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石蛙

水月寺石蛙产业协会 【管理

原产地湖北

– 产地市县: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
– 产品大类:水产业类
– 产地小类:水产动物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2038
– 地标认证时间:2017
– 品质特点:蛙肉色白,细嫩柔滑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2017年第2486号公告
– 地标批准时间:2017年1月10日
生态环境

1. 气候情况:兴山县地处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石蛙栖居地在海拔600米以上,适宜水温为15~25℃。森林覆盖率80%以上,年平均气温15.3℃,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气温5.5℃。2. 水文情况: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相对湿度73%,无霜期292天,年均日照1881.1小时。兴山县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域境内共有大小溪河156条,河水年平均总量41.5立方米/秒,平均流速为1.93立方米/秒,历史最大流量高达3920立方米/秒,年均产水总量9.33亿立方米。3. 地形地貌:兴山的地貌区划属秦岭大巴山体系,山脉走向从东向西伸展,总地势为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东北部群山重叠,多山间台地,向南逐渐降低,西北部山高坡陡,沟深谷幽,水流湍急。县境内有大小山头3580座,最高点位于与巴东交界处的仙女山主峰,海拔2426米;最低点位于与秭归接壤处的游家河,海拔109.5米,垂直高差达2317.4米。兴山县西部、北部有华中第一峰神农架、仙女山、万朝山等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阻挡冷空气入侵,同时暖空气进入因为高山阻挡不能北进,形成了独特的兴山小气候,为兴山石蛙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4. 生态情况:兴山县为典型的山区县、农业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四面环山,山青水秀,受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保护,域内山中小溪沟众多,山泉水长年川流不息,水质犹如矿泉水般清澈,水资源丰富,引排水方便,年平均水温15.3℃,而石蛙栖居地主要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涧溪流之中,环境无任何工业、农业污染源,为兴山石蛙的优质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地域范围

兴山石蛙主栖居于兴山县水月寺、高桥、榛子、黄粮四个乡镇,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10°25′—111°06′,北纬31°04′—31°34′。涵盖范围东至水月寺镇的界岭,南至水月寺镇的高岚卧佛山,西至高桥乡的贺家坪,北至榛子乡的菱角山。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兴山石蛙(石蛙,学名棘胸蛙),成蛙体长10~13厘米,体重125~200克;头扁而宽,吻端炖圆,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显,眼睛突起;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暗灰色有疣状突起;四肢粗壮,肌肉发达;雄蛙胸部有棘状肉刺,腹部光滑呈淡黄色;雌蛙胸腹部光滑呈白色。蛙肉色白,细嫩柔滑有弹性,蛙汤甘香爽口,被誉为“百蛙之王”。2. 内在品质指标:兴山石蛙品质优,营养价值高。蛋白质≥14%,氨基酸≥11.8%,脂肪≤0.4%。3. 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产品执行GB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标准规定。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兴山石蛙主产于水月寺、榛子、高桥、黄粮四个区域,其区位独特,环境优美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区域内无污染,土壤、空气、水质等产地环境优良。区域内环境、水质、大气、生产条件等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92)的要求。非常适宜兴山石蛙的养殖生产。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兴山石蛙种源选用水月寺野生石蛙纯种子一代,在兴山产区优质流动山泉水中经过低温慢速生长而成的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珍稀水产品。兴山石蛙,学名棘胸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一般体长10-13厘米,体重125~200克,大的可以达到500克以上。石蛙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成暗灰色,背部有许多疣状物,头扁而宽,吻端虽园吻棱不显,突出于下颌,鼻孔位于吻与眼之间,两鼻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眼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内耳突发达,无外耳突。同龄石蛙雄性大于雌雄,性成熟后的雄蛙前肢极为短粗,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腹部呈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而光滑呈白色。成蛙每年3-4月开始成熟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开始下退。3. 生产过程管理:3.1. 水域选择:选择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的地方,水质达到国家二级类以上水标准。3.2. 蛙池的建设与设置: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种蛙池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孵化池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值6~8,并含充足的氧气既可。蝌蚪池面积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值6~7,水陆比2:1。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PH值6~7.5。3.3. 养殖方式:在蛙池上方栽植丝瓜、佛手瓜、葡萄等藤木植物,给池内的石蛙营造出一种天然的遮阴环境,增加池内水生生物的多样性;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方,入池的水量与池底的排水量相近,池水保持流水状态,池内装置灭虫(蛾)等,引诱昆虫作为蛙的辅助饵料。石蛙的主食为黄粉虫、优质蚯蚓。优质的饵料、清新的水域、优良的环境、独特的兴山小气候使兴山石蛙比别地的石蛙肉质更细腻、味道更鲜美。3.4. 蛙病防治:采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蛙病防治原则,用大蒜梗子和高锰酸钾防病,用食用盐和红藤防蚂蟥,确保蛙肉品质极佳以及食品的质量安全。3.5. 产品捕捉及产后处理:兴山石蛙,从喂养饵料(黄粉虫、优质蚯蚓)-驯养种蛙-繁殖蛙苗-生态养殖,养殖周期为2~3年,体重达到125-200克既可捕捉。3.6. 生产记录要求:协会按《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填写生产记录,建立蛙池养殖生产记录档案,全面记载兴山石蛙的生产过程,确保兴山石蛙质量体系具有全过程的可追溯性。

包装规范

兴山县地域范围内的石蛙生产经营,在产品和包装袋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兴山石蛙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水月寺石蛙产业协会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产品百科
兴山石蛙,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兴山县地处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石蛙栖居地在海拔600米以上,适宜水温为15-25℃。森林覆盖率80%以上,年平均气温15.3℃,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气温5.5℃,适宜养殖石蛙。兴山石蛙(石蛙,学名棘胸蛙),成蛙体长10-13厘米,体重125-200克;头扁而宽,吻端炖圆,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显,眼睛突起;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暗灰色有疣状突起;四肢粗壮,肌肉发达;雄蛙胸部有棘状肉刺,腹部光滑呈淡黄色;雌蛙胸腹部光滑呈白色。蛙肉色白,细嫩柔滑有弹性,蛙汤甘香爽口,被誉为“百蛙之王”。
2017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兴山石蛙”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兴山石蛙
产地名称
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
品质特点
蛙肉色白,细嫩柔滑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2017年第2486号公告
批准时间
2017年1月10日

兴山石蛙产品特点

兴山石蛙品质特性

兴山石蛙(石蛙,学名棘胸蛙),成蛙体长10-13厘米,体重125-200克;头扁而宽,吻端炖圆,突出于下颌,吻棱不显,眼睛突起;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暗灰色有疣状突起;四肢粗壮,肌肉发达;雄蛙胸部有棘状肉刺,腹部光滑呈淡黄色;雌蛙胸腹部光滑呈白色。蛙肉色白,细嫩柔滑有弹性,蛙汤甘香爽口,被誉为“百蛙之王”。兴山石蛙品质优,营养价值高。蛋白质≥14%,氨基酸≥11.8%,脂肪≤0.4%。

兴山石蛙兴山石蛙

兴山石蛙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中提出石蛙“治小儿痨瘦、疳疾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载“石蛙有滋阴强壮,清凉解毒,补阴亏,驱痨瘦,化疮毒和兼补病后虚弱诸功效,其蝌蚪能乌发,卵子有明目之功效”。

兴山石蛙兴山石蛙

兴山石蛙产地环境

兴山石蛙气候情况

兴山县地处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石蛙栖居地在海拔600米以上,适宜水温为15-25℃。森林覆盖率80%以上,年平均气温15.3℃,最冷的元月份平均气温5.5℃。

兴山石蛙水文情况

兴山县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3%,无霜期292天,年均日照1881.1小时。兴山县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域境内共有大小溪河156条,河水年平均总量41.5立方米/秒,平均流速为1.93立方米/秒,历史最大流量高达3920立方米/秒,年均产水总量9.33亿立方米。

兴山石蛙地形地貌

兴山县的地貌区划属秦岭大巴山体系,山脉走向从东向西伸展,总地势为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东北部群山重叠,多山间台地,向南逐渐降低,西北部山高坡陡,沟深谷幽,水流湍急。县境内有大小山头3580座,最高点位于与巴东交界处的仙女山主峰,海拔2426米;最低点位于与秭归接壤处的游家河,海拔109.5米,垂直高差达2317.4米。兴山县西部、北部有华中第一峰神农架、仙女山、万朝山等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阻挡冷空气入侵,同时暖空气进入因为高山阻挡不能北进,形成了独特的兴山小气候,适宜养殖石蛙。
兴山县环境兴山县环境

兴山石蛙历史渊源

石蛙有1700年的养殖史,最早见诸《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析秭归北部置兴山县,上贡纻、葛、茶、蜜、石蛙。
20世纪70年代中叶,兴山人将兴山的棘胸蛙,命名为“兴山石蛙”。
2012年5月中旬,兴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与县扶贫办和水月寺镇扶贫办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椴树垭兴山石蛙生态养殖项目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撰写了《兴山石蛙仿生态养殖大有可为》的调查报告。
2016年,宜昌市水产局推荐兴山石蛙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宜昌市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兴山石蛙兴山石蛙

兴山石蛙生产情况

截至2017年底,兴山县有石蛙养殖户300余个,年产量1000万尾。

兴山石蛙兴山石蛙

兴山石蛙产品荣誉

1985年,宜昌水产部门39号文《关于印发1985年全区地方特种优质水产品鉴评结果的通知》称:兴山石蛙”经三年连续鉴评具有地方特色,列为宜昌地区优质水产品之一。
2017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兴山石蛙”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兴山石蛙兴山石蛙

兴山石蛙地理标志

兴山石蛙地域保护范围

兴山石蛙主栖居于兴山县水月寺、高桥、榛子黄粮四个乡镇,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10°25′-111°06′,北纬31°04′-31°34′。涵盖范围东至水月寺镇的界岭,南至水月寺镇的高岚卧佛山,西至高桥乡的贺家坪,北至榛子乡的菱角山。

兴山石蛙质量技术要求

  • 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产品执行GB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标准规定。
  • 特定生产方式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兴山石蛙主产于水月寺、榛子、高桥、黄粮四个区域,其区位独特,环境优美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区域内无污染,土壤、空气、水质等产地环境优良。区域内环境、水质、大气、生产条件等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92)的要求。适宜兴山石蛙的养殖生产。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兴山石蛙种源选用水月寺野生石蛙纯种子一代,在兴山产区优质流动山泉水中经过低温慢速生长而成的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珍稀水产品。兴山石蛙,学名棘胸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一般体长10-13厘米,体重125-200克,大的可以达到500克以上。石蛙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成暗灰色,背部有许多疣状物,头扁而宽,吻端虽园吻棱不显,突出于下颌,鼻孔位于吻与眼之间,两鼻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眼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内耳突发达,无外耳突。同龄石蛙雄性大于雌雄,性成熟后的雄蛙前肢极为短粗,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腹部呈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而光滑呈白色。成蛙每年3-4月开始成熟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开始下退。
生产过程管理:
水域选择:选择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的地方,水质达到国家二级类以上水标准。
蛙池的建设与设置: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种蛙池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孵化池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值6-8,并含充足的氧气既可。蝌蚪池面积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值6-7,水陆比2:1。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pH值6-7.5。
养殖方式:在蛙池上方栽植丝瓜、佛手瓜、葡萄等藤木植物,给池内的石蛙营造出一种天然的遮阴环境,增加池内水生生物的多样性;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方,入池的水量与池底的排水量相近,池水保持流水状态,池内装置灭虫(蛾)等,引诱昆虫作为蛙的辅助饵料。石蛙的主食为黄粉虫、优质蚯蚓。优质的饵料、清新的水域、优良的环境、独特的兴山小气候使兴山石蛙比别地的石蛙肉质更细腻、味道更鲜美。
蛙病防治:采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蛙病防治原则,用大蒜梗子和高锰酸钾防病,用食用盐和红藤防蚂蟥,确保蛙肉品质极佳以及食品的质量安全。
产品捕捉及产后处理:兴山石蛙,从喂养饵料(黄粉虫、优质蚯蚓)-驯养种蛙-繁殖蛙苗-生态养殖,养殖周期为2-3年,体重达到125-200克既可捕捉。
生产记录要求:协会按《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填写生产记录,建立蛙池养殖生产记录档案,全面记载兴山石蛙的生产过程,确保兴山石蛙质量体系具有全过程的可追溯性。
  • 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兴山县地域范围内的石蛙生产经营,在产品和包装袋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兴山石蛙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水月寺石蛙产业协会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