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燕麦

青海省湟中县草原站 【管理

原产地青海

– 产地市县: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粮食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1582
– 地标认证时间:2014
– 品质特点:籽粒饱满、均匀,营养丰富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第2179号公告
– 地标批准时间:2014年11月18日
产品介绍

据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为传播中华文明致远吐蕃,将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从任城召至长安,被封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经湟中时,曾吃湟中燕麦炒面。燕麦是重要的饲草饲料作物,也是古老的农作物。从栽培地域上看,栽培的燕麦距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湟中燕麦,种植历史悠久。湟中县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了适宜种植燕麦的区域,种植的燕麦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成熟度高、种质优良,当地群众利用因地制宜的优势,充分利用撂荒地和贫瘠地扩大燕麦种植面积。2015年我县燕麦规模种植面积达23.49万亩,生产燕麦良种3000万公斤,覆盖15个乡镇,燕麦良种率达到了100%,每年向省内外提供良种1000万公斤以上,占全省燕麦良种市场的60%。目前在我县主要推广和应用的品种有加燕2号、林纳、白燕7号、青引1号、青海444等。自2003年来通过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农区饲草基地建设及复种饲草项目、国家燕麦体系建设、科技富民强县饲草种植等项目的实施,2006年获得了湟中县良种燕麦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省级成果奖。2013年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015年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湟中县地处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其地形地貌兼具二者特点。境内三面环山,祁连山-余脉-娘娘山雄踞于北,拉瘠山脉绵亘西南。湟水由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两侧形成多级河谷阶地。全县境内河谷错纵,山川相间,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9.9%。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抬升,最低点是田家寨镇谢家村,最高点是群加藏族乡的果石摘山峰,相对高度为2264米,局部高差常为200-700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十分显著。县境内的土壤主要是:黑钙土、栗钙土、潮土、冲积灌淤土和北方红土等类型。土壤保肥性、供肥性、湿润性、适耕性较好,适宜湟中燕麦的生长发育。2. 水文情况:湟中县地处内陆,一般来说降水不足。但因拉瘠山脉和娘娘山形成南、北两面由西向东的人字形屏障,对东南季风挟带的潮湿气流具有阻挡抬升作用,产生类“湿岛”效应,使本县降水量不仅大于湟水中下游诸县,而且大于湟水上游的湟源县,在我省东部农业区,属于降水较丰而受干旱威胁较轻的县份。二十年平均年降水527毫米,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而占全县总面积63﹪的中高山区平均年降水500-650毫米以上。这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农作物需求,而且为川水地区发展灌溉农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由于降水条件相对较好,加之“环山汇水”的有利地形,水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水资源无污染,水质优良,矿化度较低。全县大小河流15条,境内河流总长331.25公里,水资源总量4.2亿立方米。3. 气候情况:我县海拔2225-4489米地处中纬度内陆高原,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冬季漫长,夏季凉爽,四季不明显;气温温差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588.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59%,年总辐射量142.14千卡/平方厘米;年极端最高气温29.4℃,极端最低气温-31.7℃,年均温度2.5℃,最热月均气温11-1℃,最冷月平均温度-10.9℃;日平均气温≥0℃积温900-2578℃;≥5℃积温700-2158℃;≥10℃积温0-1307℃;生长季(0—-2℃)85-220天,热量可满足一季作物需求,在海拔2500米以下川水地带,年均温≥4℃,生长季超过220天,由于气候温凉,日照时间长,有利于燕麦的生长。

地域范围

湟中燕麦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青海省湟中县辖行政区域内,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地理坐标为北纬36°13′32〞—37°03′19〞,东经101°09′32〞—101°54′50〞;东与西宁市、平安县毗连,南与化隆、贵德两县交界,西与海晏、湟源两县接壤,北与大通县相邻。全县东西长约68公里,南北宽约91公里,幅员面积为2700平方公里。湟中燕麦主要集中在田家寨镇、土门关乡、上新庄镇、鲁沙尔镇、共和镇、大才乡、汉东乡等地区,是我省主要燕麦生产区之一。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1.1种子特性:湟中燕麦籽粒饱满、均匀,成熟度高、千粒重30~40克,有腹沟、表面生有茸毛,尤以顶部显著,形状为筒形或纺锤形。1.2种植特性:株高100~120厘米,须根系,入土较深。幼苗有直立、半直立、匍匐3种类型;抗旱抗寒者多属匍匐型,抗倒伏耐水肥者多为直立型。叶有突出膜状齿形的叶舌,但无叶耳。圆锥花序,有紧穗型、侧散型与周散型 3种。分枝上着生10~75个小穗;每一小穗有两片稃片,内生小花1~3朵,也偶有4朵者。子粒都紧包在内、外稃之间。2. 内在品质(检测数据):湟中燕麦所含蛋白质总量≥7.0%、脂肪含量≥2.0%、β-葡聚糖≥2.0。湟中燕麦其营养丰富、品种较多,具有理想的种子外观要求及优良的贮存性,是生产燕麦制品及燕麦片的理想原料。湟中燕麦品质规范值、检测值和同德县的对比(略)3. 安全要求:在湟中燕麦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湟中燕麦生产过程及产品应符合以下规定:GB6142-1985《禾本科牧草种子质量分级》GB2930-2001《牧草种子检验规程》。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湟中燕麦产地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燕麦在优良的栽培条件下,各种质地的土壤上均能获得好收成,但以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最佳,燕麦对酸性土壤的适应能力比其它麦类作物要强。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种子田用国家规定的1级种子标准。饲草田用国家规定的3级以上种子标准。按照GB6142-1985《禾本科牧草种子质量分级》。严格实行种子处理 对燕麦种子进行筛选,剔除病籽、霉籽、瘪籽、虫蛀等。适宜在湟中地区栽培的燕麦品种有加燕2号、林纳、白燕7号等。3. 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3.1整地:耕翻(深度20~30CM)、耙耱,镇压,保证适时播种。3.2播种:农区种子田应于4月上旬至中旬播种,播种量135~180 kg/公顷,条播,行距为20~25厘米;饲草田从4月上旬开始播种,条播或人工撒播,条播量195~240 kg/公顷,人工撒播量225~270 kg/公顷,条播行距为15厘米;最迟不宜晚于6月底;3.3科学施肥:种子田施有机肥30~45立方米/公顷作基肥,施磷酸二铵135~180 kg /公顷作种肥,拔节期施尿素45~75 kg /公顷作追肥;饲草田施有机肥30~45立方米/公顷作基肥,施磷酸二铵75~97.5 kg /公顷作种肥,拔节期施尿素75~120 kg /公顷作追肥。3.4除草灌溉:分蘖期人工除杂草,拔节期有灌溉条件的地区灌水一次;种子田,隔离品种选用一年生豆类作物,开花期进行人工灭除杂草和清除混杂品种。3.5病虫害防治:由于湟中气候属海拔高,气温低,燕麦的有些病虫害就不易发生,使燕麦成为绿色食品。
3.6收获:种子田实行单收、单打、单独保存;饲草田在抽穗或盛花期进行刈割饲喂,调制青干草在开花或乳熟期进行刈割。3.7储藏加工:将刈割的青草就地薄层平铺,暴晒1~2d,每隔3~4小时翻动一次,等枝叶萎蔫后即可打捆,也可在田间干燥后运回储藏或置于农家院及定居点,摊至墙上、屋顶或晾晒架上任其自然风干,使青干草含水量达17%以下(判断方法是用于揉折时易于脆即可),堆垛或粉碎成草粉保存。燕麦籽实是马、牛、羊优质精料的加工原料。

包装规范

在湟中燕麦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湟中燕麦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湟中县草原站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明确表述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1. 标志使用:在包装上农产品地理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2. 运输装运: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都要清洁、干燥、无毒害物,并配有防风、防潮、防雨设备,同时运输两个以上品种和少量多品种种子时,要有明显的隔离标志,以防错乱混杂。运输的种子,均应按种子批号附种子品质检验单、种子检疫证和发货明细表。在运输期间如发生雨淋、受潮等事故,应及时晾晒干燥。

产品百科
湟中燕麦,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燕麦是重要的饲草饲料作物,也是古老的农作物。湟中县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了适宜种植燕麦的区域,出产的燕麦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成熟度高,种质优良,是生产燕麦制品及燕麦片的理想原料。当地主要推广和应用的品种有加燕2号、林纳、白燕7号、青引1号、青海444等。
2014年11月1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湟中燕麦”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湟中燕麦
产地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
品质特点
籽粒饱满、均匀,营养丰富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第2179号公告
批准时间
2014年11月18日

湟中燕麦产品特点

湟中燕麦感官特征

种子特性:湟中燕麦籽粒饱满、均匀,成熟度高、千粒重30-40克,有腹沟、表面生有茸毛,尤以顶部显著,形状为筒形或纺锤形。
种植特性:株高100-120厘米,须根系,入土较深。幼苗有直立、半直立、匍匐3种类型;抗旱抗寒者多属匍匐型,抗倒伏耐水肥者多为直立型。叶有突出膜状齿形的叶舌,但无叶耳。圆锥花序,有紧穗型、侧散型与周散型3种。分枝上着生10-75个小穗;每一小穗有两片稃片,内生小花1-3朵,也偶有4朵者。子粒都紧包在内、外稃之间。

湟中燕麦片湟中燕麦片

湟中燕麦内在品质

湟中燕麦所含蛋白质总量≥7.0%、脂肪含量≥2.0%、β-葡聚糖≥2.0。
湟中燕麦营养丰富、品种较多,具有理想的种子外观要求及优良的贮存性,是生产燕麦制品及燕麦片的理想原料。
湟中燕麦品质规范值、检测值和同德县的对比
营养成分
蛋白质(%)
β-葡聚糖(%)
脂肪(%)
湟中燕麦(规范值)
≥7.0
≥2.0
≥2.0
湟中燕麦(检测值)
8.92
2.95
4.16
同德县
7.98
2.14
3.96

湟中燕麦产地环境

湟中燕麦土壤地貌

湟中县地处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其地形地貌兼具二者特点。境内三面环山,祁连山-余脉-娘娘山雄踞于北,拉瘠山脉绵亘西南。湟水由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两侧形成多级河谷阶地。全县境内河谷错纵,山川相间,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9.9%。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抬升,最低点是田家寨镇谢家村,最高点是群加藏族乡的果石摘山峰,相对高度为2264米,局部高差常为200-700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十分显著。
湟中县境内的土壤主要是:黑钙土、栗钙土、潮土、冲积灌淤土和北方红土等类型。土壤保肥性、供肥性、湿润性、适耕性较好,适宜湟中燕麦的生长发育。

湟中燕麦植株湟中燕麦植株

湟中燕麦水文情况

湟中县地处内陆,一般来说降水不足。但因拉瘠山脉和娘娘山形成南、北两面由西向东的人字形屏障,对东南季风挟带的潮湿气流具有阻挡抬升作用,产生类“湿岛”效应,使该县降水量不仅大于湟水中下游诸县,而且大于湟水上游的湟源县,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属于降水较丰而受干旱威胁较轻的县份。二十年平均年降水527毫米,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而占全县总面积63﹪的中高山区平均年降水500-650毫米以上。这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农作物需求,而且为川水地区发展灌溉农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由于降水条件相对较好,加之“环山汇水”的有利地形,水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水资源无污染,水质优良,矿化度较低。全县大小河流15条,境内河流总长331.25公里,水资源总量4.2亿立方米。

湟中燕麦气候情况

湟中县海拔2225-4489米地处中纬度内陆高原,日照时间长,大气透明度高,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冬季漫长,夏季凉爽,四季不明显;气温温差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588.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59%,年总辐射量142.14千卡/平方厘米;年极端最高气温29.4℃,极端最低气温-31.7℃,年均温度2.5℃,最热月均气温11-1℃,最冷月平均温度-10.9℃;日平均气温≥0℃积温900-2578℃;≥5℃积温700-2158℃;≥10℃积温0-1307℃;生长季(0-2℃)85-220天,热量可满足一季作物需求,在海拔2500米以下川水地带,年均温≥4℃,生长季超过220天,由于气候温凉,日照时间长,有利于燕麦的生长。

湟中燕麦植株湟中燕麦植株

湟中燕麦历史渊源

燕麦是古老的农作物,从栽培地域上看,已有两千余年的栽培历史。
湟中燕麦种植历史悠久。据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为传播中华文明致远吐蕃,将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从任城召至长安,被封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经湟中时,曾吃湟中燕麦炒面。
2003年起,湟中县草原站承担湟中县良种燕麦繁育基地建设,针对青海省内燕麦良种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历经13年的努力,通过引进、示范和创新研究,攻克关键技术,通过“科研单位+基地(农户)+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引进、繁育、筛选和推广燕麦新品种6个,建立了“原种繁殖—大田良种扩繁—生产推广用种”三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制订了《燕麦栽培技术规程》和《燕麦种子包装贮运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

湟中燕麦生产情况

2015年,湟中县燕麦种植规模由2003年的1.04万亩扩大到22.00万亩。其中,燕麦良种繁育基地10.00万亩,年产良种2600万公斤,良种率达100%,年均向外提供良种2000万公斤以上;饲草生产基地12万亩,年产鲜草17500万公斤以上。
自2003年至2015年,湟中县共建燕麦试验示范推广基地125.26万亩,实现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582.00元,总经济效益37298.25万元,年经济效益2868.40万元,200亩以上集中规模化种植面积达22万亩,涉及专业合作社188家,农户7800余户。
湟中燕麦花开湟中燕麦花开

湟中燕麦产品荣誉

2014年11月18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湟中燕麦”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湟中燕麦地理标志

湟中燕麦地域保护范围

湟中燕麦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青海省湟中县辖行政区域内,地理坐标为北纬36°13′32″-37°03′19″,东经101°09′32″-101°54′50″。湟中燕麦主要集中在田家寨镇、土门关乡、上新庄镇、鲁沙尔镇、共和镇、大才乡、汉东乡等地区,是青海省主要燕麦生产区之一。

湟中燕麦种植基地湟中燕麦种植基地

湟中燕麦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湟中燕麦产地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燕麦在优良的栽培条件下,各种质地的土壤上均能获得好收成,但以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最佳,燕麦对酸性土壤的适应能力比其它麦类作物要强。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种子田用国家规定的1级种子标准。饲草田用国家规定的3级以上种子标准。按照GB6142-1985《禾本科牧草种子质量分级》。严格实行种子处理 对燕麦种子进行筛选,剔除病籽、霉籽、瘪籽、虫蛀等。适宜在湟中地区栽培的燕麦品种有加燕2号、林纳、白燕7号等。
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
3.1整地:耕翻(深度20-30厘米)、耙耱,镇压,保证适时播种。
3.2播种:农区种子田应于4月上旬至中旬播种,播种量135-180千克/公顷,条播,行距为20-25厘米;饲草田从4月上旬开始播种,条播或人工撒播,条播量195-240千克/公顷,人工撒播量225-270千克/公顷,条播行距为15厘米;最迟不宜晚于6月底。
3.3科学施肥:种子田施有机肥30-45立方米/公顷作基肥,施磷酸二铵135-180千克/公顷作种肥,拔节期施尿素45-75千克/公顷作追肥;饲草田施有机肥30-45立方米/公顷作基肥,施磷酸二铵75-97.5千克/公顷作种肥,拔节期施尿素75-120千克/公顷作追肥。
3.4除草灌溉:分蘖期人工除杂草,拔节期有灌溉条件的地区灌水一次;种子田,隔离品种选用一年生豆类作物,开花期进行人工灭除杂草和清除混杂品种。
3.5病虫害防治:由于湟中气候属海拔高,气温低,燕麦的有些病虫害就不易发生,使燕麦成为绿色食品。
3.6收获:种子田实行单收、单打、单独保存;饲草田在抽穗或盛花期进行刈割饲喂,调制青干草在开花或乳熟期进行刈割。
3.7储藏加工:将刈割的青草就地薄层平铺,暴晒1-2天,每隔3-4小时翻动一次,等枝叶萎蔫后即可打捆,也可在田间干燥后运回储藏或置于农家院及定居点,摊至墙上、屋顶或晾晒架上任其自然风干,使青干草含水量达17%以下(判断方法是用于揉折时易于脆即可),堆垛或粉碎成草粉保存。燕麦籽实是马、牛、羊优质精料的加工原料。
4、运输装运
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都要清洁、干燥、无毒害物,并配有防风、防潮、防雨设备,同时运输两个以上品种和少量多品种种子时,要有明显的隔离标志,以防错乱混杂。运输的种子,均应按种子批号附种子品质检验单、种子检疫证和发货明细表。在运输期间如发生雨淋、受潮等事故,应及时晾晒干燥。
  • 质量安全规定
在湟中燕麦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湟中燕麦生产过程及产品应符合以下规定:
GB6142-1985《禾本科牧草种子质量分级》
GB2930-2001《牧草种子检验规程》

湟中燕麦专用标志使用

湟中燕麦片(2张)

在湟中燕麦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湟中燕麦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湟中县草原站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明确表述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标志使用:在包装上农产品地理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