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咖啡

普洱市咖啡产业联合会 【管理

原产地云南

– 产地市县:云南省普洱市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热带作物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1347
– 地标认证时间:2013
– 品质特点:香气浓郁持久、略带果酸味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046号
产品介绍

当今咖啡与茶叶、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据《思茅地区志》与《思茅县志》记载:1956年,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在曼老街创建咖啡农场,引进小粒咖啡品种种植。1982年,在南屏公社大开河引种小粒咖啡320亩获得成功。1987年,思茅地区与广东省东莞市雀巢咖啡公司进行经济协作,引进资金、技术发展咖啡生产,计划到2000年建成10万亩咖啡商品生产基地,地、县供销社系统负责领导,统一规划开垦,组织生产经营。1988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开发咖啡商品基地,在南屏乡大开河村种植咖啡606亩。1989年,累计已开垦定植高标准集约型的咖啡园3.2万亩,已投产3000亩,咖啡豆产量20吨。思茅地区的小粒咖啡品种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被誉为“品质优良、香味醇和、味道很好,可与世界优良品种媲美”的饮料,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如今,普洱市(原思茅地区)的咖啡产业已步入规范化运作:生产技术统一、产品质量一致,“普洱咖啡”这一地域品牌得到更进一步提升。目前,普洱市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产地和咖啡交易中心,全市咖啡在稳步发展,提高单产,生产优质产品过程中,实现亩产150公斤以上,优质咖啡豆达到80%以上。咖啡产量、产值连续增长,咖啡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企业增效、出口创汇的优势特色产业。
2011年普洱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十二五”期间咖啡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普洱市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决定》文件;2011年4月《DB53/T154—2006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云南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促进了普洱咖啡产业化的发展。

生态环境

1. 地质地貌情况:种植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307米,最低海拔317米,平均海拔1500米,相对高差3053米,适宜种植海拔700米~1600米
(海拔>1200米需无霜区);土壤类型主要以红壤、砖红壤、赤红壤、紫色壤土、沙壤土、水稻壤等,适宜种植的土壤为红壤、砖红壤、赤红壤,PH值5.5~6.5之间;森林覆盖率≥64.9%,森林资源丰富;种植地选择在半山区和山区的平缓坡地、低山、丘陵等地势开阔的区域,一般海拔1200米以下的选择阴坡,海拔1200米以上的选择阳坡。
2. 水文情况:种植区水系有澜沧江、红河、怒江三大水系纵贯全境,澜沧江水系主要有:小黑江、下允河、威远江、景谷河、黑河等;红河水系主要有:李仙江、勐野江、阿墨江、他郎河、泗南江、土卡河等;怒江水系主要有:南卡江、南康河、南马河等;水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适宜咖啡种植和加工。
3. 气候情况:种植区境内属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兼具低纬、季风和高原气候三大特征,昼夜温差大,冬暖夏凉,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年最高气温24.7℃~27.6℃、年最低气温12.8℃~15.3℃、年平均气温17.8℃~20.1℃, 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9小时,年无霜期313天~365天;5
月~10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208.3毫米~1811.7毫米,相对湿76%~85%。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咖啡生长。

地域范围

普洱咖啡产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境内,涉及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谷县、景东县、镇沅县、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1区9县,共84个乡(镇)。地理坐标位为: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南北纵距208.5公里,东西横距中北部55公里、南部299公里,种植面积6.7万公顷,年产咖啡豆15万吨。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
茎为直生,茎上有节;每个节上有1对叶片,绿色;花为:白色,雌雄同花,盛花期一般在3月~4月;成熟鲜果为圆形红色(黄色)浆果,鲜果脱皮后一般多为2粒子,鲜果成熟期一般在10月至次年2月。商品咖啡豆为浅蓝色或浅绿色。
2. 内在品质指标
普洱咖啡色泽好、品质优,具有“香气浓郁持久、略带果酸味”的独特品质特征;酸味及浓稠度较好,有浓郁的咖啡味。其中,水分≤12.5%,灰分≤4.2%,水浸出物≥20.0%,咖啡因≤1.2%,总糖≥8.5%,蛋白质≥11.0%,粗脂肪≥5.0%,粗纤维≤35.0%,总酸≥0.5%。
3. 质量安全规定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所用投入肥料、农业等管理使用参照《种植业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规范》、云南省地方标准《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DB53/T154.1~10-2006 执行。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
普洱咖啡生长习性喜潮湿气候,种植区选择海拔700米~1600米(海拔>1200米需无霜区),一般海拔1200米以下的选择阴坡,海拔1200米以上的选择阳坡;土壤类型为红壤、砖红壤、赤红壤,PH值5.5~6.5之间;年平均气温17.8℃~20.1℃,年日照时数2065.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08.3毫米~1811.7毫米, 相对湿度76%~85%,基本无霜的半山区和山区的平缓坡地、低山、丘陵等地势开阔的区域,
2. 品种选择
50年代引进波邦和铁皮卡品种,80年代引进S.288品种,90年代后引进卡蒂莫系列和CCCCA25品种,这些品种经过适应性栽培试验研究和长期自然驯化后适宜当地种植。
3. 生产管理
1. 制种
选投产3年以上高产、稳产、优质、高世代的优良品种,无病虫害的咖啡成熟的鲜果(红果或黄果)。
2. 育苗
采用有性繁殖,通过沙床催芽、种苗移入营养袋科学管理,用6月龄的咖啡小苗定植。
3. 大田管理开垦:采用人工和小型挖机于11月至次年4月沿等高线开挖,台面宽度为1.8米~2.0米。种植沟的规格为上口宽60厘米、高50厘米、下口宽40厘米。
定植:种植沟于5月之前回土并高于台面5厘米,保持台面内倾。6月至立秋前定植,要求晴天的早晚或阴天进行移栽,袋底切除1厘米,拆除营养袋,并科学移栽。
施肥:定植1个月后第一次施肥。化肥于雨季或土壤湿润时浅沟施于咖啡树冠幅(滴水线)下并覆土。化肥的年施肥量推荐采用测土预产配方科学施肥,农家肥全年均可
使用。除草和覆盖:雨季期间台面和台埂的杂草每月砍(割)一次,杂草用于
台面死覆盖;旱季台面和台埂保留杂草,有条件的种植地可在11月进行地面死覆盖。
荫蔽树: 咖啡种植地的荫蔽树分临时性荫蔽树和永久性荫蔽树。临时性荫蔽树种有猪屎豆、花生、黄豆等;永久性荫蔽树种有:三毛豆、南洋楹、银桦树等,地面活覆盖有野花生。
修枝整型:徒长枝全年可清除。病虫枝、枯枝、弱枝和不规则枝在2月~
4月科学修剪。老(弱)树更新换干的方法为斜切法、弯干法或环剥法等。
病虫害:咖啡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镰刀菌病、立枯病、叶锈病等。虫害有咖啡旋皮天牛、咖啡灭字虎天牛、黄天牛、蚧壳虫类、咖啡木蠹蛾等。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改善咖啡园生态坏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4. 采收
咖啡收获季节一般在当年10月至次年2月,采摘时只摘成熟的鲜果,分期分批进行,同时注意不能连果柄摘下,待加工的咖啡鲜果应放在荫凉处。
5. 加工
商品咖啡豆的加工工艺包括鲜果加工和带壳豆加工,其中鲜果加工分为湿法加工和干法加工,湿法加工的质量最好。
湿法加工工艺:鲜果→清洗→脱皮脱胶→浸泡→带壳豆清洗→干燥→脱壳→分级→色选→包装。
干法加工工艺:鲜果→干燥→脱壳→分级→色选→包装。
6. 生产记录要求
建立生产档案,对投入品、使用时间、次数、用量、方法、种植和采摘加工等,记录、收集、归档、保存。

包装规范

1. 分级:按照DB53/T154.5-2006(小粒种咖啡咖啡豆) 的要求,咖啡豆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
2. 包装:包装物必须用牢固、洁净、无毒、无异味、完好无损的国标麻袋(临时装带壳咖啡豆可使用合格的编织袋)。每一袋产品必须是同一等级、同一季节采收的产品;每袋净含量60kg±0.2kg或70kg±0.2kg,用缝包机缝口或手工缝口。
3. 标识:严格遵守《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识制度。
4. 贮存:咖啡豆必须存放在通风条件好、无异味、设施齐全的仓库内。麻袋应隔墙离地;应定期抽检没有出库的咖啡豆,检验是否受损或变质。
5. 运输:咖啡豆在装车和运输全程中,保持车箱干净、无异味、干燥。

产品百科
普洱咖啡,云南省普洱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普洱市属于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为主体的高原气候区,是世界咖啡种植的黄金地带。普洱咖啡色泽好,品质优,味道独特。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普洱咖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7年12月22日,普洱咖啡申请登记证书持有人名称变更,重新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原登记证书收回注销。
中文名
普洱咖啡
外文名
Pu'er Coffee
产    地
云南省普洱市
品质特点
香气浓郁持久、略带果酸味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046号
批准日期
2013年12月30日

普洱咖啡产品特点

普洱咖啡外在感官特征

普洱咖啡普洱咖啡

普洱咖啡茎为直生,茎上有节;每个节上有1对叶片,绿色;花为:白色,雌雄同花,盛花期一般在3月~4月;成熟鲜果为圆形红色(黄色)浆果,鲜果脱皮后一般多为2粒子,鲜果成熟期一般在10月至次年2月。商品咖啡豆为浅蓝色或浅绿色。

普洱咖啡内在品质标质

普洱咖啡色泽好、品质优,具有“香气浓郁持久、略带果酸味”的独特品质特征;酸味及浓稠度较好,有浓郁的咖啡味。其中,水分≤12.5%,灰分≤4.2%,水浸出物≥20.0%,咖啡因≤1.2%,总糖≥8.5%,蛋白质≥11.0%,粗脂肪≥5.0%,粗纤维≤35.0%,总酸≥0.5%。

普洱咖啡产地环境

普洱咖啡地貌土壤

普洱咖啡种植区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307米,最低海拔317米,平均海拔1500米,相对高差3053米,适宜种植海拔700米~1600米 (海拔>1200米需无霜区);土壤类型主要以红壤、砖红壤、赤红壤、紫色壤土、沙壤土、水稻壤等,适宜种植的土壤为红壤、砖红壤、赤红壤,pH值5.5~6.5之间;森林覆盖率≥64.9%,森林资源丰富;种植地选择在半山区和山区的平缓坡地、低山、丘陵等地势开阔的区域,一般海拔1200米以下的选择阴坡,海拔1200米以上的选择阳坡。

普洱咖啡水文情况

普洱咖啡普洱咖啡
普洱咖啡种植区水系有澜沧江、红河、怒江三大水系纵贯全境,澜沧江水系主要有:小黑江、下允河、威远江、景谷河、黑河等;红河水系主要有:李仙江、勐野江、阿墨江、他郎河、泗南江、土卡河等;怒江水系主要有:南卡江、南康河、南马河等;水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适宜咖啡种植和加工。

普洱咖啡气候条件

普洱咖啡种植区境内属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兼具低纬、季风和高原气候三大特征,昼夜温差大,冬暖夏凉,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年最高气温24.7℃~27.6℃、年最低气温12.8℃~15.3℃、年平均气温17.8℃~20.1℃, 年平均日照时数2065.9小时,年无霜期313天~365天;5 月~10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1208.3毫米~1811.7毫米,相对湿76%~85%。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咖啡生长。

普洱咖啡历史渊源

1956年,

普洱咖啡普洱咖啡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在曼老街创建咖啡农场,引进小粒咖啡品种种植。

1982年,在南屏公社大开河引种小粒咖啡320亩获得成功。
1987年,思茅地区与广东省东莞市某企业进行经济协作,引进资金、技术发展咖啡生产,计划到2000年建成10万亩咖啡商品生产基地,地、县供销社系统负责领导,统一规划开垦,组织生产经营。
1988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开发咖啡商品基地,在南屏乡大开河村种植咖啡606亩。
1989年,累计已开垦定植高标准集约型的咖啡园3.2万亩,已投产3000亩,咖啡豆产量20吨。
2011年,普洱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十二五”期间咖啡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普洱市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决定》文件。

普洱咖啡生产情况

2011年,普洱市市咖啡种植面积达43.9万亩,投产面积19万亩,咖啡产量2.8万吨,咖啡产值8.5亿元。
2012年,投产27万亩,实现咖啡产量3.65万吨,产值9亿元。

普洱咖啡产品荣誉

普洱咖啡普洱咖啡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普洱咖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1年4月,《DB53/T 154—2006 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云南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

普洱咖啡地理标志

普洱咖啡地域保护范围

普洱咖啡产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境内,涉及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谷县、景东县、镇沅县、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1区9县,共84个乡(镇)。地理坐标位为:北纬22°02″~24°50″,东经99°09″~102°19″之间,南北纵距208.5公里,东西横距中北部55公里、南部299公里,种植面积6.7万公顷。

普洱咖啡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3-03-1347

普洱咖啡普洱咖啡
质量安全规定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所用投入肥料、农业等管理使用参照《种植业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规范》、云南省地方标准《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DB53/T154.1~10-2006 执行。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普洱咖啡生长习性喜潮湿气候,种植区选择海拔700米~1600米(海拔>1200米需无霜区),一般海拔1200米以下的选择阴坡,海拔1200米以上的选择阳坡;土壤类型为红壤、砖红壤、赤红壤,PH值5.5~6.5之间;年平均气温17.8℃~20.1℃,年日照时数2065.9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208.3毫米~1811.7毫米, 相对湿度76%~85%,基本无霜的半山区和山区的平缓坡地、低山、丘陵等地势开阔的区域。
(2)品种选择:50年代引进波邦和铁皮卡品种,80年代引进S.288品种,90年代后引进卡蒂莫系列和CCCCA25品种,这些品种经过适应性栽培试验研究和长期自然驯化后适宜当地种植。
(3)生产管理:选投产3年以上高产、稳产、优质、高世代的优良品种,无病虫害的咖啡成熟的鲜果(红果或黄果)。采用有性繁殖,通过沙床催芽、种苗移入营养袋科学管理,用6月龄的咖啡小苗定植。采用人工和小型挖机于11月至次年4月沿等高线开挖。种植沟于5月之前回土并高于台面5厘米,保持台面内倾。6月至立秋前定植,要求晴天的早晚或阴天进行移栽,袋底切除1厘米,拆除营养袋,并科学移栽。定植1个月后第一次施肥。雨季期间台面和台埂的杂草每月砍(割)一次,杂草用于 台面死覆盖;旱季台面和台埂保留杂草,有条件的种植地可在11月进行地面死覆盖。
(4)采收:咖啡收获季节一般在当年10月至次年2月,采摘时只摘成熟的鲜果,分期分批进行,同时注意不能连果柄摘下,待加工的咖啡鲜果应放在荫凉处。
(5)加工:商品咖啡豆的加工工艺包括鲜果加工和带壳豆加工,其中鲜果加工分为湿法加工和干法加工,湿法加工的质量最好。

普洱咖啡专用标志使用

按照DB53/T154.5-2006(小粒种咖啡 咖啡豆) 的要求,咖啡豆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包装物必须用牢固、洁净、无毒、无异味、完好无损的国标麻袋(临时装带壳咖啡豆可使用合格的编织袋)。每一袋产品必须是同一等级、同一季节采收的产品;每袋净含量60千克±0.2千克或70千克±0.2千克,用缝包机缝口或手工缝口。严格遵守《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标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