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黄芪

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管委会 【管理

原产地青海

– 产地市县: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药材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2638
– 地标认证时间:2019
– 品质特点:根条粗长、甜味足、品质优
– 地理标志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85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9年6月24日
生态环境

2.1 土壤地貌情况: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两大高原的自然特点。地势起伏、北高南低,高差悬殊,“三纵三横”的平行岭谷纵横交错,自然倾斜度为2.03°,最高点为巴扎藏族乡的北沟脑岭,海拔4384米,最低点在高寨镇的曹家堡村,海拔2100米。县境内山川相间,地貌特征比较复杂,地貌可分为北部高山地带、中部脑山滩地地带(俗称脑山地区)、南部浅山丘陵地带(俗称浅山地区)、川水河谷地带(俗称川水地区)四个类型。各地带由北向南呈阶梯状分布,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亦受其影响而垂直分布。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使农业生产立体布局,具有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
2.2 水文情况:县境内有湟水河、水磨沟河、沙塘川河、哈拉直沟河、红崖子沟河、马圈沟河大小天然河流6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公里。除流经的湟水河与大通河外,其他河流短而小。全县境内地表水总径流量2亿立方米(不含浪水和互助河),境内河川污染较少,水质良好,酸碱度均在7.5~8.6之间。地表水实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夏秋季为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共1.06亿立方米。总储量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0.77亿立方米。
2.3 气候情况:互助县境内最高海拔4384米,最低海找2100米,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年均气温4.9℃,最低-15.7~-29.5℃。年降雨量453~595毫米,无霜期114天,年相对湿度63%,年平均风速0.9米/秒,其优点是气候干燥,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适合于种植互助黄芪。

地域范围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依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与平安县为界,西邻大通县,西南与西宁市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36°30' ~37°09',东经101°46'~102°45'之间。全县辖属19个乡镇,全县东西长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县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占海东市总面积的18. 85%。耕地面积109.8万亩,草山面积103万亩。
互助黄芪分布在互助县威远镇、东和乡、东沟乡、丹麻镇、五十镇、松多藏族乡、红崖子沟乡、高寨镇、哈拉直沟乡、塘川镇、蔡家堡乡、西山乡、五峰镇、林川乡、台子乡、南门峡镇、东山乡、巴扎藏族乡、加定镇等19个乡镇,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达1.125万吨,产值4500万元。

品质特性

4.1 互助黄芪感观特征
4.1.1 形态特征:
互助黄芪(Astragalus)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多分技,茎上有细棱,幼茎淡绿色,被白色长柔毛;幼苗期第1真叶为三出羽状复叶,互生,托叶条状披针形,长6~10毫米,有毛,小叶椭圆形,先端微凹,叶缘和叶片上下表面均有毛;当长至5叶期时,变为具5小叶的奇数羽状复叶,茎逐渐变为红褐色,密被白色长柔毛,小叶矩圆形,先端近圆形;当长至成年植株时,羽状复叶具小叶13~17枚,小叶长7~10毫米,宽3~10毫米;荚果半椭圆形,一侧边缘呈弓形变曲,果皮膜质,稍膨胀,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有短喙,基部有长柄伏生黑色短柔毛;种子肾形,两侧扁,棕褐色或褐色,种皮表面有斑纹,光滑,革质,电镜下种皮纹饰为复网状,细纹多,网眼规则,网壁曲状且薄;种脐心形,白色,脐唇成网状,种孔近长条形,较窄,种子一侧稍有凹陷,种脐在凹口处。
4.1.2 种子特性
黄芪种子较坚硬,吸水力差,发芽率差,约为70%。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为7℃~8℃时,土壤保持足够湿度,经10d~15d即可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土壤干旱,种子不易萌发出苗。
4.1.3 药材特性
互助黄芪药材以“根条粗长、甜味足、品质优”著称,可分为4个等级:
特等:呈圆柱条形,去掉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土黄色,质硬、味甘。切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长7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径2厘米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6厘米。无须根、老皮、虫蛀、霉变。
一等:呈圆柱条形,去掉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土黄色,质硬、味甘。切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长5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径1.5厘米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5厘米。无须根、老皮、虫蛀、莓变。
二等:呈圆柱条形,去掉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土黄色,质硬、味甘。切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长4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径1厘米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4厘米,间有老皮,无须根、虫蛀、霉变。
三等:呈圆柱条形,去掉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土黄色,质硬、味甘。切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上中部直径0.7厘米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3厘米,间有破短节子,无须根、虫蛀、霉变。
4.2 独特的内在品质指标
互助黄芪有效成分含量达到《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标准,其中浸出物含量≥17%,黄芪甲苷≥0.04%,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0.02%。2018年6月20日,经北京谱尼测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互助黄芪浸出物含量≥46.7%,黄芪甲苷≥0.066%,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0.128%。通过比较,互助黄芪浸出物、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含量比《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标准含量分别增加29.7%、0.026%、0.108%。
互助黄芪有效成分检测值与标准值比较
黄芪有效成分《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标准2018年6月
互助黄芪有效成分检测值互助黄芪有效成分含量比标准值增减
浸出物,%1746.7+ 29.7
黄芪甲苷,%0.040.066+ 0.026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0.020.128+ 0.108
4.3 黄芪的药用价值
互助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本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日华子本草》记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4.4 安全要求
互助黄芪产地环境质量、产地空气质量符合GB3095有关要求的一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规定的二级标准,生产过程严格按照互助黄芪无公害生产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

生产方式

3.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互助黄芪选择在海拔2100~3300米无污染和生态环境良好的高寒冷凉地区栽培,避开工业区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互助黄芪是一种深根性植物,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通气性良好,排水渗水力强、地下水位低、土壤含水量少、有机质多、pH≥7的沙质壤土中生长良好。
3.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品种选择:互助黄芪
3.3 育苗及管理
3.3.1 土壤选择
互助黄芪是深根性植物,积水会发生烂根和死苗。栽培时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背风向阳的缓坡地或荒地种植。地下水位高、低洼易涝的黏土或土壤贫瘠的沙砾土,不宜种植互助黄芪。选好地后进行整地,以秋季翻地为宜,一般深耕30~45厘米,并要结合翻地加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2500~300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在最后一次浅耕时,施入50%辛硫磷1.5克/平方米,与细土混合,以消灭地下害虫。春季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墒,然后耙细整平,做成宽为100~120厘米的小高垄,垄高15~20厘米,这样使互助黄芪苗根长直且容易刨挖。
3.3.2 精选种子
互助黄芪播种前必须精选种子,选择籽粒饱满、无霉变、无虫的新种子为好。种子净度≥98%,发芽率≥95%。
3.3.3种子处理
互助黄芪种皮较硬,透水性较差,吸水力弱,因此发芽较慢,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
浸种催芽在播种前将种子浸于50℃的温水中,水量
应浸没种子,不断搅拌至凉。待水温下降后浸泡24小时,涝出洗净摊在湿毛巾上,再盖一块湿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后即可播种。
沙藏处理在10月上旬,将翌年播种用的种子与细河沙以1:5 的体积混匀,要求沙子含水量13%~15%为宜,将处理的种子堆积在冷凉处越冬,翌年春季进行播种
拌种杀菌用5%阿维菌素5毫升,兑水1公斤,拌种子10公斤,可防治苗期各类虫害;用15%三唑闹粉剂10克,兑水1公斤,拌种子10公斤,可防锈病和白粉病。
3.3.4 适期播种
互助黄芪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为7℃~8℃时,土壤保持足够湿度,经10~15天即可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土壤干旱,种子不易萌发出苗。
3.3.5 播种密度
互助黄芪播种密度控制在1000粒/平方米左右,亩播种量6~7公斤。在土壤较为干旱的情况下出苗率低,可以适当加大播种量,在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播种量。
3.3.6 苗床管理
互助黄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幼苗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较弱,必须精细管理。育苗地要及时拔除杂草,促进幼苗生长。当苗高5~6厘米,出现5片以上真叶时,应进行间苗,除去过密的和生长不良的幼苗。当苗高7~8厘米时,结合中耕锄草进行定苗,株距3~4厘米,亩保苗30万株左右为宜。育苗地的锄草原则是见草就除。一般在间苗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定苗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生长后期只拔除杂草,除草时尽量防止伤苗断根,并保持地表层不板结。
黄芪定苗后要追施氮肥和磷肥,一般亩施硫酸二铵15~17公斤或尿素10~12公斤,硫酸钾7~8公斤,以加速幼苗生长。在土壤肥沃的地块,应尽量少施化肥。
3.3.7适期起苗
互助黄芪在10月中下旬起苗。起苗前先割去地上部茎秆。起苗时要防止断根伤苗,保持种苗完整,每30株扎一小把,扎苗时中间要加入细湿上,以防热苗。起苗方法是先用三齿铁叉将苗挖起,然后轻轻翻下,拣出苗子,抖掉泥上。
3.4 种苗保贮技术
在互助县,秋季收获的互助黄芪苗子需要假植贮苗越冬,其具体方法是:贮苗前,种苗要仔细挑选,病苗和带伤苗必须淘汰,否则引起整把烂苗。贮苗时,在阴湿的地方挖宽50厘米,深50厘米的坑,先在地面上铺一层厚度10厘米的消毒土(土壤含水量要求10%左右,每100公斤生土中均匀拌入25%多菌灵粉剂50克),然后把扎好把的黄芪苗头朝外摆放7层,最后在顶部和周国覆土30~40厘米,形成一个高约80一层,摆好后覆盖一层5厘米厚的消毒土,填满孔隙并稍压实,如此摆苗5~厘米左右的贮苗堆。贮苗期间要加强管理,防止热苗和鼠害,确保种苗质量。
3.5 标准化栽培技术
3.5.1 选地施肥
互助黄芪根系发达,入土较深,喜肥沃土壤,怕田间积水受涝。要求选择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排灌便利,富含腐殖质的地块为宜。以禾谷类、薯类为前茬,轮作周期要求三年以上,不可选豆科作物为前茬。前作收获后深翻30厘米,翌年春季结合第二次翻地,亩施磷酸二铵20公斤,尿素10~15公斤,优质腐熟的农家肥5000公斤以上,氧化钾4~6公斤。肥料全部用作基肥,采用深施方法一次性均匀施入土壤。农家肥必须采用高温堆肥的方法达到无害化处理,地下害虫较多的土壤,移栽前要进行土壤处理。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1.5公斤/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施入土壤。
3.5.2 精选种苗
互助黄芪在移栽前,剔除腐烂、发霉、折断的伤病苗,淘汰分叉苗及俗称“子弹头”的病苗,保证幼苗根长20厘米以上。优质种苗的外观特征是健壮、无病虫感染、无机械损伤、表面光滑、苗子质地柔软,直径4~6毫米,苗长30~40厘米为好,百苗鲜重100~180克。互助县移栽时间为4月中旬,根据当年的气温与地温,可适当提早移栽。
3.5.3 移栽覆土
互助黄芪移栽时分人工移栽和机械移栽两种方法。
①人工移栽:按株距20厘米,行距40厘米移栽。在地面上开深5厘米左右浅沟,将黄芪苗头朝同一方向、平摆于浅沟内,保持苗头间距20厘米且在一条线上,可用挂线方法保证苗头相齐,使苗头出线外1~2厘米。摆满一排后,将浅沟两边的表土均匀覆盖在浅沟内摆放的黄芪苗子上,覆土厚度3~5厘米,要求将黄芪种苗覆盖严实。亩保苗1.5~2万株为宜。
②机械移栽:按株距30~40厘米,行距22厘米移栽。将机械开沟器深度调至5厘米左右,黄芪种苗头同一方向放置在种苗箱内。要一边移栽一边复查机械覆土效果,不严实要人工覆土,确保将黄芪种苗覆盖严实。保苗1.0~1.5万株为宜。
3.5.4 覆盖地膜
地膜规格:选用厚0.08~0.10毫米,幅宽50厘米的黑色或白色地膜。
互助黄芪移栽后幼苗生长至5厘米高时,即齐苗后,覆盖地膜。人工移栽的地块,覆膜时在地的一头挖深10厘米、长50厘米的浅沟,将地膜一头埋好压实,另一头顺黄芪植株行展开拽紧,把黄芪植株行留在地膜两边外面,地膜紧贴地面,将地膜两边压实,防止风吹揭起;机械移栽的地块,覆膜时在地的一头挖深10厘米,长50厘米的浅沟,将地膜一头埋好压实,另一头顺黄芪植株行紧贴株头展开拽紧,在有植株的地方将地膜撕开,把下面的植株一一扶出地膜,然后将地膜两边压实。
3.5.5 除草
互助黄芪覆膜后,如黄芪植株行长出杂草,要及时拔除,以免与黄芪争水争肥。在整个生长期视情况除草2~3次。
3.5.6 打顶疏花
互助黄芪成药期如果不作留作田,就要适当控制植株的高度,一般在7月份摘顶或在开花期摘去花蕾,以减少养分消耗,促使根部生长,以利提高产量。
3.5.7病虫害防治
互助黄芪主要病害为白粉病,主要虫害为蚜虫。
①白粉病 夏秋季降雨多的年份,容易发生白粉病危害。
发病后叶两面初生白色粉状班,严重时整个叶片被白粉覆盖,叶柄和茎部也有白粉。被害植株往往早期落叶,严重影响黄芪正常生长。防治方法:如发生白粉病危害,可选用20%三唑酮500~8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每7~10天喷1次,视防治效果连喷2~3次。采收前30天停止施药。
②蚜虫 夏秋季干旱的年份,容易发生蚜虫为害。互助黄芪蚜虫以槐蚜为主,多危害枝头幼嫩部分及花穗等,致使植株生长不良,造成落花、空荚等,严重影响种子和商品根的产量与品质。防治方法:如发现蚜虫为害时,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每周喷1次,视防治效果连喷2~3次。采收前35天停止施药。
3.5.8 采收加工
10月中下旬,当互助黄芪叶片开始变黄时即可采挖。采挖前三天,割去地上茎叶,留下3厘米左右短茬,便于采挖时识别,采挖时要用三齿铁叉将土壤中的黄芪根刨挖出来,避免断根或漏挖。近年来也采用机械采挖,这样省工省时、节省成本,但容易造成收获不全、机械损伤增多。采挖的互助黄芪要及时挑除病株,分级后运回,不可堆置。抖净泥土后,摊放在干燥通风、透光平坦的地面上晾晒数日,使水分蒸发。晾晒至根系柔软时,按粗细大小分等,用手顺握轻轻揉,使皮肉紧实,继续晾晒,半干时继续用木板等揉搓,7成柔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大小分等用细绳扎成重约500克左右的小把,根部压紧绑扎使之顺直,晒干或烘干至含水量12%以下,入库防潮防虫贮藏。

包装规范

在互助黄芪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互助黄芪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互助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明确表述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5.1 标志使用:在包装上农产品地理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
5.2 运输装运: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都要清洁、干燥、无毒害物,并配有防风、防潮、防雨设备,同时运输两个以上品种和少量多品种种子时,要有明显的隔离标志,以防错乱混杂。运输的种子,均应按种子批号附种子品质检验单、种子检疫证和发货明细表。

产品百科
互助黄芪,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互助县平均海拔2700米,地形多样,气候冷凉干燥,日照充足,适宜黄芪等中藏药材的生长。互助黄芪药材以“根条粗长、甜味足、品质优”著称,呈圆柱条形,去掉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土黄色,质硬、味甘,切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
2019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互助黄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互助黄芪
产地名称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
品质特点
根条粗长、甜味足、品质优
地理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85号
批准时间
2019年6月24日

互助黄芪产品特点

互助黄芪感观特征

  • 形态特征
互助黄芪(Astragalus)为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多分技,茎上有细棱,幼茎淡绿色,被白色长柔毛;幼苗期第1真叶为三出羽状复叶,互生,托叶条状披针形,长6~10毫米,有毛,小叶椭圆形,先端微凹,叶缘和叶片上下表面均有毛;当长至5叶期时,变为具5小叶的奇数羽状复叶,茎逐渐变为红褐色,密被白色长柔毛,小叶矩圆形,先端近圆形;当长至成年植株时,羽状复叶具小叶13~17枚,小叶长7~10毫米,宽3~10毫米;荚果半椭圆形,一侧边缘呈弓形变曲,果皮膜质,稍膨胀,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有短喙,基部有长柄伏生黑色短柔毛;种子肾形,两侧扁,棕褐色或褐色,种皮表面有斑纹,光滑,革质,电镜下种皮纹饰为复网状,细纹多,网眼规则,网壁曲状且薄;种脐心形,白色,脐唇成网状,种孔近长条形,较窄,种子一侧稍有凹陷,种脐在凹口处。

互助黄芪切片互助黄芪切片
  • 种子特性
互助黄芪种子较坚硬,吸水力差,发芽率差,约为70%。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为7℃~8℃时,土壤保持足够湿度,经10天~15天即可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土壤干旱,种子不易萌发出苗。
  • 药材特性
黄芪泡水黄芪泡水

互助黄芪药材以“根条粗长、甜味足、品质优”著称,可分为4个等级:

特等:呈圆柱条形,去掉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土黄色,质硬、味甘。切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长7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径2厘米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6厘米。无须根、老皮、虫蛀、霉变。
一等:呈圆柱条形,去掉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土黄色,质硬、味甘。切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长5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径1.5厘米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5厘米。无须根、老皮、虫蛀、莓变。
二等:呈圆柱条形,去掉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土黄色,质硬、味甘。切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长40厘米以上,上中部直径1厘米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4厘米,间有老皮,无须根、虫蛀、霉变。
三等:呈圆柱条形,去掉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土黄色,质硬、味甘。切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上中部直径0.7厘米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3厘米,间有破短节子,无须根、虫蛀、霉变。

互助黄芪品质指标

互助黄芪有效成分含量达到《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标准,其中浸出物含量≥17%,黄芪甲苷≥0.04%,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0.02%。2018年6月20日,经北京谱尼测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互助黄芪浸出物含量≥46.7%,黄芪甲苷≥0.066%,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0.128%。通过比较,互助黄芪浸出物、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含量比《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标准含量分别增加29.7%、0.026%、0.108%。
互助黄芪有效成分检测值与标准值比较
黄芪有效成分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标准
2018年6月互助黄芪有效成分检测值
互助黄芪有效成分含量比标准值增减
浸出物(%)
17
46.7
+29.7
黄芪甲苷(%)
0.04
0.066
+0.026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0.02
0.128
+0.108

互助黄芪药用价值

互助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本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日华子本草》记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互助黄芪切片互助黄芪切片

互助黄芪产地环境

互助黄芪土壤地貌

互助县地处黄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两大高原的自然特点。地势起伏、北高南低,高差悬殊,“三纵三横”的平行岭谷纵横交错,自然倾斜度为2.03°,最高点为巴扎藏族乡的北沟脑岭,海拔4384米,最低点在高寨镇的曹家堡村,海拔2100米。县境内山川相间,地貌特征比较复杂,地貌可分为北部高山地带、中部脑山滩地地带(俗称脑山地区)、南部浅山丘陵地带(俗称浅山地区)、川水河谷地带(俗称川水地区)四个类型。各地带由北向南呈阶梯状分布,自然景观垂直变化,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亦受其影响而垂直分布。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使农业生产立体布局,具有工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有利条件。

互助黄芪水文情况

互助县境内有湟水河、水磨沟河、沙塘川河、哈拉直沟河、红崖子沟河、马圈沟河大小天然河流6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公里。除流经的湟水河与大通河外,其他河流短而小。全县境内地表水总径流量2亿立方米(不含浪水和互助河),境内河川污染较少,水质良好,酸碱度均在7.5~8.6之间。地表水实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夏秋季为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水综合补给量共1.06亿立方米。总储量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0.77亿立方米。

互助黄芪气候情况

互助县境内最高海拔4384米,最低海找2100米,属大陆寒温带气候,年均气温4.9℃,最低-15.7~-29.5℃。年降雨量453~595毫米,无霜期114天,年相对湿度63%,年平均风速0.9米/秒,其优点是气候干燥,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夏季降雨集中,雨热同季,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适合于种植互助黄芪。

互助黄芪切片互助黄芪切片

互助黄芪历史渊源

2014年,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引进黄芪等中藏药材进行试种,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外出务工的农民看到家乡的商机,纷纷返乡投入中藏药材种植。
2015年,互助土族自治县农业示范园区在核心区试点种植黄芪等中药材300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依托专业公司技术力量,以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为重点,发展中药材加工业,提高药材加工比例和规范化水平,增加附加值。
2017年起,无锡市对口帮扶互助县发展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通过项目示范辐射带动,进一步提高当地黄芪等中药材种植水平和技术推广应用能力,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

互助黄芪生产情况

2018年,互助黄芪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达1.125万吨,产值4500万元。

互助黄芪产品荣誉

2019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互助黄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互助黄芪地理标志

互助黄芪地域保护范围

互助黄芪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海东市互助县所辖威远镇、丹麻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五十镇、五峰镇、塘川镇、红崖子沟乡、高寨镇、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台子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共计19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6′~102°45′,北纬36°30′~37°09′。

互助黄芪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互助黄芪切片互助黄芪切片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互助黄芪选择在海拔2100~3300米无污染和生态环境良好的高寒冷凉地区栽培,避开工业区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互助黄芪是一种深根性植物,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通气性良好,排水渗水力强、地下水位低、土壤含水量少、有机质多、pH≥7的沙质壤土中生长良好。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品种选择:互助黄芪
3、育苗及管理
3.1、土壤选择
互助黄芪是深根性植物,积水会发生烂根和死苗。栽培时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背风向阳的缓坡地或荒地种植。地下水位高、低洼易涝的黏土或土壤贫瘠的沙砾土,不宜种植互助黄芪。选好地后进行整地,以秋季翻地为宜,一般深耕30~45厘米,并要结合翻地加施基肥,每亩施农家肥2500~300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在最后一次浅耕时,施入50%辛硫磷1.5克/平方米,与细土混合,以消灭地下害虫。春季翻地要注意土壤保墒,然后耙细整平,做成宽为100~120厘米的小高垄,垄高15~20厘米,这样使互助黄芪苗根长直且容易刨挖。
3.2、精选种子
互助黄芪播种前必须精选种子,选择籽粒饱满、无霉变、无虫的新种子为好。种子净度≥98%,发芽率≥95%。
3.3、种子处理
互助黄芪种皮较硬,透水性较差,吸水力弱,因此发芽较慢,在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
浸种催芽 在播种前将种子浸于50℃的温水中,水量应浸没种子,不断搅拌至凉。待水温下降后浸泡24小时,涝出洗净摊在湿毛巾上,再盖一块湿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后即可播种。
‚沙藏处理 在10月上旬,将翌年播种用的种子与细河沙以1:5 的体积混匀,要求沙子含水量13%~15%为宜,将处理的种子堆积在冷凉处越冬,翌年春季进行播种。
ƒ拌种杀菌 用5%阿维菌素5毫升,兑水1公斤,拌种子10公斤,可防治苗期各类虫害;用15%三唑闹粉剂10克,兑水1公斤,拌种子10公斤,可防锈病和白粉病。
3.4、适期播种
互助黄芪种子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温为7℃~8℃时,土壤保持足够湿度,经10~15天即可出苗,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土壤干旱,种子不易萌发出苗。
3.5、播种密度
互助黄芪播种密度控制在1000粒/平方米左右,亩播种量6~7公斤。在土壤较为干旱的情况下出苗率低,可以适当加大播种量,在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播种量。
3.6、苗床管理
互助黄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幼苗对不良环境抵抗能力较弱,必须精细管理。育苗地要及时拔除杂草,促进幼苗生长。当苗高5~6厘米,出现5片以上真叶时,应进行间苗,除去过密的和生长不良的幼苗。当苗高7~8厘米时,结合中耕锄草进行定苗,株距3~4厘米,亩保苗30万株左右为宜。育苗地的锄草原则是见草就除。一般在间苗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定苗时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生长后期只拔除杂草,除草时尽量防止伤苗断根,并保持地表层不板结。
黄芪定苗后要追施氮肥和磷肥,一般亩施硫酸二铵15~17公斤或尿素10~12公斤,硫酸钾7~8公斤,以加速幼苗生长。在土壤肥沃的地块,应尽量少施化肥。
3.7、适期起苗
互助黄芪在10月中下旬起苗。起苗前先割去地上部茎秆。起苗时要防止断根伤苗,保持种苗完整,每30株扎一小把,扎苗时中间要加入细湿上,以防热苗。起苗方法是先用三齿铁叉将苗挖起,然后轻轻翻下,拣出苗子,抖掉泥上。
4、种苗保贮技术
在互助县,秋季收获的互助黄芪苗子需要假植贮苗越冬,其具体方法是:贮苗前,种苗要仔细挑选,病苗和带伤苗必须淘汰,否则引起整把烂苗。贮苗时,在阴湿的地方挖宽50厘米,深50厘米的坑,先在地面上铺一层厚度10厘米的消毒土(土壤含水量要求10%左右,每100公斤生土中均匀拌入25%多菌灵粉剂50克),然后把扎好把的黄芪苗头朝外摆放7层,最后在顶部和周国覆土30~40厘米,形成一个高约80一层,摆好后覆盖一层5厘米厚的消毒土,填满孔隙并稍压实,如此摆苗5~厘米左右的贮苗堆。贮苗期间要加强管理,防止热苗和鼠害,确保种苗质量。
5、标准化栽培技术
5.1、选地施肥
互助黄芪根系发达,入土较深,喜肥沃土壤,怕田间积水受涝。要求选择土层深厚,结构良好,排灌便利,富含腐殖质的地块为宜。以禾谷类、薯类为前茬,轮作周期要求三年以上,不可选豆科作物为前茬。前作收获后深翻30厘米,翌年春季结合第二次翻地,亩施磷酸二铵20公斤,尿素10~15公斤,优质腐熟的农家肥5000公斤以上,氧化钾4~6公斤。肥料全部用作基肥,采用深施方法一次性均匀施入土壤。农家肥必须采用高温堆肥的方法达到无害化处理,地下害虫较多的土壤,移栽前要进行土壤处理。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1.5公斤/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施入土壤。
5.2、精选种苗
互助黄芪在移栽前,剔除腐烂、发霉、折断的伤病苗,淘汰分叉苗及俗称“子弹头”的病苗,保证幼苗根长20厘米以上。优质种苗的外观特征是健壮、无病虫感染、无机械损伤、表面光滑、苗子质地柔软,直径4~6毫米,苗长30~40厘米为好,百苗鲜重100~180克。互助县移栽时间为4月中旬,根据当年的气温与地温,可适当提早移栽。
5.3、移栽覆土
互助黄芪移栽时分人工移栽和机械移栽两种方法。
①人工移栽:按株距20厘米,行距40厘米移栽。在地面上开深5厘米左右浅沟,将黄芪苗头朝同一方向、平摆于浅沟内,保持苗头间距20厘米且在一条线上,可用挂线方法保证苗头相齐,使苗头出线外1~2厘米。摆满一排后,将浅沟两边的表土均匀覆盖在浅沟内摆放的黄芪苗子上,覆土厚度3~5厘米,要求将黄芪种苗覆盖严实。亩保苗1.5~2万株为宜。
②机械移栽:按株距30~40厘米,行距22厘米移栽。将机械开沟器深度调至5厘米左右,黄芪种苗头同一方向放置在种苗箱内。要一边移栽一边复查机械覆土效果,不严实要人工覆土,确保将黄芪种苗覆盖严实。保苗1.0~1.5万株为宜。
5.4、覆盖地膜
地膜规格:选用厚0.08~0.10毫米,幅宽50厘米的黑色或白色地膜。
互助黄芪移栽后幼苗生长至5厘米高时,即齐苗后,覆盖地膜。人工移栽的地块,覆膜时在地的一头挖深10厘米、长50厘米的浅沟,将地膜一头埋好压实,另一头顺黄芪植株行展开拽紧,把黄芪植株行留在地膜两边外面,地膜紧贴地面,将地膜两边压实,防止风吹揭起;机械移栽的地块,覆膜时在地的一头挖深10厘米,长50厘米的浅沟,将地膜一头埋好压实,另一头顺黄芪植株行紧贴株头展开拽紧,在有植株的地方将地膜撕开,把下面的植株一一扶出地膜,然后将地膜两边压实。
5.5、除草
互助黄芪覆膜后,如黄芪植株行长出杂草,要及时拔除,以免与黄芪争水争肥。在整个生长期视情况除草2~3次。
5.6、打顶疏花
互助黄芪成药期如果不作留作田,就要适当控制植株的高度,一般在7月份摘顶或在开花期摘去花蕾,以减少养分消耗,促使根部生长,以利提高产量。
5.7、病虫害防治
互助黄芪主要病害为白粉病,主要虫害为蚜虫。
①白粉病 夏秋季降雨多的年份,容易发生白粉病危害。
发病后叶两面初生白色粉状班,严重时整个叶片被白粉覆盖,叶柄和茎部也有白粉。被害植株往往早期落叶,严重影响黄芪正常生长。防治方法:如发生白粉病危害,可选用20%三唑酮500~8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每7~10天喷1次,视防治效果连喷2~3次。采收前30天停止施药。
②蚜虫 夏秋季干旱的年份,容易发生蚜虫为害。互助黄芪蚜虫以槐蚜为主,多危害枝头幼嫩部分及花穗等,致使植株生长不良,造成落花、空荚等,严重影响种子和商品根的产量与品质。防治方法:如发现蚜虫为害时,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每周喷1次,视防治效果连喷2~3次。采收前35天停止施药。
5.8、采收加工
10月中下旬,当互助黄芪叶片开始变黄时即可采挖。采挖前三天,割去地上茎叶,留下3厘米左右短茬,便于采挖时识别,采挖时要用三齿铁叉将土壤中的黄芪根刨挖出来,避免断根或漏挖。近年来也采用机械采挖,这样省工省时、节省成本,但容易造成收获不全、机械损伤增多。采挖的互助黄芪要及时挑除病株,分级后运回,不可堆置。抖净泥土后,摊放在干燥通风、透光平坦的地面上晾晒数日,使水分蒸发。晾晒至根系柔软时,按粗细大小分等,用手顺握轻轻揉,使皮肉紧实,继续晾晒,半干时继续用木板等揉搓,7成柔干时剪去侧根及须根,大小分等用细绳扎成重约500克左右的小把,根部压紧绑扎使之顺直,晒干或烘干至含水量12%以下,入库防潮防虫贮藏。
  • 质量安全规定
互助黄芪产地环境质量、产地空气质量符合GB3095有关要求的一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规定的二级标准,生产过程严格按照互助黄芪无公害生产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

互助黄芪专用标志使用

在互助黄芪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互助黄芪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互助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明确表述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标志使用:在包装上农产品地理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