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板栗

莒南县果茶技术推广中心 【管理

原产地山东

– 产地市县: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果品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269
– 地标认证时间:2010
– 品质特点:个大均匀,皮薄易剥,味道甘甜
– 地理标志分类: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366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0年04月02日
产品介绍

莒南板栗兼具南方菜栗和北方炒栗双重特点,个大,均匀,皮薄易剥,果肉嫩黄细腻,色泽鲜艳,味道甘甜,糯性强,营养丰富,并带有独特的糯米香等品质特点,素有“糯香栗”之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板栗坚果生食、炒食皆宜,深加工品繁多,可以加工制做栗干、栗粉、栗酱、栗浆、糕点、罐头等食品,栗子羹则是老幼皆宜、营养丰富的糖果;亦可加工成菜肴。莒南板栗通过人的感官体现出的品质特征如下:一看:主要看板栗的外形和色泽。莒南板栗坚果近圆形,饱满整齐,平均单粒重11g。栗实红褐色至深褐色,以深褐色为主,果面光滑无纵棱突起,光亮美观,商品性状优良。坚果皮薄,果肉细腻嫩黄、琥珀色。二闻:直接用手把莒南板栗拿来闻一闻,会有一股扑鼻的糯米清香,香气持久。三尝:将莒南板栗剥开尝一下,感觉到细糯香甜,口齿留香,回味无穷。总的来说,莒南板栗具有果实成熟饱满,个大,均匀,皮薄易剥,果肉嫩黄细腻,色泽鲜艳,味道甘甜,糯性强的独特品质。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莒南土壤共分为五个土类,其中棕壤土是主要土壤类型,占总耕地的76.0%,潮土占13.2%,褐土占5.0%,水稻土占4.4%,砂姜黑土占1.4%。棕壤类主要分布在东部山丘地区,母岩为花岗岩、片麻岩,多呈微酸性。椐2006年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平均11.48g/kg、水解氮116.75ppm、有效磷47.4ppm,速效钾85.4ppm,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合板栗生长。
2. 水文情况:莒南县属淮河流域,共有大小河流323条,总长度1708km,其中流程10km以上的有31条,分属流向西南入沭河的沭河水系和流向东南入黄海的滨海水系。莒南板栗主要种植区河流属于滨海水系和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龙王河、洙溪河、绣针河、沭河。前三条河均系单独入海水系,沭河流经江苏时汇入新沭河入海。龙王河源于文疃镇横山南麓,流经涝坡镇、相邸镇、坊前镇和壮岗镇;绣针河源于文疃镇三皇山东麓,经朱芦镇、坪上镇、团林镇;洙溪河位于县境南部,两个源头、两大支流,东源于十字路镇草沟北岭,西源于相沟乡杨岭箭北岭,二支流于洙边村西北汇合,在洙边村西折向南流;沐河河水系居县境西、北部,主要支流有浔河、鸡龙河、武阳河、鲁沟河、汀水河,经大店、道口、岭泉、板泉,流向临沐县。境内水利条件配套齐全,地下水源充足,农田排灌设施配套,水质清澈,无污染,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同时莒南板栗种植区内无大型工厂,灌溉水均来自山泉水,不受污染。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
3. 气候情况:地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大陆度61.1%。气候总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湿热,雨量充沛;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平均气温12.7℃,1月份平均气温-1.9℃,极端最低气温-19.2℃(1969年6月5日),7月份平均25.5℃,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38.9℃(1988年7月8日),年大于10℃有效积温4751.7℃,无霜期198天,自然农耕期长达300天左右。莒南县年平均降水量856.7mm,降水集中在5-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其季节分布是3-5月平均降雨量为121.2mm,占14.1%,6-8月平均降雨量为545.2mm,占63.6%,9-11月平均降雨量为151.0mm,占17.6%,12-2月平均降雨量为39.4mm,占4.6%。空气相对湿度70%,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光光合作用,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58.9小时,占全年可照时间的55%。
4. 人文历史情况:莒南板栗栽培历史悠久。据《山东果树志》(1986年版),从沂蒙山区发掘的大叶板栗化石表明,本区处于板栗的起源的中心地带之一。据民国26年(1937年)《重修莒志》记载,“大者曰栗,其苞一实而形小者,为栗之原种,谓之树,其实曰茅栗”,证明莒南很久前就有原(野)生栗树分布,鉴于莒南相对于鲁中山区在地理学环境方面更适宜于栗树的生长,本县古有原(野)生栗树的可能性必定大于鲁中山区。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地发掘出“板栗炭化果实”,莒南属琅琊郡,证实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莒南一带已广泛栽植栗树。现莒南洙边镇内,有一棵“栗王”,据陈氏族谱载:陈氏于元末迁此立村,后广植栗树。现“栗王”高15米,周长3.16m,冠径16m,每年仍有数十斤的产量,距今已700余年,据考证,目前国内超过700年的板栗仅此一株。据《莒南县志》,目前全县300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树有3000余株。莒南板栗树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古老的栗树都能反映出板栗树栽培历史。莒南板栗优质高产、经久不衰,与其久远的历史根源有关。由于境内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好,极宜莒南板栗的生长,形成特殊的品质。其坚果富含有对人体有益的蛋白质、淀汾、脂肪、及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天然活性酶及钙、磷、钾、铁、锌、硒等矿物质。并具多种药效。新中国成立后,莒南板栗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处于缓慢发展的时期,主要是解放前栽植沿袭下来的实生树74年进行了品种改良和矮化密植实验,并进行了推广。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莒南县委、县政府根据莒南的特点,提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林果业”的方针,莒南板栗生产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面积由1966年的233平方公顷发展到1993年的5480平方公顷。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得益于政策的扶持、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板栗生产进入大面积快速发展的时期。2008年面积达到16667平方公顷,产量达到1.6万吨,是山东省第一、全国县级前十名的板栗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是山东省最大的板栗贸易集散地,是全国最大的板栗深加工基地。1993年9月4日莒南县被国家林业部列为 “国家板栗高产优质示范基地”,1995年完成基地建设,顺利通过省林业厅对工程建设验收,认为莒南县板栗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工程建设起点高,标准高,基础设施完备,路、渠配套,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标准”。与此同时,莒南县加强了本地品种选优和引进优良品种工作,先后从莒南原生栗树中选出矮丰、糯香、丽抗三个优良品种。同时从引进品种中筛选出适合莒南自然条件的玉丰、石丰等良种,并大力推广,使莒南板栗良种率达到98%。矮丰的主要特征:树体矮小,树冠紧凑,长势健旺,节间极短,成花容易,短枝抽生果枝能力达67%,需肥沃土壤,自花不结实,品质上,是国内少见实生短枝型优株,1999年通过市科委鉴定。糯香的主要特征:早实丰产性强,与其他品种相比,内膛枝和下层枝有一定结实力、且有很好的短截结果习性,1998年通过省科委鉴定。丽抗的主要特征:坚果饱满整齐,平均单粒重11.2g,果面平滑光亮,商品性状优良,结果早,丰产、稳定,抗旱,耐瘠薄,叶片抗红蜘蛛为害,2002年通过省评审定名。各级领导对我县板栗生产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深切关怀。近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原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原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赵志浩、原省长韩寓群等中央和省的领导多次到莒南视察板栗生产工作,山东省果茶技术指导站、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所的专家、教授经常来莒南指导板栗生产,使莒南板栗进入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莒南县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2002年“珠玉”牌板栗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认定为“优质产品”,2006年被莒南县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三家单位列为“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被省科技厅、财政厅命名为“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同年“珠玉”牌莒南板栗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目前,全县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园30余处,其中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处,县级科技示范园8处,示范园区面积达1067平方公顷,带动面积16667平方公顷。莒南板栗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畅销全国各地果品市场。

地域范围

莒南板栗的地域保护范围为山东省莒南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3′-119°11′,北纬35°06′-35°24′,南北长44㎞、东西宽50㎞,地域保护范围面积161700平方公顷,生产面积16667平方公顷,年产量1.6万吨,产值3.0亿元。莒南县平均海拔高度200m,最高点是县境北部的马鬐山,海拔高度662.2m;最低点在壮岗镇陈家河村前,海拔高度19.9m。莒南板栗主产地在县境内洙边、相沟、路镇、相邸、坊前、壮岗、坪上、朱芦、涝坡、石莲子、文疃等16个乡镇,共计654个行政村,所在地海拔100m以上。莒南县东临日照市,南接江苏省赣榆县,西南连临沭县,西邻临沂市,西北依沂南县,北与莒县接壤。地势总特点是东高西低,东部是北高南低,并向东南和西南呈脊背状倾斜,以低山丘陵为主,系崂山–五莲山脉余脉,县境内海拔高度差异大,形成多种不同的小气候区域。现有植被以农作物为主,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6%,林木覆盖率在30%以上,土地面积1752平方千米。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果实成熟饱满,个大,均匀,皮薄易剥,果肉嫩黄细腻,色泽鲜艳,味道甘甜,糯性强。具有本品种特有的风味,无异常气味。
2. 内在品质指标:莒南板栗富含多种营养,经检测每100g板栗坚果含蛋白质3.1—10.9g,脂肪1.0—7.0g,淀粉30—70g,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天然活性酶及钙、磷、钾、铁、锌、硒等矿物质,硒含量特别高,是普通板栗的10.5倍(莒南板栗鲜样含硒5.32×10-2ug/g,普通板栗含硒5.07×10-3 ug/g)可供人体吸收的养分达98%,故美其名曰“干果之王”。
3. 安全要求:莒南板栗必须达到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板栗”的卫生指标。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情形的不得上市销售。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莒南板栗的产地选择旱能浇、涝能排,土壤、灌溉水无污染,远离厂矿企业,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莒南板栗栽培品种有10多个,主要是莒南板栗实生树中选育的矮丰、丽抗、糯香等本地良种和引进的石丰、玉丰、烟青、燕山红、日本丹泽、筑波、银寄等优良品种(品系)10余个, 形成规模产量的有3个,代表性的品种为丽抗、石丰、玉丰。山区丘陵产区以丽抗为主栽品种,石丰、玉丰为授粉品种;平原河滩产区以石丰、玉丰为主栽品种,以郯城208为授粉品种;其他品种为辅。随着消费者对板栗保健作用的认可以及板栗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板栗品种栽植规模逐步扩大。
3. 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和生产管理。土壤管理。冬季深翻,使活土层不少于40cm,栽植沟深80cm。夏季勤锄,保持土壤疏松;栗园生草、覆草、埋草,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科学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按照1kg果5kg肥施入。追肥分三次,第一次萌芽前追施促花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有效成分量的40%左右,一般结果树每株追施尿素0.kg~1.0kg,碳酸氢铵1.0kg~1.5kg,幼树酌情减量,缺硼地块,施硼砂每平方树冠投影面积10g~20g ;缺锰地块施硫酸锰,每平方米树冠投影面积15g~20g 。第二次在5月中下旬盛花期,以速效磷、氮肥为主,配合施入微量元素肥料。第三次在幼果膨大期,以钾、磷复合肥为主,用量占全年施肥有效成分量的20%~30%。采用放射状沟施或多点穴施,土壤干旱时施后浇水。施肥深度20cm~25cm。适时灌水及时排涝。在萌芽、开花、幼果膨大期,及封冻前,施肥与坐果后,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水。灌水方法:可因地制宜地实行穴灌、树盘灌、沟灌、滴灌、喷灌、渗灌等雨水多的年份要注意排水,尤其是土壤粘重的低洼地片。山丘梯田要挖好梯田内沟,修好接水坑、汇水沟和总排水沟,构建有效的排涝系统。合理整形修剪。多采用自然开心型、主干疏层型、丛状型等树型。按照低干矮冠;有形不死,无形不乱;均衡树势,主从分明;保持“上稀下密,外稀内密,大枝稀小枝密”的树体结构模式要求,运用夏季与冬季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结果与壮树相结合,增加结果部位与通风透光相结合的修剪策略,综合采用疏除、短截、甩放、回缩、拉枝、摘心等基本修剪方法,构建早实、丰产、稳产、优质,能够立体结果的优良树体结构。花果管理。疏棚:初结果幼树上的栗棚长到玉米粒大小时进行疏棚,大粒型品种、壮旺结果枝留棚2~3个,中庸枝留棚1~2个,弱枝留1棚或不留棚。中粒型品种:壮旺结果枝留棚2~3个,中庸枝留棚1个,弱枝留1棚或不留棚。花期喷硼:开花盛期,喷施浓度为0.3%~0.5%的尿素溶液加0.3%硼砂加0.3%磷酸二氢钾溶液。病虫综合防治。采用人工、物理、生物措施控制病虫,减少化学农药用药次数,充分保护天敌。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生长季节喷药次数控制在5次左右。适时采收。拣拾法和打栗棚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拣拾法:待树上的栗棚自动开裂,栗果落地后拾取。打落脱棚法:待树上30%~50%的栗棚开裂,未开裂的栗棚由绿转黄时,用竹竿将栗棚打落地面,收集后的栗棚经过防虫处理后,堆放在下铺0.10m~0.15m厚河沙的背风阴凉处。棚堆厚度0.60m~0.80m,上覆草苫等物,每隔2~3天适量喷水一次,5~7天栗棚开裂后,将栗实拣出或剥出。取出的栗实阴干一天“发汗”后储藏。

包装规范

1. 莒南板栗采后立即按标准规定的质量条件挑选分级,包装验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板栗,必须注明标志、产品名称、产地、商标、日期等,经验收合格进行销售。
2. 产品包装及标示均标注“莒南板栗”地理标志及其图案。采用的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
3. 冷藏:必需按标准规定的条件进行冷藏。
4. 贮藏、运输:产品的运输、贮藏应选择清洁、卫生、无污染的运输工具和场所,严禁与其他有毒有害物混存混运。

产品百科
莒南板栗,山东省莒南县名优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莒南县地处低山丘陵区,雨热同季,秋高气爽,土壤养分齐全,适宜板栗生产,产量名列山东第一,被列为中国板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所产板栗个大、色艳、光滑油亮、果肉嫩黄细腻、香甜可口,素有“糯香栗”之称。
2010年04月0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莒南板栗”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莒南板栗
产地名称
山东省莒南县
品质特点
个大均匀,皮薄易剥,味道甘甜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366号
批准时间
2010年04月02日

莒南板栗产品特点

莒南板栗外在感官

莒南板栗矮丰的主要特征:树体矮小,树冠紧凑,长势健旺,节间极短,成花容易,短枝抽生果枝能力达67%,需肥沃土壤,自花不结实,品质上,是实生短枝型优株,1999年通过临沂市科委鉴定。
莒南板栗糯香的主要特征:早实丰产性强,与其他品种相比,内膛枝和下层枝有一定结实力、且有很好的短截结果习性,1998年通过山东省科委鉴定。
莒南板栗丽抗的主要特征:坚果饱满整齐,平均单粒重11.2克,果面平滑光亮,商品性状优良,结果早,丰产、稳定,抗旱,耐瘠薄,叶片抗红蜘蛛为害,2002年通过山东省评审定名。
莒南板栗果实成熟饱满,个大,均匀,皮薄易剥,果肉嫩黄细腻,色泽鲜艳,味道甘甜,糯性强。具有本品种特有的风味,无异常气味。
莒南板栗莒南板栗

莒南板栗内在品质

莒南板栗富含多种营养,经检测每100克板栗坚果含蛋白质3.1—10.9克,脂肪1.0—7.0克,淀粉30—70克,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天然活性酶及钙、磷、钾、铁、锌、硒等矿物质,硒含量特别高,是普通板栗的10.5倍(莒南板栗鲜样含硒5.32×10—2微克/克,普通板栗含硒5.07×10—3微克/克)可供人体吸收的养分达98%,故美其名曰“干果之王”。
由于境内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好,极宜莒南板栗的生长,形成特殊的品质。其坚果富含有对人体有益的蛋白质、淀汾、脂肪、及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和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天然活性酶及钙、磷、钾、铁、锌、硒等矿物质。并具多种药效。

莒南板栗产地环境

莒南板栗位置境域

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东临日照市,南接江苏省赣榆县,西南连临沭县,西邻临沂市,西北依沂南县,北与莒县接壤。地势总特点是东高西低,东部是北高南低,并向东南和西南呈脊背状倾斜,以低山丘陵为主,系崂山—五莲山脉余脉,县境内海拔高度差异大,形成多种不同的小气候区域。植被以农作物为主,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6%,林木覆盖率在30%以上,土地面积1752平方千米。

莒南板栗土壤地貌

莒南县土壤共分为五个土类,其中棕壤土是主要土壤类型,占总耕地的76.0%,潮土占13.2%,褐土占5.0%,水稻土占4.4%,砂姜黑土占1.4%。棕壤类主要分布在东部山丘地区,母岩为花岗岩、片麻岩,多呈微酸性。椐2006年测定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平均11.48克/千克、水解氮116.75pp米、有效磷47.4pp米,速效钾85.4pp米,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合板栗生长。

莒南板栗水文情况

莒南县属淮河流域,共有大小河流323条,总长度1708千米,其中流程10千米以上的有31条,分属流向西南入沭河的沭河水系和流向东南入黄海的滨海水系。莒南板栗主要种植区河流属于滨海水系和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龙王河、洙溪河、绣针河、沭河。前三条河均系单独入海水系,沭河流经江苏时汇入新沭河入海。龙王河源于文疃镇横山南麓,流经涝坡镇、相邸镇、坊前镇和壮岗镇;绣针河源于文疃镇三皇山东麓,经朱芦镇、坪上镇、团林镇;洙溪河位于县境南部,两个源头、两大支流,东源于十字路镇草沟北岭,西源于相沟乡杨岭箭北岭,二支流于洙边村西北汇合,在洙边村西折向南流;沐河河水系居县境西、北部,主要支流有浔河、鸡龙河、武阳河、鲁沟河、汀水河,经大店、道口、岭泉、板泉,流向临沐县。
莒南县境内水利条件配套齐全,地下水源充足,农田排灌设施配套,水质清澈,无污染,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同时莒南板栗种植区内无大型工厂,灌溉水均来自山泉水,不受污染。无“三废”排放和空气污染,也没有重金属污染历史。

莒南板栗气候情况

莒南县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大陆度61.1%。气候总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湿热,雨量充沛;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平均气温12.7℃,1月份平均气温—1.9℃,极端最低气温-19.2℃(1969年6月5日),7月份平均25.5℃,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38.9℃(1988年7月8日),年大于10℃有效积温4751.7℃,无霜期198天,自然农耕期长达300天左右。莒南县年平均降水量856.7米米,降水集中在5—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其季节分布是3—5月平均降雨量为121.2米米,占14.1%,6—8月平均降雨量为545.2米米,占63.6%,9—11月平均降雨量为151.0米米,占17.6%,12—2月平均降雨量为39.4米米,占4.6%。空气相对湿度70%,光照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光光合作用,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58.9小时,占全年可照时间的55%。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广阔的山地资源,适宜的土壤和降水,为板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基础。

莒南板栗莒南板栗

莒南板栗历史渊源

莒南板栗栽培历史悠久。据《山东果树志》(1986年版),从沂蒙山区发掘的大叶板栗化石表明,本区处于板栗的起源的中心地带之一。
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地发掘出“板栗炭化果实”,莒南属琅琊郡,证实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莒南一带已广泛栽植栗树。
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重修莒志》记载,“大者曰栗,其苞一实而形小者,为栗之原种,谓之树,其实曰茅栗”,证明莒南很久前就有原(野)生栗树分布,鉴于莒南相对于鲁中山区在地理学环境方面更适宜于栗树的生长,本县古有原(野)生栗树的可能性必定大于鲁中山区。现莒南洙边镇内,有一棵“栗王”,据陈氏族谱载:陈氏于元末迁此立村,后广植栗树。“栗王”高15米,周长3.16米,冠径16米,每年仍有数十斤的产量,距今已700余年,据考证,国内超过700年的板栗仅此一株。据《莒南县志》,全县300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树有3000余株。莒南板栗树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古老的栗树都能反映出板栗树栽培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莒南板栗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处于缓慢发展的时期,主要是解放前栽植沿袭下来的实生树1974年进行了品种改良和矮化密植实验,并进行了推广。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莒南县委、县政府根据莒南的特点,提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林果业”的方针,莒南板栗生产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面积由1966年的233公顷发展到1993年的5480公顷。
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得益于政策的扶持、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高,板栗生产进入大面积快速发展的时期。
1995年,莒南县“国家板栗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完成基地建设,通过山东省林业厅对工程建设验收,认为莒南县板栗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工程建设起点高,标准高,基础设施完备,路、渠配套,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标准”。与此同时,莒南县加强了本地品种选优和引进优良品种工作,先后从莒南原生栗树中选出矮丰、糯香、丽抗三个优良品种。同时从引进品种中筛选出适合莒南自然条件的玉丰、石丰等良种,并大力推广,使莒南板栗良种率达到98%。

莒南板栗生产情况

2005年,莒南板栗栽培面积25万亩,年总产板栗达1500万千克。
2010年,莒南板栗地域保护范围面积16.17万公顷,生产面积16667公顷,年产量1.6万吨,产值3.0亿元。全县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园30余处,其中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处,县级科技示范园8处,示范园区面积达1067公顷,带动面积16667公顷。是山东省第一、全国县级前十名的板栗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是山东省最大的板栗贸易集散地,是全国最大的板栗深加工基地。

莒南板栗莒南板栗

莒南板栗产品荣誉

1993年9月4日,莒南县被国家林业部列为“国家板栗高产优质示范基地”。
2000年,莒南县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
2002年,“珠玉”牌板栗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认定为“优质产品”。
2006年,莒南县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等三家单位列为“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同年,被山东省科技厅、财政厅命名为“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同年,“珠玉”牌莒南板栗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2010年04月0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莒南板栗”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莒南板栗地理标志

莒南板栗地域保护范围

莒南板栗的地域保护范围为山东省莒南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3′—119°11′,北纬35°06′—35°24′,南北长44千米、东西宽50千米,莒南县平均海拔高度200米,最高点是县境北部的马鬐山,海拔高度662.2米;最低点在壮岗镇陈家河村前,海拔高度19.9米。莒南板栗主产地在县境内洙边、相沟、路镇、相邸、坊前、壮岗、坪上、朱芦、涝坡、石莲子、文疃等16个乡镇,共计654个行政村,所在地海拔100米以上。

莒南板栗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莒南板栗的产地选择旱能浇、涝能排,土壤、灌溉水无污染,远离厂矿企业,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莒南板栗栽培品种有10多个,主要是莒南板栗实生树中选育的矮丰、丽抗、糯香等本地良种和引进的石丰、玉丰、烟青、燕山红、日本丹泽、筑波、银寄等优良品种(品系)10余个,形成规模产量的有3个,代表性的品种为丽抗、石丰、玉丰。山区丘陵产区以丽抗为主栽品种,石丰、玉丰为授粉品种;平原河滩产区以石丰、玉丰为主栽品种,以郯城208为授粉品种;其他品种为辅。随着消费者对板栗保健作用的认可以及板栗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板栗品种栽植规模逐步扩大。
(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和生产管理。莒南板栗
莒南板栗(13张)

土壤管理。冬季深翻,使活土层不少于40厘米,栽植沟深80厘米。夏季勤锄,保持土壤疏松;栗园生草、覆草、埋草,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
科学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按照1千克果5千克肥施入。追肥分三次,第一次萌芽前追施促花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有效成分量的40%左右,一般结果树每株追施尿素0.千克—1.0千克,碳酸氢铵1.0千克—1.5千克,幼树酌情减量,缺硼地块,施硼砂每平方树冠投影面积10克—20克;缺锰地块施硫酸锰,每平方米树冠投影面积15克—20克。第二次在5月中下旬盛花期,以速效磷、氮肥为主,配合施入微量元素肥料。第三次在幼果膨大期,以钾、磷复合肥为主,用量占全年施肥有效成分量的20%—30%。采用放射状沟施或多点穴施,土壤干旱时施后浇水。施肥深度20厘米—25厘米。
适时灌水及时排涝。在萌芽、开花、幼果膨大期,及封冻前,施肥与坐果后,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水。灌水方法:可因地制宜地实行穴灌、树盘灌、沟灌、滴灌、喷灌、渗灌等雨水多的年份要注意排水,尤其是土壤粘重的低洼地片。山丘梯田要挖好梯田内沟,修好接水坑、汇水沟和总排水沟,构建有效的排涝系统。
合理整形修剪。多采用自然开心型、主干疏层型、丛状型等树型。按照低干矮冠;有形不死,无形不乱;均衡树势,主从分明;保持“上稀下密,外稀内密,大枝稀小枝密”的树体结构模式要求,运用夏季与冬季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结果与壮树相结合,增加结果部位与通风透光相结合的修剪策略,综合采用疏除、短截、甩放、回缩、拉枝、摘心等基本修剪方法,构建早实、丰产、稳产、优质,能够立体结果的优良树体结构。
花果管理。疏棚:初结果幼树上的栗棚长到玉米粒大小时进行疏棚,大粒型品种、壮旺结果枝留棚2—3个,中庸枝留棚1—2个,弱枝留1棚或不留棚。中粒型品种:壮旺结果枝留棚2—3个,中庸枝留棚1个,弱枝留1棚或不留棚。花期喷硼:开花盛期,喷施浓度为0.3%—0.5%的尿素溶液加0.3%硼砂加0.3%磷酸二氢钾溶液。
病虫综合防治。采用人工、物理、生物措施控制病虫,减少化学农药用药次数,充分保护天敌。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生长季节喷药次数控制在5次左右。
适时采收。拣拾法和打栗棚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拣拾法:待树上的栗棚自动开裂,栗果落地后拾取。打落脱棚法:待树上30%—50%的栗棚开裂,未开裂的栗棚由绿转黄时,用竹竿将栗棚打落地面,收集后的栗棚经过防虫处理后,堆放在下铺0.10米—0.15米厚河沙的背风阴凉处。棚堆厚度0.60米—0.80米,上覆草苫等物,每隔2—3天适量喷水一次,5—7天栗棚开裂后,将栗实拣出或剥出。取出的栗实阴干一天“发汗”后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