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凯湖大白鱼

密山市畜牧水产技术服务中心 【管理

原产地黑龙江

– 产地市县: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
– 产品大类:水产业类
– 产地小类:水产动物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384
– 地标认证时间:2010
– 品质特点:洁白细嫩,味美而不腥,味道鲜美
– 地理标志分类: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478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0年11月15日
产品介绍

密山市,以境内蜂蜜山得名,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密山市是北大荒的发源地,文化底蕴厚,6000多年前,满族祖先肃慎人在兴凯湖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渔猎文明。
大兴凯湖由65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造成地壳陷落而形成。小兴凯湖在大湖20万年以后变迁过程中湖水退缩形成。兴凯湖原为我国内湖,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变成了中俄界湖。史书记载,兴凯湖在唐代称为湄沱湖,以盛产“湄沱之鲫”驰誉。又因湖形如“月琴”,故辽金代有“北琴海”之称,清代改为兴凯湖。又称兴开湖,是当地赫哲语肯卡的偕音,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兴凯”是满语,“兴凯”的意思为“水耗子”,说明当时兴凯湖中水鼠很多。兴凯湖北面有小兴凯湖,又名达巴库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兴凯湖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清初曾被“禁封”200多年。清末解禁后,陆续有垦荒者来到这里。兴凯湖水域辽阔,湿地广袤,是三江平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东北亚最大的鸟类迁徙通道和停歇繁殖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986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在兴凯湖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
在许多鱼类志中均有兴凯大白鱼这一品种的记载。兴凯大白鱼生活在兴凯湖独特的水域环境中,使其在生理性状上形成一个独特的种群,兴凯湖水质清新、无污染、饵料资源丰富,使得所产大白鱼体色银白、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兴凯大白鱼历来是皇室贡品,也是酒宴上一道佳肴、亲朋好友礼尚往来的贵重礼品,被誉为我国北方四大淡水名鱼之首,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名贵绿色经济鱼类。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密山市属于低山丘陵平原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于地质时期受新构造运动和湖泊沉积影响,使本市呈高低相间型地貌特征,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漫岗、冲积平原、湖积低平原四种地貌类型。中南部是穆棱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开阔,土地肥沃,支流河汊、泡沼众多,海拔在90至200米之间。南部是兴凯湖积低平原,由于地质时期湖泊沉积影响,在这一地区形成碟形洼地和带状沙岗等多种微型地貌,海拔65至80米,是本市海拔最低的地区,地势宽广平坦,河流纵横,泡沼和浅水洼地密布。
2. 水文情况:密山市水域辽阔、鱼类富饶,历来渔业发达。全市总水面为26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23%。有自西而东横贯全市中部平原的干流穆棱河,流经两岸12个乡镇,支流沟壑纵横交错,泡沼水库星罗棋布,盛产鲤鱼、鲫鱼、鲶鱼、狗鱼等20多种鱼类。穆棱河两岸,地势低洼、泡沼众多,是密山水域的一个主要特点,且杂草丛生,富含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繁殖量大,天然饵料丰富。是鱼类摄食洄游、繁衍生息的良好场所。这富饶的水产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水产事业,可谓得天独厚。
兴凯湖是世界上少数无污染的大型湖泊之一,湖区水质清新、PH值7.5左右,呈微碱性,总硬度3°-4°德国度,总碱度1.09-1.81mg当量/L,耗氧量9.2~10.2mg/L,饵料生物丰富(浮游植物生物量为2.34ml/L,高峰时为3.11ml/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1.13ml/L,高峰时为1.58ml/L),属营养型水域,湖中生活的鱼类有28种,盛产翘嘴红鲌(兴凯湖大白鱼)、红鳍鲌(麻连)、花鱼骨、拟尖头红鲌(红尾)、兴凯青梢红鲌(罗锅)、鲤鱼、鲫鱼、鳌花、鳊花、哲罗、胡罗、黑鱼、狗鱼、鲶鱼、黄颡鱼等多种鱼类,其中兴凯湖大白鱼被誉为我国北方四大淡水名鱼之首。
3. 气候情况:密山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冬季严寒、干燥;春季多大风、降雨少;夏季降雨集中、温热、湿润、日照长;秋季短促、降温急剧,常有早霜。气温、降雨、无霜期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平均气温2.5至3.1℃。年降水量510至600毫米。无霜期106至151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467至2,576小时,太阳总辐射年总量为12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盛行西北风和西风,兴凯湖区域盛行西南风,全年平均风速3.9至4.6米/秒。年蒸发量1,200毫米左右。
4. 人文历史情况: 密山市,以境内蜂蜜山得名,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密山市是北大荒的发源地,文化底蕴厚,6000多年前,满族祖先肃慎人在兴凯湖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渔猎文明。大兴凯湖由65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造成地壳陷落而形成。小兴凯湖在大湖20万年以后变迁过程中湖水退缩形成。兴凯湖原为我国内湖,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变成了中俄界湖。史书记载,兴凯湖在唐代称为湄沱湖,以盛产“湄沱之鲫”驰誉。又因湖形如“月琴”,故辽金代有“北琴海”之称,清代改为兴凯湖。又称兴开湖,是当地赫哲语肯卡的偕音,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兴凯”是满语,“兴凯”的意思为“水耗子”,说明当时兴凯湖中水鼠很多。兴凯湖北面有小兴凯湖,又名达巴库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兴凯湖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清初曾被“禁封”200多年。清末解禁后,陆续有垦荒者来到这里。20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官兵在此开发北大荒。时至今日,因为地处边境,人烟稀少,加之保护力度的不断提高,兴凯湖保持了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兴凯湖水域辽阔,湿地广袤,是三江平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东北亚最大的鸟类迁徙通道和停歇繁殖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986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在兴凯湖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
兴凯湖大白鱼为地产名鱼,历来是皇室贡品,被誉为我国北方四大淡水名鱼之首,常与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兴凯湖大白鱼肉嫩味香,并有补肾益脑、开窍利尿药用价值,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名贵绿色经济鱼类。在许多鱼类志中均有兴凯湖大白鱼这一品种的记载。
兴凯湖大白鱼生活在兴凯湖独特的水域环境中,使其在生理性状上形成一个独特的种群,兴凯湖水质清新、无污染、饵料资源丰富,使得所产大白鱼体色银白、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特别在清蒸后品尝有一种蟹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兴凯湖大白鱼历来为兴凯湖水域的捕捞鱼类,但由于近20年来过度捕捞,自然产量下降,已难于满足消费者需求,自上世纪90年代,密山市开展了兴凯湖大白鱼人工繁育攻关试验,2003年获得成功,2005年获得了人工驯化养殖试验并进行了推广养殖,并在2006年实现了人类首次向兴凯湖放流10万尾兴凯湖大白鱼苗的历史突破。在2008年密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兴凯湖大白鱼综合开发,加速兴凯湖大白鱼产业化进程。目前养殖面积29万亩。

地域范围

密山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位于北纬45°01′至45°55′,东经131°14′至133°08′之间。东北与虎林县相邻;北与宝清县接壤;西北与七台河市毗连;西南与鸡东县为邻;东南与俄罗斯水陆相接,国境边界线长265千米,其中:水界235千米。密山市总面积7843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25%、水面占23%、耕地占50%,故密山素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称。兴凯湖位于密山市东南,距密山市35公里,属中俄界湖,北三分之一的面积属于中国,南部属于俄罗斯。兴凯湖南北长达100多公里,东西宽达60多公里,面积438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69米,最深处10米。兴凯湖大白鱼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我国境内大、小兴凯湖,地理位置介于北纬44°44′至45°24′,东经130°59′至132°51′,面积122700公顷,年产量780吨。

品质特性

1. 形态特征:体长25.5—72厘米的兴凯湖大白鱼,背鳍Ⅲ7,臀鳍Ⅲ21—27,侧线鳞83—94,鳃耙24—28,下咽齿三行,2·4·4
—5·4·2(2·4·4—5·3·2)。头长为体长的19-22.6%,体高为体
长的21-24.7%,尾柄长为体长的14.8-18%,尾柄高为体长的7.8-9%,
吻长为头长的29.5-36%,眼径较大,下颌厚大,眼径为体长的14.1-25.3%。侧线略居中轴线。鳞片较小,易脱落。背鳍条小于头长。胸鳍不及腹鳍基部。尾鳍分叉较深。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部和两侧浅棕色或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色或灰黑色。腹腔膜银白色,鳔三室,中室最大,后室小。
2. 外在感官:体色银白,体长侧扁,翘嘴,大眼,背部和两侧浅棕色或青灰色,肉质洁白细嫩,味美而不腥,味道鲜美,特别在清蒸后品尝有一种蟹香味。
3. 内在品质:兴凯湖大白鱼位列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首,是水产品市场中最受欢迎的鱼类之一,一贯被视为上等经济鱼类。其营养成分为: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粗脂肪≥3%,不饱和脂肪酸≥70%,镁≥220㎎/㎏,锌≥9㎎/㎏,钙≥1000㎎/㎏,铁≥10㎎/㎏,磷≥1600㎎/㎏。
4. 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及质量标
准执行(NY5053-2005)。

生产方式

技术路线:在兴凯湖采捕兴凯湖大白鱼自然原种,依托已有的兴
凯湖大白鱼人工繁育养殖试验科研成果,采取人工产孵、驯化饲养等
综合技术措施,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兴凯湖大白鱼的人工繁育与养殖生产,采取人工增殖措施和生物措施保持兴凯湖大白
鱼种质和种群。兴凯湖大白鱼大中水面增殖技术:
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中小型野杂鱼十分丰富,适合放养兴凯湖大白鱼,可将低值的野杂鱼转化为经济价值高的兴凯湖大白鱼,优化水域鱼类品种结构。根据黑龙江省大中型水域的特点,每亩投放规格8-10cm的兴凯湖大白鱼鱼种5-30尾。这样从第三年开始即可形成产量,捕捞规格一般在800-1500g,可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捕捞的规格,北方地区消费者喜欢大规格的兴凯湖大白鱼。兴凯湖大白鱼在大中型水域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回捕率一般在30%-60%。水域面积越小,回捕率越高。另外,由于兴凯湖大白鱼在静水中不能自然产卵,因此在除大兴凯湖以外的湖泊、泡沼等大中水面可人为控制其种群数量,不至于形成敌害种群。

包装规范

1. 包装:鲜活商品根据规格不同采用尼龙塑料袋充气包装,外
包装为硬纸板箱。注意避免硬物刺破尼龙袋。冷藏及冻藏商品内包装
为塑料包装,外包装为硬纸板箱。
2.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兴凯湖大白鱼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产品百科
兴凯湖大白鱼,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兴凯湖大白鱼为鲤科淡水经济鱼类,学名翘嘴红鲌,色白如玉,俗称大白鱼。成群栖息于淡水上层,体形长、侧扁,口大、斜或上翘,腹面全部或后部具肉棱,背鳍具硬刺,臂鳍延长。常与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兴凯湖大白鱼肉嫩味香,并有补肾益脑、开窍利尿药用价值。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兴凯湖大白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兴凯湖大白鱼
产地名称
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
品质特点
洁白细嫩,味美而不腥,味道鲜美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478号
批准时间
2010年11月15日

兴凯湖大白鱼产品特点

兴凯湖大白鱼生物学特征

兴凯湖大白鱼,即兴凯湖鲌、翘嘴鲌。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俗称还有翘壳、翘嘴白鱼。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以小鱼为食,是一种凶猛性鱼类。雌鱼3龄达性成熟,雄鱼2龄即达成熟,亲鱼于6至8月在水流缓慢的河湾或湖泊浅水区集群繁殖。产卵后大多进入湖泊摄食或在江湾缓流区肥育。幼鱼喜栖息于湖泊近岸水域和江河水流较缓的沿岸,以及支流、河道与港湾里。
兴凯湖大白鱼体长25.5—72厘米的兴凯湖大白鱼,背鳍Ⅲ7,臀鳍Ⅲ21—27,侧线鳞83—94,鳃耙24—28,下咽齿三行,2×4×4—5×4×2(2×4×4—5×3×2)。头长为体长的19—22.6%,体高为体长的21—24.7%,尾柄长为体长的14.8—18%,尾柄高为体长的7.8—9%,吻长为头长的29.5—36%,眼径较大,下颌厚大,眼径为体长的14.1—25.3%。侧线略居中轴线。鳞片较小,易脱落。背鳍条小于头长。胸鳍不及腹鳍基部。尾鳍分叉较深。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部和两侧浅棕色或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灰色或灰黑色。腹腔膜银白色,鳔三室,中室最大,后室小。

兴凯湖大白鱼兴凯湖大白鱼

兴凯湖大白鱼品质特性

兴凯湖大白鱼被誉为中国北方四大淡水名鱼之首,常与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兴凯湖大白鱼肉嫩味香,并有补肾益脑、开窍利尿药用价值,在许多鱼类志中均有兴凯湖大白鱼这一品种的记载。兴凯湖大白鱼生活在兴凯湖独特的水域环境中,使其在生理性状上形成一个独特的种群。
兴凯湖大白鱼体色银白,体长侧扁,翘嘴,大眼,背部和两侧浅棕色或青灰色,肉质洁白细嫩,味美而不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特别在清蒸后品尝有一种蟹香味。

兴凯湖大白鱼营养价值

兴凯湖大白鱼位营养成分为: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粗脂肪≥3%,不饱和脂肪酸≥70%,镁≥220毫克/千克,锌≥9毫克/千克,钙≥1000毫克/千克,铁≥10毫克/千克,磷≥1600毫克/千克。

兴凯湖大白鱼产地环境

兴凯湖大白鱼位置境域

密山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介于北纬45°01′至45°55′,东经131°14′至133°08′之间。东北与虎林县相邻;北与宝清县接壤;西北与七台河市毗连;西南与鸡东县为邻;东南与俄罗斯水陆相接,国境边界线长265千米,其中:水界235千米。密山市总面积7843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25%、水面占23%、耕地占50%,故密山素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称。兴凯湖位于密山市东南,距密山市35千米,属中俄界湖,北三分之一的面积属于中国,南部属于俄罗斯。

兴凯湖大白鱼土壤地貌

密山市属于低山丘陵平原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于地质时期受新构造运动和湖泊沉积影响,呈高低相间型地貌特征,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漫岗、冲积平原、湖积低平原四种地貌类型。中南部是穆棱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开阔,土地肥沃,支流河汊、泡沼众多,海拔在90至200米之间。南部是兴凯湖积低平原,由于地质时期湖泊沉积影响,在这一地区形成碟形洼地和带状沙岗等多种微型地貌,海拔65至80米,是境内海拔最低的地区,地势宽广平坦,河流纵横,泡沼和浅水洼地密布。

兴凯湖大白鱼气候情况

密山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冬季严寒、干燥;春季多大风、降雨少;夏季降雨集中、温热、湿润、日照长;秋季短促、降温急剧,常有早霜。气温、降雨、无霜期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平均气温2.5至3.1℃。年降水量510至600毫米。无霜期106至151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467至2576小时,太阳总辐射年总量为120千卡/平方厘米。

兴凯湖大白鱼水文情况

密山市水域辽阔,总水面为26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23%。有自西而东横贯全市中部平原的干流穆棱河,流经两岸12个乡镇,支流沟壑纵横交错,泡沼水库星罗棋布,盛产鲤鱼、鲫鱼、鲶鱼、狗鱼等20多种鱼类。穆棱河两岸,地势低洼、泡沼众多,是密山水域的一个主要特点,且杂草丛生,富含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繁殖量大,天然饵料丰富,是鱼类摄食洄游、繁衍生息的良好场所。
兴凯湖是世界上少数无污染的大型湖泊之一,南北长达100多千米,东西宽达60多千米,总面积438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69米,最深处10米。湖区水质清新、pH值7.5左右,呈微碱性,总硬度3°—4°德国度,总碱度1.09—1.81毫克当量/升,耗氧量9.2—10.2毫克/升,饵料生物丰富(浮游植物生物量为2.34毫升/升,高峰时为3.11毫升/升,浮游动物生物量为1.13毫升/升,高峰时为1.58毫升/升),属营养型水域,湖中生活的鱼类有28种,盛产翘嘴红鲌(兴凯湖大白鱼)、红鳍鲌(麻连)、花鱼骨、拟尖头红鲌(红尾)、兴凯青梢红鲌(罗锅)、鲤鱼、鲫鱼、鳌花、鳊花、哲罗、胡罗、黑鱼、狗鱼、鲶鱼、黄颡鱼等多种鱼类,其中兴凯湖大白鱼被誉为中国北方四大淡水名鱼之首。

兴凯湖兴凯湖

兴凯湖大白鱼历史渊源

大兴凯湖由65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造成地壳陷落而形成。小兴凯湖在大湖20万年以后变迁过程中湖水退缩形成。兴凯湖原为中国内湖,清咸丰十年(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变成了中俄界湖。
史书记载,兴凯湖在唐代称为湄沱湖,以盛产“湄沱之鲫”驰誉。又因湖形如“月琴”,故辽金代有“北琴海”之称,清代改为兴凯湖。又称兴开湖,是当地赫哲语肯卡的偕音,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兴凯”是满语,“兴凯”的意思为“水耗子”,说明当时兴凯湖中水鼠很多。兴凯湖北面有小兴凯湖,又名达巴库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往低处流”。
清初,兴凯湖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曾被“禁封”200多年。清末解禁后,陆续有垦荒者来到这里。
20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率领十万官兵在此开发北大荒。因为地处边境,人烟稀少,加之保护力度的不断提高,兴凯湖保持了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兴凯湖水域辽阔,湿地广袤,是三江平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兴凯湖大白鱼历来为兴凯湖水域的捕捞鱼类,但由于数十年来过度捕捞,自然产量下降,已难于满足消费者需求。
1986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在兴凯湖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4年,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
20世纪90年代,密山市开展了兴凯湖大白鱼人工繁育攻关试验。
2003年,兴凯湖大白鱼人工繁育试验获得成功,2005年获得了人工驯化养殖试验并进行了推广养殖,并在2006年实现了人类首次向兴凯湖放流10万尾兴凯湖大白鱼苗的历史突破。
2008年,密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大兴凯湖大白鱼综合开发,加速兴凯湖大白鱼产业化进程。

兴凯湖大白鱼生产情况

2010年,兴凯湖大白鱼保护面积12.27万公顷,年产量780吨。

兴凯湖大白鱼兴凯湖大白鱼

兴凯湖大白鱼产品荣誉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兴凯湖大白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兴凯湖大白鱼地理标志

兴凯湖大白鱼地域保护范围

兴凯湖大白鱼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中国境内大、小兴凯湖,地理位置介于北纬44°44′至45°24′,东经130°59′至132°51′。

兴凯湖大白鱼质量技术要求

在兴凯湖采捕兴凯湖大白鱼自然原种,依托已有的兴凯湖大白鱼人工繁育养殖试验科研成果,采取人工产孵、驯化饲养等综合技术措施,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兴凯湖大白鱼的人工繁育与养殖生产,采取人工增殖措施和生物措施保持兴凯湖大白鱼种质和种群。
兴凯湖大白鱼大中水面增殖技术:兴凯湖大白鱼
兴凯湖大白鱼(4张)

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中小型野杂鱼十分丰富,适合放养兴凯湖大白鱼,可将低值的野杂鱼转化为经济价值高的兴凯湖大白鱼,优化水域鱼类品种结构。根据黑龙江省大中型水域的特点,每亩投放规格8—10厘米的兴凯湖大白鱼鱼种5—30尾。这样从第三年开始即可形成产量,捕捞规格一般在800—1500克,可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捕捞的规格,北方地区消费者喜欢大规格的兴凯湖大白鱼。兴凯湖大白鱼在大中型水域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回捕率一般在30%—60%。水域面积越小,回捕率越高。另外,由于兴凯湖大白鱼在静水中不能自然产卵,因此在除大兴凯湖以外的湖泊、泡沼等大中水面可人为控制其种群数量,不至于形成敌害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