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旱砂西瓜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菜篮子工程办公室 【管理

原产地青海

– 产地市县: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果品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1359
– 地标认证时间:2013
– 品质特点:质地酥脆、果汁多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第2046号公告
– 地标批准时间:2013年12月30日
产品介绍

民和县素称青海“瓜果之乡”, 在全省瓜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西瓜生产遥居全省首位,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栽培经验不断丰富,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生产品种日益增多。解放后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的品种闻名全国,销往省内外,享有盛誉。由于在旱砂地里种植,旱砂西瓜因此而得名。种植旱砂西瓜,一般选用光照条件比较好的旱地,然后铺上大沙种植,选用的肥料通常是炕灰和家粪拌匀后施用。其瓜个大皮薄、汁甘如密,有甜透心之美誉,深受消费者欢迎,曾一度在香港市场销售。1981年,地膜覆盖种植瓜试验成功,为西瓜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西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10年民和旱砂西瓜种植面积达万亩之多。民和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土壤资源,为西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种植出的西瓜含糖量高,口感清爽脆甜,食用品质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

生态环境

民和县位于北温带高原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为:冬秋长,春夏短,四季不分明;光照充足,降水较少,四季分配不均,气候干燥,昼热夏凉,温度变化剧烈,灾害性天气较多;温度、降水,地域差异明显。昼夜温差大,较低的夜温有利于西瓜同化产物的运输和降低呼吸对养分的消耗,提高果实含糖量,形成民和旱砂西瓜的独特风味。1. 土壤地貌情况: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西南部多为高山。沟壑纵横,山峦重叠,地形复杂,地貌破碎。南部和北部分别以黄河谷地和湟水谷地,中部为中低山河谷相间地区,西南、西部县界为高山区。民和县位于北温带半干旱地带,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和灰钙土,土壤有机质丰富,物理性状良好,适宜民和旱砂西瓜的生长和发育。2. 水文情况:因受东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降水地域差异较大。降水量偏少,且四季分配不均,年平均降水量400mm。全年平均降水的日数为87天,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湟水、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大通河自北向南流经县境东北部。矿化度、总硬度比较高,不同的海拔高度受地势、气候及水文因素的制约,水化学特征差别较大。民和旱砂西瓜种植区气温较高而降水减少,水源补给条件变差,其盐分积累明显,硬度均值为21.59度。3. 大;全年日照时数2400 — 2600小时,≥ 0 ℃的积温2400℃ — 3400℃,≥10℃的积温2000℃ — 2600℃,年平均气温9℃,无霜期 170 — 200天。其优点是气候干燥雨量少,晴天多,日照丰富,大 陆 性强,半温湿季节增温快,灌溉条件好,风速小,气候适宜于民和旱砂西瓜生产。

地域范围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属海东行署管辖区,东部和南部与甘肃省毗连。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隔大通河相望,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县毗邻。民和旱砂西瓜地域保护范围为民和县境内。主要主产区域遍及全县10个乡镇(川口、松树、核桃庄、隆治、官亭、中川、马场垣、总堡、巴州、甘沟),地理位置介于东径102°26′ — 103°04′,北纬35°45′ — 36°26′,东西宽32公里,南北长69公里,平均海拔2100— 2500米,幅员面积1890.82平方公里。

品质特性

民和旱砂西瓜果实椭圆形,个小而匀、果皮淡绿色、上覆深绿色条带,果皮厚.cm,瓜瓤呈鲜红色,籽黑、皮薄、肉嫩,香气浓郁,质地酥脆、风味爽、果汁多、甘甜、瓤沙、味纯。单果重一般为4公斤左右,商品率高。其味甘性凉,富含葡萄糖、蔗糖、丝氨酸、谷氨酸等碳水化合物及人体必需的钾、钠、锌、镁、维生素B等微量元素,其中含铁4mg/kg,含钙97mg/kg,含锌0.7mg/kg。 民和旱砂西瓜产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无公害卫生标准,生产过程严格按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进行。

生产方式

民和旱砂西瓜农产品的生产总原则是按标准进行,实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监督,产业化模式,社会化服务。
1. 产地要求:民和旱砂西瓜基地村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相对集中连片,水、电、路三通,并成网络。种植基地选择在隆治乡李家村地处民和县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距隆治乡政府2公里,县乡公路穿村而过,村道硬化路到李家垣,交通十分便利。李家村属浅山地区,海拔1830米,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350毫米,年日照时数2314小时,光照强,无霜期200天。生产者有一定的栽培技能,农田基础设施完善,能及时灌溉、排涝,产地土壤质量符合GB/T15618-1995中有关蔬菜部分二级以上要求。农田灌溉水质量符合GB5084-1998中有关蔬菜部分的要求,产地空气质量符合GB9137-1988中有关要求。2. 品种范围:民和旱砂西瓜选择抗病、抗旱、优质、丰产、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品种。3. 生产控制3.1选地、整地、压砂:压砂地宜选土地比较平坦或坡度较缓的耕地。铺压砂石时间冬季土地冻结至翌春解冻前为宜。压砂前,结合秋季深翻亩施底肥(以腐熟的土圈肥、羊圈肥为主)5000kg;之后耙耱整地,将耕地原有坑、穴、脊整平压实,冻结后开始铺砂。压砂砂石选用粒径不超过5cm(片状砂不超过10cm)的砂石和颗粒较大的粗砂混合为主,比例为4:6或3:7。砂粒层厚度10—15cm。3.2茬口安排与施肥:砂地选定之后,进行测土,秋耕,耕深22—33厘米;最后一次耕地前,每667㎡施入优质农家肥2000kg或生物有机肥料100kg,并根据测土情况按配方施用化肥。未进行秋施肥的田块,翌年3. 4月春每667㎡条施腐熟农家肥1000kg或生物有机肥100kg,并根据测土情况按配方施用化肥。整地时注意不要翻动砂石下土层,以免造成土砂混合。3.3播种前准备3.3.1种子处理:除采用错位稀植法减轻病菌的侵入与为害外,播种前对种子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3.3.2种子催芽:种子(常规杂交西瓜种子)消毒后洗去粘液,浸泡4—6小时,捞出洗净,置于28℃—32℃的环境下,保温保湿进行催芽,种子扭嘴吐白(芽根长0.5mm)为宜。3.4播种3.4.1播期选择:根据气象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期,压砂地覆膜种植播种时间选择地温(10cm的土温)稳定15℃以上播种为宜。旱砂西瓜条覆膜直播种植一般在4月15日前后。3.4.2播种密度:每667㎡800—850株为宜。3.4.3播种方法:按“品”字形播种,抛开细砂做成小穴,然后拍光拍实,有利于早期防风防寒,再用小铲疏松土层,播下种子,如果土壤干燥,点水后再播,每穴2-3粒,种子平放,相距3厘米,上盖1厘米厚的湿土,再均匀撒覆2-3厘米厚的细湿砂即可。3.5田间管理3.5.1覆膜增温保墒播种后及时在播种行上覆幅宽40cm地膜,再用竹竿、竹片或树条做成小棚架,在棚架上覆盖农用薄膜,即形成双膜覆盖,防寒挡风,增温保墒。3.5.2适时揭膜撤棚:播种后7-10天出苗,根据天气情况,勤揭膜通风换气,谨防徒长,确保壮苗。当第二片真叶露心时,揭去地膜;当外界气温稳定到16-18℃时,可将棚膜及时撤除,但春季气温多变,可把棚膜拉到棚顶,四周通风,一旦遇沙尘暴或低温天气可重新放下棚膜并压实,增温防风,待果实坐齐后拆棚撤膜。3.5.3定苗及追肥3-4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1株健壮苗,再周围用细砂填平播种。3.5.4整枝及留瓜:当瓜蔓伸至50-60cm就要进行小整枝,一般采用双蔓整枝,即将主蔓分开,留下选好的副蔓平行向南或向北引伸,其余侧蔓分次分批摘除。为防风吹引起茎蔓损伤,要及时暗压蔓,用铲子在蔓下开8-10cm深的小沟,将蔓压入沟中,每次压蔓应在中午以后进行。正常年份在主蔓第二或第三雌花节位留1果,干旱年份由于叶面积小,在主蔓第四或第五雌花留1瓜,在雌花开放当天进行人工授粉,待果实鸡蛋大小时,选留形状完美的果实,每株1果。在果实膨大期,每隔3-5d结合中耕锄草每667㎡施腐熟稀水人畜粪2000kg,草木灰100kg,尿素30㎏,并每隔7-10d叶面交替喷施0.2%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氢钾加70%的甲基托布津粉剂600-800倍液。3.5.5瓜的晒、盖和翻动:一般在采收前10-15天开始垫瓜,翻瓜,通常每隔2-3天翻1次,每次翻转90°左右,并顺一个方向翻,采收前4-5天,当果实八成熟以上时,即可进行“竖瓜”,就是把瓜竖立起来,使果实发育更趋圆整。3.6病虫害防治3.6.1炭疽病。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粉剂600倍液喷雾,每7天喷药1次,连喷1-2次。3.6.2枯萎病。在发病初期用40%拌种双500倍液或10%的双效灵水剂300-500倍液或菌枯净400-600倍液灌根,每株200-250毫升,7-10天1次,连续2-3次。3.6.3蚜虫。可喷2.5%溴氯菊酯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10毫升加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50克喷洒1次。3.7产后处理:民和旱砂西瓜以外销为主,在成熟至八成时,就可采摘。在采摘前20天内严禁喷洒农药。

包装规范

按质量控制规范生产经营民和旱砂西瓜(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具备生产经营资质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民和旱砂西瓜农产品地理标志时,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民和县菜篮子办公室提出申请,签署协议后,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标志,在包装物或者标识上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统一采用公共标识称和地域产品名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产品百科
民和旱砂西瓜,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民和县素称青海“瓜果之乡”,种植出的西瓜含糖量高,口感清爽脆甜,食用品质好,是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的22个乡镇为民和旱砂西瓜产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形成民和旱砂西瓜的独特风味。民和旱砂西瓜质地酥脆、果汁多、甘甜、瓤沙、味纯。
2013年12月30 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旱砂西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民和旱砂西瓜
产地名称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品质特点
质地酥脆、果汁多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第2046号公告
批准时间
2013年12月30日

民和旱砂西瓜产品特点

民和旱砂西瓜感官品质

民和旱砂西瓜果实椭圆形,个小而匀、果皮淡绿色、上覆深绿色条带,果皮厚1.1厘米,瓜瓤呈鲜红色,籽黑、皮薄、肉嫩,香气浓郁,质地酥脆、风味爽、果汁多、甘甜、瓤沙、味纯。

民和旱砂西瓜品质指标

民和旱砂西瓜单果重一般为4千克左右,商品率高。其味甘性凉,富含葡萄糖、蔗糖、丝氨酸、谷氨酸等碳水化合物及人体必需的钾、钠、锌、镁、维生素B等微量元素,其中含铁4毫克/千克,含钙97毫克/千克,含锌0.7毫克/千克。

民和旱砂西瓜产地环境

民和旱砂西瓜气候特征

民和旱砂西瓜民和旱砂西瓜

民和县位于北温带高原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为:冬秋长,春夏短,四季不分明;光照充足,降水较少,四季分配不均,气候干燥,昼热夏凉,温度变化剧烈,灾害性天气较多;温度、降水,地域差异明显。昼夜温差大,较低的夜温有利于西瓜同化产物的运输和降低呼吸对养分的消耗,提高果实含糖量,形成民和旱砂西瓜的独特风味。

民和旱砂西瓜土壤地貌

民和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西南部多为高山。沟壑纵横,山峦重叠,地形复杂,地貌破碎。南部和北部分别以黄河谷地和湟水谷地,中部为中低山河谷相间地区,西南、西部县界为高山区。民和县位于北温带半干旱地带,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和灰钙土,土壤有机质丰富,物理性状良好,适宜民和旱砂西瓜的生长和发育。

民和旱砂西瓜水文情况

民和县因受东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降水地域差异较大。降水量偏少,且四季分配不均,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全年平均降水的日数为87天,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匀。湟水、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北部和南部,形成湟水、黄河两大谷地。大通河自北向南流经县境东北部。矿化度、总硬度比较高,不同的海拔高度受地势、气候及水文因素的制约,水化学特征差别较大。民和旱砂西瓜种植区气温较高而降水减少,水源补给条件变差,其盐分积累明显,硬度均值为21.59度。

民和旱砂西瓜大气情况

民和县全年日照时数2400 -2600小时,≥ 0 ℃的积温2400℃ – 3400℃,≥10℃的积温2000℃ -2600℃,年平均气温9℃,无霜期 170 -200天。其优点是气候干燥雨量少,晴天多,日照丰富,大 陆性强,半温湿季节增温快,灌溉条件好,风速小,气候适宜于民和旱砂西瓜生产。

民和旱砂西瓜历史渊源

民和旱砂西瓜民和旱砂西瓜

民和县素称青海“瓜果之乡”,在青海省瓜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西瓜生产遥居全省首位,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栽培经验不断丰富,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生产品种日益增多。

1949年,民和县解放后西瓜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的品种闻名全国,销往省内外,享有盛誉。由于在旱砂地里种植,旱砂西瓜因此而得名。
1981年,民和县地膜覆盖种植瓜试验成功,为西瓜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西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到2010年民和旱砂西瓜种植面积达万亩之多。

民和旱砂西瓜生产情况

2013年,民和旱砂西瓜标准化示范区示范面积达3000亩,科技示范户200户,标准化生产技术人员400名。
2017年,民和旱砂西瓜种植面积达2000亩,亩产西瓜5000斤以上,最高亩产达1万斤。

民和旱砂西瓜产品荣誉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民和旱砂西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民和旱砂西瓜地理标志

民和旱砂西瓜地域保护范围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的川口、松树、核桃庄、隆治、官亭、中川、马场垣、总堡、巴州、甘沟等22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

民和旱砂西瓜质量技术要求

  • 安全要求
民和旱砂西瓜产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无公害卫生标准,生产过程严格按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进行。
  • 特定生产方式
民和旱砂西瓜民和旱砂西瓜

产地要求:民和旱砂西瓜基地村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相对集中连片,水、电、路三通,并成网络。种植基地选择在隆治乡李家村地处民和县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距隆治乡政府2公里,县乡公路穿村而过,村道硬化路到李家垣,交通十分便利。李家村属浅山地区,海拔1830米,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350毫米,年日照时数2314小时,光照强,无霜期200天。生产者有一定的栽培技能,农田基础设施完善,能及时灌溉、排涝,产地土壤质量符合GB/T15618-1995中有关蔬菜部分二级以上要求。农田灌溉水质量符合GB5084-1998中有关蔬菜部分的要求,产地空气质量符合GB9137-1988中有关要求。

品种范围:民和旱砂西瓜选择抗病、抗旱、优质、丰产、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品种。
民和旱砂西瓜民和旱砂西瓜

生产控制:压砂地宜选土地比较平坦或坡度较缓的耕地。铺压砂石时间冬季土地冻结至翌春解冻前为宜。压砂前,结合秋季深翻亩施底肥(以腐熟的土圈肥、羊圈肥为主)5000千克;之后耙耱整地,将耕地原有坑、穴、脊整平压实,冻结后开始铺砂。压砂砂石选用粒径不超过5厘米(片状砂不超过10厘米)的砂石和颗粒较大的粗砂混合为主,比例为4:6或3:7。砂粒层厚度10-15厘米。3.2茬口安排与施肥:砂地选定之后,进行测土,秋耕,耕深22-33厘米;最后一次耕地前,每667平方米施入优质农家肥2000千克或生物有机肥料100千克,并根据测土情况按配方施用化肥。未进行秋施肥的田块,翌年3、4月春每667平方米条施腐熟农家肥1000千克或生物有机肥100千克,并根据测土情况按配方施用化肥。整地时注意不要翻动砂石下土层,以免造成土砂混合。种子处理:除采用错位稀植法减轻病菌的侵入与为害外,播种前对种子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种子(常规杂交西瓜种子)消毒后洗去粘液,浸泡4-6小时,捞出洗净,置于28℃-32℃的环境下,保温保湿进行催芽,种子扭嘴吐白(芽根长0.5毫米)为宜。播期选择:根据气象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期,压砂地覆膜种植播种时间选择地温(10厘米的土温)稳定15℃以上播种为宜。旱砂西瓜条覆膜直播种植一般在4月15日前后。每667平方米800-850株为宜。播种方法:按“品”字形播种,抛开细砂做成小穴,然后拍光拍实,有利于早期防风防寒,再用小铲疏松土层,播下种子,如果土壤干燥,点水后再播,每穴2-3粒,种子平放,相距3厘米,上盖1厘米厚的湿土,再均匀撒覆2-3厘米厚的细湿砂即可。覆膜增温保墒播种后及时在播种行上覆幅宽40厘米地膜,再用竹竿、竹片或树条做成小棚架,在棚架上覆盖农用薄膜,即形成双膜覆盖,防寒挡风,增温保墒。适时揭膜撤棚:播种后7-10天出苗,根据天气情况,勤揭膜通风换气,谨防徒长,确保壮苗。当第二片真叶露心时,揭去地膜;当外界气温稳定到16-18℃时,可将棚膜及时撤除,但春季气温多变,可把棚膜拉到棚顶,四周通风,一旦遇沙尘暴或低温天气可重新放下棚膜并压实,增温防风,待果实坐齐后拆棚撤膜。定苗及追肥:3-4片真叶时定苗,每穴留1株健壮苗,再周围用细砂填平播种。整枝及留瓜:当瓜蔓伸至50-60厘米就要进行小整枝,一般采用双蔓整枝,即将主蔓分开,留下选好的副蔓平行向南或向北引伸,其余侧蔓分次分批摘除。为防风吹引起茎蔓损伤,要及时暗压蔓,用铲子在蔓下开8-10厘米深的小沟,将蔓压入沟中,每次压蔓应在中午以后进行。正常年份在主蔓第二或第三雌花节位留1果,干旱年份由于叶面积小,在主蔓第四或第五雌花留1瓜,在雌花开放当天进行人工授粉,待果实鸡蛋大小时,选留形状完美的果实,每株1果。在果实膨大期,每隔3-5天结合中耕锄草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稀水人畜粪2000千克,草木灰100千克,尿素30千克,并每隔7-10天叶面交替喷施0.2%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氢钾加70%的甲基托布津粉剂600-800倍液。瓜的晒、盖和翻动:一般在采收前10-15天开始垫瓜,翻瓜,通常每隔2-3天翻1次,每次翻转90°左右,并顺一个方向翻,采收前4-5天,当果实八成熟以上时,即可进行“竖瓜”,就是把瓜竖立起来,使果实发育更趋圆整。病虫害防治:炭疽病。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粉剂600倍液喷雾,每7天喷药1次,连喷1-2次。枯萎病。在发病初期用40%拌种双500倍液或10%的双效灵水剂300-500倍液或菌枯净400-600倍液灌根,每株200-250毫升,7-10天1次,连续2-3次。蚜虫。可喷2.5%溴氯菊酯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10毫升加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克,兑水50克喷洒1次。产后处理:民和旱砂西瓜以外销为主,在成熟至八成时,就可采摘。在采摘前20天内严禁喷洒农药。

民和旱砂西瓜专用标志使用

民和旱砂西瓜民和旱砂西瓜

按质量控制规范生产经营民和旱砂西瓜(产自登记确定的地域范围)、具备生产经营资质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民和旱砂西瓜农产品地理标志时,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民和县菜篮子办公室提出申请,签署协议后,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标志,在包装物或者标识上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统一采用公共标识称和地域产品名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