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大黄,甘肃省陇南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礼县大黄为掌叶大黄,有着1700多年的种植历史。该产品块大饱满,质地坚实,色泽鲜艳,气味清香,槟榔茬、朱砂点明显,锦纹清晰,品质优良。礼县大黄因其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每年不仅在国内有很大的使用量,而且还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04年1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礼县大黄”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 中文名
- 礼县大黄
- 产地名称
- 甘肃省陇南市
- 品质特点
- 块形大,质地坚实,气味清香
- 地理标志
-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批准文号
-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4年第192号
- 批准时间
- 2004年12月13日
礼县大黄产品特点
礼县大黄为《中国药典》规定的正品掌叶大黄,俗称“铨黄”,是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大宗道地中药材品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礼县大黄块形大,呈圆锥状,粉质,质地坚实,气味清香,槟榔茬、朱砂点明显,药理性能好,品质优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国掌叶大黄之首。
礼县大黄产地环境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属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汉水流域,县西部有岷山山脉,山大沟深,森林茂密,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东北为秦岭黄土粱峁沟壑区,肥力较高,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西北部和西南部为秦岭石质山地,南部为土石山区,海拔高、气候阴湿。礼县大黄产区海拔1800-2600米,属山地褐色土和山地棕壤,质地疏松,通气性好,适宜于中药材种植,且区内年均气温9.9℃,年降雨量适中,气候相对寒冷阴湿,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符合大黄生长的需要。
礼县大黄历史渊源
礼县大黄生产始于汉代,从《神农本草经》记载起已有1700多年,是礼县特有的知名度很高的道地中药材。《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册)中写到“铨水大黄产于礼县铨水,“铨水大黄产量最大”。“礼县大黄”已收录入国家《中药词典》。
据史料记载,在礼县境内,大面积栽培大黄始于民国三年(1914年),主要在铨水境内。
礼县大黄生产情况
2005年,礼县境内的大黄种植面积0.17万公顷,年产量为6000多吨,境内适宜种植大黄的面积为2.7万公顷。
2013年,礼县大黄种植达到6.1万亩,年产量逾6000吨,产值达9000多万元。
2014年,礼县礼县调运优质大黄种苗200多万株,在沙金、洮坪、上坪等5个乡的19个村示范种植5190亩,并在永坪建成优质大黄原种生产基地30亩。以大黄为主的中药材生产从业人员达20多万,有常年从事营销加工的药材公司、大黄加工厂,还有个体私营加工企业5家、初加工户3000多户、贩运专业户300多户。
礼县大黄产品荣誉
2004年12月1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礼县大黄”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礼县大黄地理标志
礼县大黄地域保护范围
礼县大黄原产地域范围以甘肃省陇南地区行政公署《关于界定礼县大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的函》(陇署函[2004] 47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礼县的上坪、洮坪、沙金、白关、白河、铨水、桥头、草坪、滩坪、雷坝、王坝、肖良、三峪、中坝、固城、崖城、湫山、罗坝、永坪、马河、红河、盐官、祁山、永兴、宽川、民族、乔川、草坝、燕河、城关、石桥、阳坡、江口、龙林、太塘、雷王等36个乡镇;宕昌县的兴化、好梯、南阳、竹院、韩院、化马、官亭、秦峪、狮子、新寨、甘江头、临江、车拉等13个乡镇;武都县的马营、池坝、金厂等3个乡镇。共计5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礼县大黄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掌叶大黄。
1.园地选择:在海拔1800至2500米,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休闲坡地建园。
2.育苗移栽:必须在三年生大黄植株上采集粒子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育苗,次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栽,密度为1400至1500株/亩。
3.田间管理:移栽当年6至9月间中耕除草2至3次,次年春、秋中耕培土各一次。以腐熟有机肥为主,禁止使用硝酸盐类无机肥料;病虫害以生物防治为主,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4.采挖:秋末或初春采挖,育苗至采挖需生长3年。
(三)加工工艺
采挖→整形→干燥→干品→去皮→筛选→分级→装箱→入库。
(四)产品质量特色
1.感官特征:块根呈圆锥状,干燥后表面黄褐色,去粗皮后为鲜黄色或红棕色;槟榔茬、朱砂点明显,锦纹清晰;质地为粉质,嚼之粘牙,无纤维,味微涩。
2.主要成分含量:干燥品含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量?0.50%。
礼县大黄专用标志使用
在礼县大黄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礼县大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礼县大黄“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