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玛黑木耳

呼玛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协会 【管理

原产地黑龙江

– 产地市县: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食用菌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714
– 地标认证时间:2011
– 品质特点:鲜时半透明,深褐色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第1690号公告
– 地标批准时间:2011年12月15日
产品介绍

呼玛县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东部。境内群山连绵,森林茂密,素有“祖国绿色宝库”和“落叶松故乡”之称。呼玛县栽培黑木耳有着近40年的种植历史。由于野生黑木耳满足不了人们生活的需要,从七十年代初,采用人工柞段木栽培,规模曾经发展到1000万段,产木耳1000吨,曾是全国知名的木耳之乡。在九十年代初,在“天保工程”实施后 ,为保持并发挥这一产业的优势,呼玛县委、县政府提出“木耳段改袋”工程,并把发展袋栽黑木耳生产作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来抓,使这一产业在我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由于大兴安岭全面停止商业采伐, 目前仅采用清林剩余物生产木屑,栽培规模仍保持在1000万袋左右。因为呼玛区域为冷凉型气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温度低,生长慢,无病虫害;呼玛黑木耳均用柞树、桦树等阔叶锯沫为原料生产,符合木腐菌的自然属性,纤维生长密集。呼玛黑木耳与其它区域产品相比,干时肉厚色黑,营养丰富;泡开富有弹性,复水性好,富光泽;食用时圆润、细腻,具有特有清香味,无异味。

生态环境

呼玛县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东部。地势呈西东低、中间高、南北低,县内最高峰是伊勒呼里山,海拔高度为663.9米。主要支脉伊勒呼里山岭横亘本县南部,由西向东延伸,与小兴安岭相接,是黑龙江与嫩江水系的分水岭。岭北以低山丘陵为主,南部多丘陵河谷,坡缓、谷宽,海拔为300-500米。行政区域面积14335 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连绵,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拥有林地面积 80.1% ,15.8%的天然草场。现有耕地112.9万亩,土壤大体分为山地棕壤土、黑土、草甸土和草甸沼泽土4个类型,土层深厚,pH为6.5-7.5。 境内主要河流有黑龙江、呼玛河、嫩江,水质清洁,适宜生产优质的黑木耳。年平均气温-2℃,年积温1950℃,年降雨量470.70mm,雨季集中在6—8月,年日照2600小时。温度低,木耳生长慢,产量低,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光热资源充足,因此生产出的黑木耳耳片肉厚、颜色黑,口感好,且病虫害少,烂耳少。

地域范围

呼玛黑木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呼玛镇、三卡乡、北疆乡、金山乡、兴华乡、白银纳乡、鸥浦乡、韩家园镇8个乡镇54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北纬50°49′20″-52°53′59″,东经125°03′20″-127°01′30″之间。地域保护面积1433500公顷,生产面积400公顷,年产量1400吨。

品质特性

1. 产品特性:呼玛区域为冷凉型气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温度低,生长慢;呼玛黑木耳均用柞树、桦树等阔叶锯沫为原料生产,符合木腐菌的自然属性,纤维生长密集。因此,呼玛黑木耳与其它区域产品相比,干时肉厚色黑,营养丰富;泡开富有弹性,复水性好,富光泽;食用时圆润、细腻,口感极佳,具有特有清香味,无异味。
2. 外在感官特征:呼玛黑木耳子实体新鲜时,是胶质状,半透明,深褐色,有弹性。干燥后收缩成角质,腹面平滑漆黑色,硬而疏,背面灰黑色,有短绒毛,吸水后仍可恢复原状,富有弹性,复水性好,富光泽;食用时圆润、细腻,口感极佳。
3. 内在品质指标:呼玛黑木耳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箩卜素和纤维、钾、镁、钠等。其中蛋白质含量≥10.5%、粗纤维含量≥9%、总糖含量≥46%、干湿比在1:18以内、钙含量≥2280㎎/㎏、铁含量≥215㎎/㎏。与其它地区相比,总糖和铁含量高。
4. 安全要求:呼玛黑木耳严格按照《无公害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产品经检测符合NY5095-2006的标准要求,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符合NY5010-2002的标准要求,黑木耳生产使用的原料符合NY/T393. NY/T394的标准要求,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黑木耳种植基地选择地势平缓,坡度小于5°的黑土或棕壤土,排水良好、保湿性好;要靠近水源、环境清洁、作业方便,远离鸡舍、猪舍等污染源的地方,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T 391—2000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
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用适合本地条件的高产、质佳黑威29号品种等品种。制作原种和栽培种时,保证品种不混杂,菌丝体健壮,杂菌率控制在3%以内。按“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要求生产母种、原种或栽培种。
3. 生产过程管理:
a、培养基配制
原料的选择:木屑选用柞、杨、柳等阔叶木屑为主;新鲜的经认证的绿色食品的副产品,如麦麸、米糠、玉米粉等可作为栽培黑木耳的主要补充营养;添加的钙离子可用石膏或碳酸钙。
原种培养基配方:木屑79%,麦麸(或米糠)20%,石膏1%。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阔叶树木屑89%,麦夫10%,石膏0.5 % ,石灰0.5%。
培养基配制:将干料按比例混匀后,用水调至含水量达60%~65%。
b、装袋、灭菌、培养:
菌袋规格:选用17cm×35 cm折角标准聚丙烯菌袋或聚乙烯菌袋,装料高18cm~20cm,料重1.2kg±0.05kg,封口采用木棒代替无棉盖体菌种封口方式,菌龄一致。灭菌方式采用常压灭菌8h以上或高压灭菌1.5h以上。接种、培养:按常规无菌操作方法进行接种,培养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控制在50%~55%之间,通风良好,避光培养。
c、出耳管理:
菌丝长满菌袋后,再继续培养10d~15d,使菌丝充分吃料,积聚营养后,即可进行出耳管理。
床面处理:在摆放菌袋之前,还需对菌床进行消毒等处理。先将床面平整,并浇重水,使床面吃透水,再在床面上撒一层生石灰,并且要在菌床上铺一层带孔的地膜,防止泥土溅到胶质状的子实体上,以提高黑木耳质量。
菌袋处理和摆放:菌袋经0.1% 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后,一般采用两种割口方式。一是 “V”型口。用消毒的刀片割口,划口角度为450-550,斜线长度为2-2.5cm、深度为0.3-0.5cm,每袋划割12个口,呈倒“品”字型摆放;二是小口。用开口机进行开口,开口大小为0.3-0.5cm,开口数量100个左右。
出耳管理: 为使用原基迅速形成,应采取集中催耳的方法,把菌袋集中摆放在耳床上,间隔2厘米,(每平方米摆放50~60袋),上面盖塑料布、遮阳网。催耳温度掌握在15~22度,湿度应保持在80%~85%。每天通风不能超温,三四天后,要及时拉大昼夜温差10度以上,一般10天左右原基就可形成。原基形成后,长出小耳片,将袋疏散开,按常规出耳摆放,防止耳片粘连。出耳期间应以增湿保湿为主,出耳期间空气相对湿度都应保持在80%以上,注意干湿交替;出耳阶段温度随自然温度,一般在18℃~22℃之间;出耳场地应加强通风换气,有利于出耳和耳片生长,也是防止杂菌的一种有效措施;增加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能加强耳片蒸腾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使耳片肥厚、色泽变黑,提高品质。
4. 产品收获:采收标准:耳片舒展变软(八成熟时,耳根缩小),肉质肥厚,颜色变淡,耳根收缩变细,且腹面稍有产生白色粉末的担孢子时采收。采收时根据耳片的成熟度分期收获,采大留小,用锋利的刀片齐耳处割下,不要牵动损坏幼小耳芽。采收后的黑木耳必须及时晾晒或烘干机烘干进行保藏销售。
5. 生产记录:记录黑木耳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措施、建立黑木耳生产过程记录档案,记载投入品的名称、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方法、使用量等。
6. 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对菌种实行“统一集中采购”的办法,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在黑木耳菌袋划口后至采收前,禁止使用任何农药或激素类物质;禁止使用不符合农灌水标准的污水灌溉黑木耳基地;在黑木耳储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过程中,禁止使用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防腐、染色的药物;产后的菌袋回收利用,废弃料施入农田或做菇类生产的原料。
7. 产后处理:
A应保证在收获、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防止在收获、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B、呼玛黑木耳的销售模式:直接食用或挑选袋装、压缩加工,在超市和农产品市场进行销售。
C、加工工艺流程:挑选(清洗)-回潮-压缩-烘干-灭菌-包装-装箱。?
D、工艺流程描述。黑木耳进行挑选、清洗、除杂质后进行压缩、烘干、灭菌、包装、装箱入库。
E、采用手工挑选、清洗目的,是剔除杂质、异物,达到无杂质、无异物,清洗要彻底。质检员要作好控制点检验记录。
F、采取具有合格供方资格厂家提供的包装原料,符合GB 9687—19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8—19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质检员检验产品质量,合格装箱,出具合格证,由仓库管理员清点后放入专门成品仓储库进行储存。
L、生产加工记录:记载收购黑木耳基地的名称、加工生产日期、加工量、成品率、记录操作过程和管理措施,以备查阅。

包装规范

地域范围内的呼玛黑木耳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呼玛黑木耳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

产品百科
呼玛黑木耳,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呼玛黑木耳,干时肉厚色黑,营养丰富;泡开富有弹性,复水性好,富光泽;食用时圆润、细腻,口感佳,具有特有清香味,无异味。呼玛黑木耳子实体新鲜时,是胶质状,半透明,深褐色,有弹性。干燥后收缩成角质,腹面平滑漆黑色,硬而疏,背面灰黑色,有短绒毛,吸水后仍可恢复原状,富有弹性,复水性好,富光泽。
2011年12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呼玛黑木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呼玛黑木耳
产地名称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
品质特点
鲜时半透明,深褐色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第1690号公告
批准时间
2011年12月15日

呼玛黑木耳产品特点

呼玛黑木耳产品特性

呼玛黑木耳呼玛黑木耳

呼玛区域为冷凉型气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温度低,生长慢;呼玛黑木耳均用柞树、桦树等阔叶锯沫为原料生产,符合木腐菌的自然属性,纤维生长密集。因此,呼玛黑木耳与其它区域产品相比,干时肉厚色黑,营养丰富;泡开富有弹性,复水性好,富光泽;食用时圆润、细腻,口感佳,具有特有清香味,无异味。

呼玛黑木耳感官特征

呼玛黑木耳子实体新鲜时,是胶质状,半透明,深褐色,有弹性。干燥后收缩成角质,腹面平滑漆黑色,硬而疏,背面灰黑色,有短绒毛,吸水后仍可恢复原状,富有弹性,复水性好,富光泽。

呼玛黑木耳营养价值

呼玛黑木耳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箩卜素和纤维、钾、镁、钠等。其中蛋白质含量≥10.5%、粗纤维含量≥9%、总糖含量≥46%、干湿比在1:18以内、钙含量≥2280毫克/千克、铁含量≥215毫克/千克。与其它地区相比,总糖和铁含量高。

呼玛黑木耳呼玛黑木耳

呼玛黑木耳产地环境

呼玛县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大兴安岭东部。地势呈西东低、中间高、南北低,县内最高峰是伊勒呼里山,海拔高度为663.9米。主要支脉伊勒呼里山岭横亘呼玛县南部,由西向东延伸,与小兴安岭相接,是黑龙江与嫩江水系的分水岭。岭北以低山丘陵为主,南部多丘陵河谷,坡缓、谷宽,海拔为300—500米。行政区域面积14335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连绵,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拥有林地面积80.1%,15.8%的天然草场。现有耕地112.9万亩,土壤大体分为山地棕壤土、黑土、草甸土和草甸沼泽土4个类型,土层深厚,pH值为6.5—7.5。境内主要河流有黑龙江、呼玛河、嫩江,水质清洁,适宜生产优质的黑木耳。年平均气温—2℃,年积温1950℃,年降雨量470.70毫米,雨季集中在6—8月,年日照2600小时。温度低,木耳生长慢,产量低,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光热资源充足,适宜种植木耳。

呼玛黑木耳呼玛黑木耳

呼玛黑木耳历史渊源

呼玛黑木耳呼玛黑木耳

呼玛县栽培黑木耳有着近40年的种植历史。由于野生黑木耳满足不了人们生活的需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呼玛县采用人工柞段木栽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呼玛县在“天保工程”实施后,为保持并发挥这一产业的优势,呼玛县委、县政府提出“木耳段改袋”工程,并把发展袋栽黑木耳生产作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来抓。
2011年前后,由于大兴安岭全面停止商业采伐,仅采用清林剩余物生产木屑,栽培规模仍保持在1000万袋左右。

呼玛黑木耳生产情况

2011年,呼玛黑木耳地域保护面积1433500公顷,生产面积400公顷,产量1400吨。

呼玛黑木耳呼玛黑木耳

呼玛黑木耳产品荣誉

2011年12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呼玛黑木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呼玛黑木耳地理标志

呼玛黑木耳地域保护范围

呼玛黑木耳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呼玛镇、三卡乡、北疆乡、金山乡、兴华乡、白银纳乡、鸥浦乡韩家园镇8个乡镇54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25°03′20″—127°01′30″,北纬50°49′20″—52°53′59″。

呼玛黑木耳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黑木耳种植基地选择地势平缓,坡度小于5°的黑土或棕壤土,排水良好、保湿性好;要靠近水源、环境清洁、作业方便,远离鸡舍、猪舍等污染源的地方,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T 391-2000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用适合本地条件的高产、质佳黑威29号品种等品种。制作原种和栽培种时,保证品种不混杂,菌丝体健壮,杂菌率控制在3%以内。按“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要求生产母种、原种或栽培种。
(3)生产过程管理:
a、培养基配制
原料的选择:木屑选用柞、杨、柳等阔叶木屑为主;新鲜的经认证的绿色食品的副产品,如麦麸、米糠、玉米粉等可作为栽培黑木耳的主要补充营养;添加的钙离子可用石膏或碳酸钙。
原种培养基配方:木屑79%,麦麸(或米糠)20%,石膏1%。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阔叶树木屑89%,麦夫10%,石膏0.5%,石灰0.5%。
培养基配制:将干料按比例混匀后,用水调至含水量达60%—65%。
b、装袋、灭菌、培养
菌袋规格:选用17厘米×35厘米折角标准聚丙烯菌袋或聚乙烯菌袋,装料高18厘米—20厘米,料重0.2千克±0.05千克,封口采用木棒代替无棉盖体菌种封口方式,菌龄一致。灭菌方式采用常压灭菌8小时以上或高压灭菌1.5小时以上。接种、培养:按常规无菌操作方法进行接种,培养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控制在50%—55%之间,通风良好,避光培养。
c、出耳管理
菌丝长满菌袋后,再继续培养10天—15天,使菌丝充分吃料,积聚营养后,即可进行出耳管理。
床面处理:在摆放菌袋之前,还需对菌床进行消毒等处理。先将床面平整,并浇重水,使床面吃透水,再在床面上撒一层生石灰,并且要在菌床上铺一层带孔的地膜,防止泥土溅到胶质状的子实体上,以提高黑木耳质量。
菌袋处理和摆放:菌袋经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消毒后,一般采用两种割口方式。一是“V”型口。用消毒的刀片割口,划口角度为45—55,斜线长度为2—2.5厘米、深度为0.3—0.5厘米,每袋划割12个口,呈倒“品”字型摆放;二是小口。用开口机进行开口,开口大小为0.3—0.5厘米,开口数量100个左右。
出耳管理:为使用原基迅速形成,应采取集中催耳的方法,把菌袋集中摆放在耳床上,间隔2厘米,(每平方米摆放50—60袋),上面盖塑料布、遮阳网。催耳温度掌握在15—22度,湿度应保持在80%—85%。每天通风不能超温,三四天后,要及时拉大昼夜温差10度以上,一般10天左右原基就可形成。原基形成后,长出小耳片,将袋疏散开,按常规出耳摆放,防止耳片粘连。
出耳期间应以增湿保湿为主,出耳期间空气相对湿度都应保持在80%以上,注意干湿交替;出耳阶段温度随自然温度,一般在18℃—22℃之间;出耳场地应加强通风换气,有利于出耳和耳片生长,也是防止杂菌的一种有效措施;增加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能加强耳片蒸腾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使耳片肥厚、色泽变黑,提高品质。
(4)产品收获:采收标准:耳片舒展变软(八成熟时,耳根缩小),肉质肥厚,颜色变淡,耳根收缩变细,且腹面稍有产生白色粉末的担孢子时采收。采收时根据耳片的成熟度分期收获,采大留小,用锋利的刀片齐耳处割下,不要牵动损坏幼小耳芽。采收后的黑木耳必须及时晾晒或烘干机烘干进行保藏销售。
(5)生产记录:记录黑木耳生产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技术措施、建立黑木耳生产过程记录档案,记载投入品的名称、使用时间、使用目的、使用方法、使用量等。
(6)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对菌种实行“统一集中采购”的办法,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在黑木耳菌袋划口后至采收前,禁止使用任何农药或激素类物质;禁止使用不符合农灌水标准的污水灌溉黑木耳基地;在黑木耳储藏、加工、包装、运输、销售过程中,禁止使用对人体有毒副作用的防腐、染色的药物;产后的菌袋回收利用,废弃料施入农田或做菇类生产的原料。
(7)产后处理:
A应保证在收获、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防止在收获、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B、呼玛黑木耳的销售模式:直接食用或挑选袋装、压缩加工,在超市和农产品市场进行销售。
C、加工工艺流程:挑选(清洗)—回潮—压缩—烘干—灭菌—包装—装箱。
D、工艺流程描述。黑木耳进行挑选、清洗、除杂质后进行压缩、烘干、灭菌、包装、装箱入库。
E、采用手工挑选、清洗目的,是剔除杂质、异物,达到无杂质、无异物,清洗要彻底。质检员要作好控制点检验记录。
F、采取具有合格供方资格厂家提供的包装原料,符合GB 9687-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8—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质检员检验产品质量,合格装箱,出具合格证,由仓库管理员清点后放入专门成品仓储库进行储存。
L、生产加工记录:记载收购黑木耳基地的名称、加工生产日期、加工量、成品率、记录操作过程和管理措施,以备查阅。
  • 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呼玛黑木耳严格按照《无公害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产品经检测符合NY5095-2006的标准要求,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符合NY5010-2002的标准要求,黑木耳生产使用的原料符合NY/T393、NY/T394的标准要求,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呼玛黑木耳专用标志使用

地域范围内的呼玛黑木耳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呼玛黑木耳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