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绿茶

竹山县茶叶协会 【管理

原产地湖北

– 产地市县: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茶叶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316
– 地标认证时间:2010
– 品质特点:锋苗挺秀,色泽翠绿,鲜醇爽口
– 地理标志分类: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公告第1395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0年05月25日
产品介绍

圣水绿茶产于“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湖北省竹山县,覆盖全县15个产茶乡镇,20余万亩茶叶基地。产品精选上等茶芽,采用传统工艺,精心加工而成,产品独具天然花香、滋味鲜醇、汤色绿且明亮、入口清甜,饮罢回甘生津,齿颊余香,喉部湿润甘甜,神清气爽,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当地种茶品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茶叶五千年》一书,第三页原文中就对该县的茶叶起源做了相关记载,有关资料表明,在唐朝武周年间,竹山的茶叶就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武则天品钦该县现在的得胜镇圣水村的茶叶后,倍加赞赏,遂赐名“圣水贡茶”,并令建御茶苑和圣水寺,以传承圣水茶艺。千百年来,圣水茶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产品以“绿色、有机、健康、安全”为主题,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QS食品质量安全和OTRDC有机茶三大权威认证。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竹山县土壤种类较多,有黄棕壤、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28个土属,65个土种。土层厚度在80CM以上,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全面,富含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土壤多为微酸性,pH值一般在4.5-6.5之间,竹山县地貌由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地势组成,整个地势是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环绕,由两侧分向中部倾斜,略成盆地形势。
2. 水文情况:竹山县有堵河、县河两大水系。全县降水量较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088.3毫米。来水面大,陕西省镇平县和我省竹溪县的全部及房县、神龙架林区的一部分河流,均汇于我县堵河;同时我县绝大部分地区为山峦重叠、谷峡沟深的山道,河道比降大,落差大,所以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16.5万kw,可开发量为96.5kw。竹山县是南水北调水源区,境内没有大型工厂,无“三废”排放和大气污染,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竹山县境内地表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水质标准;水质感观良好,无色、无臭、无味、透明,pH值在5.5-7.5之间,砷≤0.05. 镉≤0.005. 铅≤0.05,有关指标符合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质准则。
3. 气候情况:竹山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北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气候的主要特点是:雨热同季少严寒,旱雹阴雨灾频繁;水热垂直差异大,中暖北次冷湿南。全县平均年降水量927.1毫米,降水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年平均雨日110天,雨日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年平均温度15.6°C,年积温4651°C,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37.2小时,无霜期为246.2天。四季分明,雨热同步,早春回温快,夏季温度大,秋季延秋长,冬季无明显极限低温,境内自然环境因群山叠起形成切割深度,昼夜温差大,小气候立体分布明显。
4. 人文历史情况:竹山县古称上庸,是“二七”工人大律师施洋和首义元勋张振武的故乡,也是传说中人文始祖—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同时竹山县种茶品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有关资料表明,在唐朝武周年间,竹山的茶叶就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早在《中国茶叶五千年》一书中就有记载,相传卢陵王李显谪贬房陵后思母心 切,在回长安途中路过竹山现在的得胜圣水村时,品尝了当地的茶叶,见其品质殊异,乃茶中极品,遂带少许献于母后武则天。武后品钦此茶,倍加赞赏,遂赐名“圣水贡茶”,并令建御茶苑和圣水寺,以传承圣水茶艺。千百年来,圣水茶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从而使“圣水绿茶”成为竹山县 “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栽培利用的历史渊源可究。竹山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生产,一直把圣水绿茶作为竹山县的主导产业,先后出台了《竹山县圣水绿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政策,使圣水绿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栽培模式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圣水绿茶生产已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圣水绿茶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05年,竹山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近年又被列国家茶叶建设示范县和省茶叶板块建设重点县。2006年竹山圣水绿茶分别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200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把圣水绿茶综合生产标准化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地域范围

圣水绿茶产于湖北省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文峰乡、双台乡、楼台乡、深河乡、田家坝镇、官渡镇、柳林乡等十七个乡镇。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武当山南麓,东邻房县,西接竹溪,南靠重庆巫溪,北与陕西白河县接壤。全县海拔最高为2740.2米,最低22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3′-110°26′,北纬31°30′-32°37′之间。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观特征:圣水绿茶历史悠久,素有“贡茶”之誉;产地生态独特,环境优越。产品外形圆直,锋苗挺秀,色泽翠绿,白毫满披;花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匀齐;有机内质,品质上乘。
2. 内在品质指标:圣水绿茶游离氨基酸≥2.0%,水分含量≤6.5%,总灰分≤6.0%,碎末茶≤6.0%,粗纤维≤13.5%,水浸出物≥36.0%。
3. 安全要求:卫生指标执行GB2762. GB2763《新茶叶卫生标准》。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圣水绿茶基地位于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文峰乡、双台乡、楼台乡、深河乡、田家坝镇、官渡镇、柳林乡等十七个乡镇。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条件的圣水绿茶,符合DB42/T292-2004《圣水绿茶栽培管理技术规范》中圣水绿茶苗木出圃规格要求。
3. 生产过程管理:圣水绿茶生产过程必须执行DB42/T292-2004《有机食品圣水毛尖》。为了保证圣水绿茶的品质特色,尤其要注意以下环节:①茶园肥培管理:茶园推广使用有机肥,少施用化肥;有机肥主要以经过腐熟的土杂肥、饼肥、厩肥等为主,施肥结合中耕松土和深耕时进行;同时茶园推广套种绿肥。②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坚持对茶园中的昆虫实行一定程度的“自生自灭”生长。尽可能减少农药等化学用品的残留。通过这一做法,起到保护天敌,使其自然繁殖,达到动态可控制平衡状态。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采取①做好茶园修剪、除草及中耕。拣除病叶虫枝,切断病虫害蔓延的途径,破坏害虫栖息场所,抑制其繁衍。浅锄防杂草生长,保持茶园清洁。②重视茶叶采摘,要勤采勤摘。多次分批及时采摘,减少主要害虫小绿叶蝉取食繁殖场所。③养殖禽类如鸡、鸭等,虫害严重时放入茶园,捕食害虫。④采用灯光、性激素诱杀害虫。⑤采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还可采用自制植物源农药防治等。但施药后要待安全间隔期过后方可采摘。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好使用量、浓度、次数及安全间隔期。要避开生产季节和不能影响到茶园中害虫天敌平衡。严禁使用39种剧毒、高毒、高残留的茶叶禁止使用的农药和绿色食品生产禁止使用的农药。
4.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当茶树萌动后,伸展出5%的标准单芽时即可开园采摘。茶叶采摘根据其鲜嫩度、均匀度等因素分别采摘,采摘时严禁随带鳞片、茶果等来杂物,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级生产。生产车间和加工器械应干净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加工制作茶叶人员身体健康,加工人员要经过生产技术培训。圣水绿茶加工工艺流程为摊青、杀青、揉捻、二青、整形、提毫、复烘、足干(提香)、割末打标、精选等十道工序。其加工过程必须执行DB42/T292-2004《圣水毛尖加工技术规范》。
5. 生产记录要求:圣水绿茶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必须准确、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包装规范

1. 分级:圣水绿茶按照竹山县地方标准DB42/T292-2004《圣水毛尖》规定感观等级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共5个等级。
2. 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农产品地理标志(圣水绿茶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标注形式)。
3. 运输与贮藏:装运茶叶的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曝晒、防潮、防雨,装卸时轻放,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茶叶应贮存在清洁、防潮、防高温、无异味的专用仓库内,应保持干燥、避光,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存。进入高温天气季节,产品应进冷藏保鲜库,冷藏温度应控制在50C以下,相对湿度在50%以下。

产品百科
圣水绿茶,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竹山县种茶历史悠久,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到唐代极盛时期以后,圣水绿茶成为贡品,圣水毛尖多次被评定为“湖北名牌产品”,在第二、三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连续两次夺得金奖。圣水绿茶外形圆直,色泽翠绿,白毫满披;花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
2010年0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圣水绿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圣水绿茶
产地名称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
品质特点
锋苗挺秀,色泽翠绿,鲜醇爽口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公告第1395号
批准时间
2010年05月25日

圣水绿茶产品特点

圣水绿茶产于“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湖北省竹山县,覆盖全县15个产茶乡镇,20余万亩茶叶基地。产品精选上等茶芽,采用传统工艺加工而成,产品独具天然花香、滋味鲜醇、汤色绿且明亮、入口清甜,饮罢回甘生津,齿颊余香,喉部湿润甘甜,神清气爽,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千百年来,圣水茶文化代代相传,产品以“绿色、有机、健康、安全”为主题,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QS食品质量安全和OTRDC有机茶三大权威认证。
1、外在感观特征:圣水绿茶历史悠久,素有“贡茶”之誉;产地生态独特,环境优越。产品外形圆直,锋苗挺秀,色泽翠绿,白毫满披;花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匀齐;有机内质,品质上乘。
2、内在品质指标:圣水绿茶游离氨基酸≥2.0%,水分含量≤6.5%,总灰分≤6.0%,碎末茶≤6.0%,粗纤维≤13.5%,水浸出物≥36.0%。

圣水绿茶圣水绿茶

圣水绿茶产地环境

圣水绿茶地理位置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武当山南麓,东邻房县,西接竹溪,南靠重庆巫溪,北与陕西白河县接壤。全县海拔最高为2740.2米,最低22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3′—110°26′,北纬31°30′—32°37′之间。

圣水绿茶土壤地貌

竹山县土壤种类较多,有黄棕壤、石灰岩土、潮土、紫色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4个亚类,28个土属,65个土种。土层厚度在8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全面,富含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土壤多为微酸性,pH值一般在4.5-6.5之间,竹山县地貌由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地势组成,整个地势是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四周高山环绕,由两侧分向中部倾斜,略成盆地形势。

圣水绿茶水文情况

竹山县有堵河、县河两大水系。全县降水量较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088.3毫米。来水面大,陕西省镇平县和湖北省竹溪县的全部及房县、神龙架林区的一部分河流,均汇于竹山县堵河;同时绝大部分地区为山峦重叠、谷峡沟深的山道,河道比降大,落差大,所以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竹山县是南水北调水源区,境内没有大型工厂,无“三废”排放和大气污染,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竹山县境内地表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水质标准;水质感观良好,无色、无臭、无味、透明,pH值在5.5—7.5之间,砷≤0.05、镉≤0.005、铅≤0.05,有关指标符合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质准则。

圣水绿茶气候情况

竹山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北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气候的主要特点是:雨热同季少严寒,旱雹阴雨灾频繁;水热垂直差异大,中暖北次冷湿南。全县平均年降水量927.1毫米,降水集中在4—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年平均雨日110天,雨日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年平均温度15.6°C,年积温4651°C,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37.2小时,无霜期为246.2天。四季分明,雨热同步,早春回温快,夏季温度大,秋季延秋长,冬季无明显极限低温,境内自然环境因群山叠起形成切割深度,昼夜温差大,小气候立体分布明显。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丰沛的水资源,广阔的山地面积,为圣水绿茶的生产提供了优良环境。

圣水绿茶圣水绿茶

圣水绿茶历史渊源

竹山县种茶品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有关资料表明,在唐朝武周年间,竹山的茶叶就已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早在《中国茶叶五千年》一书中就有记载,相传卢陵王李显谪贬房陵后思母心切,在回长安途中路过竹山得胜圣水村时,品尝了当地的茶叶,见其品质殊异,乃茶中极品,遂带少许献于母后武则天。武后品钦此茶,倍加赞赏,遂赐名“圣水贡茶”,并令建御茶苑和圣水寺,以传承圣水茶艺。
千百年来,圣水茶文化代代相传,使“圣水绿茶”成为竹山县“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栽培利用的历史渊源可究。竹山县一直把圣水绿茶作为竹山县的主导产业,先后出台了《竹山县圣水绿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政策,使圣水绿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栽培模式不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不断拓宽。

圣水绿茶生产情况

2014年,竹山县茶园总面积已达20多万亩,年产干茶近6000吨,茶叶基地遍布全县15个乡镇、120多个村,茶农近3万户、12万人。

圣水绿茶产品荣誉

2005年,竹山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
2006年,圣水绿茶分别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同年,获评为湖北十大名茶。
200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把圣水绿茶综合生产标准化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10年0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圣水绿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圣水绿茶圣水绿茶

圣水绿茶地理标志

圣水绿茶地域保护范围

竹山县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文峰乡、双台乡、楼台乡、深河乡、田家坝镇、官渡镇、柳林乡等十七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9°33′—110°26′,北纬31°30′—32°37′。

圣水绿茶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圣水绿茶基地位于城关镇、潘口乡、溢水镇、麻家渡镇、宝丰镇、擂鼓镇、秦古镇、竹坪乡、得胜镇、大庙乡、文峰乡、双台乡、楼台乡、深河乡、田家坝镇、官渡镇、柳林乡等十七个乡镇。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条件的圣水绿茶,符合DB42/T292—2004《圣水绿茶栽培管理技术规范》中圣水绿茶苗木出圃规格要求。
3、生产过程管理:圣水绿茶生产过程必须执行DB42/T292—2004《有机食品圣水毛尖》。为了保证圣水绿茶的品质特色,尤其要注意以下环节:
(1)茶园肥培管理:茶园推广使用有机肥,少施用化肥;有机肥主要以经过腐熟的土杂肥、饼肥、厩肥等为主,施肥结合中耕松土和深耕时进行;同时茶园推广套种绿肥。
(2)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坚持对茶园中的昆虫实行一定程度的“自生自灭”生长。尽可能减少农药等化学用品的残留。通过这一做法,起到保护天敌,使其自然繁殖,达到动态可控制平衡状态。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采取:
①做好茶园修剪、除草及中耕。拣除病叶虫枝,切断病虫害蔓延的途径,破坏害虫栖息场所,抑制其繁衍。浅锄防杂草生长,保持茶园清洁。圣水绿茶
圣水绿茶(4张)

②重视茶叶采摘,要勤采勤摘。多次分批及时采摘,减少主要害虫小绿叶蝉取食繁殖场所。
③养殖禽类如鸡、鸭等,虫害严重时放入茶园,捕食害虫。
④采用灯光、性激素诱杀害虫。
⑤采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还可采用自制植物源农药防治等。但施药后要待安全间隔期过后方可采摘。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控制好使用量、浓度、次数及安全间隔期。要避开生产季节和不能影响到茶园中害虫天敌平衡。严禁使用39种剧毒、高毒、高残留的茶叶禁止使用的农药和绿色食品生产禁止使用的农药。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的规定:当茶树萌动后,伸展出5%的标准单芽时即可开园采摘。茶叶采摘根据其鲜嫩度、均匀度等因素分别采摘,采摘时严禁随带鳞片、茶果等来杂物,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级生产。生产车间和加工器械应干净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加工制作茶叶人员身体健康,加工人员要经过生产技术培训。圣水绿茶加工工艺流程为摊青、杀青、揉捻、二青、整形、提毫、复烘、足干(提香)、割末打标、精选等十道工序。其加工过程必须执行DB42/T292—2004《圣水毛尖加工技术规范》。
5、生产记录要求:圣水绿茶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必须准确、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