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花椒

原产地甘肃
陇南市武都区花椒服务中心

- 产地市县: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香料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1726
- 地标认证时间:2015
- 品质特点: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气浓郁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2年第51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2年03月27日
产品介绍

武都,夏、商时期属氐人居住地,汉代属武都郡所辖,唐景福元年更名为阶州。1913年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1979年1月武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80年12月,成立武都县人民政府,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全国大陆腹地,由于境内山高谷深,加之气候土壤因素适宜大红袍花椒的发展,使得花椒栽植历史十分悠久。
西汉《范子计然》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熟时取黑子,四月初,畦种,方三寸一子,筛土覆之,令厚寸许,复筛熟粪以盖土上,早辄浇之,常令润泽,生高数寸,夏连雨时可移之,若移大栽者,二月三月中移之,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不裹即死。”说明武都从汉朝时不仅已经栽植花椒,而且掌握了栽培花椒的经验和技术。
《明会典》记载:“明初,土贡渐合于正赋;阶州常额征解椒100斤,桑娟49匹”。这时,花椒已进入纳税税目中。明代李时珍《本着纲目》果部第32卷中记载:“署椒,生武都山谷及巴郡。…………”。
据《武阶备志》卷四、二一六页记载:“椒花,开元階州贡《元和志》”,“蜀椒出武都山谷《名医别录》”,“蜀椒久服之,头不白,令寒着热,热着轻,轻者重,出武都,色赤着善《艺文类聚》”。
《武都县志》记载:“武都县花椒主产于白龙江沿岸的角弓、安化、三河等乡及洛塘地区,花椒有野生和家中之分。野生种有竹叶椒、小叶椒、狭叶椒、大果椒等;根据成熟期分为五月麦黄椒,六月大红袍,七月梅花椒,八月桂花椒。1987年花椒产量233.65万吨,尤以六月大红袍、七月梅花椒品质最佳。椒果色泽红亮,皮厚油足,麻香味浓。远销西北、西南、华南及印度半岛及东南亚各地,近年来深受欧美市场之青睐,市价每公斤由10元之多上升到80元左右,现在全县农村房前屋后广栽花椒树,营造新椒园,有花椒树3500万株。”。
在中国众多的花椒品种中,“武都花椒”不仅其产品品质出类拔萃,享誉古今中外;更因其“武都花椒”的名称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独树一帜,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因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中,“武都花椒”大红袍品相是幸福与吉祥的象征。特别是人生两大最为重要的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必须身穿大红喜袍。那么,人们通常只用来食用、药用或者日常生活所用的武都花椒,为什么会有“武都大红袍”的别称? 这“大红袍花椒”又出自何时?来自何处呢?说起来,与中国花椒之乡、盛产大红袍的陇南市政府所在地―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武都史料中《武阶备志》记载:“在真武山麓,祀贞女红氏,生不知时,嫁不知姓。神夫早丧,舅姑强之嫁,神不从。舅妈遂不以礼,督以苦工。神气益奋志愈坚。忽风雨大作,神遂飞去。人后迹之,坐化于真武山麓石岩洞中,后人立祠祀之”,故名“红女祠” 。 “武都花椒”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则更为美丽与神奇: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王母娘娘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女儿,因喜穿一身红色的衣袍,被称为红女。有一年,红女被美丽的人间风光所迷恋,私自下凡,化身一个漂亮的乡村姑娘,来到古武都国所在的真武山下,嫁给了一个忠厚老实的年轻小伙子。小伙子一家世代都以农耕为生,生活十分清苦。红女的天仙姐妹五凤,决心帮助红女,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天仙五凤便从天庭带来的一粒红色的小仙果,其花非常美丽,果实粗大肉厚,香味浓郁独特,人们称其为花椒。
花椒用途广泛,用于佐料,开胃健脾;入药润肺通气,祛湿止咳;挂在室内,还能驱障避虫。椒目油脂是高级油漆和食用油;椒芽可做美味佳肴;椒木拐杖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特别是花椒不但外表色彩鲜红,而且来自天庭仙种,暗中带有神灵之气,犹如红女身穿的红色衣袍,煞是可爱;人们就以红女身穿的红色衣袍命名为“大红袍”花椒。
因此凡是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的人家,不管是耕读传家,还是儿女嫁娶,只要食用了大红袍花椒,都会喜庆临门,红运冲天。一时间,红女夫妇种植的大红袍花椒名扬四方。
然而,红女夫妇种植大红袍花椒的事情被一个贪婪成性的恶霸知道后,设圈套抓走了红女丈夫,逼迫红女交出种植大红袍花椒的秘密。红女丈夫坚决不从,被恶霸残忍杀害;红女为给冤死的丈夫报仇,撒开自己身穿的红袍,化作一片耀眼的红云,让残忍的恶霸在红云的强光照射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红女也随红云飞天而去,但心中始终深切挂念着与丈夫共同种植的大红袍花椒,便坐化于真武山麓的石岩洞中。天仙姐妹五凤为之感动,化为山麓,与红女相伴,后世为纪念红女和五凤,在石岩洞前建起了“红女祠”,将山麓称为五凤山。
从此,红女夫妇共同种植的“武都大红袍”花椒,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习俗中一种充满吉祥色彩、追求幸福滋味的上佳调料,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改革开放以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山区富民支柱产业,利用林业局经济林项目和水保局水土保持经济林项目,在全县分四大区域即白龙江流域、北裕河流域、西汉水流域、洛塘区域的100万亩适生土地面积中,按梯田亩植70株、坡耕地亩植76株、荒坡亩植110株,大力发展花椒规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不同立地条件区域栽植以大红袍、二红椒为主的花椒品种。武都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上下不断深化认识,抢抓机遇,紧紧围绕“扩规模、建基地、求精品、重管理、兴加工、增效益”的总体思路,精心组织,扎实苦干,狠抓落实,使武都区花椒产业开发得以快速,有效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1991年原县委、政府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把花椒产业做为武都县“六大支柱”产业重点开发,并在原县森防站挂靠,成立武都县花椒服务中心,一个班子两个机构,专门从事花椒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工作。随着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1993年原陇南地委、行署又下发了(1993)22号文件“关于加快全区林业建设的决定”,形成了振兴陇南“资源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的共识,其中走具有“陇南特色的林业发展路子”里就把花椒列入其中。1995年原中共武都县委、政府适时下发了县委(1995)037号文“关于加快花椒产业开发的决定”,要求在花椒产业上有新突破。1995年7月武都县人民政府,组织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编制了武都县1995—2000年《武都县花椒产业综合开发规划》,计划在规模上有更大发展,直至突破亿株大关,经济效益突破亿元大关,使花椒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致此关键时期,省财政厅把武都县列为发展农林特产,培植地方财源建设县,花椒产业首当其中,从1995—1997年每年100万元的财政资金无偿投入,对武都县花椒产业开发给予了大力支持。1997年为发展壮大花椒产业县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花椒产业再一次得到突破性发展。2002年在花椒产业栽植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县政府又组织编制了《武都县花椒产业开发总体规划》,使花椒产业自始自终有章可循,按部就班地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11月,在全区花椒产业开发工作会上,区委、区政府又一次提出“立足资源,全民动员,大干三年,覆盖全县,争创全国花椒第一县”的奋斗目标,深受全区人民的普遍欢迎,一个全民动手,齐心协力,以干克难,大力推进花椒产业开发的热潮扑面而来,花椒效益十分明显。
2006年武都区动工兴建了一座“花椒博物馆”,该馆2007年建成开馆。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和影视等方式,充分展示了陇南武都花椒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武都区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五届举办“中国甘肃武都花椒产销对接暨经贸洽谈会”,通过集市贸易、现场观摩、产业论坛等多种方式使其对武都花椒进行深层次的认识,使营销网络遍布全国主要花椒市场。
截止2012年武都区在海拔1000米-1900米适生区域基本实现花椒全覆盖,其规模由80年代初的4万多亩发展到96.98万亩的生产规模,产量达到2500万公斤,花椒销售额达到14亿元,农民人均花椒纯收入168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花椒成为我区农民增收和财政解困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其地貌属南秦岭高中侵蚀、剥蚀构造山地,总体呈山地与峡谷相向的地貌类型。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岭与河谷相对高差在1000—2500米之间。山多地少,气候温和的自然因素,适宜多种植物生息繁衍,闻名遐迩的“武都花椒”就是种类繁多的植物群落中的一支奇葩。生产地域的沙质壤土(土壤酸碱度在7.1-8.1之间)和良好的地理特征,有利的地理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使武都花椒发展相得益彰,造就了武都花椒色红皮厚、麻味醇正、香气浓郁的独特品质。
2. 水文情况:武都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白龙江是长江二级支流嘉陵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若尔盖县交界的郎木寺,于四川广元县昭化镇汇入嘉陵江。花椒的主要分布区域白龙江流域、北裕河流域、福津河流域、西汉水流域、秦家河流域,附近无工业污染源,水质洁净无污染,加之花椒耐旱,主要栽植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干旱区,靠雨水浇灌,故其花椒产品经检测符合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要求。
3. 气候情况:武都境内山高谷深,受山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气候差异悬殊,垂直差异明显,加之山体的屏障作用,河谷盆地效应明显,年平均气温14.6℃,最冷月2.9℃,最热月24.8℃,极端最低温-8.1℃,极端最高温40℃,占应照时数4429.7小时的43%。热量资源丰富,光能利用的潜力大,造成了这里长年光照充足、热量充足,风小雨少、气候干燥、物候期短的独特气候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使武都花椒树体旺盛生长,使果实化学成分含量高,使花芽分化-现蕾-果实成熟的物候期缩短,使花椒着色质量更高。武都花椒根据种植海拔高度不同,而采摘期不同,采摘时间为公历6月下旬至8月底。武都3-5月适宜的光照、温度为武都花椒的花期生长提供了优势条件;6-9月充足的光照,干燥、少雨、高热量的河谷盆地效应气候环境,提高了武都花椒果实膨大期的座果率,提高了疣状凸起油腺点数量,提高了武都花椒果皮着色品质,造就了武都花椒色红皮厚、麻味醇正、香气浓郁的独特品质。
4. 人文历史情况:武都栽植花椒历史悠久,西汉《范子计然》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熟时取黑子,四月初,畦种,方三寸一子,筛土覆之,令厚寸许,复筛熟粪以盖土上,早辄浇之,常令润泽,生高数寸,夏连雨时可移之,若移大栽者,二月三月中移之,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不裹即死。”《明会典》记载:“明初,土贡渐合于正赋;阶州常额征解椒100斤,桑娟49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第32卷中记载:“署椒,生武都山谷及巴郡。…………。”《艺文类聚》记载“蜀椒久服之,头不白,令寒着热,热着轻,轻者重,出武都,色赤着善。”充分证明了武都从汉朝时不仅已经栽植花椒,而且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改革开放以来,武都区重视花椒产业的发展,在区委、区政府及全区人民的努力下,花椒产业得以快速,有效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目前,武都区涉椒人口44万,种椒树、发椒财成为所有椒农的共识和行动,花椒产业已成为武都人民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地域范围

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产地地理位置于东径104°34′——105°38′,北纬32°48′——33°34′之间,东临陇南康县、成县,南接陕西宁强县、四川青川县,陇南文县,西与陇南宕昌县,甘南舟曲县毗连,北与陇南西和县、礼县为邻。武都花椒生产地域分布于陇南市武都区马街、汉林、柏林、安化、隆兴、龙坝、鱼龙、甘泉、佛崖、黄坪、马营、蒲池、两水、石门、角弓、坪垭、城关、城郊、东江、汉王、龙凤、桔柑、外纳、磨坝、三河、玉皇、郭河、五库、月照、三仓、琵琶、洛塘、五马、枫相共3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2014年武都花椒种植面积为6.4万公顷,产量2.0万吨。

品质特性

1. 武都花椒外在感官特征:武都花椒具特有的醇正麻味,且香气浓,无腥膻等其他异味。干制后,外果皮呈深红色,内果皮黄色,果皮开裂后呈梅花状,果皮较厚,颗粒均匀,干花椒千粒重平均为18克。总体感官特征定性为“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麻味醇正、香气浓郁”。
2. 武都花椒内在品质特性:武都花椒醇提物含量高于17%;不饱和脂肪酸高于59%;挥发油含量高于3%。

生产方式

武都花椒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栽培技术体系。从栽植、修剪、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等方面,均实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监督、产业化模式、社会化服务。
1. 区域规划:武都区36个乡镇除池坝乡、裕河乡外,其余34个乡镇均适宜栽植花椒。
2. 品种选择:武都区最适宜发展的花椒品种为大红袍花椒。
3. 栽培模式
3.1栽植行向:南北行向。
3.2栽植密度:株行距3×4米,每亩56株。
4. 园地选择与规划
4.1园地选择:花椒在武都辖区多分布在海拔1200m-2100m的山台(坡)地上。山地花椒建园时应选择在山坡下部的阳坡或半阳坡的缓坡山地。土壤应选择土壤疏松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通气性良好,保水、排水良好的或沙壤土,土层厚度在1m以上。水源条件,应选择离水源较近的地方,以便干旱时能及时浇水,避免在积水、粘重土壤、重盐碱的地段栽植花椒。注意花椒因怕冻、怕风、怕涝,不宜在山顶、山梁、风口、积水、高寒地栽植。
4.2整地:根据花椒生物学的特性,在山地花椒建园整地方式有大坑(直径40cm,深40cm)或丰产沟宽40cm,深40cm,并放回填物。
5. 苗木繁育
5.1砧木苗的培育:分种子的采集与贮存和种子的采集
5.1.1种子的优劣不仅关系到育苗的成效,而且关系到花椒树的生长、产量、品质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因此,选用花椒种子首先要注意品种问题。
5.1.2花椒育苗用种,要求选择当地生长的优良品种的优良母体作为采种树。优良母树指的是生长在地势向阳、生长健壮,品质优良,无病虫害结实多的盛果期花椒树。
5.1.3适时采种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关键,过早过晚采种都不适宜。过早采种,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积累不足,发芽率低,苗木质量差,过晚采种,种子易脱落,给采种工作带来困难,因此要适时采种,一般情况,看果实外皮颜色由绿色变成深红色,并有个别开裂,种子变成蓝黑色时就要及时采种。
5.1.4采种时间一般在晴天太阳出来后最好。注意气象预报,有连续几个晴天,可以做到随采、随晒、随贮藏。阴雨天或有露水的早晨不宜采种。
5.1.5种子的贮存,花椒采收后,要在通风干燥阳光下凉晒或背阴通风处阴干、注意不要堆积,每天翻动2—3次,以免种子发热霉变,待果皮开裂后,用小棍轻敲,使种子从果皮中脱出,每翻动一次,就收集一次种子,除去果皮即得纯种子。种子切忌过长暴晒,保存在通气干燥地方,不然,容易造成种子油分挥发,影响种子发芽率,一般是当年选种留种,当年或第二年播种。
5.2苗圃地整地:在育苗前实行秋耕,整平地面,第二年开春播种的要进行冬灌,土壤解冻后作苗床。在耕地时全园喷洒无公害杀毒灭菌剂,防止病虫害发生,亩施农家肥1500—2000kg提高土壤肥力。
5.2.1种子处理:花椒种子种皮革质化程度高,不易吸收水分,难以发芽。所以,在育苗前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出苗快,出苗齐,发芽率高。种子处理包括越冬埋藏和春季催芽处理。
5.2.2越冬贮藏的方法
5.2.2.1牛粪混种,用新鲜牛粪,加少量草木质或黄土,和花椒种子(6:1)混合搅拌均匀,成团块、贴在通风干燥处阴干,次年春季捣碎后,连同牛粪一起播种。
5.2.2.2混砂层积埋藏,选排水良好的地方,挖1米宽50—50cm深,长度按种子量而定,每隔50cm深,长度按种子量而定,每隔50cm立一束浸泡后的种子(厚度10—15cm)层层堆积,最后覆砂10—15cm,坑口要高出地面,草把高出坑口。春季播种时,将种子连同砂子掏出,筛去砂土即可播种。
5.2.2.3湿砂混藏:用湿润细砂和种子(2:1)混合搅拌均匀,堆在背阴处,每隔10—15天翻动一次,播种子前20多天,将种子移至向阳处堆放,盖上草帘子进行保湿保温,待种子少许发芽后,再进行播种。
5.3春季催芽处理的方法
5.3.1洗涤处理:用1.5%的洗衣粉溶液进行浸泡1—2天,并用棍棒捣撞,或用手操搓,洗掉脂质层,使椒粒失去光泽,为灰褐色,出现麻点后,用清水淘洗干净后,在阴凉处晾干进行播种。
5.3.2开水烫种:将种子放在沸水中(1:2)急搅2—3分钟,再换温水浸泡2—4小时,湿放24小时催芽,待少数种子开裂时,即可播种。
5.3.3湿灰处理:草木灰加水潮湿,易于捏成团,松手可散为宜,再把浸泡后的种子,混合在湿灰中(1:2)或(1:3),堆放在地上,每天搅拌一次,10—15天后,即可连灰播种。
5.4播种
5.4.1播种时间与方法:播种时间为春秋两季。春播在土壤解冻后的四月中下旬(农历“谷雨”前后)进行。秋播有两种,一种是待花椒种子采收后立即进行,在作好的苗床上采用条播,行距20—25cm,播幅宽5—10cm,播种沟深3-5cm,开沟后撒种要均匀,中马粪,麦衣、黄土,按1:1:6的混合物覆盖种沟,不宜板结, 后轻微镇压,使种子与土壤接触。种前要浇足底墒水,当年出苗,苗木出苗率高整齐,土冻前平茬,春进行摸芽,不须处理种子。一种在深秋,土冻之前播种,方法同上,但出苗率不及第一种。春播将处理好的种子同上方法,进行播种,这种方法,出苗率低,出苗也不太整齐。
5.4.2播种量:播种量每亩6—8kg。灌溉保墒种子发发芽前要保持床面潮湿,这是保证出苗的关键。用小水灌或洒水,不可大水浸灌,苗出齐后,要适时灌溉,促进苗木生长。
5.4.3播后管理:松土除草,播种后出土半月幼苗长到10cm左右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结合除草,进行第一次间苗,每隔3cm左右留一株,全年松土2—4次。苗期要掌握“细水灌溉,分期间苗,及时追肥,有草即除的原则”,当年每亩就能培育出1.5—2 株,苗高50—80cm的优良苗木。增施肥料,在六月中旬和七月中旬苗木生长旺盛期每亩施尿素10—12kg,可中耕松土将肥料翻入土中,有条件的并进行灌溉。
5.5起苗、包装、运输:花椒苗一般不宜长途运输,当地栽植成活率高,怕冻、怕风、怕堆积出汗,起苗要保证根系完好,用塑料袋或纸袋包装,当天起苗,当天调用,定量当天栽植。
6. 建园
6.1栽植方式
6.1.1大坑栽植:生产上广泛采用的方式。直径40cm,深40cm定植坑。6.1.2 丰产沟栽植:沟宽40cm,深40cm,并放回填物。
6.2栽植密度:栽植密度一般为3×4m,亩植56株或56穴。
6.3栽植时期:花椒在春夏秋季都可栽植。春季应在花椒苗木开始萌动时栽植,夏季在伏天雨水后栽植,秋季以晚秋初冬树液停止流动时栽植。
6.4栽植技术
6.4.1苗木准备:栽植花椒应选用地径在0.5—0.8cm高约80cm的1—2年生一级苗,苗木生长健壮,顶芽饱满,根系发达,侧须根多,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苗木。
6.4.2苗木栽植:花椒栽植要掌握挖大穴、浅栽、培土要高于根须1—2cm,并使根系自然舒展。花椒根脆,要防止伤根,用脚踩实,忌用有敲打。栽植时,要注意原向栽植,原向栽植可缩短苗木适应过程,生根块,成活高,栽植时一定要蘸浆,浇定根水。
6.4.3栽植管理:因为花椒怕寒、怕风、在冬季要进行防寒,一种是埋土防寒,在冬季来时,顺地势,朝坡向挖10cm深的沟,基部培土,把树苗压弯,埋到沟里防寒越冬;一种是用纸包了,再在外层用地膜纸包,到第二年春气温回升,稳定时放苗或解掉包扎纸。以防受冻或抽条。
7. 土肥水管理
7.1土壤管理:花椒一般栽植在田间地埂、荒坡或山地。这类土地较瘠薄,肥力较差,必须加强土壤管理,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满足花椒生长发育的需要。以扩大树盘、深耕熟化土壤,中耕除草。
7.2施肥与培土
7.2.1施肥:在苗木定植前,在栽植穴施基肥以供给定植幼树生长的养分。基肥以迟效性有机肥料为主,配合施用适量的速效化肥,如尿素。春秋各一次。满足树体生植生长。每年秋季采果后,至春季发芽前要施基肥,并要结合灌水。
叶面追肥:对花椒增产效果显著,在花椒花期,果实膨大期,用0.3—0.5%磷酸二氢钾,喷洒叶面2—3次,在晴天无风的早晨8—10点,下午4—6点钟进行。
7.2.2培土:在树基部根茎交界处用肥土堆成高0.5左右,直径1.0m的果圆球形土堆,或结合中耕除草,将土和肥料壅在植株基部,这样能促使根部萌发新枝和根系,扩大树冠,增加吸收面积,又可保护根部不受耕作伤害,保护树体越冬的作用。到天暖时,要及时除去土堆,防止烂根。
8. 整形修剪:整形修剪花椒优质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依据树体生长发育的内在规律,结合当地栽培特点,调节控制和促进生长与结果,衰老与更新间的矛盾转化,从而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保持树体健壮和延长经济收益期的目的。
8.1整形修剪时间:一般分冬季和夏季修剪两种,冬季修剪在落叶到发芽的整个休眠期,有剌激局部生长的作用,夏季修剪在花椒生长季节,包括春、夏和秋三季,可抑制新梢徒长,去掉过密枝,重叠枝,竞争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次年形成更多的结果枝。
8.2修剪方法:疏枝、短截,摘心,拉枝等方法为主。
8.3幼树的整形修剪:当幼树长至离地面60cm高以上时,及时定干,定干按树要整的形而定,一种为开心型,可在地面10cm处定干,留4—5个芽。为开心形的4—5个主枝。一种为多主干丛状形。在树干40—45cm处选留3—5个芽为主枝,以后逐年完成树形。
8.4盛果期的修剪:继续培养主枝,疏去树形杂乱枝。增加结椒范围,主侧枝的延长枝剪留长度要比幼树短些,一般为25—30cm,当年生新梢应在30cm左右时摘心,促二次枝萌发,修剪一般在秋季花椒采收后或冬季进入休眠期后进行。
8.5衰老期的修剪:此时以更新复壮,增强树势为主。即回缩主侧枝,抑前促后,疏除干枝、弱枝、短截下部枝条,对外围枝进行短截。但要控制背上旺枝,以平衡树势,保持通风透光条件。
9. 病虫害防治
9.1农业防治
9.1.1清洁椒园
9.1.1.1冬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进行冬季修剪,剪除病虫枝、干枯枝并集中烧毁。剪枯枝时注意要多剪一段活枝段,以防幼虫被遗漏。
9.1.1.2花椒波瘿蚊危害严重的地区 ,为了保护天敌最好在花椒发芽前剪除虫瘿枝条
9.2 深耕施肥:土壤封冻前耕翻土地并施农家肥,有条件的地区有可进行一次冬灌,以消灭越冬害虫。
9.3树盘覆膜:在冬季清理椒园后,在树盘下铺一层地膜,可有效防止花椒红胫跳甲、花椒橘齿跳甲、花椒铜色跳甲的越冬成虫出土。
9.4树干涂白:树干40-60cm以下主干涂抹涂白剂(配方生石灰10份、水30份、食盐1份、豆面1份),可以隔阻花椒吉丁虫、橘

包装规范

1. 标志:包装箱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已获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其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具体标注按相关规定执行。
2. 标识:武都花椒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内的花椒生产经营者, 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武都花椒”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武都花椒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标志, 在其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武都花椒”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3. 标签:在标签上标注“武都花椒”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及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标志,产品名称、数量、品种、产地、包装日期、保存期、生产单位等内容。
4. 包装:内包装用包装箱(盒)、聚乙烯薄膜袋,应符合GB9687. GB 9691及GB11680的规定。外包装用编织袋或瓦楞纸箱,应符合GB/T6543规定。装好花椒后,对包装袋、包装箱(盒)进行封口,封口应严密,无破损。
5. 运输:运输过程中注意防曝晒、雨淋、潮湿。严禁与有毒物品混装,严禁用含残毒、有污染、有异味的交通工具运载。
6. 贮存:库房要专库专用、通风防潮,装卸和堆垛禁止踩踏。严禁与有毒、有异味的物品混贮。室内相对湿度≤75%,温度≤25℃。保质期24月。

产品百科
武都花椒,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武都区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中国花椒最佳适生区之一,花椒种植面积达到百万亩。武都栽植花椒历史悠久,适生范围广,全区36个乡镇中有34个乡镇适宜发展花椒。盛产的“大红袍”花椒以其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味浓郁、麻味醇厚、药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等优良品质著称。
2012年03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文名
武都花椒
产地名称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
品质特点
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气浓郁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2年第51号
批准时间
2012年03月27日

武都花椒产品特点

武都素有“千年椒乡”的美誉,花椒栽植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生产的大红袍花椒具有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香气浓郁、麻味醇厚的特点。
武都花椒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产地环境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属中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区,日照充足,气候温暖,在全区海拔900—1800米之间的广袤区域内,十分适宜花椒树的生长、挂果。在全区36个乡镇中有34个乡镇适宜发展花椒,覆盖面达到95%。
花椒生长习性为喜光、喜热、耐瘠薄、耐干燥、喜沙质土、沙壤土、壤土,喜中性偏碱土;喜水不耐涝;喜农家肥、氮磷钾硼肥,最佳适生区为海拔1150—1850米的阳坡或半阳坡地带。武都区地貌属南秦岭高中侵蚀、剥蚀构造山地。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岭与河谷相对高差在1000—2500米之间。在气候类型上属北亚热带湿润向暖温带半湿润过渡带,山多地少,气候温和的自然因素,适宜多种植物生息繁衍,闻名遐迩的“武都花椒”就是种类繁多的植物群落中的一支奇葩。境内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暖,适宜花椒喜阳、喜光、喜热的生物特性。生产地域的沙质壤土(土壤酸碱度在7.1—8.1之间)和良好的地理特征,使武都花椒发展相得益彰。
武都花椒种植区域分布在秦岭以南的长江中上游的支流白龙江流域、北裕河流域、西汉水流域、广坪河流域,加之山体的屏障作用,河谷盆地效应明显,无霜期228天,年均降雨量400毫米,降雨时间多集中于9月,年均日照1911.7小时,年均气温14.6℃,≥10℃积温4568.9℃,造成了这里长年光照充足、热量充足,风小雨少、气候干燥、物候期短的独特气候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使武都花椒树体旺盛生长,使果实化学成分含量高,使花芽分化—现蕾—果实成熟的物候期缩短,使花椒着色质量更高。武都3—5月适宜的光照、温度为武都花椒的花期生长提供了优势条件;武都6—9月充足的光照、干燥、少雨、高热量的河谷盆地效应气候环境,提高了武都花椒果实膨大期的座果率,提高了疣状凸起油腺点数量、果实座油率,提高了武都花椒果皮着色品质,造就了武都花椒色红皮厚、粒大饱满、麻味醇正、香气浓郁的独特品质。

武都花椒历史渊源

武都区自古就是优质花椒的故乡,素有“千年椒乡”之美誉。又以花椒品质优异,民间冠以“大红袍”之称。
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记载“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
唐代,武都花椒还被列为贡品。
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都以“花椒锁地边”的模式开始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武都区将花椒产业列入农村主导产业,政府在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建立了激励机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武都区提出了“全民动员,大干三年,覆盖全县,争创全国花椒第一县”的战略目标,花椒产业从地埂栽植向规模发展迈进。
1995年,武都区花椒面积仅为25万亩,花椒产量仅为67.5万千克,产值为1350万元,人均花椒收入30元。
为了打破瓶颈,实现突破,武都提出了“全民动员,大干三年,覆盖全县,争创全国花椒第一县”的战略目标,拉开了花椒种植规模化发展的序幕。2000年以后,武都区把花椒产业开发与灾后重建、扶贫开发、长防长治、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相结合,连片规模建园,整村整乡覆盖。在农业项目安排和资金投放上向花椒产业倾斜,重点扶持私有林业大户,带动千家万户发展。
2013年,武都花椒通过甘肃省质检局颁布的甘肃省地方标准。
武都花椒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生产情况

2009年,武都区花椒种植面积近百万亩,保存株树6672万株,建成万亩花椒林带6处,千亩花椒基地68个,基本达到宜椒耕地及荒山花椒种植的全覆盖。花椒产量达到1700万千克,中国十分之一的花椒出自武都,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花椒种植县(区)第一。全区花椒产值达到3.84亿元,宜椒区农民人均从花椒产业中取得收入达到893元,占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半壁江山,达到41.2%,是全国花椒产区依靠花椒增收最多、占比最高的县(区)之一。
2011年,武都区花椒总面积达100万亩,花椒总产量达2500万千克,销售收入达13亿元。
2012年,武都区花椒栽植面积达100万亩,占中国的17%,产量达2500万千克,占全国的25%。全区农民人均花椒纯收入1648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7%。
2013年,武都花椒受灾害影响,减产约四成,总产量1500万千克。
2016年,武都花椒面积100万亩,保存株数达6000多万株,产量达2000万千克,产值24亿元。建成万亩花椒基地8处,千亩花椒示范基地108个,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花椒第一县”。
2017年,武都区累计发展花椒种植面积100万亩,花椒产量达4400万斤,产值33亿元。
2018年,武都区花椒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连续保持了花椒主产县(区)中产量、产值、品质和产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四个全国第一”。武都通过发展花椒产业脱贫2.2万户8.6万人。武都区花椒电商有效运营网店有1450家,累计销售总额达15亿元。成立花椒专业合作社294家,发展花椒营销企业、协会660家,带动贫困人口2万多人。电商扶贫人均增收820元。

武都花椒产品荣誉

1993年,武都花椒获外贸部优质产品奖。
1994年,武都花椒在全国首届林业名特优新品产品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
2000年,武都区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花椒之乡”。
2006年,武都花椒在第十三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博览会上获得“后稷奖”。
2011年,武都花椒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证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2年03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都花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5年,武都花椒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同时获得“甘肃省著名商标”。同年9月,“花椒综合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评为“创新奖”。
2016年,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审定,武都花椒品牌强度为727,品牌价值为43.27亿元。
2020年2月26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武都花椒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武都花椒荣誉武都花椒荣誉

武都花椒地理标志

武都花椒地域保护范围

武都花椒产地范围为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汉林乡、柏林乡、安化镇、隆兴乡、龙坝乡、鱼龙镇、甘泉镇、佛崖乡、黄坪乡、马营乡、蒲池乡、两水镇、石门乡、角弓镇、坪垭乡、城关镇、城郊乡、东江镇、汉王镇、龙凤乡、桔柑乡、外纳乡、磨坝乡、三河镇、玉皇乡、郭河乡、五库乡、月照乡、三仓乡、琵琶镇、洛塘镇、五马乡、枫相乡3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武都花椒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大红袍。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900米至1900米。土壤类型为棕壤土、黄潮土、山地褐土、红粘土。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土壤pH值6.5至7.5,有机质含量≥1.5%,地下水位≤1.5米。
三、栽培管理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3张)
1.育苗:采用实生育苗或以当地花椒实生苗为砧木嫁接育苗。
2.定植:定植时间为3月上旬至11月下旬,定植密度为每公顷定植株数≤1050株。
3.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成龄树每年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10吨。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6月下旬至9月上旬,花椒果皮全部变红,油腺凸起,呈半透明状,种子完全变黑时采收。
五、干制
采用自然晒干或人工设备烘干,烘干温度≤55℃,干燥至含水量5%至10%。
六、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晾晒→风选→筛选→去石→磁选→脱壳→筛选→包装入库。
七、储藏
库房干燥通风,库内相对湿度≤75%,温度≤25℃。
八、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麻味醇正、香气浓郁。
2.理化指标:醇提物17%至22%;不饱和脂肪酸59%至64%;挥发油含量3%至8%。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武都花椒专用标志使用

武都花椒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武都花椒的法定检测机构由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