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贡米

渑池仁村乡坻坞贡米专业合作社 【管理

原产地河南

– 产地市县: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粮食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453
– 地标认证时间:2010
– 品质特点:色黄如金、入口甘甜、清香纯正
– 地理标志分类: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517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0年12月24日
产品介绍

小米,亦称粟米,脱壳前通称谷子,因其粒小,直径1毫米左右,故名小米。渑池做为仰韶文化发源地所生产的小米历史上曾做为朝廷的贡品,所以俗称“仰韶贡米”,又因主产区位于仁村乡坻坞一带又称“坻坞贡米”、“坻坞谷米”。渑池县仁村乡坻坞一带,土地肥沃,土质特异,四面环山,自然资源独特,空气清新无污染,昼夜温差大,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谷物生长,谷子种植历史悠久,所产小米色黄如金、入口甘甜、清香纯正,其汤纹可揭数层而不尽。因此素有“坻坞米粮川,小米似仙丹”之说。据历史记载:唐王朝贞元十六年,五品粮官续之仁将坻坞小米献于皇上,御厨把熬制的小米粥用洁白的玉碗呈与唐德宗品尝时,皇上竟不敢相信如此美味佳肴,是由小米熬制而成。那金灿灿的光泽,黏糊糊的口感,绵悠悠的香味,使唐德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令他称奇的是,粥面上还结了三层透明的米纹,用牙箸一挑,发现竟是由多层纹膜重叠而成的。每一层都薄如蝉翼,在宫灯的映射下,闪耀着七彩光芒。德宗不禁惊叹:天下竟有如此神谷奇米,足见我大唐物之繁盛矣,食后惊呼:“真乃神米也”!于是,皇上特诏粮官续之仁,详询由来后,诏令凡以后熬制米粥,皆用“坻坞谷米”,遂钦赐坻坞谷米“金米列贡”。随着仰韶文化的发掘,渑池人民就把仁村和洪阳两乡镇生产的小米俗称“仰韶贡米”。仰韶贡米生产历史悠久,据《渑池县志》(1986-2000)第三十五章“仰韶文化及其研究”记载“1991年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牵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地质所、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考古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科学综合考古发掘队对仰韶文化的班村遗址进行发掘,历时9年于1999年8月结束,发掘面积6000于平方米,发现距今7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及历代房基数十座,最早的文化遗址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时期,主要房基和灰坑(窑穴)从地层关系和事物形态看,大至可分为早、中、晚三段,在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的遗迹中发现不少灰坑底部有碳化小米”。《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性凉,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主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仰韶贡米颗粒饱满,色黄如金,米油丰富,粘糊性强,更具滋阴养血功能,有减轻皱纹、色斑、色素沉着的功效,入口甘醇,清香宜人,回味悠长。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渑池县位于崤山余脉,山陵各半,地貌为中低山及丘陵,由南向北依次呈梁前斜地—梁地—涧河河谷—山前斜地—中低山地—河谷阶地,其中山地面积790.37平方公里,丘陵322.75平方公里、斜地211.16平方公里、河川平地43.3平方公里。土壤类型包括褐土和棕壤两类,其中以红粘土和黄粘土比例最大,仰韶贡米生产地域为浅山区,远离城镇中心,无工业“三废”污染,地净田洁,土质肥沃,平均有机质含量1.75%、水解氮
20-30ppm、速效磷2.5-5ppm、速效钾127.855ppm,自然肥力较高,特别适合谷子生长。2. 水文情况: 境内水资源丰富。降水为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全县有河流132条,其中主河沟26条,支沟62条,小支流44条,全长730.17公里,较大的河流有涧河、洪阳河、涧口河。全县共小型水库32座控制流域面积256.57平方公里,总库容3136.76万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总开发量0.2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8.3279万亩。3. 气候情况:该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春季:多风少雨干旱,夏季多雷电暴雨炎热,秋季小雨连绵凉爽,冬季常大风少雪寒冷。年均日照数2257.4小时,全年无霜期达216天,10℃以上积温4046.℃,年平均降水量656.9毫米,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129.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324.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9%;秋季(9-10月)平均降水量178.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7%;冬季(12-2月)平均降水量24.7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4. 人文历史情况:仰韶贡米栽培历史悠久。据《渑池县志》(1986-2000)第三十五章“仰韶文化及其研究”记载“1991年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牵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地质所,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考古所,三门峡文物工作队等单位的学者组成国内第一个科学综合考古发掘队,对仰韶文化的班村遗址进行发掘,历时9年于1999年8月结束,发掘面积6000于平方米,发现距今7000-5000年新石器时代及历代房基数十座,最早的文化遗址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时期,主要房基和灰坑(窑穴)从地层关系和事物形态看,大至可分为早、中、晚三段,在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的遗迹中发现不少灰坑底部有碳化小米”。渑池谷米缘何享有“贡米”之誉,有关史料传记载一段真实而传奇的历史故事:唐王朝德宗年间,渑池县仁村乡砥坞村有一姓续名之仁的青年,在饱读十年诗书之后,已是满腹学问,才智过人,于是进京赶考。后来一举中第,做了五品粮官。为官后的续之仁尽职尽责,时常巡察农务,征集官粮,
跑遍了大唐广袤的土地。续之仁为官征粮可为千仓百廪,但细品之余,却发现无一地谷米其口感、营养能与家乡的金谷黄米相匹媲。贞元十六年,续之仁回乡省亲,精选了一袋细细碾过的坻坞小米,带回了京城。续之仁从家乡带来的小米,原本想自己家人食用,但忽一转念,心想这么上乘的小米,何不献于皇上。于是,续之仁将小米如数呈送到了御膳房。御厨把熬制的小米粥用洁白的玉碗呈与唐德宗品尝时,皇上竟不敢相信如此美味佳肴,是由普普通通的小米熬制而成。那金灿灿的光泽,黏糊糊的口感,绵悠悠的香味,使唐德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令他称奇的是,粥面上还结了三层透明的米纹,用牙箸一挑,发现竟是由多层纹膜重叠而成的。每一层都薄如蝉翼,在宫灯的映射下,闪耀着七彩光芒。德宗不禁惊叹:天下竟有如此神谷奇米,足见我大唐物之繁盛矣!于是,皇上特诏粮官续之仁,详询由来后,诏令凡以后熬制米粥,皆用渑池贡奉的谷米,遂钦赐渑池谷米“金米列贡”。1921年瑞典教授安特生在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新石器时代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从此人们便把渑池的小米称之为“仰韶贡米”。 直到如今,仰韶贡米仍然是产妇、婴幼儿不可缺少的生活滋补品,更是人们探亲访友的上乘礼品。2008年仰韶贡米被国家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仰韶贡米的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制度化监督,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

地域范围

仰韶贡米产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东部,地处韶山山脉东南,群山峻岭,沟壑纵横,海拔600米以上。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肥沃,非常适宜谷子种植。仰韶贡米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渑池县仁村和洪阳两乡镇的南坻坞、北坻坞、仁村、东张村、蟠桃、杨河、红花窝、雪白、大水沟、东段村、上西村、高堂、台口、上庄、石盆、德厚、北沟、柳庄、雷沟、上洪阳、刘村、赵窑、义昌、崤店、堡后、胡坑、吴庄共计25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4′00″~112°01′00″,北纬34°29′00″~34°40′00″。产地区域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15公里,国土总面积19496.99公顷,耕地总面积1187.83公顷,其中谷子年栽培面积333公顷左右,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仰韶贡米米颗粒圆大,色泽金黄,粒度整齐、均匀,熬粥时糊化速度快,米汁香稠,口味醇香粘糯爽口,米油丰富,汤纹可揭数层,一般小米做成米饭盛碗凉后,饭与碗明显分离,仰韶贡米不会分离,食用之满口溢香,故渑池素有“仰韶米粮川,小米似仙丹”之美誉。谷子作物适应性广,耐干旱脊薄,抗逆性强,比较稳产高产。仰韶贡米用途广泛,可以煮饭、吃糕、酿酒等。2. 内在品质指标:加工精度≥90%,不完善粒≤2.0%,杂质≤0.7%,碎米≤4.0%,水分≤13.0%,蛋白质含量9-10g/100g,淀粉65-70g/100g,硒0.02-0.03mg/kg,铁35-45mg/kg,锌25-35mg/kg。3. 安全要求:产品质量安全执行NY5305—2005无公害食品粟米标准,卫生指标应符合GB 2715规定。仰韶贡米不应使用添加剂,黄曲霉毒素≤5,六六六≤0.05mg/kg;甲基毒死蜱≤50.05mg/kg,溴氰菊酯≤0.5mg/kg,无机砷≤0.15 mg/kg,铅≤0.2mg/kg ,汞≤0.02mg/kg,柠檬黄不得检出。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谷子耐瘠薄、耐干旱, 适应性广,对地块的要求不高,坡地或梯田均可,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选择地势平坦,保水保肥,排水良好,肥力中等的地块,避免重茬栽培。2. 品种选择:品种使用外观品质好、内在营养含量高的豫谷12号、豫谷15号等品种。种子质量:发芽率不低于90%,纯度不低于94%,净度不低于96%,含水量不高于14%。播前一周,选晴天将种子摊放在席上2-3厘米厚度,翻晒2-3天,亦可在播前3-5天将种子放在10%的盐水中,捞出漂在水面上秕谷和杂草,将种子用清水洗2-3遍,晾干或播前用40%敌克松或萎锈灵粉按种子重量的0.7%拌种,防治虫害。3. 生产过程管理:执行NY 5305-2005无公害食品 小米质量标准和渑池县无公害谷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使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底肥,不施或少施化肥,使用化肥时使用复合肥,不得使用含有亚硝酸盐的无机化肥。严格控制病虫害防治指标,使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不得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4. 产品收获:当谷壳变为品种固有色泽,子粒变硬,成熟“断青”就要及时收获、晾晒、脱粒、贮藏。收获时,首先在田间去除病、残、杂穗,将整株收割后连杆寄养2-3天,再切穗脱粒。5. 加工:采取筛选-碾米-精选-包装的加工工艺流程,经抽样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6. 生产记录要求:详细记录生产操作日期、施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生产厂家、施用量等。

包装规范

1. 分级:按照GB11766-89的分级标准分级。2. 包装:仰韶贡米的包装分为内外包装,均采用无毒、无异味、清洁的包装物。3. 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仰韶贡米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4. 贮藏:贮存仓库应满足通风、干燥、清洁、阴凉、无鼠害、无虫害、无阳光直射的要求,严禁与有毒,有异味(气)、潮湿、易生虫、易污染的物品混放。5. 运输:运输时应防雨、防潮,不得与其他有毒、有害物品混运。

产品百科
仰韶贡米,河南省渑池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小米又名粟,古代叫禾,中国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原产中国,约有8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渑池县班村遗址中,就发现了距今已有五千余年炭粟。仰韶贡米又名坻坞贡米,产于渑池县仁村乡南坻坞村,这里十里长川,水源丰富、土质肥沃,养分独特,高海拔、小气候、昼夜温差大,适合谷子的生长。所产小米天然金黄、香味悠长、价值丰富,有“代参汤”之美称。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仰韶贡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仰韶贡米
产地名称
河南省渑池县
品质特点
色黄如金、入口甘甜、清香纯正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517号
批准时间
2010年12月24日

仰韶贡米产品特点

仰韶贡米外在感官

仰韶贡米米颗粒圆大,色泽金黄,粒度整齐、均匀,熬粥时糊化速度快,米汁香稠,口味醇香,粘糯爽口,米油丰富,粘糊性强,汤纹可揭数层,一般小米做成米饭盛碗凉后,饭与碗明显分离,仰韶贡米不会分离,食用之满口溢香。谷子作物适应性广,耐干旱脊薄,抗逆性强,比较稳产高产。仰韶贡米用途广泛,可以煮饭、吃糕、酿酒等。
仰韶贡米仰韶贡米

仰韶贡米内在品质

仰韶贡米加工精度≥90%,不完善粒≤2.0%,杂质≤0.7%,碎米≤4.0%,水分≤13.0%,蛋白质含量9—10克/100克,淀粉65—70克/100克,硒0.02—0.03毫克/千克,铁35—45毫克/千克,锌25—35毫克/千克。

仰韶贡米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性凉,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主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还具有滋阴养血功能,有减轻皱纹、色斑、色素沉着的功效。

仰韶贡米等级分类

仰韶贡米按照GB11766—89的分级标准分级。

仰韶贡米产地环境

仰韶贡米土壤地貌

河南省渑池县位于崤山余脉,山陵各半,地貌为中低山及丘陵,由南向北依次呈梁前斜地—梁地—涧河河谷—山前斜地—中低山地—河谷阶地,其中山地面积790.37平方千米,丘陵322.75平方千米、斜地211.16平方千米、河川平地43.3平方千米。土壤类型包括褐土和棕壤两类,其中以红粘土和黄粘土比例最大,仰韶贡米生产地域为浅山区,远离城镇中心,无工业“三废”污染,地净田洁,土质肥沃,平均有机质含量1.75%、水解氮20—30ppm、速效磷2.5—5ppm、速效钾127.855ppm,自然肥力较高,特别适合谷子生长。

仰韶贡米水文情况

渑池县境内水资源丰富。降水为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全县有河流132条,其中主河沟26条,支沟62条,小支流44条,全长730.17千米,较大的河流有涧河、洪阳河、涧口河。全县共小型水库32座控制流域面积256.57平方千米,总库容3136.76万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总开发量0.2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8.3279万亩。

仰韶贡米气候情况

渑池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春季:多风少雨干旱,夏季多雷电暴雨炎热,秋季小雨连绵凉爽,冬季常大风少雪寒冷。年均日照数2257.4小时,全年无霜期达216天,10℃以上积温4046.℃,年平均降水量656.9毫米,春季(3—5月)平均降水量129.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324.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9%;秋季(9—10月)平均降水量178.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7%;冬季(12—2月)平均降水量24.7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4%。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为仰韶贡米的生产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

仰韶贡米仰韶贡米

仰韶贡米历史渊源

仰韶贡米栽培历史悠久。据《渑池县志》(1986—2000年)第三十五章“仰韶文化及其研究记载,1991年对仰韶文化的班村遗址进行发掘,在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的遗迹中发现不少灰坑底部有碳化小米。
仰韶贡米享有“贡米”之誉,有关史料传记载:唐德宗年间,渑池县仁村乡砥坞村有一姓续名之仁的青年,在饱读十年诗书之后,已是满腹学问,才智过人,于是进京赶考。后来一举中第,做了五品粮官。为官后的续之仁尽职尽责,时常巡察农务,征集官粮,跑遍了大唐广袤的土地。续之仁为官征粮可为千仓百廪,但细品之余,却发现无一地谷米其口感、营养能与家乡的金谷黄米相匹媲。贞元十六年(800年),续之仁回乡省亲,精选了一袋细细碾过的坻坞小米,带回了京城。续之仁从家乡带来的小米,原本想自己家人食用,但忽一转念,心想这么上乘的小米,何不献于皇上。于是,续之仁将小米如数呈送到了御膳房。御厨把熬制的小米粥用洁白的玉碗呈与唐德宗品尝时,皇上竟不敢相信如此美味佳肴,是由普普通通的小米熬制而成。那金灿灿的光泽,黏糊糊的口感,绵悠悠的香味,使唐德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令他称奇的是,粥面上还结了三层透明的米纹,用牙箸一挑,发现竟是由多层纹膜重叠而成的。每一层都薄如蝉翼,在宫灯的映射下,闪耀着七彩光芒。德宗不禁惊叹:天下竟有如此神谷奇米,足见我大唐物之繁盛矣!于是,皇上特诏粮官续之仁,详询由来后,诏令凡以后熬制米粥,皆用渑池贡奉的谷米,遂钦赐渑池谷米“金米列贡”。
民国十年(1921年),瑞典教授安特生在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从此人们便把渑池的小米称之为“仰韶贡米”。

仰韶贡米生产情况

2010年,渑池县谷子栽培面积333公顷左右,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
2015年,仰韶贡米的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带动了周边400多户农户致富。

仰韶贡米仰韶贡米

仰韶贡米产品荣誉

2008年,仰韶贡米被国家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仰韶贡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2年,仰韶贡米获得“中原贡品”认证。
2012年10月,仰韶贡米示范区通过了河南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

仰韶贡米地理标志

仰韶贡米地域保护范围

仰韶贡米产区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东部,地处韶山山脉东南,群山峻岭,沟壑纵横,海拔600米以上。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肥沃,非常适宜谷子种植。仰韶贡米地域保护范围包括渑池县仁村和洪阳两乡镇的南坻坞、北坻坞、仁村、东张村、蟠桃、杨河、红花窝、雪白、大水沟、东段村、上西村、高堂、台口、上庄、石盆、德厚、北沟、柳庄、雷沟、上洪阳、刘村、赵窑、义昌、崤店、堡后、胡坑、吴庄共计25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4′00″—112°01′00″,北纬34°29′00″—34°40′00″。产地区域东西长12千米,南北宽15千米,国土总面积19496.99公顷,耕地总面积1187.83公顷。

仰韶贡米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谷子耐瘠薄、耐干旱,适应性广,对地块的要求不高,坡地或梯田均可,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选择地势平坦,保水保肥,排水良好,肥力中等的地块,避免重茬栽培。仰韶贡米
仰韶贡米(10张)

(2)品种选择:品种使用外观品质好、内在营养含量高的豫谷12号、豫谷15号等品种。种子质量:发芽率不低于90%,纯度不低于94%,净度不低于96%,含水量不高于14%。播前一周,选晴天将种子摊放在席上2—3厘米厚度,翻晒2—3天,亦可在播前3—5天将种子放在10%的盐水中,捞出漂在水面上秕谷和杂草,将种子用清水洗2—3遍,晾干或播前用40%敌克松或萎锈灵粉按种子重量的0.7%拌种,防治虫害。
(3)生产过程管理:执行NY5305—2005无公害食品小米质量标准和渑池县无公害谷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使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底肥,不施或少施化肥,使用化肥时使用复合肥,不得使用含有亚硝酸盐的无机化肥。严格控制病虫害防治指标,使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不得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4)产品收获:当谷壳变为品种固有色泽,子粒变硬,成熟“断青”就要及时收获、晾晒、脱粒、贮藏。收获时,首先在田间去除病、残、杂穗,将整株收割后连杆寄养2—3天,再切穗脱粒。
(5)加工:采取筛选—碾米—精选—包装的加工工艺流程,经抽样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6)生产记录要求:详细记录生产操作日期、施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生产厂家、施用量等。

仰韶贡米专用标志使用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仰韶贡米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