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相菊花

巩义市稽含园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 【管理

原产地河南

– 产地市县: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花卉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1029
– 地标认证时间:2012
– 品质特点:着黄色、圆形分辨、粒小味清香、带甘苦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公告第1870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2年12月7日
产品介绍

早在汉朝《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菊花久服能轻身延年”。《西京杂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当时帝宫后妃皆称之为“长寿酒”,把它当作滋补药品,相互馈赠。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三国时代。“蜀人多种菊,以苗可入莱,花可入药,园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药肆”。从这些记载看来,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的。
这种独特的菊花属种,只生长在河南省巩义市鲁庄镇小相村路西及附近的小范围区域内。小相村坐落在鲁庄镇南部,与赵城相距约2公里,可隔沟而相望。据考证,小相村在春秋时期名谓“胥靡邑”。清《巩县志》有载:“胥靡邑近滑城……今巩地近滑者有曰萧相者,胥靡转音也。”清乾隆《偃师县志》也曾记载:“顾祖禹在《方舆纪要》中注,胥靡在县(偃师)南三十里。”史学家童珏注:“胥靡近滑城,今滑城在巩偃界上。滑城东地尽入巩,则胥靡当在巩。今巩地近滑城有曰萧相者,胥靡转音也。”
胥靡的原意是古代对一种奴隶的称呼,也作縃靡,因被用绳索牵着强迫劳动故名。邑,则是古代对小城或镇的称呼。“胥靡近滑城”,也可理解为这里在春秋时期是费滑之国管理奴隶或羁押犯人的国家机关所在地。又传,西汉初年,汉丞相萧何曾路过此地并在此歇马住宿,村名遂改为萧相庄,明朝时一度称“小斜庄”,清朝改为萧宿庄,民国又称萧相,后演变为小相。
而具有独特功效的小相菊花,就生长在小相庄。出生于巩县(古桑林、毫丘)今鲁庄镇的嵇含,是世界上第一位植物学家。他一生培植各种名贵药材百余种,野生植物千余种,在发现了小相菊花后,对这种生长在独特区域的甜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发现只有在特定地质、水分和区域,才能生长出具备神奇功效和性味的小相原生态野菊花。具有独特的产地优势、性味区界极强、只有(古桑林镇)小相村这片神奇的狮仙之地能生长出这样神奇的野生菊花茶,被这位本乡的植物学家嵇含列入书中,特注:食茶两用也。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小相菊花地处巩义、偃师、登封三市交界处(东临嵩岳凤凰山、西瞻古都洛阳城、南依轩辕少林等、北濒伊洛与黄河),地势东高西低,区域内土地为揭土类的黄土、土层深厚、土地养分为有机质。土岭阴背阳合错落分布,适应菊花花生长条件。
2. 水文情况:小相菊花种植区,年均降水量590cm,虽然不是非常充沛。但年降水量的大小与菊花年生长的动态变化相一致。对菊花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3. 气候情况:小相菊花种植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水集中,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生态环境独特。
日照:年日照时数为2342小时,是河南省日照时数较多的地区。日照率全年平均53%,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7.47千卡/平方厘米,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总量为57.55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量最大的时期,正是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多的时期,非常有利于菊花光合产物的累积。
温度:年平均气温14.6℃,7月最高为27.3℃,1月最低为0.4℃,≥10℃的有效积温为4730.3℃,历年平均无霜期234天,对菊花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湿度: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63%。3—4月菊花刚开始发芽生长,相对湿度为58—59%;7—8月菊花旺盛生长期相对湿度为75—78%;10月份以后菊花缓慢生长,相对湿度为67%以下。相对湿度的变化态势与菊花生长发育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菊花生长。
降水:年降水量583mm,菊花生长期间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这样既有利于菊花的生长,又减少了菊花的灌溉次数,降低了生产成本。

地域范围

小相菊花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12°84'72"-112°90'67",北纬34°55'64"-34°61'12",该区域东至回鲁公路,西至207国道(偃师市府店村东边),南至赵城村西北,北至虎阁沟。覆盖南村寨、四合、小相、东庄、赵城村,东西长10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3000余亩,年产量600吨。
小相菊花种植区内气候四季明显,日照充足,地势东高西低、土层深厚、水保措施好,生态环境佳,土光、热,雨等生态条件的变化规律与菊花生长发育规律相吻合。土肥、水、气优,是生产优质无污染农产品最理想的地域。
“小相菊花明目茶,推广功效满天下,春夏秋冬粒粒含,采制工艺更艰难”。“稽含小相菊花织佳景、巍巍嵩岳天铸成、风和目丽长相宜、小相菊花传美誉”。这是对小相菊花独特的地质和原生态环境最好的写照。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巩义小相菊花着黄色、圆形分辨、粒小味清香、带甘苦。
2. 内在品质指标: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对小相菊花的检测结果显示:小相菊花含维生素A 123~135IU∕100g,镁1370~1400mg∕kg,钙7320~7380 mg∕kg。
3. 安全要求: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饮用菊花产地环境条件》(NY5120—2002)标准,产品质量也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饮用菊花》(NY5119—2002)标准,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小相菊花质量安全。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与特定要求:小相菊花生长在空气、土壤、水质无污染,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水质优良,道路畅通的自然环境中。地下根茎耐旱,最忌积涝,喜地势高、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中皆能生长。而以Ph6.2-6.7最好。为短日照植物,在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下进行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适于花芽发育。其大气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82)中规定的一级标准,土壤、水质达到《中国土壤背景值》、《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92)中规定的一级标准。符合《无公害食品饮用菊花产地环境条件》(NY5120—2002)的生产栽培环境条件。
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小相菊花叶浓绿,茎通直,高80cm以上,基部半木质化。单叶互生,卵圆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一朵或数朵簇生。
3. 生产过程管理:
①栽植
多年生草本,高25-100 cm。根茎粗厚,分枝,有长或短的地下匍匐枝。茎直立或基部铺展。基生叶脱落;茎生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 长6-7 cm,宽1-2.5 cm,羽状分裂或分裂不明显;顶裂片大,侧裂片常2对,卵形或长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上部叶渐小;全部叶上面有腺体及疏柔毛,下面灰绿色,毛较多,基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托叶具锯齿。头状花序直径0.5-5 mm,在茎枝顶端 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总苞直径0.5-5 mm;总苞片边缘宽膜质;香状花黄色,雌性;盘花两性,筒状。 瘦果全部同形,有5条极细的纵肋,无冠状冠毛。花期9-10月。 生於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海滨盐渍地及田边、路旁。本种为多型性的种,在形态特征上有极大的多样性。
栽植时间:4月下旬—5月上旬。
生产栽培环境条件:《无公害食品饮用菊花产地环境条件》(NY5120—2002)
栽植方法:栽植密度依立地类型、水肥条件。按行株距均为50 cm分株挖穴栽种,穴深13—16cm,穴直径大小视种根大小而定,每穴1—2株,栽后浇水。栽的时间要掌握好,过早,根嫩易断,气温低,生长慢;过晚则温度高,成活率低,分枝少,产量低。
②土肥水管理
土壤管理
菊花缓苗期结束后,土壤管理即以中耕除草为主。中耕松土可增加土
壤通气透水性,促进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注意中耕深度,在不伤害根系的前提下可适当深耕,待根系发达后宜浅锄,以免伤根。
中耕除草:园地除草宜做到“三除”,即“除早、除小、除尽”,以此降低杂草对养分、水分等的消耗。
施肥
追肥常用种类有腐熟的莱饼、豆饼或饼肥水,各类化肥如尿素、硫酸铵及复合化肥等。
施肥量:禽粪用量为总基质的10%左右,猪粪干可占到20%,骨粉可占总量的0.5%,硝酸钾0.5kg/㎡,硝酸铵0.5kg/㎡。基肥应与基质均匀混合并堆制1~2个月,使之充分融合。
施肥时期:优质农家肥与磷、钾肥混合后,在采果后秋施(10月份),挖深、宽40cm—50cm的环形沟(或对向沟、放射沟)施入;在开花前的4月中旬、果实速生期(来年头茬花芽分化前期)的6月下旬,用尿素和三元素复合肥追肥各一次;7月中旬以前可用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进行叶面施肥;各种肥料在采果前(9月中旬)2个月停止使用。
水分管理:6~8月份平均每天浇一次,9~lO月份平均每两天浇一次。具体应视天气情况灵活调整。
空气相对湿度:苗期80~90%;营养生长期60~70%;花期50~60%。
③打顶。
打顶可抑制徒长,使主茎粗壮,减少倒伏,并使菊花分枝多,增加花蕾,提高产量,打顶的时间可根据种植的早晚和枝条的长度而灵活掌握,一般菊花一生打顶3次,第一次在“芒种”前后,植株高20cm以上时,选晴天摘除主干顶芽,使其高矮一致,促侧枝生长,个别不足20cm的可等它长高后再打顶;第二次在“小暑”前后摘除第一次打顶后长出的长20cm以上的侧枝顶芽,促更多分枝生长;第三次在“秋分”前进行,促其多结花。
④病虫防治。
防治原则。
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科学运用化学防治技术。
病虫草害。
菊花黑斑病。
菊花黑斑病又称褐斑病,菊花栽培区都有发生,病叶枯焦,影响植株生长和开花。除危害菊花外,还危害菊花、甘菊、除虫菊、雏菊等菊科植物。
症状。病害先从接近地面的叶片开始,然后向上发展。病叶初期产生黑色小斑,然后扩大成圆形的斑块或其他形状的病斑,后期中央灰黑色,上面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斑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叶中越冬,次年4-5月发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接触菊叶片后萌发侵入。一年中从春季到秋季都可发病,秋季遇雨病情更重。受害的程度与植株过密,长时期连栽,地表湿度大,栽培品种易感病等有密切关系。
防治措施。①实行轮作。长期栽种的应避免病菌的积累。②清除病叶、植株残体,减少侵染源。③药剂防治。用1%波尔多液喷洒植株。8-9月份发病高峰期可喷施35%代森锌600-800倍液,或50%灭菌丹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400-8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用药3-4次,对控制病情蔓延有明显的效果。
菊花花叶病。
为菊花常见病害,菊花种植区均有发生,有些菊花的发病率高达20%,致使菊花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症状。在栽培菊和野生菊植株上,通常表现为轻花叶或无症,在某些感病的菊花品种上可以形成较重的花叶症或坏死斑。此外,有些早期受侵染的植株,后期症状不明显或消失。此病由菊花B病毒(CVB)所致。
发病规律。一般通过汁液、桃蚜、马铃薯蚜传播,种子和土壤不带病毒。
防治措施。①通过茎尖培养无毒幼苗。②物理防治。发现病毒进行湿热处理脱毒。③药剂防治。用25 – 30 ml农用链霉素兑水1 kg喷洒病株,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菊花黑锈病。
症状。感病初期叶片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逐渐膨大呈椭圆形突起,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播。随后叶片上长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叶背表皮破裂后又长出黑色粉末,严重时自上而下全株染病,致叶片干枯。该病除危害叶片外,还可危害萼片及茎,但茎上的症状难以观察到。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天,温度适宜时则产生夏孢子,借风雨传播,经叶片气孔侵入寄主体内。潜育期10 天左右。发生侵染的适宜温度为16℃-27℃,低于6℃或高于31℃均不能发生侵染。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对抑制夏孢子的萌发和侵染都有重要作用。
防治措施。①及时摘除病叶和清除重病病株,并集中销毁。②尽量将菊花栽植在深厚肥沃和排水通风良好的砂质壤土中,加强排水管理,促进菊花生长,提高抗病能力。③新栽菊花尽可能换新土,避免连作。不换土时,盆内入新土要进行消毒处理。④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可喷15%粉锈灵8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或20%萎锈灵乳油2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菊花叶枯线虫病。
叶枯线虫病属世界性病害,主要危害菊花叶片,也能侵染花蕾和花,是菊花的重要病害之一。除危害菊花外,还危害翠菊、金光菊、大丽菊等花卉植物。
症状。菊花受侵染后很快叶色变淡,并有淡黄到黄褐色斑点,随着感染部位的扩大,叶片上呈现特有的三角形褐斑,或为叶脉所限制而形成其他形状的坏死斑块,最后叶片卷缩、凋萎,并沿茎秆下垂,植株受害严重时花不发育,即使开花也长得细小、畸形,植株叶形萎缩。花器受害后花变形,花芽、花蕾干枯或退化。
发病规律。菊花叶枯线虫具有寄生多种野生植物的能力,能长期生活在病株或病残体上,甚至在极小的残叶上,还可在土壤中存活6 – 7个月,线虫借助雨水和灌溉水及有病的叶、花、茎插条传播。通过气孔侵入后,整个发育周期在被害组织内完成。潜育期约为14 天,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全年都可繁殖,在足够的湿度和22 ℃ – 25 ℃适宜范围期间,整个发育阶段都有很大的活动性。
防治措施。①清除病株、病残体,避免连作或使用带毒土壤繁殖幼苗。工具、花盘也要彻底消毒。②露地栽培时,要尽量避免植株喷水,以减少飞溅传播。③温室栽植时,用40%甲醛30倍液薰蒸温室,密闭24 小时,通风后方可使用。④病区的菊苗高达10 – 15 cm时,可使用凡士林或其他药剂在颈上套环,2 – 3 天取下,以防止线虫从土壤爬上叶片和生长点危害。可对枝条进行消毒处理,用50 ℃温水处理10 min,或55℃温水处理5 min,能有效减轻病毒传播。⑤病区的土壤要在种植前,选用氯化苦、福尔马林、二溴乙烷等进行土壤消毒。
4.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要求。收获时将花连所在的枝从分权处割下或剪下,扎成小把,以利阴干;或直接剪取花头。随即加工。11月上旬,视花绝大部分进入适宜采收期时,选晴天下午连花枝一起割下,分2—3次割完,挂搭好的架上阴干。全干后剪下干花。将收获的鲜菊花置蒸笼内(铺厚度约3厘米)蒸4—5分钟,取出放竹帘上曝晒,勿翻动。晒3天后可翻1次,晒6—7天后,堆起返润l—2天,再晒l一2天,花心完全变硬即为全干一般5公斤鲜花能加工1公斤干货。菊花亩产干品100—150公斤。以花序完整、身干、颜色鲜艳、气味清香、无梗叶、碎瓣、无霉变者为佳。
5. 生产记录要求。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设专人做好以下记录:生产地点、农产品名称,土壤耕作,施肥名称、方式、时间、施肥量,施用农药方式、名称、时间、施药用量,产品收获、仓储、销售等项目的日期、方式、数量等。

包装规范

1. 分级:小相菊花一般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3个等级。一级花苞直径4mm~5 mm,颜色形态自然。二级花苞直径2mm~3mm,颜色形态自然。三级花苞直径0.5mm~1mm,颜色形态自然。
2. 包装:包装主要采用袋式包装,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产品有明确标签,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商标、产品执行标准、生产者及详细地址、净含量及包装日期。要求字迹清晰、完整、准确。
3. 标识:小相菊花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内的菊花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小相菊花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小相菊花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标志,在其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小相菊花”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准方法。
4. 贮藏:在避光、常温、干燥和有防潮设施的地方贮藏。贮藏设施应干燥、清洁、通风,无虫害和鼠害。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若进行仓库消毒、熏蒸处理所用药剂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
5. 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卫生、无异味、无污染,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日晒、雨淋,通风散热工作,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产品百科
小相菊花,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小相菊花原产于鲁庄镇小相村、休水河岸,地势东高西低,土岭阴背阳合错落分布,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菊花生长。小相菊花是野生黄菊花中食(茶)药用的一支优良品种,其性味甘甜,着黄色、圆形分瓣、粒小味清香、带甘苦,富含氨基酸、黄酮类、维生素、钙、镁等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护肝明目、活血通络、养颜益寿之功效。
2012年12月7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小相菊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小相菊花
产地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
品质特点
着黄色、圆形分辨、粒小味清香、带甘苦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公告第1870号
批准时间
2012年12月7日

小相菊花产品特点

  • 感官特征
巩义小相菊花着黄色、圆形分辨、粒小味清香、带甘苦。
  • 品质指标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结果显示:小相菊花含维生素A123~135IU/100克,镁1370~1400毫克/千克,钙7320~7380毫克/千克。
小相菊花蒙花苷含量达到1.24%,高于一般菊花。
  • 价值功效
据《本草纲目》注,野菊花有清热解毒、养肝明目、活血通络、抗疫病、安五脏、润六肺、舒心健脑、延年益寿等功效。
  • 产品分级
小相菊花一般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3个等级。一级花苞直径4~5毫米,颜色形态自然。二级花苞直径2~3毫米,颜色形态自然。三级花苞直径0.5~1毫米,颜色形态自然。

小相菊花小相菊花

小相菊花产地环境

小相菊花土壤地貌

小相菊花种植区地处巩义、偃师、登封三市交界处,地势东高西低,区域内土地为揭土类的黄土、土层深厚、土地养分为有机质,土岭阴背阳合错落分布,适宜菊花生长。

小相菊花水文条件

小相菊花种植区年均降水量590厘米,年降水量的大小与菊花年生长的动态变化相一致,对菊花的生长发育有利。

小相菊花气候特征

盛开的小相菊花盛开的小相菊花

小相菊花种植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水集中,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生态环境独特。

日照:年日照时数为2342小时,是河南省日照时数较多的地区。日照率全年平均53%,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7.47千卡/平方厘米,其中光合有效辐射总量为57.55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量最大的时期,正是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多的时期,有利于菊花光合产物的累积。
温度:年平均气温14.6℃,7月最高为27.3℃,1月最低为0.4℃,≥10℃的有效积温为4730.3℃,历年平均无霜期234天,对菊花的生长发育有利。
湿度: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63%。3~4月菊花刚开始发芽生长,相对湿度为58~59%;7~8月菊花旺盛生长期相对湿度为75~78%;10月份以后菊花缓慢生长,相对湿度为67%以下。相对湿度的变化态势与菊花生长发育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菊花生长。
降水:年降水量583毫米,菊花生长期间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
以上气候条件既有利于菊花的生长,又减少了菊花的灌溉次数,降低了生产成本。

小相菊花历史渊源

西晋文学家及植物学家嵇含生于今巩义鲁庄镇(古桑林、毫丘),他一生培植各种名贵药材百余种,野生植物千余种,在发现小相菊花后,对这种甜菊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发现只有在特定地质、水分和区域,才能生长出具备神奇功效和性味的小相原生态野菊花,并将小相菊花列入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南方草木状》中,特注“食茶两用也”。
2010年,巩义市稽含园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该社在巩义市农委的指导下实施标准化生产,种植、采摘、筛选、制作、包装等过程严格按照工艺技术进行。
2012年,小相菊花制茶工艺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相菊花小相菊花

小相菊花生产情况

2000年,巩义市稽含园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种植500多亩小相菊花。
2012年,小相菊花保护区域面积约3000余亩,年产量600吨。
2019年,小相村共种植280亩菊花。

小相菊花产品荣誉

2012年12月7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小相菊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4年、2015年,小相菊花茶连续两届获得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茶业、茶乡旅游博览会“中国名优茶”金奖。
2019年,“小相菊花”入选2019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晾晒小相菊花晾晒小相菊花

小相菊花地理标志

小相菊花地域保护范围

小相菊花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巩义市南村寨、四合、小相、东庄、赵城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2°84′72″~112°90′67″,北纬34°55′64″~34°61′12″。

小相菊花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与特定要求
小相菊花生产基地小相菊花生产基地

小相菊花生长在空气、土壤、水质无污染,光照充足,土层深厚,水质优良,道路畅通的自然环境中。地下根茎耐旱,最忌积涝,喜地势高、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在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壤中皆能生长,而以pH6.2~6.7最好。

小相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下进行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适于花芽发育。其大气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82)中规定的一级标准,土壤、水质达到《中国土壤背景值》、《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中规定的一级标准。符合《无公害食品 饮用菊花产地环境条件》(NY 5120-2002)的生产栽培环境条件。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小相菊花叶浓绿,茎通直,高80厘米以上,基部半木质化。单叶互生,卵圆至长圆形,边缘有缺刻及锯齿。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一朵或数朵簇生。
(3)生产过程管理
①栽植
晾晒小相菊花晾晒小相菊花

多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根茎粗厚,分枝,有长或短的地下匍匐枝。茎直立或基部铺展。基生叶脱落;茎生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7厘米,宽1~2.5厘米,羽状分裂或分裂不明显;顶裂片大,侧裂片常2对,卵形或长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上部叶渐小;全部叶上面有腺体及疏柔毛,下面灰绿色,毛较多,基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托叶具锯齿。头状花序直径0.5~5毫米,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序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总苞直径0.5~5毫米;总苞片边缘宽膜质;香状花黄色,雌性;盘花两性,筒状。 瘦果全部同形,有5条极细的纵肋,无冠状冠毛。花期9~10月。 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海滨盐渍地及田边、路旁。该种为多型性的种,在形态特征上有极大的多样性。

栽植时间:4月下旬~5月上旬。
生产栽培环境条件:《无公害食品 饮用菊花产地环境条件》(NY 5120-2002)。
栽植方法:栽植密度依立地类型、水肥条件。按行株距均为50厘米分株挖穴栽种,穴深13~16厘米,穴直径大小视种根大小而定,每穴1~2株,栽后浇水。栽的时间要掌握好,过早,根嫩易断,气温低,生长慢;过晚则温度高,成活率低,分枝少,产量低。
②土肥水管理
土壤管理
菊花缓苗期结束后,土壤管理即以中耕除草为主。中耕松土可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促进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注意中耕深度,在不伤害根系的前提下可适当深耕,待根系发达后宜浅锄,以免伤根。
中耕除草:园地除草宜做到“三除”,即“除早、除小、除尽”,以此降低杂草对养分、水分等的消耗。
施肥
追肥常用种类有腐熟的莱饼、豆饼或饼肥水,各类化肥如尿素、硫酸铵及复合化肥等。
施肥量:禽粪用量为总基质的10%左右,猪粪干可占到20%,骨粉可占总量的0.5%,硝酸钾0.5千克/平方米,硝酸铵0.5千克/平方米。基肥应与基质均匀混合并堆制1~2个月,使之充分融合。
施肥时期:优质农家肥与磷、钾肥混合后,在采果后秋施(10月份),挖深、宽40~50厘米的环形沟(或对向沟、放射沟)施入;在开花前的4月中旬、果实速生期(来年头茬花芽分化前期)的6月下旬,用尿素和三元素复合肥追肥各一次;7月中旬以前可用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进行叶面施肥;各种肥料在采果前(9月中旬)2个月停止使用。
水分管理:6~8月份平均每天浇一次,9~10月份平均每两天浇一次。具体应视天气情况灵活调整。
空气相对湿度:苗期80~90%;营养生长期60~70%;花期50~60%。
③打顶
打顶可抑制徒长,使主茎粗壮,减少倒伏,并使菊花分枝多,增加花蕾,提高产量,打顶的时间可根据种植的早晚和枝条的长度而灵活掌握,一般菊花一生打顶3次,第一次在“芒种”前后,植株高20厘米以上时,选晴天摘除主干顶芽,使其高矮一致,促侧枝生长,个别不足20厘米的可等它长高后再打顶;第二次在“小暑”前后摘除第一次打顶后长出的长20厘米以上的侧枝顶芽,促更多分枝生长;第三次在“秋分”前进行,促其多结花。
④病虫防治
防治原则
小相菊花小相菊花

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科学运用化学防治技术。

病虫草害
菊花黑斑病
菊花黑斑病又称褐斑病,菊花栽培区都有发生,病叶枯焦,影响植株生长和开花。除危害菊花外,还危害菊花、甘菊、除虫菊、雏菊等菊科植物。
症状。病害先从接近地面的叶片开始,然后向上发展。病叶初期产生黑色小斑,然后扩大成圆形的斑块或其他形状的病斑,后期中央灰黑色,上面散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斑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叶中越冬,次年4~5月发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接触菊叶片后萌发侵入。一年中从春季到秋季都可发病,秋季遇雨病情更重。受害的程度与植株过密,长时期连栽,地表湿度大,栽培品种易感病等有密切关系。
防治措施。①实行轮作。长期栽种的应避免病菌的积累。②清除病叶、植株残体,减少侵染源。③药剂防治。用1%波尔多液喷洒植株。8~9月份发病高峰期可喷施35%代森锌600~800倍液,或50%灭菌丹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400~8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用药3~4次,对控制病情蔓延有明显的效果。
菊花花叶病
为菊花常见病害,菊花种植区均有发生,有些菊花的发病率高达20%,致使菊花的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症状。在栽培菊和野生菊植株上,通常表现为轻花叶或无症,在某些感病的菊花品种上可以形成较重的花叶症或坏死斑。此外,有些早期受侵染的植株,后期症状不明显或消失。此病由菊花B病毒(CVB)所致。
发病规律。一般通过汁液、桃蚜、马铃薯蚜传播,种子和土壤不带病毒。
防治措施。①通过茎尖培养无毒幼苗。②物理防治。发现病毒进行湿热处理脱毒。③药剂防治。用25~30毫升农用链霉素兑水1千克喷洒病株,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菊花黑锈病
症状。感病初期叶片出现苍白色的小斑点,逐渐膨大呈椭圆形突起,不久叶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黄色粉末,随风飞散,大面积传播。随后叶片上长出暗黑色椭圆形斑点,叶背表皮破裂后又长出黑色粉末,严重时自上而下全株染病,致叶片干枯。该病除危害叶片外,还可危害萼片及茎,但茎上的症状难以观察到。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天,温度适宜时则产生夏孢子,借风雨传播,经叶片气孔侵入寄主体内。潜育期10天左右。发生侵染的适宜温度为16℃~27℃,低于6℃或高于31℃均不能发生侵染。减少浇水次数和浇水量,对抑制夏孢子的萌发和侵染都有重要作用。
防治措施。①及时摘除病叶和清除重病病株,并集中销毁。②尽量将菊花栽植在深厚肥沃和排水通风良好的砂质壤土中,加强排水管理,促进菊花生长,提高抗病能力。③新栽菊花尽可能换新土,避免连作。不换土时,盆内入新土要进行消毒处理。④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可喷15%粉锈灵8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或20%萎锈灵乳油2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菊花叶枯线虫病
叶枯线虫病属世界性病害,主要危害菊花叶片,也能侵染花蕾和花,是菊花的重要病害之一。除危害菊花外,还危害翠菊、金光菊、大丽菊等花卉植物。
症状。菊花受侵染后很快叶色变淡,并有淡黄到黄褐色斑点,随着感染部位的扩大,叶片上呈现特有的三角形褐斑,或为叶脉所限制而形成其他形状的坏死斑块,最后叶片卷缩、凋萎,并沿茎秆下垂,植株受害严重时花不发育,即使开花也长得细小、畸形,植株叶形萎缩。花器受害后花变形,花芽、花蕾干枯或退化。
发病规律。菊花叶枯线虫具有寄生多种野生植物的能力,能长期生活在病株或病残体上,甚至在极小的残叶上,还可在土壤中存活6~7个月,线虫借助雨水和灌溉水及有病的叶、花、茎插条传播。通过气孔侵入后,整个发育周期在被害组织内完成。潜育期约为14天,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全年都可繁殖,在足够的湿度和22℃~25℃适宜范围期间,整个发育阶段都有很大的活动性。
防治措施。①清除病株、病残体,避免连作或使用带毒土壤繁殖幼苗。工具、花盘也要彻底消毒。②露地栽培时,要尽量避免植株喷水,以减少飞溅传播。③温室栽植时,用40%甲醛30倍液薰蒸温室,密闭24小时,通风后方可使用。④病区的菊苗高达10~15厘米时,可使用凡士林或其他药剂在颈上套环,2~3天取下,以防止线虫从土壤爬上叶片和生长点危害。可对枝条进行消毒处理,用50℃温水处理10分钟,或55℃温水处理5分钟,能有效减轻病毒传播。⑤病区的土壤要在种植前,选用氯化苦、福尔马林、二溴乙烷等进行土壤消毒。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要求
小相菊花小相菊花

收获时将花连所在的枝从分权处割下或剪下,扎成小把,以利阴干;或直接剪取花头。随即加工。11月上旬,视花绝大部分进入适宜采收期时,选晴天下午连花枝一起割下,分2~3次割完,挂搭好的架上阴干。全干后剪下干花。将收获的鲜菊花置蒸笼内(铺厚度约3厘米)蒸4~5分钟,取出放竹帘上曝晒,勿翻动。晒3天后可翻1次,晒6~7天后,堆起返润1~2天,再晒1~2天,花心完全变硬即为全干一般5千克鲜花能加工1千克干货。菊花亩产干品100~150千克。以花序完整、身干、颜色鲜艳、气味清香、无梗叶、碎瓣、无霉变者为佳。

(5)生产记录要求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设专人做好以下记录:生产地点、农产品名称,土壤耕作,施肥名称、方式、时间、施肥量,施用农药方式、名称、时间、施药用量,产品收获、仓储、销售等项目的日期、方式、数量等。
(6)包装、贮藏与运输要求
包装:包装主要采用袋式包装,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产品有明确标签,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商标、产品执行标准、生产者及详细地址、净含量及包装日期。要求字迹清晰、完整、准确。
贮藏:在避光、常温、干燥和有防潮设施的地方贮藏。贮藏设施应干燥、清洁、通风,无虫害和鼠害。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若进行仓库消毒、熏蒸处理所用药剂应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
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卫生、无异味、无污染,运输过程中应防止日晒、雨淋,通风散热工作,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 质量安全规定
小相菊花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 饮用菊花产地环境条件》(NY 5120-2002)标准,产品质量也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 饮用菊花》(NY5119-2002)标准,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小相菊花质量安全。

小相菊花专用标志使用

小相菊花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内的菊花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小相菊花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小相菊花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标志,在其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小相菊花”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