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大黄蚬

东港市黄海水产品行业协会 【管理

原产地辽宁

– 产地市县: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
– 产品大类:水产业类
– 产地小类:水产动物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602
– 地标认证时间:2011
– 品质特点:壳薄肉厚、肉质细嫩、肉体肥大
– 地理标志分类: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645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1年09月13日
产品介绍

东港大黄蚬是我国仅存的优质中国蛤蜊物种,集中生活在鸭绿江口渔场。鸭绿江口渔场海域所独有的海洋水文、海水化学、海洋生物等海况条件和独特的海域环境,造就了东港大黄蚬特有的品质特色。东港大黄蚬体型肥大,体态圆满呈较圆的三角形,浅水区体色黄褐色,深水区呈黑褐色,壳表平滑,具生长纹,越近腹缘越明显,前后缘亦明显,后缘长于前缘。壳顶为紫色,突出背缘,偏向前缘。东港大黄蚬内在品质为壳薄肉厚,肉质细嫩、肉体肥大、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口味极佳。东港大黄蚬的营养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质11.47克、 钙344毫克、铁249毫克、磷41毫克、硒0.52毫克、核黄素0.08毫克。

生态环境

1. 渔场自然环境
①气候
东港市近海的鸭绿江口渔场和圆山渔场属南温带湿润地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因而,具有它的独特性。一是气候条件优越,因常年受季风影响,形成雨热同季,水热共济,光温水资源丰富的气候特点。二是季风性气候特点显著,一年之中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明显并伴随风向的变换产生显著的的季节性气候差异。三是气候要素变化急剧,
由于临近陆地,海陆两种截然不同的下垫面共同影响着海洋气候,其气候特征必然出现气象要素的急剧变化。四是灾害性天气频繁,海区处于中纬度地区,这里是南北气流交绥的地带,各种天气系统活动频繁,一年四季均可出现灾害性天气。
气温 。渔场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从北向南温度逐渐增高临近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9.1℃,而处于最南端的渔场年平均温度为10.8℃,偏高1.7℃。月平均气温为1月-6.6℃、2月-4.9℃、3月1.3℃、4月8.1℃、5月13.8℃、6月18.3℃、7月22.2℃、8月23.7℃、9月19.5℃、10月12.7℃、11月4.1℃、12月-3.5℃,全年平均9.1℃。
降水。渔场降水由于受海陆热力属性不同及动力因素差异综合影响的结果,表现在降水等值线上基本与海岸线平行,并与沿岸向海上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642.7mm。
风。渔场的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明显,所以季风强烈,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过渡季节,风向多变。月平均风速为1月7.0 m/s、4月5.8 m/s、7月4.5 m/s、10月6.1 m/s,全年平均5.8m/s。
②海洋水文
水温。水温是表征海水获取热量大小的一个特有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海洋水文要素之一,主要监测指标为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一是平面分布5月水温为表层均值9.1℃,范围7.8-11.5℃,十五米均值8.2℃,范围7.4-9.1℃,底层均值8.3℃,范围7.2-11.2℃;8月水温为表层均值25.4℃,范围23.4-28.7℃,十五米均值23.6℃,范围20.8-24.8℃,底层均值23.6℃,范围20.4-25.7℃。二是垂直分布,有温度跃层现象,其深度一般在五米至底层之间,跃层强度东部为0.49℃/m、西部为0.25℃/m、南部为0.20℃/m。
盐度。海水盐度是海洋水文诸要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不仅集中代表了海水的化学性质,且与绝大部分海洋水文现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渔场盐度的平面分布南部的盐度最高,北部的最低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部高于东部高于西部高于北部。这种特征充分反映了淡水径流的显著影响。平均盐度东部为24.56‰、西部为24.41‰、南部为26.98‰、北部为23.34‰。渔场的盐度垂直变化为底层平均盐度差异很小北部为表层21.48‰,底层21.46‰、东部表层22.95‰,底层23.97‰、南部表层24.01‰,底层24.64‰、西部表层21.49‰,底层22.86‰。
潮汐。渔场的潮汐系统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在复杂的海岸和海底形态影响下形成的,潮汐性质属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为4.08 m,最大潮差为6.38 m。平均海平面为0.36 m(资料年限1983年7-9月)。潮位特征值平均高潮位2.34 m,最高潮位3.79 m,平均低潮位-1.75 m,最低潮位-2.68m。
海流。海流由潮流和余流两部分组成。渔场西部海区的潮流流速较强,东南部流速偏弱。平均潮流流速北部表层流速42 cm/s,底层40 cm/s、东部表层流速34 cm/s,底层28 cm/s、南部表层流速43 cm/s,底层33 cm/s、西部表层流速49 cm/s,底层43 cm/s。西部海区不仅潮流速度大,余流速度也偏大,表层和底层最大余流速度分别是23.8 cm/s和24.8 cm/s,大潮期余流平均流速为北部表层21.8 cm/s,流向262°,底层18.1 cm/s,流向245°、东2.6 cm/s,流向181°、西部表层23.8cm/s,流向225°,底层24.8 cm/s,流向198°。
海浪。海浪通常包括海浪和涌浪。渔场的平均和最大浪高是4月平均0.5m,最大2.9 m、5月平均0.5 m,最大3.0 m、6月平均0.5 m,最大3.2 m、7月平均0.6 m,最大3.5 m、8月平均0.5 m,最大3.0 m、9月平均0.5 m,最大2.7 m、10月平均0.5 m,最大3.0 m、11月平均0.5 m,最大2.4 m。
海冰。海冰是我国北方特有的自然现象。渔场的初冰日最早11月9日,最晚12月18日,平均11月23日、终冰日最早3月8日,最晚4月4日,平均3月23日、冰期最少99天,最多147天,平均120天。
③海水化学
PH。渔场的海水PH值表层8.14,变化范围7.85—8.36. 中层8.15,变化范围8.06—8.25. 底层8.15,变化范围8.01—8.23。大洋河口为8.10,PH值由大鹿岛向东南呈舌状迅速增加,介于8.20—8.36之间。
水温。渔场平均水温为表层23.66℃,变化范围为22.4—25.12℃、中层21.98℃,变化范围为21.5—22.3℃、底层21.40℃,变化范围为20.8—24.1℃。
溶解氧。渔场的平均溶解氧为表层7.78微摩尔/立方分米,变化范围为6.24—10.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8.49微摩尔/立方分米,变化范围为6.98—9.82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7.63微摩尔/立方分米,变化范围为6.66—9.12微摩尔/立方分米。
活性磷酸盐。渔场的平均活性磷酸盐为表层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5—1.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1.07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5—1.83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1.24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5—3.85微摩尔/立方分米。
部表层10.9 cm/s,流向262°,底层18.1 cm/s,流向245°、南部表层10.3 cm/s,流向220°,底层硅酸盐。渔场的平均硅酸盐为表层23.0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1.92—49.90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3.78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57—9.6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8.15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2—22.27微摩尔/立方分米。
亚硝酸盐。渔场的平均亚硝酸盐为表层1.21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4—3.06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0.3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13—0.83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0.57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06—1.58微摩尔/立方分米。
硝酸盐。渔场的平均硝酸盐为表层12.11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59—19.96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4.5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32—7.59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6.5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1.26—19.96微摩尔/立方分米。
氨盐。渔场的平均氨盐为表层1.9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00—6.35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1.3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8—2.66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1.35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00—3.19微摩尔/立方分米。
④海洋生物
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含量黄海北部总平均值为1.32毫克/立方米,其中,以大鹿岛海域含量最高为4.78 毫克/立方米。
初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是指海域中有机碳或浮游植物的生产能力。黄海北部初级生产力碳总平均值为173.8/毫克/平方米.a。其中,以大鹿岛海域初级生产能力碳日平均值为595.74毫克/平方米.a, 碳年平均值为217.45 毫克/平方米.a。
浮游植物。黄海北部海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0个属62个种。其中,渔场共采集到34个种,包括硅藻占96.7%,甲藻占3.3%,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浮动弯角藻、圆筛藻、旋链角毛藻。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以鸭绿江口和圆山渔场最高,达到2227.1×104个/立方米细胞,约比黄海北部其他海域综合平均值(185×104个/ 立方米细胞)高11倍之多。浮游动物。黄海北部海域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6个属61个种。其中,夜光虫7900个。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小拟折水蚤。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以鸭绿江口和圆山渔场最高,达到33437.5个立方米,约比黄海北部其他海域综合平均值高5倍之多。
底栖生物。黄海北部底栖生物类群种数为腔肠动物类2个、多毛类10个、软体动物类44个、甲壳类28个、棘皮动物类25个、鱼类11个、藻类3个、其它11个,总计134个。渔场的底栖生物量分布为平均密度0.13个/㎡,平均生物量3.9g/㎡,数量指数0.51。

地域范围

东港大黄蚬主要产自东港市境内近岸浅海水域。地域保护范围:东界自东经124°08′27.36″,北纬39°43′31.51″至东经124°07′39.54″,北纬39°36′40″;南界为10米等深线;西界自东经123°30′52.81″,北纬39°45′24.56″至东经123°31′06.00″,北纬39°38′30″;北界为0米等深线。面积7.066万公顷。

品质特性

东港大黄蚬是我国仅存的优质中国蛤蜊物种,集中生活在鸭绿江口渔场。鸭绿江口渔场海域所独有的海洋水文、海水化学、海洋生物等海况条件和独特的海域环境,造就了东港大黄蚬特有的品质特色。1. 外在特征东港大黄蚬体型肥大,体态圆满呈较圆的三角形,浅水区体色黄褐色,深水区呈黑褐色,壳表平滑,具生长纹,越近腹缘越明显,前后缘亦明显,后缘长于前缘。壳顶为紫色,突出背缘,偏向前缘。 2. 内在品质东港大黄蚬内在品质为壳薄肉厚,肉质细嫩、肉体肥大、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口味极佳。东港大黄蚬的营养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质11.47克、 钙344毫克、铁249毫克、磷41毫克、硒0.52毫克、核黄素0.08毫克。(3)安全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强化对捕捞海域的管理,严格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97.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等国家标准。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与要求产地选择在黄海北部渔场最北端的鸭绿江口附近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海域。养殖海域距离陆地5-10公里,养殖渔船可以做到当潮到达,次潮返港,有利于生产和管理。养殖海域要达到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97)、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52-2001)、海水水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国家标准。2. 品种定义东港大黄蚬,学名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Philippi),隶属于瓣鳃纲真瓣鳃目蛤蜊科蛤蜊属。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和我国鸭绿江口附近。辽宁省的兴城、大连以及山东青岛等地曾有过记载,以东港近海分布最广、产量最高、个体最大、品质最好。东港大黄蚬贝壳略呈三角形,两壳对称,4cm以上个体壳高为壳长3/4,壳宽为壳长的1/2。壳顶略偏向前,壳面黄褐色,无放射肋,但由壳顶至腹缘有宽度不等的浅黄色和黄褐色相间的放射带或放射条纹。东港大黄蚬生活在水温-1.9-31.5℃、盐度8.6-34.8‰的浅海和潮间带,埋栖在2-7cm的泥沙中,移动性较强。成体以浮游硅藻类为主要食物。1-2龄生长迅速,3龄后生长缓慢,6月初软体部丰满,鲜出肉率40.32%。东港大黄蚬雌雄异体,满一龄性成熟,繁殖期在5月下旬到9月间,初始产卵水温14-15℃,性细胞分批成熟、分批排放。(3)浅海底播增养殖场地选择。养殖浅海要求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因为东港大黄蚬有迁徙性,滩底要求凸凹不平,浅海底泥要求20cm以下,沙粒松软,底质无污染,含沙量60-80%。盐度18-33‰,流速0.5-1.2m/s,水温12-23℃。苗种选择。为保证东港大黄蚬特定的品质,底播养殖用苗种可选用本地的海区采苗,人工育苗用亲本必须是本地采捕的东港大黄蚬。苗种规格和播苗密度。放苗规格1.5-2.0cm,个体重量135-175粒/kg。播苗密度550-750kg/亩。播苗时间10月份最佳。苗种运输。苗种运输一般采用袋装,每袋重量不超过10kg,车船装载叠放不超过3层,要用苫布覆盖,避免风雨吹淋。运输时间超过3小时要使用保温车船,保持低温和湿度。采捕时间及规格。东港大黄蚬除每年6月16日12时至9月1日12时为伏季繁殖保护禁渔期外,其余时间都可以捕捞。采捕规格为壳长3cm。

包装规范

东港大黄蚬农产品地理标志归辽宁省东港黄海水产品行业协会的养殖、加工和经销者共同所有。东港大黄蚬的养殖、加工和经销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东港大黄蚬”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产品百科
东港大黄蚬,辽宁省东港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东港大黄蚬是中国仅存的优质中国蛤蜊物种,集中生活在鸭绿江口渔场。鸭绿江口渔场海域所独有的海洋水文、海水化学、海洋生物等海况条件和独特的海域环境,造就了东港大黄蚬特有的品质特色。壳顶为紫色,突出背缘,偏向前缘。东港大黄蚬内在品质为壳薄肉厚,肉质细嫩、肉体肥大、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口味佳。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东港大黄蚬”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东港大黄蚬
产地名称
辽宁省东港市
品质特点
壳薄肉厚、肉质细嫩、肉体肥大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645号
批准时间
2011年09月13日

东港大黄蚬产品特点

东港大黄蚬品质特性

东港大黄蚬学名青柳蛤,产于黄海浅海处,外壳呈黄色,其肉也呈黄色,斧型的贝壳,暗黄色的斑纹。蚬肉中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钙、磷、铁、硒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含有微量的钴对维持人体造血功能和恢复肝功能有较好效果,营养价值颇高。
由于丹东东港附近的海域养分充足,因此这里盛产的黄蚬子比其它地方的个头更大肉更肥,味道更鲜美,营养更丰富。东港大黄蚬与鸭绿江面条鱼并称“丹东双鲜”。

东港大黄蚬东港大黄蚬

东港大黄蚬内在品质

东港大黄蚬内在品质为壳薄肉厚,肉质细嫩、肉体肥大、富含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口味极佳。东港大黄蚬的营养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质11.47克、钙344毫克、铁249毫克、磷41毫克、硒0.52毫克、核黄素0.08毫克。

东港大黄蚬产地环境

东港大黄蚬气候情况

辽宁省东港市近海的鸭绿江口渔场和圆山渔场属南温带湿润地区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因而,具有其独特性。一是气候条件优越,因常年受季风影响,形成雨热同季,水热共济,光温水资源丰富的气候特点。二是季风性气候特点显著,一年之中盛行风向的季节变换明显并伴随风向的变换产生显著的的季节性气候差异。三是气候要素变化急剧,由于临近陆地,海陆两种截然不同的下垫面共同影响着海洋气候,其气候特征必然出现气象要素的急剧变化。四是灾害性天气频繁,海区处于中纬度地区,这里是南北气流交绥的地带,各种天气系统活动频繁,一年四季均可出现灾害性天气。
气温
东港市渔场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从北向南温度逐渐增高临近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9.1℃,而处于最南端的渔场年平均温度为10.8℃,偏高1.7℃。月平均气温为1月-6.6℃、2月-4.9℃、3月1.3℃、4月8.1℃、5月13.8℃、6月18.3℃、7月22.2℃、8月23.7℃、9月19.5℃、10月12.7℃、11月4.1℃、12月-3.5℃,全年平均9.1℃。
降水
东港市渔场降水由于受海陆热力属性不同及动力因素差异综合影响的结果,表现为降水等值线上基本与海岸线平行,并与沿岸向海上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642.7毫米。
东港市渔场的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明显,所以季风强烈,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过渡季节,风向多变。月平均风速为1月7.0米/秒、4月5.8米/秒、7月4.5米/秒、10月6.1米/秒,全年平均5.8米/秒。

东港大黄蚬海洋水文

水温
水温是表征海水获取热量大小的一个特有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海洋水文要素之一,主要监测指标为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一是平面分布5月水温为表层均值9.1℃,范围7.8—11.5℃,十五米均值8.2℃,范围7.4—9.1℃,底层均值8.3℃,范围7.2—11.2℃;8月水温为表层均值25.4℃,范围23.4—28.7℃,十五米均值23.6℃,范围20.8—24.8℃,底层均值23.6℃,范围20.4—25.7℃。二是垂直分布,有温度跃层现象,其深度一般在五米至底层之间,跃层强度东部为0.49℃/米、西部为0.25℃/米、南部为0.20℃/米。
盐度
海水盐度是海洋水文诸要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不仅集中代表了海水的化学性质,且与绝大部分海洋水文现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东港市渔场盐度的平面分布南部的盐度最高,北部的最低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部高于东部高于西部高于北部。这种特征充分反映了淡水径流的显著影响。平均盐度东部为24.56‰、西部为24.41‰、南部为26.98‰、北部为23.34‰。渔场的盐度垂直变化为底层平均盐度差异很小北部为表层21.48‰,底层21.46‰、东部表层22.95‰,底层23.97‰、南部表层24.01‰,底层24.64‰、西部表层21.49‰,底层22.86‰。
潮汐
东港市渔场的潮汐系统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在复杂的海岸和海底形态影响下形成的,潮汐性质属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为4.08米,最大潮差为6.38米。平均海平面为0.36米(资料年限1983年7—9月)。潮位特征值平均高潮位2.34米,最高潮位3.79米,平均低潮位—1.75米,最低潮位—2.68米。
海流
海流由潮流和余流两部分组成。东港市渔场西部海区的潮流流速较强,东南部流速偏弱。平均潮流流速北部表层流速42厘米/秒,底层40厘米/秒、东部表层流速34厘米/秒,底层28厘米/秒、南部表层流速43厘米/秒,底层33厘米/秒、西部表层流速49厘米/秒,底层43厘米/秒。西部海区不仅潮流速度大,余流速度也偏大,表层和底层最大余流速度分别是23.8厘米/秒和24.8厘米/秒,大潮期余流平均流速为北部表层21.8厘米/秒,流向262°,底层18.1厘米/秒,流向245°、东部表层10.9厘米/秒,流向262°,底层18.1厘米/秒,流向245°、南部表层10.3厘米/秒,流向220°,底层2.6厘米/秒,流向181°、西部表层23.8厘米/秒,流向225°,底层24.8厘米/秒,流向198°。
海浪
海浪通常包括海浪和涌浪。东港市渔场的平均和最大浪高是4月平均0.5米,最大2.9米、5月平均0.5米,最大3.0米、6月平均0.5米,最大3.2米、7月平均0.6米,最大3.5米、8月平均0.5米,最大3.0米、9月平均0.5米,最大2.7米、10月平均0.5米,最大3.0米、11月平均0.5米,最大2.4米。
海冰
海冰是中国北方特有的自然现象。东港市渔场的初冰日最早11月9日,最晚12月18日,平均11月23日、终冰日最早3月8日,最晚4月4日,平均3月23日、冰期最少99天,最多147天,平均120天。

东港大黄蚬海水化学

pH值
东港市渔场的海水pH值表层8.14,变化范围7.85—8.36、中层8.15,变化范围8.06—8.25、底层8.15,变化范围8.01—8.23。大洋河口为8.10,pH值由大鹿岛向东南呈舌状迅速增加,介于8.20—8.36之间。
水温
东港市渔场平均水温为表层23.66℃,变化范围为22.4—25.12℃、中层21.98℃,变化范围为21.5—22.3℃、底层21.40℃,变化范围为20.8—24.1℃。
溶解氧
东港市渔场的平均溶解氧为表层7.78微摩尔/立方分米,变化范围为6.24—10.84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8.49微摩尔/立方分米,变化范围为6.98—9.82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7.63微摩尔/立方分米,变化范围为6.66—9.12微摩尔/立方分米。
活性磷酸盐
东港市渔场的平均活性磷酸盐为表层1.8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5—1.63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1.07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5—1.83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1.24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5—3.85微摩尔/立方分米。
硅酸盐
东港市渔场的平均硅酸盐为表层23.0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1.92—49.90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3.78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57—9.6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8.15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2—22.27微摩尔/立方分米。
亚硝酸盐
东港市渔场的平均亚硝酸盐为表层1.21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4—3.06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0.3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13—0.83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0.57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06—1.58微摩尔/立方分米。
硝酸盐
东港市渔场的平均硝酸盐为表层12.11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59—19.96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4.5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32—7.59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6.5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1.26—19.96微摩尔/立方分米。
氨盐
东港市渔场的平均氨盐为表层1.9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00—6.35微摩尔/立方分米、中层1.32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28—2.66微摩尔/立方分米、底层1.35微摩尔/立方分米,浓度范围为0.00—3.19微摩尔/立方分米。

东港大黄蚬海洋生物

叶绿素a含量
叶绿素a含量黄海北部总平均值为1.32毫克/立方米,其中,以大鹿岛海域含量最高为4.78毫克/立方米。
初级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是指海域中有机碳或浮游植物的生产能力。黄海北部初级生产力碳总平均值为173.8毫克/平方米.天。其中,以大鹿岛海域初级生产能力碳日平均值为595.74毫克/平方米.天,碳年平均值为217.45毫克/平方米.天。
浮游植物
黄海北部海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0个属62个种。其中,渔场共采集到34个种,包括硅藻占96.7%,甲藻占3.3%,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浮动弯角藻、圆筛藻、旋链角毛藻。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以鸭绿江口和圆山渔场最高,达到2227.1×104个/立方米细胞,约比黄海北部其他海域综合平均值(185×104个/立方米细胞)高11倍之多。
浮游动物
黄海北部海域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6个属61个种。其中,夜光虫7900个。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小拟折水蚤。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以鸭绿江口和圆山渔场最高,达到33437.5个立方米,约比黄海北部其他海域综合平均值高5倍之多。
底栖生物
黄海北部底栖生物类群种数为腔肠动物类2个、多毛类10个、软体动物类44个、甲壳类28个、棘皮动物类25个、鱼类11个、藻类3个、其它11个,总计134个。渔场的底栖生物量分布为平均密度0.13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3.9克/平方米,数量指数0.51。
东港市优越的生态地理条件,广阔的海域资源,适宜的气候,为东港大黄蚬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

东港大黄蚬东港大黄蚬

东港大黄蚬历史渊源

东港大黄蚬是东港地区传统的海产项目,过去因加工方式粗放,制作工艺、包装简陋等原因,一度降低了大黄蚬子的“身价”。丹东的加工企业顺应市场变化,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市面上各类真空包装、罐装、烘干即食的独立小包装等精深加工大黄蚬产品受到本地和外地食客的欢迎。
2013年,东港市申报省级贝类出口示范区,养殖基地和加工企业逐年增加,其中加工企业从2家龙头企业发展到12家龙头企业。有7个单位通过无公害产地贝类养殖产地、产品认证,有4个加工企业通过了HACCP认证。
2014年开始,东港龙头企业通过“海洋经济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创新平台,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进行多方面的产学研技术合作,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精心指导下,投入资金改造了原有的孵化场,孵化大黄蚬子种苗水体达6300多立方米,一次性孵化大黄蚬子种苗可达30—40亿尾,同时配备了大黄蚬子幼苗饵菌培养室,建立了700多立方米的饵菌生长池,使大黄蚬子种苗从人工繁育、人工培养饵菌(喂幼贝活体饵料)到幼贝喂养、幼贝驯化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2014年07月,农业部决定在全国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1500多个,涵盖种植、畜牧、渔业3大行业和蔬菜、果品、茶叶等22个类别筛选出6个产品进行首批示范样板创建,“东港大黄蚬”作为全国唯一的水产品跻身首批示范样板之列。
2015年11月24至25日,经过农业部专家组现场考核评审,“东港大黄蚬子”示范样板创建各项指标均达到考核要求,同意通过验收,并给予96.5分的高分,成为全国创建的首批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试点之一,并被农业部推荐为:中国/欧盟成员国原产地保护互认产品。

东港大黄蚬生产情况

2015年,东港贝类年产量达25余万吨,占全市水产品产量的58.2%,东港大黄蚬又是东港市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年产量达1.5万吨。有东港大黄蚬养殖、加工和销售单位70余个,有20余个养殖单位,共有养殖管护专用船100余艘,单船功率都在80千瓦以上。重点贝类加工企业20余家,还有30余家规模较大的贝类经销企业。
2016年,东港市有水产品加工厂104家,其中贝类加工企业82家。全市水产品总产量46.2万吨,其中贝类产量25.8万吨,贝类出口13.2万吨,出口额2.66亿美元。
2017年,东港大黄蚬地域保护面积7.066万公顷,年产量7万吨左右。

东港大黄蚬东港大黄蚬

东港大黄蚬产品荣誉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东港大黄蚬”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4年,东港大黄蚬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
2017年,在中国与欧盟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情况的公示清单中,“东港大黄蚬”榜上有名,成为辽宁省惟一入列该清单的水产地理标志产品。

东港大黄蚬地理标志

东港大黄蚬地域保护范围

东港大黄蚬主要产自东港市境内近岸浅海水域。地域保护范围:东界自东经124°08′27.36″,北纬39°43′31.51″至东经124°07′39.54″,北纬39°36′40″;南界为10米等深线;西界自东经123°30′52.81″,北纬39°45′24.56″至东经123°31′06.00″,北纬39°38′30″;北界为0米等深线。面积7.066万公顷。

东港大黄蚬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要求
产地选择在黄海北部渔场最北端的鸭绿江口附近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海域。养殖海域距离陆地5—10千米,养殖渔船可以做到当潮到达,次潮返港,有利于生产和管理。养殖海域要达到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97)、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海水水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国家标准。
(2)品种定义
东港大黄蚬,学名中国蛤蜊,隶属于瓣鳃纲真瓣鳃目蛤蜊科蛤蜊属。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和中国鸭绿江口附近。辽宁省的兴城、大连以及山东青岛等地曾有过记载,以东港近海分布最广、产量最高、个体最大、品质最好。东港大黄蚬
东港大黄蚬(9张)

东港大黄蚬贝壳略呈三角形,两壳对称,4厘米以上个体壳高为壳长3/4,壳宽为壳长的1/2。壳顶略偏向前,壳面黄褐色,无放射肋,但由壳顶至腹缘有宽度不等的浅黄色和黄褐色相间的放射带或放射条纹。东港大黄蚬生活在水温-1.9—31.5℃、盐度8.6—34.8‰的浅海和潮间带,埋栖在2—7厘米的泥沙中,移动性较强。成体以浮游硅藻类为主要食物。1—2龄生长迅速,3龄后生长缓慢,6月初软体部丰满,鲜出肉率40.32%。东港大黄蚬雌雄异体,满一龄性成熟,繁殖期在5月下旬到9月间,初始产卵水温14—15℃,性细胞分批成熟、分批排放。
(3)浅海底播增养殖
场地选择。养殖浅海要求风平浪静,潮流畅通。因为东港大黄蚬有迁徙性,滩底要求凸凹不平,浅海底泥要求20厘米以下,沙粒松软,底质无污染,含沙量60—80%。盐度18—33‰,流速0.5—1.2米/秒,水温12—23℃。
苗种选择。为保证东港大黄蚬特定的品质,底播养殖用苗种可选用本地的海区采苗,人工育苗用亲本必须是本地采捕的东港大黄蚬。
苗种规格和播苗密度。放苗规格1.5—2.0厘米,个体重量135—175粒/千克。播苗密度550—750千克/亩。播苗时间10月份最佳。
苗种运输。苗种运输一般采用袋装,每袋重量不超过10千克,车船装载叠放不超过3层,要用苫布覆盖,避免风雨吹淋。运输时间超过3小时要使用保温车船,保持低温和湿度。
采捕时间及规格。东港大黄蚬除每年6月16日12时至9月1日12时为伏季繁殖保护禁渔期外,其余时间都可以捕捞。采捕规格为壳长3厘米。

东港大黄蚬专用标志使用

东港大黄蚬农产品地理标志归辽宁省东港黄海水产品行业协会的养殖、加工和经销者共同所有。东港大黄蚬的养殖、加工和经销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东港大黄蚬”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