平坦,周围无工业,远离交通主干线。淖毛湖农场土地类型为3个土类,7个亚类,6个土属。土类的循序自南向北依次为:棕漠土类、草甸土类和坯土类。农场可耕宜农地为2666.7公顷,已垦1000公顷,土地多分布在以场部为轴心的下面四个连队。
2. 水文情况:
2.1. 地表水:源于哈尔里冰川的伊吾峡谷,部分水渗透失于莫钦乌拉南麓的山谷地,至苇子峡山口后,以泉水的形式又一次汇成河流流入淖毛湖区域。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之处。地表水资源为0.587亿立方米。
2.2. 地下水:淖毛湖区域地下水资源储量9亿立方米,可采量为0.3亿立方米。地下水来源主要依赖南部山区的径流补给,苇子峡流出的地表径流漏补给,组成淖毛湖区域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3. 气候情况:
淖毛湖农场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腹地,是三淖盆地的一部分,属典型的大陆半干旱气候。由于三淖盆地西部与木垒交界处的小哈甫提克山与巴塔拉之间的“瓶颈”式狭窄通道,西风气流经过这里的“狭窄效应”,使风力加剧成为新疆的七大风区之一,故此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差较大。年平均气温9.8℃,最高年均气温为18.5℃,最低年均气温为1.6℃,降水量平均只有11.9-14毫米,气候十分干燥,蒸发量为4401-4591毫米,无霜期175天,有较明显的四季气候。
4. 人文历史情况:新疆哈密瓜的栽培历史至今约2000年,东汉始到唐代的900年间,哈密种瓜已相当普遍,据成于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的《沙州伊州志》残卷(即敦煌.哈密志)记载,唐代西域园艺发达,诸如葡萄、甜瓜、桃、李、梨、杏等比比皆是。到了清代哈密瓜的种植已相当可观。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后,哈密回王额贝都拉每年都带哈密产的甜瓜等物品到北京朝贡,哈密瓜由此得名,清温文奠在《昆仑旅行日记》中写道:“每岁进贡例于元旦日时呈,皇帝早膳后必进哈密瓜,西太后尤喜食之。”民国时期,哈密瓜十分有名,民国7年(1918年)出版的《新疆小正》中记述“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来也。”民国19年(1930)刘文海在《西行见闻记》中说:“哈密瓜甲天下……余曾环世界两次,又足迹遍中国,所尝之瓜未有类于此者……。”新中国成立之后,哈密瓜的生产不论在种植面积上,还是品种和产品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任何时代。
素以晚熟哈密瓜生产基地著称的淖毛湖农场位于新疆“东大门”之称的哈密地区伊吾县境内,距伊吾县城72公里,北邻蒙古国,西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接壤,与伊吾县淖毛湖镇相连。淖毛湖农场从1964年正式建场,至今已走过了四十个春秋。它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最远的一个边境团场。淖毛湖农场哈密瓜种植史可以说是与哈密同步,从当地维吾尔老人计算历史也不短,但因这里气候特殊,偏僻闭塞,交通又极不便利,一直未能形成规模生产,属典型的自产自销生产方式。建场初期种植面积200亩左右,只满足于本地职工食用,不作为商品出售。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地包产到户后,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由于种植技术相对落后,产量、商品率较低,所产哈密瓜也仅在哈密区域内销售。1997年第一批晚熟哈密瓜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试种成功之后,就以它特殊的郁浓香甜、细腻可口,金子般的颜色,醇厚甘美的口感,独树哈密瓜另一家族大旗—淖毛湖农场晚熟哈密瓜,其种植面积也迅速发展到25000亩。
由于淖毛湖农场位于淖毛湖湖底的中间,是封闭式的山间结构的断陷盆地,正处于中纬度欧亚大陆腹地,是三淖盆地的一部分,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是温带干旱地区。由于三淖盆地西部与木垒县交界处的小哈甫提克山与巴塔拉之间的“瓶颈”式狭窄通道,西风气流经过这里的“狭管效应”,使风力加剧成为新疆的七大风区之一,故此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平均气温日较差在10℃以上,极大日较差在25℃以上。这种十分特殊的气温日较差,有利于农作物有机物质积累。淖毛湖农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光热条件在全疆首屈一指,年日照时数3326小时,比誉为“日光城”的拉萨还多350小时左右,无霜期175天,年平均气温9.8℃,5. 6. 7. 8四个月的平均气温在20℃以上,其中7月份平均气温在28℃以上,高于哈密,9月份平均气温在19.5℃,高于哈密2℃以上,这些独特的气候条件是淖毛湖农场晚熟哈密瓜获得优质、高糖、高产的关键,也是优于其他地区哈密瓜的最有利的条件。今天哈密瓜最好的品种,最大的产地就是淖毛湖。短短几年,淖毛湖这块地方宛如芙蓉出水,异军突起,形成了哈密瓜的新产区。生产的“8601”系列产品在1997年的乌洽会上获“产品开发奖”,2002年在中国绿色食品福州博览会上被评为“最畅销产品奖”,2006年获得了2000亩“有机哈密瓜生产基地”认证,主持的哈密瓜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也获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淖毛湖农场哈密瓜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保证哈密瓜产业的不断发展,淖毛湖农场积极引进先进的滴灌技术及配套设施,以保证产量和提高商品率;积极申报有机哈密瓜,大力推广有机栽培技术,以保证产品的安全、优质、环保;采取精品包装,将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国内各大城市及越南、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外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一座200吨的哈密瓜保鲜库,实行反季节销售;与浙江一家企业合作组建了年生产力1000吨的哈密瓜酱菜加工厂,将以往通常被丢弃的未成熟小瓜、前期的畸形瓜及秋后未成熟的二茬瓜变废为宝,制作出风味独特的酱菜。经过近十年的产业化经营,淖毛湖农场哈密瓜已成为了区域特色产品和最具有竞争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

地域范围

淖毛湖哈密瓜产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伊吾县境内,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垦区天山北麓最东的一个多民族边境农场,也是兵团的东北前哨。她位于伊吾县北部,与淖毛湖镇彼此相连,南距伊吾县城72公里,距哈密市25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3°41′—44°29′之间,东径94°7′—95°47′,东西长12.6公里,南北宽6公里,南邻前山、盐池、苇子峡乡,东南和东部与下马崖乡相接,西毗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北部和东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为邻,边界线长达187公里。产区位于淖毛湖湖底的中间,是封闭式的山间盆地,正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是温带干旱地区,具有干旱多风少雨,蒸发量大,温差变化大,日照长、光热资源丰富等特点,适宜种植哈密瓜。淖毛湖哈密瓜地域保护范围为淖毛湖农场农业连和四连两个连队。哈密瓜种植面积2.5万亩,年产哈密瓜5000吨左右。

品质特性

本部分内容主要表述反映登记产品特有的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遵循的规定,主要包括:
1. 外在感官特征:果实椭圆形,果面黄色覆有少量绿色条带,网纹细密布满果面,果肉质密橘红色,肉质酥、脆、细、甜,口感较好,纤维少,果皮厚有韧性,适宜长途运输和贮藏。
2. 内在品质指标:该区哈密瓜采收时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折光糖度测定糖度达13%-17%。
3. 安全要求:淖毛湖农场哈密瓜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质量体系要求进行管理;生产环境质量达到NY/T 391-2000 产地环境条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符合GB5O84-92标准;产品质量达NY/T428-2000食品标准;投入品严格执行NY/T 393-2000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淖毛湖哈密瓜产地选择在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农场,地处天山北麓冲积扇平原地带生产。该地域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温差变化大,日照长、光热资源丰富等特点,适宜种植哈密瓜。淖毛湖农场哈密瓜地域保护范围为淖毛湖农场四个连队。哈密瓜种植面积25000亩,年产4万吨左右。
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根据该地域生态条件、长期试种对品种的要求,选择出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熟期适宜的优良品种,如8601. 金密8号、金皇后等。其中以晚熟品种8601为主栽品种。
3. 生产过程管理:淖毛湖农场哈密瓜严格按照标准化哈密瓜的建设标准和栽培模式种植,实行“五统一”生产,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种类数量、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标准质量。特别在进行施肥、整枝、疏果、灌水、病虫害防治等各项田管措施上,按照现代农业要求进行科学跟踪管理。
3.1. 栽培模式:采取膜下滴灌技术,行距50cm,沟距250 cm,株距50-60cm,膜宽120cm,亩用地膜2.6kg,滴头间距40cm,亩用滴灌带270m,亩保苗株数1100株。
3.2. 适期播种:晚熟哈密瓜适应在3cm土温稳定达15℃以上时播种。其最佳播种期在5月初至6月20日。播种时在滴灌带左右两侧25-30cm处,开孔点种,每穴2粒,播深2-3cm,播后覆土,要求土壤松碎,封土严密。
3.3. 防风:淖毛湖农场风大,播种铺膜时因在膜面上加压膜块,间距为30~50cm。对未压好的膜头、膜边及膜孔洞应加土压实。出苗后,要封好“护脖土”,穴口要封严。在幼苗迎风面放置土块或设置风障。
苗期管理:当瓜苗4~5片真叶时定苗,每穴1株,要去弱留强,去病留健,去杂留纯,淘汰苗用手将幼茎掐断。定苗同时及时倒蔓,在地膜上铺一层细土,在根茎基部培10~20cm厚的疏松土壤。
3.4. 整枝压蔓:采用改良式一条龙整枝法,主蔓7片叶以下的子蔓全部抹除,8片叶以上的子蔓有瓜留两片叶摘心,无瓜留一片叶摘心,同时摘除歪瓜,瓜秧封住瓜床时停止整枝。要求坐果率达到90%以上,如果出现旺长,将子蔓或孙蔓的头全部打掉,瓜坐稳后停止。瓜苗长20cm左右时(5-6片真叶)开始进行压蔓,压蔓时间选择在晴天下午进行,选用大土块或带钩的树杈将瓜蔓均匀固定在瓜床上,每隔4~5节压一次,一共压3~4次,坐果节位处不能压。一般压蔓工作至封行为止。
3.5. 留瓜、翻瓜:摘除根瓜,留第8片叶以后子蔓结的瓜;当幼瓜长到鸡蛋大小时,选留果形正常、果形中等、色泽符合本品种特征的幼瓜,摘除其余不正常的幼瓜。适时翻瓜,翻瓜时在瓜下垫些干细沙,对露在外面的瓜要用叶蔓和草遮盖,防止日光灼伤。
3.6. 水肥管理:
3.6.1. 灌水:严格按照苗期少灌,膨大期多灌,后期少灌德灌水原则。滴灌瓜全生育期用水400立方米/667平方米,分10-13次滴入。播前水要滴足,每亩36-42立方米,生长期每次滴水24立方米/667平方米,冬灌用水量120立方米/667平方米。采收前7-10天停水。
3.6.2. 追肥:从出苗到果实成熟可追肥1-3次,苗期(瓜苗2-3片真叶)亩施尿素3-5kg;开花至果实膨大期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0kg(注意花后严格禁止施尿素,以保证其品质)、果实成熟期亩施钾肥10kg。追肥方法一般采用在瓜沟壁瓜穴下方20cm处挖穴施入,随后覆土浇水。叶面施肥:生育期间可用生物菌肥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1-2次。结合叶面喷肥,可将磷、钾肥及微量元素与生物菌肥混合后喷施。
3.6.3. 病虫害防治:农业防治:严格选地和轮作倒茬;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瓜田远离蔬菜地,以消灭蚜虫传染源;深耕冬灌,清除杂草,消灭越冬成虫和幼虫;瓜采收完后,将病残体集中清除,清洁田园。物理防治:黄板诱蚜,银灰膜驱避蚜虫,黑光灯、糖浆盘诱杀地老虎和金针虫。化学防治:哈密瓜生长期间可用50%多菌灵500-1000倍液灌根防治发病初期的枯萎病;用72%杜邦克露可湿粉剂500倍喷施防治霜霉病;用新植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喷施防治细菌性叶斑病;用20%病毒A喷施防治病毒病;用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
4. 生产记录要求:设立专门的记录员负责农时操作记录;农药使用记录档案应完整、真实,并按作物分别记录使用的农药名称,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登记证号、剂型、防治对象、时间、施用量、次数、安全间隔期;肥料使用记录档案应完整、真实,内容包括肥料名称、登记证号、类型、施用量、施用方法、次数等;及时做好各类农时操作记录、产量记录和产品销售记录;记录妥善保存两年,以利可追溯性检查。
5. 采收要求:采收前15天应停止打药,10天停水;合理确定采收期,每隔1-3天抽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定含糖量,同时观察果实的成熟度;分期、分批采收,做好果品质量分级;采收做到雨天不采收,早上避开露水,下午避开太阳曝晒。

包装规范

1. 分级:淖毛湖农场哈密瓜分为三个等级,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2. 包装:淖毛湖农场哈密瓜有两个装纸箱包装、四个装纸箱包装及一个装手提礼品盒包装。包装材料符合国家食品包装卫生要求,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 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淖毛湖农场哈密瓜’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及椭圆形‘淖毛湖农场’牌绿色商标等图案的即时贴)。
4. 运输:运输工具清洁、干燥、有防雨设施。无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物品混运。

产品百科
淖毛湖哈密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伊吾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淖毛湖农场位于新疆“东大门”之称的哈密地区伊吾县境内,北邻蒙古国,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最边远的一个边境团场。淖毛湖农场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位于古老的淖毛湖湖底的中间,是封闭式的山间结构的断陷盆地,也是新疆著名的七大风区之一。此地夏季酷热,生长季节平均气温高于哈密,昼夜温差大,平均日较差在10℃以上,极大日较差在25℃以上,光热条件在全疆首屈一指,年日照时数3326小时,这些独特的气候条件是淖毛湖哈密瓜获得优质、高糖、高产的关键,也是优于其他地区哈密瓜的最有利的条件。淖毛湖哈密瓜颜色金黄、郁浓香甜、细腻可口、醇厚甘美。
2010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淖毛湖哈密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淖毛湖哈密瓜
产地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伊吾县
品质特点
郁浓香甜、细腻可口、醇厚甘美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459号
批准时间
2010年09月13日

淖毛湖哈密瓜产品特点

淖毛湖哈密瓜外在感官

淖毛湖哈密瓜品种为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熟期适宜的优良品种,如8601、金密8号、金皇后等,其中以晚熟品种8601为主栽品种,果实椭圆形,果面黄色覆有少量绿色条带,网纹细密布满果面,果肉质密橘红色,肉质酥、脆、细、甜,口感较好,纤维少,果皮厚有韧性,适宜长途运输和贮藏。

淖毛湖哈密瓜淖毛湖哈密瓜

淖毛湖哈密瓜内在品质

淖毛湖哈密瓜采收时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折光糖度测定糖度达13%—17%。

淖毛湖哈密瓜等级分类

淖毛湖农场哈密瓜分为三个等级,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淖毛湖哈密瓜产地环境

淖毛湖哈密瓜地理位置

淖毛湖哈密瓜产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伊吾县境内,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哈密垦区天山北麓最东的一个多民族边境农场,也是兵团的东北前哨。她位于伊吾县北部,与淖毛湖镇彼此相连,南距伊吾县城72千米,距哈密市250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43°41′—44°29′之间,东径94°7′—95°47′,东西长12.6千米,南北宽6千米,南邻前山、盐池、苇子峡乡,东南和东部与下马崖乡相接,西毗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北部和东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为邻,边界线长达187千米。

淖毛湖哈密瓜土壤地貌

淖毛湖农场处在一个曾是湖海底部,整个淖毛湖是一个大型的山间构造断陷盆地。最高海拔1425米,最低海拔260米,场部海拔460米。农场地势平坦,周围无工业,远离交通主干线。淖毛湖农场土地类型为3个土类,7个亚类,6个土属。土类的循序自南向北依次为:棕漠土类、草甸土类和坯土类。农场可耕宜农地为2666.7公顷,已垦1000公顷,土地多分布在以场部为轴心的下面四个连队。

淖毛湖哈密瓜水文情况

地表水
源于哈尔里冰川的伊吾峡谷,部分水渗透失于莫钦乌拉南麓的山谷地,至苇子峡山口后,以泉水的形式又一次汇成河流流入淖毛湖区域。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之处。地表水资源为0.587亿立方米。
地下水
淖毛湖区域地下水资源储量9亿立方米,可采量为0.3亿立方米。地下水来源主要依赖南部山区的径流补给,苇子峡流出的地表径流漏补给,组成淖毛湖区域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淖毛湖哈密瓜气候情况

淖毛湖农场位于淖毛湖湖底的中间,是封闭式的山间结构的断陷盆地,正处于中纬度欧亚大陆腹地,是三淖盆地的一部分,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是温带干旱地区。由于三淖盆地西部与木垒县交界处的小哈甫提克山与巴塔拉之间的“瓶颈”式狭窄通道,西风气流经过这里的“狭管效应”,使风力加剧成为新疆的七大风区之一,故此地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平均气温日较差在10℃以上,极大日较差在25℃以上。这种十分特殊的气温日较差,有利于农作物有机物质积累。淖毛湖农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光热条件在全疆首屈一指,年日照时数3326小时,比誉为“日光城”的拉萨还多350小时左右,无霜期175天,年平均气温9.8℃,5、6、7、8四个月的平均气温在20℃以上,其中7月份平均气温在28℃以上,高于哈密,9月份平均气温在19.5℃,高于哈密2℃以上,这些独特的气候条件是淖毛湖农场晚熟哈密瓜获得优质、高糖、高产的关键,也是优于其他地区哈密瓜的最有利的条件。

淖毛湖哈密瓜淖毛湖哈密瓜

淖毛湖哈密瓜历史渊源

新疆哈密瓜的栽培历史约2000年,东汉始到唐代的900年间,哈密种瓜已相当普遍。
据成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的《沙州伊州志》残卷(即敦煌·哈密志)记载,唐代西域园艺发达,诸如葡萄、甜瓜、桃、李、梨、杏等比比皆是。
到了清代哈密瓜的种植已相当可观。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后,哈密回王额贝都拉每年都带哈密产的甜瓜等物品到北京朝贡,哈密瓜由此得名,清温文奠在《昆仑旅行日记》中写道:“每岁进贡例于元旦日时呈,皇帝早膳后必进哈密瓜,西太后尤喜食之。”
民国时期,哈密瓜十分有名,民国七年(1918年)出版的《新疆小正》中记述“凡瓜甜而美者皆哈密来也。”民国十九年(1930年)刘文海在《西行见闻记》中说:“哈密瓜甲天下……余曾环世界两次,又足迹遍中国,所尝之瓜未有类于此者……。”
新中国成立之后,哈密瓜的生产不论在种植面积上,还是品种和产品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任何时代。
淖毛湖农场哈密瓜种植史与哈密同步,但因这里气候特殊,偏僻闭塞,交通又极不便利,一直未能形成规模生产,属典型的自产自销生产方式。建场初期种植面积200亩左右,只满足于本地职工食用,不作为商品出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地包产到户后,淖毛湖哈密瓜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由于种植技术相对落后,产量、商品率较低,所产哈密瓜也仅在哈密区域内销售。
1997年,第一批晚熟哈密瓜在伊吾县淖毛湖农场试种成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经过数十年发展,成为全疆哈密瓜最好、最大的产地。淖毛湖农场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实现了哈密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淖毛湖哈密瓜生产情况

2010年,淖毛湖哈密瓜种植面积2.5万亩,年产哈密瓜5000吨左右。

淖毛湖哈密瓜淖毛湖哈密瓜

淖毛湖哈密瓜产品荣誉

淖毛湖哈密瓜连续获得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多次获得绿色食品博览会“最畅销产品奖”。
1997年,淖毛湖哈密瓜“8601”系列产品在的乌洽会上获“产品开发奖”。
2002年,淖毛湖哈密瓜在中国绿色食品福州博览会上被评为“最畅销产品奖”。
2006年,淖毛湖哈密瓜获得了2000亩“有机哈密瓜生产基地”认证,主持的哈密瓜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也获兵团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0年,淖毛湖哈密瓜被评为“上海世博会新疆馆指定礼品”。
2010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淖毛湖哈密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5年,淖毛湖哈密瓜入选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

淖毛湖哈密瓜地理标志

淖毛湖哈密瓜地域保护范围

淖毛湖哈密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哈密地区淖毛湖农场农业连和四连两个连队。地理坐标为东经94°7′—95°47′,北纬43°41′—44°29′。

淖毛湖哈密瓜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淖毛湖哈密瓜产地选择在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吾县淖毛湖农场,地处天山北麓冲积扇平原地带生产。该地域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温差变化大,日照长、光热资源丰富等特点,适宜种植哈密瓜。淖毛湖农场哈密瓜地域保护范围为淖毛湖农场四个连队。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根据该地域生态条件、长期试种对品种的要求,选择出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熟期适宜的优良品种,如8601、金密8号、金皇后等。其中以晚熟品种8601为主栽品种。
3、生产过程管理:淖毛湖农场哈密瓜严格按照标准化哈密瓜的建设标准和栽培模式种植,实行“五统一”生产,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种类数量、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标准质量。特别在进行施肥、整枝、疏果、灌水、病虫害防治等各项田管措施上,按照现代农业要求进行科学跟踪管理。
3.1、栽培模式:采取膜下滴灌技术,行距50厘米,沟距250厘米,株距50—60厘米,膜宽120厘米,亩用地膜2.6千克,滴头间距40厘米,亩用滴灌带270米,亩保苗株数1100株。
3.2、适期播种:晚熟哈密瓜适应在3厘米土温稳定达15℃以上时播种。其最佳播种期在5月初至6月20日。播种时在滴灌带左右两侧25—30厘米处,开孔点种,每穴2粒,播深2—3厘米,播后覆土,要求土壤松碎,封土严密。淖毛湖哈密瓜
淖毛湖哈密瓜(4张)

3.3、防风:淖毛湖农场风大,播种铺膜时因在膜面上加压膜块,间距为30—50厘米。对未压好的膜头、膜边及膜孔洞应加土压实。出苗后,要封好“护脖土”,穴口要封严。在幼苗迎风面放置土块或设置风障。苗期管理:当瓜苗4—5片真叶时定苗,每穴1株,要去弱留强,去病留健,去杂留纯,淘汰苗用手将幼茎掐断。定苗同时及时倒蔓,在地膜上铺一层细土,在根茎基部培10—20厘米厚的疏松土壤。
3.4、整枝压蔓:采用改良式一条龙整枝法,主蔓7片叶以下的子蔓全部抹除,8片叶以上的子蔓有瓜留两片叶摘心,无瓜留一片叶摘心,同时摘除歪瓜,瓜秧封住瓜床时停止整枝。要求坐果率达到90%以上,如果出现旺长,将子蔓或孙蔓的头全部打掉,瓜坐稳后停止。瓜苗长20厘米左右时(5-6片真叶)开始进行压蔓,压蔓时间选择在晴天下午进行,选用大土块或带钩的树杈将瓜蔓均匀固定在瓜床上,每隔4—5节压一次,一共压3—4次,坐果节位处不能压。一般压蔓工作至封行为止。
3.5、留瓜、翻瓜:摘除根瓜,留第8片叶以后子蔓结的瓜;当幼瓜长到鸡蛋大小时,选留果形正常、果形中等、色泽符合本品种特征的幼瓜,摘除其余不正常的幼瓜。适时翻瓜,翻瓜时在瓜下垫些干细沙,对露在外面的瓜要用叶蔓和草遮盖,防止日光灼伤。
3.6、水肥管理:
3.6.1、灌水:严格按照苗期少灌,膨大期多灌,后期少灌德灌水原则。滴灌瓜全生育期用水400立方米/亩,分10—13次滴入。播前水要滴足,每亩36—42立方米,生长期每次滴水24立方米/亩,冬灌用水量120立方米/亩。采收前7—10天停水。
3.6.2、追肥:从出苗到果实成熟可追肥1—3次,苗期(瓜苗2-3片真叶)亩施尿素3—5千克;开花至果实膨大期亩施氮磷钾复合肥20千克(注意花后严格禁止施尿素,以保证其品质)、果实成熟期亩施钾肥10千克。追肥方法一般采用在瓜沟壁瓜穴下方20厘米处挖穴施入,随后覆土浇水。叶面施肥:生育期间可用生物菌肥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1—2次。结合叶面喷肥,可将磷、钾肥及微量元素与生物菌肥混合后喷施。
3.6.3、病虫害防治:农业防治:严格选地和轮作倒茬;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瓜田远离蔬菜地,以消灭蚜虫传染源;深耕冬灌,清除杂草,消灭越冬成虫和幼虫;瓜采收完后,将病残体集中清除,清洁田园。物理防治:黄板诱蚜,银灰膜驱避蚜虫,黑光灯、糖浆盘诱杀地老虎和金针虫。化学防治:哈密瓜生长期间可用50%多菌灵500—1000倍液灌根防治发病初期的枯萎病;用72%杜邦克露可湿粉剂500倍喷施防治霜霉病;用新植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喷施防治细菌性叶斑病;用20%病毒A喷施防治病毒病;用敌敌畏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
4、生产记录要求:设立专门的记录员负责农时操作记录;农药使用记录档案应完整、真实,并按作物分别记录使用的农药名称,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登记证号、剂型、防治对象、时间、施用量、次数、安全间隔期;肥料使用记录档案应完整、真实,内容包括肥料名称、登记证号、类型、施用量、施用方法、次数等;及时做好各类农时操作记录、产量记录和产品销售记录;记录妥善保存两年,以利可追溯性检查。
5、采收要求:采收前15天应停止打药,10天停水;合理确定采收期,每隔1—3天抽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定含糖量,同时观察果实的成熟度;分期、分批采收,做好果品质量分级;采收做到雨天不采收,早上避开露水,下午避开太阳曝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