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大茶

原产地安徽
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

- 产地市县: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茶叶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441
- 地标认证时间:2010
- 地标批准文号:
- 地标批准时间:
产品介绍

霍山黄大茶产在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霍山县,创制于明代,属黄茶类。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记载:天下名山,必产好茶,江南气候温暖,适宜产茶。江北产茶主要在六安州所管辖的霍山县,此处产茶最多,黄大茶品质最好,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人们饮用较多。霍山黄大茶产自里山区,用大火烘焙,形成焦糖香,乘热贮藏。黄大茶可以助消化、去油腻备受人们喜爱——“焦糖香”是霍山黄大茶的特点,焖黄,是黄茶特定品质形成的关键工艺
霍山黄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四、五叶,枝叶相连,粗壮肥大,加工工序为:杀青--揉捻--毛火--闷黄--足火--拉老火等。其品质特征为: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爽的焦香。茶农俗称黄大茶为“古铜色,高火香,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
霍山黄大茶产区具有独特的小气候,雨水充沛、气候湿润、冷热适中、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茶树种植区域内无任何污染源。茶树新梢粗壮,叶色嫩黄、叶质厚,芽叶开展慢,持嫩性强,茶叶内含物儿茶素、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等积累丰富,所以霍山黄大茶具有外形肥壮、香气持久、水浸出物多、滋味浓厚甜润的品质特色。
霍山黄大茶制作工艺严格,一是原料要求一芽四、五叶,鲜叶成熟度高,内含物丰富,所以霍山黄大茶滋味浓厚回甘,香气高爽持久,耐冲泡。二是“闷黄”工艺利用湿热条件促进内含物质转化,形成特有的香气、滋味。三是“拉老火”高温快烘至十足干,形成霍山黄大茶的典型品质特色——焦糖香味。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霍山黄大茶种植于霍山县境内的16个乡镇,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东、南、西三方山峦重叠,北部为丘陵,较为平坦,境内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霍山黄大茶树最适生长高度为海拔600米左右。山区土壤为黄宗壤,PH为5-6.5,偏酸性。
2. 水文情况:霍山县位于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淠河,佛子岭和磨子潭两大水库镶嵌其中。根据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6-2000)判定,霍山黄大茶树种植范围水质属清洁水平,适宜生产优质的霍山黄大茶农产品。
3. 气候情况:霍山黄大茶种植区域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度地带,其特征是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热、水条件优越,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116.6千卡/平方厘米,日照2084.3小时,平均气温15℃,城关地区无霜期平均为220天,常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毫米。

地域范围

霍山黄大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霍山县所辖的衡山镇、大化坪镇、太阳乡、太平畈乡、上土市镇、漫水河镇、落儿岭镇、诸佛庵镇、黑石渡镇、佛子岭镇、磨子潭镇、东西溪乡、单龙寺乡、下符桥镇、但家庙镇、与儿街镇等16个乡镇130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2′00″~116°32′00″,北纬31°03′00″~31°33′00″。种植面积8000公顷,年产量1500吨。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霍山黄大茶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似钓鱼钩,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甜润,香气焦香浓郁,俗称“古铜色,高火香,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

生产方式

霍山黄大茶农产品的生产总原则是按标准进行,实行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监督,产业化模式,社会化服务。
1. 产地选择:产地环境条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平地和坡度150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茶园土层深度在70㎝以上;坡度在150以上时,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茶园与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
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用抗寒、抗病虫的优良品种,不使用基因技术品种,霍山黄大茶茶树品种选择以霍山金鸡种为主体,霍山金鸡种属大叶种,特点为中色浅绿,芽色黄绿,中绿素含量相对低,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较高,在茶树品种中是不多见的,制成的黄大茶香高味浓,回味甘甜等特点。提倡用无性系良种苗改植或新辟茶园,杜绝用茶籽播种。
3. 生产过程管理:
(3.1)种植时间。秋季11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旬止。
(3.2)种植方式。单条栽行距150cm,丛距30cm,每丛茶苗1-2株,每亩用苗数2000-3000株;双条栽大行距150cm,小行距30cm,丛距20cm,每丛1-2株,每亩用苗数4000-5000株。
(3.3)施足底肥。茶行确定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cm,宽60cm,种植沟内施足底肥,亩施栏肥或青草等有机肥2000kg-3000kg,加饼肥200kg,施后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
(3.4)土壤和肥水管理。采用地面覆盖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推广茶行铺稻草和青草技术;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幼龄或台刈改造的茶园,间作豆科绿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茶园以有机肥为主,使用的有机肥尽量就地生产就地使用,如:牛栏粪、猪栏粪、人粪尿、土粪、菜籽饼、动物残体、沼液等农家肥,农家肥必须经过堆制腐熟、高温发酵,达到无害化处理才能施入茶园。如采用氮肥作追肥,禁止使用硝态氮化肥。基肥,每亩施农家肥30-50担,配合部分无机肥或微生物肥,每年11月中旬开沟深施。追肥,采用腐熟后的有机液肥,在根际浇施,或用商品有机肥每亩100-200公斤,经堆腐后分别在春茶前、夏茶前开沟施入,及时盖土。若在茶季喷施无机叶面肥,需10天后才可采茶,喷施有机叶面肥,需20天后采茶。
(3.5)病虫草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农业防治: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假小绿叶蝉、茶白星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低于80厘米,减轻毒蛾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
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等害虫的危害,利用灯光诱杀害虫,利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除杂草。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瓢虫、蜘蛛、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使用Bt、苦参素、鱼藤酮等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
化学防治: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控制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甲胺磷、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3.6)茶树修剪、采摘。修剪应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丰产型树冠,复壮树势。修剪枝叶应留在茶园内,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虫枝条和粗干枝应清除出园。采摘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3.7)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鲜叶采摘后要进行加工制茶,茶叶加工厂房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所处的大气环境必须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三级标准要求,加工厂必须具有茶叶生产许可证(QS证)和卫生许可证,加工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茶叶的生产必须按照QS证的要求进行。霍山黄大茶农产品的加工茶类为黄茶,加工工艺流程为杀青(做形)-摊凉初烘-闷黄-拉小火-拉老火等工序。成品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棒茶四个等级。其中一级,一芽三叶≥50%,二级,一芽四叶≤50%;三级,一芽五叶≤50%;棒茶为全杆。3.3.8 生产记录。认真记录霍山黄大茶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措施、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建立霍山黄大茶生产过程记录档案,记载投入品的名称、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方法、使用量。加工厂加工茶叶时必须建立加工档案,记载加工的数量、等级、时间和所用鲜叶的产地、数量、等级等。

包装规范

1. 包装:包装材料使用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符合卫生标准,无毒、无异味、无污染,包装后应达到防潮密封的要求。
2. 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霍山黄大茶”名称和公共标识组合标注方式。
3. 运输:运输工具要求洁净、干燥、有防雨设备,严禁与有异味的商品混装、混运。
4. 贮藏:贮存仓库要干燥、清洁、卫生、通风、避光。不得与其它物品混放,仓库周围无异味。

产品百科
霍山黄大茶,属黄茶,亦称为皖西黄大茶,自明朝便已有记载。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等地。叶大、梗长、黄色黄汤香高耐泡,饮之有消垢腻、去积滞之作用,具有抗辐射,提神清心,消暑等功效。其成品主要经过炒茶、初烘、堆积、烘焙等工序,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中文名
霍山黄大茶
茶叶类别
黄茶
主要产地
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等地
功    效
抗辐射,提神清心,消暑。
所获荣誉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霍山黄大茶历史发展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大江以北,霍山县茶生最多,名品也振于南(方);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区筒乘热便贮,虽有缘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篇著作记载了黄大茶的原产地,销售市场,生产器具,贮存包装,药用功能等作了系统的论述,尤其是这被记载的工艺与现时黄大茶的制法,大致吻合。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本质特征。
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霍山县志》里记载:“茶,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日银针,次日雀舌,又次日梅花片,白兰花头日松萝。”
中国茶叶泰斗陈椽在《安徽茶经》记述:黄茶产地较主阔,浙江的平阳东阳霍山岳西金寨六安及湖北英山出产黄大茶,台湾也有黄茶生产,其中以霍山县黄大茶为最著名,产量最多。

霍山黄大茶自然地理

霍山黄大茶产地分布

霍山黄大茶又名皖西黄大茶,是中国名茶,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等地,其中以霍山县火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的品质最佳。

霍山黄大茶生长环境

霍山县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淮河一级支流淠河上游,距省城合肥120公里,105国道和商景高速南北穿境,318、209省道东西贯通,大革命时期为鄂豫皖红色区域中心。县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人口37万,辖16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5个村、17个社区,是一个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以霍山县佛子岭水库上游大化坪、漫水河诸佛庵等地所产的黄大茶品质最佳,这里的海拔高度在400m以上,山高云雾多,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植被覆盖率达到76%以上,土壤疏松,土质肥沃,PH值4.5-6左右,生态条件良好,适合茶树生长。

霍山黄大茶品质特征

叶大、梗长、黄色黄汤香高耐泡,饮之有消垢腻、去积滞之作用。又具有浓裂的老火香(俗称锅耙香)。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霍山黄大茶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

霍山黄大茶栽培技术

茶园种植
20 世纪80年代,茶树栽培主要采用茶籽条播。条播茶园分单先条播、双行条播和三行条播三种类型,种植密谋较度。从1986年到1989年期间,大部分为三行 条播,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基本以两行条播为主。单行播,行距150厘米,株距30厘米,每亩1330丛,每穴3株;双行条播,在单行条播播幅内增加 1行茶丛,行距150厘米×2(行)×33厘米(小行距)×33厘米(株距)每亩有效株数5000~7000株,每穴2~3株;三行条播,在条播茶园播幅 内增加茶行,缩小标距,即大行距150厘米×3行×33厘米(小行距)×23厘米(株距),每亩6667丛,苗2万株,每穴3株。播种方法分茶籽直播和 茶苗移栽。茶籽直播法,把霜降后采摘的茶籽,用孔径10毫米的篾筛分。筛面的茶籽用清水浸泡3~5天,把沉底的茶籽捞起放在室内干燥处摊放。播种时按茶行 先开播种沟,沟宽10厘米,沟深3~5厘米,每隔20厘米播茶籽8~10粒,盖上沙土或生黄土。单行每亩播茶籽10~15公斤,双行每亩播20~30公 斤,三行密植茶园40~50公斤。直播以冬播为主,少数春播1998年以后,提倡无性系良种园。新发展新茶园大部分都是无性系良种茶园,采用茶苗移栽;双 行条栽,每穴2株,单行每亩2666株,双行每亩5000株,苗高要求20厘米以上,茎粗不少于2毫米。栽时茶苗用黄泥浆蘸根,栽后土壤压紧,浇足定根 水,茶苗移栽时间一般在晚秋和初春。
幼年茶园管理
皖西地区产茶历史悠久,茶农有丰富的种茶经验,幼年茶园当年八月幼苗成活后,追施第一次肥,施稀薄人粪尿或浇施1%尿素液,以后按树龄分年施纯氮量4公斤。 一年生或二年生,苗高达20~30厘米,有1~2分枝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离地面15厘米高度进行修剪;次年春茶前离地面30~40厘米处进行第二次定 型;第三年进行第三次修剪,留苗高度50~60厘米进行修剪,树高达70厘米正式投产。建成高产稳产茶园,每年结合修剪进行一次除草施肥。
成年茶园管理
成年茶园管理进行春茶前中耕,春茶后浅耕和夏茶后深耕。茶区流传“七挖金八挖银九挖铜十挖铁,不是季节挖不得”。此时,茶树已经停采,园地杂草趋于成熟,但 还尚未结籽,这时挖园,将杂草翻埋土中,腐烂后既增加了养分疏松了土壤,又因适当地斩断了部分的老茶根,而促进了茶树新根系的萌生,同时,也是一次清园的 过程。挖园尽量保持土块完整,以利于整块裸露冬伐改良土壤的板结。另外,结合挖园深施基肥,奠定翌年春茶物质基础。
茶园施肥
分基肥和追肥两种:基肥于10月份提前施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施用量每亩农家肥50~100担,茶树专用肥80~100斤;追肥,一年分两次施用, 春茶前2月份施“催芽肥”,每亩尿素约30斤左右;春茶结束后,在5月下旬再施一次肥,每亩尿素或复合肥约25斤,促使夏茶生长。长期的生长实践证明,单 一使用化学肥料不仅不利于茶叶香气和滋味,同时还影响干茶的色泽,造成干茶色泽发暗。因此,重施农家肥,不施或少施化学肥。如今时兴有机茶,有机茶园 禁止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施用的几乎都是经腐熟的农家肥和有机肥,如菜籽饼、人畜粪、牛栏粪、猪栏粪、沟宕泥、塘库泥等一般每亩施饼肥300~500 斤,农家肥50~100担。
茶树修剪
春茶前进行一次轻修剪,剪去冬天冻死的枯枝死枝,春茶后或夏茶后再进行一次轻修剪或深修剪,以养树蓄势休养生息,并积累光合产物,茁壮枝条,为翌年春茶产质打下良好而坚实基础。
老茶园改造
六安产茶县区老茶园面积较多,老茶园改造工作任务较重。老茶园改造主要是修剪、整枝、培土、补棵、退出间作,陡坡茶园修好“之”字路,开好排水沟;衰老茶园 实行台刈,台刈时间在春茶后进行,剪去树冠全部,离地面5~10厘米;半衰老茶园实行重修剪,剪去树冠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离地高度30~40厘米,修 剪时间在夏茶后6月下旬或7月上旬进行,修剪后施肥一次,每亩尿素或复合肥30斤。稀疏茶园用茶苗补缺,增加茶园覆盖度,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霍山黄大茶加工工序

霍山黄大茶加工技术加工工序为炒茶、初烘、堆积、烘焙。
炒茶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连续操作。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破坏酶的活性;二青锅主要起初步揉条和继续杀青的作用;熟锅主要是进一步做条。炒茶锅都采用普通饭锅,按倾斜25。~30。砌成相连的三口锅炒茶灶。炒茶都使用竹丝扎成的炒茶扫把,长约1米,竹丝一端分散直径约为10厘米。所不同的是炒法,当地茶农总结为“生锅要旋,二锅带劲,熟锅要钻”,另外锅温也有所不同。生锅锅温为180℃~200℃,投叶250~500克,两手支起炒茶扫把在锅中旋转炒拌,使叶子随着扫把旋转翻动,受热均匀,此即“满锅旋”。同时注意旋转要快,用力要匀,并不断翻转抖扬,散发水蒸气。炒3~5分钟,叶质柔软、叶色暗绿时,可扫入二青锅内继续炒制。二青锅锅温略低于生锅。进入二青锅后,及时用炒茶扫把将叶子困住在锅中旋转,转圈要大,用力也较生锅大,即“带把劲”,使叶子顺着炒把转,而不能赶着叶子转,否则满锅飞,起不到揉捻作用。然后再加上炒揉,用力逐渐加大,做紧条形,通过多次炒揉,当叶片皱缩成条、茶叶黏着叶面、有黏手感时,可扫人熟锅继续做形。熟锅温度更低,为130℃~150℃,炒茶方法基本同二青锅。所不同的是增加了旋转搓揉,使叶子吞吐于竹丝扫把问,即“钻把子”。如此炒揉、搓揉连续不断进行,待炒到条索紧细、发出茶香、达三四成干时,便可出锅,进行初烘。
初烘
炒后立即高温快速烘焙,温度为120℃左右,投叶量为每烘笼2~2.5千克,每2~3分钟翻烘一次,烘约30分钟,达七八成干,茶梗折之能断,即为适度。这样就可下烘堆积或者直接交售给茶站,由茶站统一堆积。
堆积
下烘后将茶叶趁热装篓或堆积于圈席内,稍加压紧,高约1米,放置在高燥的烘房内,利用烘房的热促进蒸变。堆积时间长短可视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大小及其黄变程度而定,一般要求5~7天。茶站对收来的茶叶,先进行拉小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积,堆积时间相对长一点。堆积到叶色黄变,香气透露,即为适度,可开堆进行烘焙。
烘焙
利用高温进一步促进黄变和内质的转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焦香味。烘焙是采用栎炭明火,温度为130。C~150。C,每烘笼投叶约12.5千克,两人抬笼,仅几秒钟就翻动一次,翻叶要轻快而匀,防止断碎和茶末落入火中产生烟味。火功要高,烘得足,这样色香味才能得到充分提升,时间为40~60分钟,待茶梗折之即断,梗心呈菊状,茶梗显露金色光泽,芽叶上霜,焦香明显,即可下烘,趁热踩篓包装。

霍山黄大茶价值功能

霍山黄大茶主要功效

抗辐射,提神清心,消暑。

霍山黄大茶保健功能

黄茶是轻度发酵茶,各种品质特征偏向于绿茶,的香气和醇厚口感,适宜绝大多数人品饮享用。同时又改善了绿茶的苦涩味道,增加了发酵茶
黄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矿物质及纤维素等有益成分,在调理消化系统,保护心脑血管,抗氧化、抗衰老,防癌抗癌等方面具有积极功效。同时,黄茶还有提神醒脑、敌烟醒酒、排毒解毒和消炎杀菌等功效。
黄茶茶性寒凉,鲜爽适口,香气怡人,尤其适宜在夏天饮用。

霍山黄大茶品茗指南

备具:准备好茶具及霍山黄大茶。
温壶涤具:茶具中置入烧开的清水,主要起到温壶温杯的作用同时可以涤具。
投茶:将霍山黄大茶小心置入壶中。
润茶:沸水置入壶中,快速倒去以唤醒茶叶。
冲茶浸润: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冲泡时间。
分茶:壶中的茶叶现过滤于公道杯中,同时保持茶汤均匀,再分别均匀的分入小杯中。

霍山黄大茶选购技巧

霍山黄大茶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
看外形
霍山黄大茶是以大枝大叶的外形为特点,因大枝大叶的茶比较罕见,所以极易辨识。通常以此特征来鉴别霍山黄大茶的真伪。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部似鱼钩;色泽鲜亮、金黄油润;叶底绿黄,叶质柔软厚实。
看色泽
霍山黄大茶干茶外形紧索,呈黄褐色。黄茶的品质特色是"黄叶黄汤"。霍山黄大茶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
嗅香气
茶香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历来为茶人看重。霍山黄大茶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
品茶味
通常一杯好茶必须具有丰富的滋味,它不但要求茶汤的味道有不断滋生的感觉;而且咽下后,任然产生无穷的回味和余韵,霍山黄大茶滋味浓厚醇和。

霍山黄大茶存储方法

黄茶是一种介于绿茶和乌龙茶之间的茶种,保存黄茶,其基本方法与绿茶和乌龙茶类似。一般来说,黄茶应存放在密闭、阴凉、干燥、无异味、避光的环境下。保存得当的话,黄茶可长期存放。

霍山黄大茶获奖荣誉

2010年霍山黄大茶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霍山黄大茶茶叶文化

晒干存放的霍山黄大茶晒干存放的霍山黄大茶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安徽省霍山县茶叶产业协会申请对“三清山白茶”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10年12月24日准予登记。
保护范围
霍山县所辖的衡山镇大化坪镇太阳乡太平畈乡上土市镇漫水河镇落儿岭镇诸佛庵镇黑石渡镇佛子岭镇磨子潭镇东西溪乡单龙寺乡下符桥镇但家庙镇与儿街镇等16个乡镇130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2′00″~116°32′00″,北纬31°03′00″~31°33′00″。
质量控制技术
国家标准:AGI2010-09-00441。
参考资料
  • 1.  彭丽亚编著,中国茶分类图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9,第75页
  • 2.   赵玉香,俞元宵主编,2012-2013全新升级茶叶鉴赏购买指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07,第214页
  • 3.  《轻图典》编辑部著,中国茶轻图典,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9,第110页
  • 4.  王敏华编著,中华茶养生便典,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01,第222页
  • 5.  郑乃辉主编,茶叶加工新技术与营销,金盾出版社,2011.01,第76页
  • 6.  王佳丽编著,中国茶入门轻图典 图录大全,武汉出版社,2012.04,第136页
  • 7.   陈振东,姜晓丽编著;陈张羽摄影,经典名茶品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1,第102页
  • 8.  张明编著,泡杯好茶不生病 超值白金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9,第24页
  • 9.  朱东主编,家庭食疗妙方精选,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4,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