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西施舌

山东省日照市水产研究所 【管理

原产地山东

– 产地市县:山东省日照市
– 产品大类:水产业类
– 产地小类:水产动物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563
– 地标认证时间:2011
– 品质特点:体大、壳薄、艳丽、肉脆嫩
– 地理标志分类: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635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1年
产品介绍

1958年12月下旬,日照县委接到山东省委的通知,中央决定1959年元旦期间在北京召开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请组织代表参加,并提名全国劳动模范柴立清参加。柴立清(1915— 1969),日照市岚山区官草汪人,中共党员,是当地的捕鱼能手。柴立清接到去北京开会的消息,得知可能有机会见毛主席,心情别提有多高兴。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村办公室,向驻村的工作组长马振升(当时的县水产局长)说了自己的想法:“这次去北京开会,我要代表咱日照人民,向毛主席献礼,就带咱日照特产——西施舌。临行前,柴立清让县委秘书在箱子上写上了“献给毛主席的西施舌”,落款是“山东省日照县人民”。毛主席收到山东省日照送来的西施舌,吃完之后,感到味道鲜美,无与伦比,就派秘书到山东省代表团找日照的代表,代表主席道谢:谢谢日照代表,谢谢日照人民!日照的特产西施舌献给了毛主席,了却了柴立清同志和日照人民的心愿,“日照西施舌”由此而闻名。

生态环境

1. 独特的气候条件。日照地处北纬35度黄金纬线附近,是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被誉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9℃,年平均气温12.6℃,10℃以上的天数为200多天。 年均降水量885毫米。 境内无霜期为21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540小时。常年风向冬季多为北风合东北风,夏季多为南风合东南风。
2. 独特的底质条件:日照海域正处于山东沿岸流末梢,内受苏北沿岸流发端控制,外界受黄海水团顶托,水交换活跃,海洋生态环境独特。日照近海表层水温累年平均值为14.3℃。底质由水下三角洲、水下浅滩和海底堆积平原泥沙质底质及尚有晚更新世古平原残留砂沉积构成。日照海岸线长99.6公里,其中优质金沙滩64公里,近岸海域滩平沙细,水清浪稳,为中国北方沿海所少见。该底质砂粒细,粒径一般在0.1-1毫米,这样细的沙子具有很好的通透性,非常适合埋栖型贝类日照西施舌的生长。
3. 独特的水质条件:该区域有付疃河、白马河、绣针河等多条河流注入,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和有机物,水质肥沃,为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日照近海浮游植物较多,已鉴定出浮游植物有47属116种,其种群结构以西施舌喜食硅藻居首位。水温、盐度适宜,pH值适中(8.01~8.25),溶解氧含量高(8.41mg/L),周边无大型工业项目,陆上无废水排放,各项水质指标符合NY/T5289的要求。

地域范围

日照市西施舌地理标志地域范围处于日照市两城河口至秀针河口近岸水域,海域范围为北纬34°55′~35°35'37.743″,东经119°17'51.400″~119°41'51.888″,面积16万公顷。该范围包含西施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区域内西施舌年产量80余吨。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日照西施舌以体大、壳薄、肉肥而著称,其外壳形态俊秀,外形似扇,略呈三角形,壳大薄脆,花纹细致,色泽艳美,壳表光洁,具有黄褐色发亮外皮,壳顶呈紫红色。斧足形扁似舌,洁白如玉,有珍珠光泽。
2. 内在品质指标:日照西施舌以肉质脆嫩,味道甘美,清淡别致,鲜嫩脆美而闻名,其营养十分丰富,每百克肉中含蛋白质10~12g/100g,总磷80~85mg/100g,含铁290~305mg/kg,牛磺酸4.5~5.5g,锌7~8.5mg/kg。
3. 安全要求:本产品的生产技术操作和产品销售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18460.4-2001)、《渔获物装卸操作技术规程》(SC/T3003-1988)等。

生产方式

1. 苗种生产:采捕自然海区大规格优质亲贝,通过研究亲贝采捕、暂养促熟、刺激排放、洗卵、选优、工厂化育苗的方法,运用“快装二层底埋栖水产动物饲育装置”专利技术,培育西施舌大规格苗种,所育苗种规格整齐,壳高0.3~0.5cm。
2. 捕获方式:日照民间捕获西施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其穴居特征“认门”,就是在落大潮时,根据其出水管在沙层上面形成的小圆孔来判断其埋栖位置,然后用特制的铁锹迅速挖出。二是用碌碡(一种石制农具)压,就是小雪时节,西施舌的埋栖深度变浅,当地渔民用碌碡在退大潮的沙滩上拖压,感受到下面有硬物时,即可捡拾鲜活的西施舌。日照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冬季偶遇奇寒天气,且落大潮,西施舌被风驱赶,成堆地出现在沙滩上,人们唾手可得。人工采收所有用具均是清洁、无毒、无污染,避免对底质环境造成破坏,以维护生态稳定。
3. 生产记录要求:内容包括渔船船名号、采捕海区、采捕人员姓名、采捕日期、产量、规格、销售去向等。记录要求客观、连续、完整。

包装规范

西施舌生产经营者使用日照西施舌地理标志,须向日照市水产研究所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使用产品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农产品地理标志。
1. 包装:所有包装材料应坚固、洁净、无毒、无异味。所有类型包装符合GB7718的规定。
2. 包装标识:产品外包装上表明产品名称、商标、食用方法、贮存指南、单位名称、单位地址、数量、重量、联系电话等。
3. 贮存:贮存环境洁净、无毒、无异味,符合规范的技术要求、执行严格的卫生制度。
4. 运输:运输工具清洁、无毒、无异味,温度高于20°C时有降温措施。

产品百科
日照西施舌,珍稀海蛤产品,山东省日照市沿海特产。日照西施舌外壳形态俊秀,斧足形,扁似舌,清白如玉,遂以美容非凡的古越西施女命名为“西施舌”。日照沿海的西施舌,以体大、壳薄、艳丽、肉脆嫩、味甘美而闻名,曾受毛泽东主席赞誉,2011年,列为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文名
日照西施舌
主要产地
山东省日照市沿海
品质特点
体大、壳薄、艳丽、肉脆嫩
地理标志
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635号
批准时间
2011年

日照西施舌品种特性

“西施舌”是山东省日照市岚山海域所产珍稀贝类产品,外壳形态俊秀

图2 日照西施舌图2 日照西施舌[1]

,壳内软体丰满,形扁似舌,尖部色泽红艳,根部清白如玉,肉质细嫩,口感润滑,味道鲜美,清淡别致。蛤肉含有多种氨基酸,营养甚为丰富,有润肺、益精补阴之功效,为其它贝类所不及。

西施舌壳大薄脆,外形似扇。壳面光洁,花纹细致,颜色随个体大小而异。壳长7厘米以下者,呈紫色或紫褐色;壳长7-9厘米者,壳面大部紫色,腹缘淡黄色;壳长10厘米以上者,壳顶部紫色,其余为白色或淡褐色。壳内面为淡紫色或白色。
西施舌主要生活在潮间带下区至稍深的沙质海底;适应性强,对盐度和湿度要求不严;以摄取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物碎屑为主食。

日照西施舌生产情况

日照市志》和《日照风情》两书中介绍,日照海域产有珍贵海蛤,外壳形态俊秀,斧足形,扁似舌,清白如玉,遂以美容非凡的古越西施女命名为“西施舌”。日照沿海的西施舌,以体大、壳薄、艳丽、肉脆嫩、味甘美而闻名。据水产方面的专家介绍,过去西施舌在日照沿海均有分布,尤以涛雒为多,采捕期多在冬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日照县岚山公社官草汪村党支部书记柴历清,进京以“西施舌”赠毛泽东。“西施舌”深受毛泽东的喜爱。事后,毛泽东写亲笔信致谢。“西施舌”由此而闻名。
1977年,日照县水产研究所开始西施舌的工人育苗,次年获得成功。首次育出的西施舌苗,在室内饲养达一年之久。从1991年起,日照市进行潮间带滩涂增养殖开发,西施舌资源量恢复较快,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已大量供应日照居民的餐桌。

日照西施舌产地环境

日照市拥有独具魅力的生态环境优势。这里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

图3 日照西施舌产地岚山海域图3 日照西施舌产地岚山海域[3]

,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被誉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境内百公里海岸线上,有绵延64公里的优质沙滩。日照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标准,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100%。这里被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

日照市自然资源丰富。日照是山东省粮食、花生、水产品、蚕茧、烤烟、果品、畜牧、中药材等重要产地,是中国北方沿海富水区,年降水量874mm,境内淡水资源近20亿立方米。海洋-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2万多公顷,沿海滩涂5060公顷,近海有鱼类近百种,海水可养殖面积6.67万公顷,是中国四大水产品苗种繁育中心之一。优良的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为西施舌等海产品的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照西施舌地理标志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山东省日照市水产研究所申请对“日照西施舌”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11年8月17日准予登记。

日照西施舌保护范围

日照市两城河口至秀针河口近岸水域,海域范围为东经119°17′51.400″~119°41′51.888″,北纬34°55′~35°35′37.743″。

日照西施舌技术规程

AGI2011-01-00563。

日照西施舌相关传说

关于“西施舌”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三种传说:
其一是秦朝末年,秦始皇的大队人马东巡经琅琊台驻留时,曾吃到一菜,这菜的主料即是“西施舌”。秦始皇为其鲜美无伦的风味所快,便询其名,又询其名的来历,地方官禀告说,在春秋吴越相争时,越国为吴国所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报仇。其中一计,便是选送美女西施等侍奉吴王夫差,以使之沉湎酒色,疏理国政,对越国失掉防范之心。十多年后,越王在大臣文种、范蠡的帮助下,率精兵击败吴国,夫差被迫自尽。此时在异国的西施见国仇已报,为保名节,便自投钱塘江而亡。其行感动了上苍,念她生前于民有功,为使其芳名千古,便让其舌化为一蚌,漂浮于海,遂为当地人称之为“西施舌”了。
而另一种说法是,当年唐玄宗李隆基东游崂山时,命人烹以海鲜莱肴进餐,于是厨师们就选用了近海里的一种大蛤,精心制成了一道汤菜,唐玄宗食后不禁拍案叫绝,当即赐以“西施舌”之美名。
另外尚有第三种说法。道曰美女西施的故乡便是浙江,而浙江亦是此物的产地,加之它模样儿秀气,味道儿鲜美,其足又如人舌,故名之为“西施舌”了。
日照西施舌与毛主席之间还有过一段趣事,那还是1956年冬季,毛泽东到山东视察,住在济南。有一天,老人家把孔益千叫到身边,诙谐地说:“山东好啊,山东出西施舌!”孔不知道什么是西施舌,答非所问地说:“山东是好啊,有山有水,名胜古迹多,还有沂蒙山等革命老区。”毛泽东笑着说:“我不是说这些,我是说山东生产西施舌。”接着又解释:“西施舌生长在日照县海边上,好吃的很吆!”孔如梦方醒,老人家是想品尝山东的西施舌啊。立即报告省委负责接待的同志。省委秘书长马上安排日照县委到指定的海边上捕捞西施舌,装在铁皮箱里,用吉普车星夜送至济南。到交际处时,天刚拂晓,即安排厨师做好。老人家吃后盛赞道:“西施舌太鲜美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