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拐枣
旬阳县林业开发绿化管理服务中心 【管理 】
– 产地市县: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果品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1991
– 地标认证时间:2016
– 品质特点:果梗肉质,扭曲,形似万字符,汁液多,富含维生素C、氨基酸和铁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68号
旬阳拐枣生产区域地处秦巴腹地,山峦起伏,河谷纵横,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4℃,年均降雨量852mm,年均日照时数1790.4小时,无霜期252天。汉江水系横贯中部,河流密集,水质洁净,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旬阳拐枣分布在海拔300-1000米区域,土壤母质多属浅海相沉积岩的变质岩,多为黄棕壤,PH值6.5-7.5,有机质含量较高。气候湿润、光照充足、水质洁净,土壤排水性好,为旬阳拐枣生长提供了优异的自然生态环境。
旬阳拐枣保护区域位于陕西东南旬阳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8°58′-109°48′,北纬32°29′-33°13′,东到蜀河镇兰滩村,南到铜钱关镇铜钱关村,西到桐木镇岔园村,北到仁河口镇王莽山村,涉及城关、构元、棕溪、关口、蜀河、仙河、双河、红军、小河、桐木、仁河口、赵湾、麻坪、甘溪、白柳、吕河、段家河、神河、金寨、石门、铜钱关等21镇305个行政村(居、社区),总保护面积13.1万亩,现有生产面积6万亩,年产量1.21万吨。
1. 外在感官特征:旬阳拐枣果梗肉质,扭曲,形似万字符“卍”;果个大,红褐色;汁液多,味香甜。2. 内在品质指标:旬阳拐枣总糖含量≥25g/100g,总酸含量≤2.2g/kg,维生素C含量≥50mg/100g,氨基酸总量≥2.2g/100g,铁≥15mg/kg。3. 质量安全规定:旬阳拐枣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安全指标符合GB2762-2012,GB2763-2014规定要求。
旬阳拐枣多为野生,部分人工栽植。主栽品种为当地优选土种胖娃娃,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特定生产方式:1. 保持品种纯正。旬阳拐枣63.2%为野生林,均为野生拐枣树种子自然脱落所生。36.8%为近年人工栽植,全部采用当地野生拐枣树种子育苗,以保证品种的纯正。一般选择树龄15年左右、生长健壮的拐枣树作为采种母树,待种子充分成熟后采收、晾晒、脱粒、精选、窖藏或沙藏,来年播种,种苗经两年以上的培育才可栽植。2. “三埋两踩一提” 种苗栽植。即三次埋土、两次踩踏落实、一次将苗木上提的过程,包括五步:第一步,挖好树穴后,将碾碎的表土平整、均匀地放在坑内,这是第一次埋土,利于苗木扎根。第二步,将苗木放在树穴正中,进行第二次埋土,埋土到一半时暂停,将树苗稍微向上提一下,这叫“一提苗”,防止树苗窝根;这时要将已埋的土向下踩实,这是“第一踩”,目的是使树苗的根须和土壤密切接触,尽快吸收水分和营养,以便扎根生长。第三步,进行第三次埋土,埋至与地面相平,深度以原根迹为准,进行第二次踩实,使树苗树干挺直。第四步,整理出1米见方的树盘。第五步是浇水,一次性灌透。3. 粗放管理。旬阳拐枣野生林无人为因素干扰,收获期直接采收;人工林,除随大田作物以耕代抚外,不单独施肥、灌水,不修枝整形,不喷施农药,管理相对粗放。4. 霜降后采收。霜降后,果梗变为红褐色,果柄与树枝连接处产生离层,自然脱落法采收,以保证果实品质。
1. 旬阳拐枣的生产经营者在使用拐枣农产品地理标志前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交使用申请书、生产经营者资质证明、生产经营计划和相应质量控制措施、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书面承诺以及其他必要的证明文件和材料。2. 经审核符合标志使用条件的,旬阳拐枣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持有人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标志使用申请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标志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3. 旬阳拐枣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生效后,标志使用人方可在农产品或农产品包装物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活动。4. 旬阳拐枣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要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档案,如实记载地理标志使用情况,并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5. 旬阳拐枣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档案需保存五年,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不得超范围使用经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旬阳拐枣,陕西省安康市
旬阳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旬阳拐枣果梗肉质,扭曲,形似佛教万字符;果个大,红褐色;汁液多,味香甜。旬阳拐枣富含维生素C、氨基酸和铁等营养物质。
2016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旬阳拐枣”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中文名
- 旬阳拐枣
- 产地名称
-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
- 品质特点
- 果梗肉质,扭曲,形似万字符,汁液多,富含维生素C、氨基酸和铁
- 地理标志
-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批准文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68号
- 批准日期
- 2016年11月2日
旬阳拐枣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特征
果梗肉质,扭曲,形似佛教万字符;果个大,红褐色;汁液多,味香甜。
内在品质指标
旬阳拐枣总糖含量≥25克/100克,总酸含量≤2.2克/千克,维生素C含量≥50毫克/100克,氨基酸总量≥2.2克/100克,铁≥15毫克/千克。
旬阳拐枣
旬阳拐枣产地环境
旬阳拐枣地形地貌
旬阳县位处秦巴山地,汉江河谷自西向东横贯中部,将县境天然分割为南北两大自然区。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南北向地形剖面呈“V”形,海拔185-2358.4米。汉江以北属秦岭山脉南坡,是秦岭纬向构造带秦岭亚带的组成部分,除王莽山——包家山为西北——东南走向外,其余山脉均为东西走向,中部高,四周低,面积2281.7平方千米,占旬阳县总面积的64.2%;汉江以南属秦岭纬向构造带大巴山弧形构造的边缘部分,山脉走向多为西东向,地势较汉江以北稍低,东部和南部高,西北部低,面积1272.3平方千米,占旬阳县总面积的35.8%。地貌特征是:以中山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境内重峦叠嶂,沟壑密布。
旬阳拐枣土壤情况
旬阳县土壤母质多属浅海相沉积岩的变质岩,多为
黄棕壤,pH值6.5-7.5,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旬阳拐枣种植。
旬阳拐枣水文情况
旬阳县境内水系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汉江水系横贯中部。发源和流经县境的河沟集水面积在2平方千米以上的有488条,其中,集水面积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汉江、旬河、乾佑河、坝河,集水面积100-1000平方千米的有蜀河、仙河、达仁河、东三河、小河、洛驾河、冷水河和大棕溪,集水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沟有100条,集水面积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沟有196条。
旬阳拐枣气候
旬阳县北居秦岭,南依大巴山,两山夹峙,阻住南下的冷空气,截挡溯汉江河谷上行的暖温气流,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呈典型的南北过渡特征,形成特殊的北亚热带气候区。春季降水较少,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年均降雨量852毫米。年均气温15.4℃,年均日照时数1790.4小时,无霜期252天。境内低山河谷地区,年平均相对湿度69%;全年盛行偏东风,西北风次之。
旬阳拐枣历史渊源
拐枣,生长在秦岭以南,被秦始皇以“万寿果”命名,具有保肝护肝、
旬阳拐枣
开胃健脾、滋阴补肾的功效,可做酒、醋、饮料等。
20世纪80年代,旬阳拐枣,就开始出口韩国。
旬阳县在山上建拐枣园,在山下建加工厂,以“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让企业、种植户实现合作共赢,农民稳步增收。
2016年11月,“旬阳拐枣”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截至2017年,旬阳县将拐枣产业与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项目捆绑实施,助推段家河、神河、棕溪等镇成为万亩拐枣示范镇;神河镇王义沟村、段家河镇弥陀寺村、关口镇大庙村等20个村建成千亩拐枣示范村,以这些镇村为重点,打造30余个百亩连片示范点,占全国拐枣产量的80%以上,已出口到韩国、日本、印度,被研发成系列保健产品,年产值过亿元。拐枣功能饮料已正式投产。
旬阳拐枣生产情况
2016年,旬阳县旬阳拐枣生产面积6万亩,年产量1.21万吨。
2017年底,旬阳县旬阳拐枣生产面积22.8万亩。
旬阳拐枣产品荣誉
2016年11月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旬阳拐枣”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旬阳拐枣
旬阳拐枣地理标志
旬阳拐枣地域保护范围
旬阳拐枣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16-03-1991。
旬阳拐枣(3张)
质量安全要求
旬阳拐枣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安全指标符合GB2762-2012,GB2763-2014规定要求。
特定生产方式
1、保持品种纯正。旬阳拐枣63.2%为野生林,均为野生拐枣树种子自然脱落所生。36.8%为近年人工栽植,全部采用当地野生拐枣树种子育苗,以保证品种的纯正。主栽品种为当地优选土种胖娃娃。一般选择树龄15年左右、生长健壮的拐枣树作为采种母树,待种子充分成熟后采收、晾晒、脱粒、精选、窖藏或沙藏,来年播种,种苗经两年以上的培育才可栽植。
2、“三埋两踩一提”种苗栽植。即三次埋土、两次踩踏落实、一次将苗木上提的过程,包括五步:第一步,挖好树穴后,将碾碎的表土平整、均匀地放在坑内,这是第一次埋土,利于苗木扎根。第二步,将苗木放在树穴正中,进行第二次埋土,埋土到一半时暂停,将树苗稍微向上提一下,这叫“一提苗”,防止树苗窝根;这时要将已埋的土向下踩实,这是“第一踩”,目的是使树苗的根须和土壤密切接触,尽快吸收水分和营养,以便扎根生长。第三步,进行第三次埋土,埋至与地面相平,深度以原根迹为准,进行第二次踩
旬阳拐枣
实,使树苗树干挺直。第四步,整理出1米见方的树盘。第五步是浇水,一次性灌透。
3、粗放管理。旬阳拐枣野生林无人为因素干扰,收获期直接采收;人工林,除随大田作物以耕代抚外,不单独施肥、灌水,不修枝整形,不喷施农药,管理相对粗放。
4、霜降后采收。霜降后,果梗变为红褐色,果柄与树枝连接处产生离层,自然脱落法采收,以保证果实品质。
旬阳拐枣专用标志使用
1、旬阳拐枣的生产经营者在使用拐枣农产品地理标志前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交使用申请书、生产经营者资质证明、生产经营计划和相应质量控制措施、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书面承诺以及其他必要的证明文件和材料。
2、经审核符合标志使用条件的,旬阳拐枣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持有人按照生产经营年度与标志使用申请人签订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在协议中载明标志使用数量、范围及相关责任义务。
3、旬阳拐枣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协议生效后,标志使用人方可在农产品或农产品包装物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可以使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宣传和参加展览、展示及展销活动。
4、旬阳拐枣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人要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档案,如实记载地理标志使用情况,并接受登记证书持有人的监督。
5、旬阳拐枣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档案需保存五年,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不得超范围使用经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