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光热情况:莒县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适宜。主要特征是:春季温和,风多雨少;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少雨干旱;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全年在作物生长季节,光照充足,热量和降水量都较丰富;但在个别年份,也出现旱涝、低温等灾害性天气。据统计资料显示,莒县多年平均气温12.1℃,全年日照时数2485.6小时,无霜期184天,农耕期280.6天,大于0℃的积温为4664.2℃,大于10℃的积温为4181.8℃,年平均降水量为901.33mm,多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4.3℃,年平均气压为1004.6百帕,年平均风速为2.7m/s,境内年平均相对湿度72%,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617.9mm,年平均冻结期为57天,最大冻土深度37cm,能够满足种植业不同轮作制度生产的需要。
2. 水文情况:莒县属淮河流域,境内有沭河和潍河两大水系。其中长10km以上的有鹤河、小店河等26条主要支流,境内水利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公布
优越,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量2.25亿m3,清洁无污染。农田排灌设施配套,水质清澈,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符合莒县绿芦笋生产基地用水水质标准。
3. 土壤地貌情况:莒县四周山丘环绕,中部平原和洼地交接,南北长75.6km,大小山头450余座,大多呈南北走向,东有屋楼崮、峤子山,海拔600m左右,西有洛山、浮来山,海拔200m,南有马亓山老营顶,海拔都在600m左右,北有棋山、金华山等,海拔400m以上,天然形成四周高、中间低,南北狭长的长槽地形,沿沭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区。莒县大部分水库、塘坝分布在四周山丘地区,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全县共有棕壤、褐土、潮土、水稻土和砂姜黑土5个大土类、12个亚类、13个土属、93个土种。域内平原主要分布在且境中部沿沭河及其支流两侧的狭长地带,面积4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5.4%。土层深厚,土质为冲积洪积层,表土多系壤土。地势平坦,坡度小。土壤属河潮土,地下水储量丰富,埋深1-3米。低平洼地全县低平洼地大都分布于莒城周围的城阳、陵阳、浮来山、阎庄、刘家官庄、峤山、招贤、店子集、墩头等乡镇的平原地带,为冲积物土属,面积46.25平方公里,占县内平源面积的9%,占全县总面积的2.3%。根据《小店镇志》记载在上世纪80年代莒县就有栽植绿芦笋的历史。建国以来,莒县人民发挥地区优势,从绿芦笋的引种、栽培到贮藏加工等一系列生产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莒县绿芦笋主要分布在莒县小店镇、峤山镇、阎庄镇、龙山镇、店子集镇、洛河镇、招贤镇、刘官庄镇、城阳街道等十二个乡镇(街道),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2′~119°15′,北纬35°21′~35°34′;地域保护总面积9000公顷。年总产量4.5万吨。
1. 外在感官特征:具有本地绿芦笋的自然特征,粗细均匀、颜色嫩绿、包头紧实、营养丰富等特定品质。
2. 内在品质指标:莒县绿芦笋嫩茎,每100g中蛋白质≥2.5g%,粗纤维≦1.3%,Vc≥18mg/100g,Se≥0.006mg/kg,Mg≥13mg/100g,Ca≥13mg/100g,k≥205mg/100g。素有“蔬菜之王”的美誉。
3. 质量安全要求:莒县绿芦笋种植生产应严格执行日照市《绿芦笋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DB 3711/T 68—2015)。
1. 产地要求与特殊内容规定
莒县绿芦笋主产于莒县小店镇,地域分布北至洛河镇,南至小店镇,东至龙山镇,西至刘官庄镇,共涉及12个乡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环境技术条件要求。
2. 品种选择与特性要求
根据莒县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技术条件及市场要求,主要着眼于供需关系,并考虑到绿芦笋的加工、储藏、运输、出口灯性质要求,在原有二代绿芦笋品种基础上,选育引进一批适宜我县自然条件,具有丰产、质优和抗逆性强等特点的新品种。通过近几年的引种、试验
示范,适宜的优良品种主要为:国产杂交一代品种等。
3. 生产过程管理
①土壤管理。芦笋园的土壤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栽植前深耕改土、生产期陇上培土、春夏秋季中耕松土等措施。
②科学施肥。重点推广冬春行间施用有机肥,亩施5000公斤。春季采前、留夏田茎之前及留秋田茎前,三次追肥。追肥以复合肥及生物菌肥为主,并于留茎之后适时进行叶面追肥。
③适时灌溉、及时排涝。芦笋耐旱怕涝,根据其生长特性及降水情况,结合追肥,每年春秋各浇水一次,干旱年份可多浇,保持田间持水量60-70%。夏季降水多时,应注意排涝,以防止死株或造成病害蔓延。
④适期留母茎。适度摘心打顶。莒县绿芦笋生产主要采取春笋和夏笋,全年分两次留母茎,夏母茎宜在5月20日到6月1日间留茎,每墩留2-3株,留茎打顶高度宜在1.2米;秋母茎选留宜在8月底到9月初,每墩留4-5株,留茎打顶高度1.2-1.5米。
⑤病虫害防治。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多采用人工、物理、生物措施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用药次数,充分保护天敌,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杀虫灯、粘虫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生长季节喷药次数控制在8次左右。
⑥产品采割及运输。绿芦笋采割使用刀具在地下1-5厘米处割断嫩茎,一般在上午10时到下午4时,嫩茎长度一般在20-25厘米,采收之后,可在地头进行初步分级,经分级后可用稻草或尼龙绳捆扎,站立于塑料筐内,12小时之内运到加工厂进行加工。
4. 生产记录要求
莒县绿芦笋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肥料、农药使用档案、产销情况记录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莒县绿芦笋地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包装上标有“莒县绿芦笋”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其图案。莒县县域内的绿芦笋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莒县绿芦笋”农产品地理标志,需向登记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 中文名
- 莒县绿芦笋
- 产地名称
-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
- 品质特点
- 粗细均匀、颜色嫩绿、包头紧实、营养丰富
- 地理标志
-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批准文号
-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620号
- 批准时间
- 2017年12月22日
莒县绿芦笋产品特点
-
感官特征
-
内在品质
莒县绿芦笋产地环境
莒县绿芦笋土壤地貌
莒县四周山丘环绕,中部平原和洼地交接,天然形成四周高、中间低,南北狭长的长槽地形,沿沭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区。莒县大部分水库、塘坝分布在四周山丘地区,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莒县共有棕壤、褐土、潮土、水稻土和砂姜黑土5个大土类、12个亚类、13个土属、93个土种。域内平原主要分布在且境中部沿沭河及其支流两侧的狭长地带,面积49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5.4%。土层深厚,土质为冲积洪积层,表土多系壤土。地势平坦,坡度小。土壤属河潮土,地下水储量丰富,埋深1-3米。低平洼地全县低平洼地大都分布于莒城周围的城阳、陵阳、浮来山、阎庄、刘家官庄、峤山、招贤、店子集、墩头等乡镇的平原地带,为冲积物土属,面积46.25平方千米,占县内平源面积的9%,占莒县总面积的2.3%。
莒县绿芦笋水文情况
莒县绿芦笋气候情况
莒县绿芦笋历史渊源
莒县绿芦笋生产情况
莒县绿芦笋产品荣誉
莒县绿芦笋地理标志
莒县绿芦笋地域保护范围
莒县绿芦笋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⑤病虫害防治: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多采用人工、物理、生物措施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用药次数,充分保护天敌,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杀虫灯、粘虫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生长季节喷药次数控制在8次左右。
-
质量安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