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小油菜籽

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管理

原产地青海

– 产地市县: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油料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1730
– 地标认证时间:2015
– 品质特点:籽粒饱满均匀,出油率高,油品味道浓郁,香味纯真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77号
产品介绍

门源的黑土地是天然适合小油菜生产的理想地带,土壤肥沃,气候冷凉湿润,现已建成“农业部油菜万亩高产示范区”“国家油菜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等。小油菜籽的地域保护范围为县辖行政区域内,生产区域遍及全县4镇8乡(浩门镇,青石嘴镇,北山乡,西滩乡,东川镇、泉口镇、阴田乡、麻莲乡、珠固乡、仙米乡、皇城乡、苏吉乡)。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00°55′28″-102°41′26″,北纬37°03′11″-37°59′28″之间,东西长156.24公里,南北宽103.99公里,总面积6902.26平方公里,主要种植浩油11号。门源小油菜籽脂肪含量≥30%,磷≥0.6%,镁≥0.02%,铁≥0.005%,具有理想的种子外观及优良的贮存性,油品味道浓郁,香味纯真,是我省的主要食用油。2008年门源油菜花被评为国家4A景区和青海省“我心中最美丽的十大景观”。从2000年开始至今,门源县依托油菜花特色旅游资源,借助“油菜花旅游节”突出打造“百里花海”旅游品牌,提高了门源县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今后门源县扩大开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环境

1. 地貌土壤情况:门源地形地貌复杂,境内山地面积占83.1%,盆地面积16.9%。北倚祁连山,南临巍峨起伏的达坂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高,中间低,构成气候湿润、水量充足的门源盆地。具有典型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特征。农耕土壤以黑土、黑黄土为主,耕作层有机质含量35-50g/kg,碱解氮210-230 g/kg,速效磷15-18 mg/kg,速效钾150-200mg/kg,pH值为6.5-8,土壤耕性稳定,适宜性广,保水保肥性能好,适宜门源小油菜生长发育。2. 水资源情况:门源县水资源较丰富,地表水多年平均年产水量18.34亿平方米,地下水年天然资源量3.09亿立方米。县境内产水面积6902.26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沟31条。其中大通河水系23条,祁连山内陆水系8条。在大通河水系中,北岸有13条,南岸有9条。干支流多,水量丰富,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据计算:全县水能蕴藏量达56.14万千瓦。水质较好,多数地区水样PH值7-8.8,中偏弱碱性,矿化度0.2-0.7,灌溉系数>18,总硬度5-16度,为软水或微硬水,水质较好。全县自流灌溉渠道共达24条,灌溉面积12.46万亩。3. 气候情况:门源地处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腹地,属青藏高原寒温湿润气候带,海拔高度在2388-5254米之间,全年日照时数2264.8-2739.8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130.68-154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气温1.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最热月平均气温13.6℃,≥5℃有效积温700-1100℃,≥10℃有效积温520-710℃,作物生长期110-120天,年降雨量530-560毫米,年蒸发量达1128.9-1343.0毫米,年平均风速2.3米/秒,气候冷凉,无绝对无霜期,适宜种植门源小油菜。

地域范围

门源小油菜籽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青海省门源县辖行政区域内,门源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东北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天祝、肃南、山丹县接壤,南接本省大通、互助县,西与本州祁连、海晏县毗邻。历史上曾为“丝绸之路”的辅道,是青海省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7°03′11″-37°59′28″,东径100°55′28″-102°41′26″之间,县境东西长156.24公里,南北宽103.99公里,总面积6902.26平方公里,辖4镇8乡(青石嘴镇、浩门镇、东川镇、泉口镇、西滩乡、北山乡、麻莲乡、阴田乡、皇城乡、苏吉乡、珠固乡、仙米乡)。总耕地面积60万亩,小油菜种植面积34万亩以上,年产油菜籽近4.1万吨,种植面积覆盖全县。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小油菜杆茎上长着众多长角果,内有圆形种子,即油菜籽,每个角果一般有10-18个油菜籽,多的可超过18粒,着生于隔膜边缘,分左右两列,油菜籽直径约1.5mm,褐色,籽粒饱满均匀。2. 内在品质(检测数据):门源小油菜籽脂肪含量≥30%,磷≥0.6%,镁≥0.02%,铁≥0.005%。油菜籽营养丰富、品种较多,具有理想的种子外观要求及优良的贮存性,出油率高,油品味道浓郁,香味纯真,是我省的主要食用油。油菜籽品质规范值、门源小油菜籽检测值与非本县油菜籽的对比(略)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门源小油菜籽产地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同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要求土壤耕层深厚,排灌方便,结构和理化性状良好,PH值以6-7.5为宜,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达到NY/T391规定的三级以上的沙壤土、壤土、轻粘土标准。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符合GB4407.2-2008《经济作物种子质量标准-油料类》要求,严格实行种子处理,对油菜种子进行筛选,剔除病籽、霉籽、瘪籽、虫蛀等。适宜在门源地区栽培的小油菜品种主要是浩油11号。3. 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3.1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整地,使土壤疏松、平整。3.2播种:播种期应掌握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4℃,10厘米地温上升到5-6℃时进行播种,门源地区适宜的播种时间为4月25日-5月10日,采用机械条播,行距18-20厘米,浅山明部和肥力高的地块播种量18.75-22.5 kg /公顷,脑山和肥力差的地块播种量22.5 -30kg /公顷。播种后覆土、耙耱和镇压。3.3科学施肥:结合春轻耙、春浅翻施有机肥30~45立方米/公顷或油菜专用肥525~750 kg /公顷作基肥;施尿素22.5~37.5kg /公顷,磷酸二铵187.8~225kg /公顷作种肥;苗期和蕾苔期看苗情施尿素37.5~75 kg /公顷作追肥。3.4除草灌溉:3-4叶期可进行中耕浅锄1次,并结合追肥进行。蕾苔期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灌水一次。3.5抗旱排渍:油菜受旱后要及时抗旱,田间水分过多时,及时清沟排渍。3.6病虫害防治:由于门源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油菜病虫害发生较轻,油菜主要病害有菌核病,虫害有黄条跳甲和蚜虫等。3.6.1防治原则: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措施。3.6.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及时清除田边和田中杂草及感病植株;重施基肥、苗肥、早施蕾苔肥,开花以后不施氮肥;及时摘除黄叶、病叶、老叶。
3.6.3物理防治:根据害虫生物学特征,可利用黄板等方法诱杀蚜虫。3.6.4化学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NY/T393-201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溶性好的农药。菌核病:花期叶病株率达10%,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每亩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45g-6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g-100g兑水喷雾。黄条跳甲:油菜苗出土后发现有虫时,可用烟草、石灰粉(1:3)清晨撒于叶面;或每亩用2.5%溴氰菊酯20ml或48%毒死蜱乳油50ml-75ml兑水喷雾。3.7收获:全田80%植株呈现黄色,籽粒变硬时即时人工收割,打捆风干脱粒。采用机械收割时收割期应延迟7天—10天。3.8贮存和运输:油菜籽应分类、分级储存于阴凉干燥处,不能与有毒、有害物质混存,堆放的高度应适宜。运输中应注意安全,防治日晒、雨淋、渗漏、污染。运输所用的车及其他装具不应对油菜籽造成污染。

包装规范

在门源小油菜籽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包装上使用门源小油菜籽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门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明确表述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1. 标志使用:在包装上农产品地理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2. 运输装运: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都要清洁、干燥、无毒害物,并配有防风、防潮、防雨设备,同时运输两个以上品种和少量多品种种子时,要有明显的隔离标志,以防错乱混杂。运输的种子,均应按种子批号附种子品质检验单、种子检疫证和发货明细表。在运输期间如发生雨淋、受潮等事故,应及时晾晒干燥。

产品百科
门源小油菜籽,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门源县种植小油菜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北方小油菜的发源地,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小油菜种植区。小油菜杆茎上长着众多长角果,内有圆形种子,即油菜籽,褐色,籽粒饱满均匀。油菜籽营养丰富,出油率高,油品味道浓郁,香味纯真。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门源小油菜籽”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门源小油菜籽
产地名称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
品质特点
籽粒饱满均匀,出油率高,油品味道浓郁,香味纯真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77号
批准日期
2015年7月22日

门源小油菜籽产品特点

门源小油菜籽外在感官特征

门源小油菜杆茎上长着众多长角果,内有圆形种子,即油菜籽,每个角果一般有10-18个油菜籽,多的可超过18粒,着生于隔膜边缘,分左右两列,油菜籽直径约1.5毫米,褐色,籽粒饱满均匀。

门源小油菜籽内在品质指标

门源小油菜籽脂肪含量≥30%,≥0.6%,≥0.02%,≥0.005%。油菜籽营养丰富、品种较多,具有理想的种子外观要求及优良的贮存性,出油率高,油品味道浓郁,香味纯真。
油菜籽品质规范值、门源小油菜籽检测值与非门源县油菜籽的对比
营养成分
脂肪(%)
磷(%)
镁(%)
油菜籽(规范值)
≥30
≥0.6
≥0.02
门源小油菜籽(检测值)
38.3
0.698
0.0259
非门源县油菜籽
35.3
0.62
0.021

门源小油菜籽产地环境

门源小油菜地门源小油菜地

门源小油菜籽土壤地貌

门源县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度在2388-5254米之间,境内山地面积占83.1%,盆地面积16.9%。北倚祁连山,南临巍峨起伏的达坂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高,中间低,构成门源盆地。农耕土壤以黑土、黑黄土为主,耕作层有机质含量35-50克/千克,碱解氮210-230克/千克,速效磷15-18毫克/千克,速效钾150-200毫克/千克,pH值为6.5-8,土壤耕性稳定,适宜性广,保水保肥性能好,适宜门源小油菜种植。

门源小油菜籽水文情况

门源县水资源较丰富,地表水多年平均年产水量18.34亿平方米,地下水年天然资源量3.09亿立方米。县境内产水面积6902.26平方千米,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沟31条。其中大通河水系23条,祁连山内陆水系8条。在大通河水系中,北岸有13条,南岸有9条。干支流多,水量丰富。水质较好,多数地区水样pH值7-8.8,中偏弱碱性,矿化度0.2-0.7,灌溉系数>18,总硬度5-16度,为软水或微硬水。全县自流灌溉渠道共达24条,灌溉面积12.46万亩。

门源小油菜籽气候特征

门源县地处青藏高原祁连山东段腹地,属青藏高原寒温湿润气候带,具有典型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特征。全年日照时数2264.8-2739.8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130.68-154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气温1.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最热月平均气温13.6℃,≥5℃有效积温700-1100℃,≥10℃有效积温520-710℃,作物生长期110-120天,年降雨量530-560毫米,年蒸发量达1128.9-1343.0毫米,年平均风速2.3米/秒,气候冷凉,无绝对无霜期,适宜种植门源小油菜。

门源小油菜籽历史渊源

门源县种植小油菜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北方小油菜的发源地,

门源小油菜地门源小油菜地

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小油菜种植区,是青海最大的商品油基地,历来就有“门源油遍地流”、“高原油盆”的美誉。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门源县地区用小油菜籽对换大米、白面或小麦、豌豆缴纳公粮。
新中国成立后,门源油菜仍为当地一大经济产业。
1949年-1969年,门源小油菜因品种退化,耕作粗放等原因,平均亩产徘徊在35千克左右。
1970年-1979年,门源县引进优良品种和当地培育出门油1、2、3号当家品种,同时实行条播、药剂灭草、灭虫、合理施用化肥等种植方法,产量得到了提升。
1987年,青海省确定门源为全省油料基地,门源县调整粮油草种植比例,调动群众种油菜的种植积极性。
1988年,门源县小油菜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6.7%,在门源历史上首次超过粮食播种面积。
截至2015年,门源县已建成“农业部油菜万亩高产示范区”和“国家油菜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等种植区。

门源小油菜籽生产情况

2010年,门源县小油菜单产111千克/亩,总产18890吨。
2015年,门源县小油菜种植面积34万亩以上,年产油菜籽近4.1万吨,油菜平均亩产120千克,种植面积覆盖全县。

门源小油菜地门源小油菜地

门源小油菜籽产品荣誉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门源小油菜籽”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门源小油菜籽地理标志

门源小油菜籽地域保护范围

门源小油菜籽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青海省门源县所辖青石嘴镇浩门镇东川镇泉口镇西滩乡北山乡麻莲乡阴田乡皇城乡、苏吉乡、珠固乡仙米乡共4镇8乡。地理位置位于东径100°55′28″-102°41′26″,北纬37°03′11″-37°59′28″之间,总保护面积6902.26平方千米。

门源小油菜籽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5-02-1730。

门源小油菜地门源小油菜地
质量安全要求
符合《经济作物种子质量标准-油料类》(GB4407.2-2008)要求。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门源小油菜籽产地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的影响,同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要求土壤耕层深厚,排灌方便,结构和理化性状良好,pH值以6-7.5为宜,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规定的三级以上的沙壤土、壤土、轻粘土标准。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符合《经济作物种子质量标准油料类》(GB4407.2-2008)要求,严格实行种子处理,对油菜种子进行筛选,剔除病籽、霉籽、瘪籽、虫蛀等。适宜在门源地区栽培的小油菜品种主要是浩油11号。

门源小油菜籽门源小油菜籽
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
3.1整地: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整地,使土壤疏松、平整。
3.2播种:播种期应掌握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4℃,10厘米地温上升到5-6℃时进行播种,门源地区适宜的播种时间为4月25日-5月10日,采用机械条播,行距18-20厘米,浅山明部和肥力高的地块播种量18.75-22.5千克/公顷,脑山和肥力差的地块播种量22.5-30千克/公顷。播种后覆土、耙耱和镇压。
3.3科学施肥:结合春轻耙、春浅翻施有机肥30-45立方米/公顷或油菜专用肥525-750千克/公顷作基肥;施尿素22.5-37.5千克/公顷,磷酸二铵187.8-225千克/公顷作种肥;苗期和蕾苔期看苗情施尿素37.5-75千克/公顷作追肥。
3.4除草灌溉:3-4叶期可进行中耕浅锄1次,并结合追肥进行。蕾苔期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可灌水一次。

门源小油菜籽门源小油菜籽
3.5抗旱排渍:油菜受旱后要及时抗旱,田间水分过多时,及时清沟排渍。
3.6病虫害防治:由于门源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油菜病虫害发生较轻,油菜主要病害有菌核病,虫害有黄条跳甲和蚜虫等。
3.6.1防治原则: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措施。
3.6.2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及时清除田边和田中杂草及感病植株;重施基肥、苗肥、早施蕾苔肥,开花以后不施氮肥;及时摘除黄叶、病叶、老叶。
3.6.3物理防治:根据害虫生物学特征,可利用黄板等方法诱杀蚜虫。
3.6.4化学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3-201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溶性好的农药。菌核病:花期叶病株率达10%,茎病株率在1%以下时,每亩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45-6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100克兑水喷雾。黄条跳甲:油菜苗出土后发现有虫时,可用烟草、石灰粉(1:3)清晨撒于叶面;或每亩用2.5%溴氰菊酯20毫升或48%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兑水喷雾。

门源小油菜籽油门源小油菜籽油
4、收获:全田80%植株呈现黄色,籽粒变硬时即时人工收割,打捆风干脱粒。采用机械收割时收割期应延迟7-10天。
5、贮存和运输:油菜籽应分类、分级储存于阴凉干燥处,不能与有毒、有害物质混存,堆放的高度应适宜。运输中应注意安全,防治日晒、雨淋、渗漏、污染。运输所用的车及其他装具不应对油菜籽造成污染。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都要清洁、干燥、无毒害物,并配有防风、防潮、防雨设备,同时运输两个以上品种和少量多品种种子时,要有明显的隔离标志,以防错乱混杂。运输的种子,均应按种子批号附种子品质检验单、种子检疫证和发货明细表。在运输期间如发生雨淋、受潮等事故,应及时晾晒干燥。

门源小油菜籽专用标志使用

在门源小油菜籽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包装上使用门源小油菜籽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门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明确表述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标志使用:在包装上农产品地理标志明显,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

门源小油菜籽民俗风情

每年仲夏

门源小油菜地门源小油菜地

7月,门源县都要举行的“油菜花文化旅游节”。以油菜花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吸引游客和商家的到来。在“祁连山之夏一油菜花节”上,花儿会、华热歌会、篝火晚会、大型广场舞表演、赛马会展示了门源的民族风情和古老的民族宗教文化,为发展民族旅游经济构筑了文化平台,提升了门源的知名度和文化品味。

从2000年开始,门源县依托油菜花特色旅游资源,借助“油菜花旅游节”突出打造“百里花海”旅游品牌。2008年门源油菜花被评为国家4A景区和青海省“我心中最美丽的十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