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桑蚕茧

凉山彝族自治州蚕业协会 【管理

原产地四川

– 产地市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棉麻蚕丝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197
– 地标认证时间:2009
– 品质特点:茧形大且匀整,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衣蓬松、外观无污物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297号
产品介绍

2013年,“凉山桑蚕茧”评为四川省20大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11.93亿元。种植基地40.2万亩,产量49.09万担,综合产值30.37亿元,蚕农收入9亿元,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2013年12月凉山州被中国丝绸协会评为“中国蚕丝之都”。

生态环境

1. 土壤地貌情况:凉山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区域内地貌复杂多样,以层状地貌发育。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幅员面积的80%,山原次之,丘陵、冲积平原、宽谷和断陷盆地约占10%。凉山州土壤类型以紫色土、红壤土、黄棕壤、棕壤为主,占土壤总面积的80%,土壤结构好,土层深厚且疏松,透气性好,土壤微酸,pH值在5.8-7.5之间,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1~4%,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丰富,碱解氮60~135ppm,速效磷5~25ppm,速效钾在50~170ppm以上,适宜生长优质蚕桑。
2. 水文情况:凉山州境内雨量丰富,河流纵横,山地水系发达,除安宁河谷外,多数为山地河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共160多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有雅龙江等13条河流,其中安宁河是凉山州最大的河流,全长326公里,流经州境内222公里,贯穿冕宁、西昌和德昌3个县市,共有大小支流18条,最大支流有孙水河、锦川河、河曲河。
3. 气候情况:凉山州适宜栽桑地区广阔,有“无地不宜桑,无时不宜蚕”之称,其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年降水量776mm~1176mm,年日照时数1227~2603h,年平均气温10.1~19℃,≥10℃的年积温4500~5760℃,无霜期202.9~346天。凉山州独特的干旱两季分明、日照时数长、冬暖夏凉、雨量集中等气候特征是栽桑养蚕最佳适宜区。凉山州蚕桑生产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温年较差小(12-14℃),低于四川盆地1-4℃,气温日较差大(年平均值10-14℃),比四川盆地大3-6℃。蚕桑生产区内年平均气温14-22℃,比四川盆地高3.8℃,比南充地区高4.5℃。年降雨量960-1143mm之间,夜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白天降雨量占25%,降雨时间多集中在5-9月,雨热同季、夜雨昼晴。年平均相对湿度62%-65%。年平均日照数2200小时-2500小时,比四川盆地多825小时-1200小时;比南充多900小时-1000小时。≥10℃的年均积温5000-7500℃;全年无霜期290天-360天。独特的光热资源是生产优质桑蚕茧的有利条件,凉山种植桑树生长期长达290多天,产叶量高,桑树当年生枝条可达4.5米以上,单株产叶量可达4公斤以上。宁南、会东、德昌、甘洛等地区的桑叶36片即有0.5公斤,较四川内地产叶高一倍以上。蚕区一年可养4-5季蚕。凉山被国内蚕业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4. 人文历史情况:凉山州境内居住着彝、汉、藏、回、苗、蒙古、傈僳等14个世居民族,全州总人口约448万人,农民388万人,其中彝族人口208万多人,占总人口的46.5%,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栽桑养蚕历史较早。公元四世纪,“南方丝绸之路”途径凉山,沿线人民受其影响,开始栽桑养蚕,所产的丝,称为“山丝”,汇入丝绸之路。、唐代蚕桑生产较盛。四川通志食货志,物产卷七十四载:“丝布(唐志)崔州贡丝布花布(无和志)崔州贡丝布”。在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年间即以丝布入贡。唐代以后,凉山冕宁县的泸宁、甘洛的田坝和西昌等地蚕桑初具规模,有一定数量的丝织品在市场交易。至明、清代,西昌、冕宁、会理、越等县区栽桑养蚕较盛。《西昌县志》所载:“蚕丝业的发展清代较盛”。民国期间,虽有进取,但由于社会及经济技术等原因而无大成效,乃至衰退。据川康边政资料辑要记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西昌、冕宁、德昌、会理、盐源、盐边、越西、普格等县尚有桑树41.38万株,产茧20.69万公斤。西昌城内和礼州有10家蚕桑丝厂。年产丝500驮(约37 500公斤),经云南销往缅甸等国。以后逐渐衰退,年产茧量下降在5万公斤左右。1947年西昌、德昌、冕宁、泸宁、盐边、普格和西昌农场、会理农场共产茧26238公斤,产丝41055公两。至1949年产茧量只有2.6万公斤”。解放后,党和国家重视蚕桑生产。1951年西康省农林厅在石棉设立蚕业指导所,1956年西昌专区10个县都开始栽桑养蚕。1956年已栽桑114.58万株,发蚕种4588张,产茧10.8万公斤,1957年后,大跃进期间,蚕桑生产受到破坏 “文化大革命”开始,蚕桑生产又遭到严重挫折。1970年全区产茧仅有2.92万公斤。接近解放前1949年水平。1971年后虽逐年有所恢复,在1978年全区产茧仍只6.91万公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凉山州政府为恢复蚕桑生产,落实奖励政策,扶持各地发展栽桑养蚕。中共凉山州委设立蚕桑领导小组,各县政府固定专人负责蚕桑生产,在重点蚕区设立指导站(组)。1980年全州产茧上升到15.1万公斤。1985年全州产茧达80.8万公斤。1982年宁南县筹建丝厂,1988年会东县建成联办丝厂,促进了蚕业生产较快的发展。1990年全州有12个县栽桑养蚕,累计栽桑12043万株。产茧213.07万公斤(4.26万担)。近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凉山蚕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年产茧以平均100万公斤(2万担)以上速度递增,到 2008年,凉山州桑树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蚕茧产量达到37.1万担,蚕丝业综合产值12亿元,蚕农收入4.3亿元。宁南、会东、德昌等县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我州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为确保凉山优质桑蚕茧的质量和信誉,凉山州技术监督局于2005年组织专家制定并发布了《桑蚕饲育技术规程》等6个农业地方标准,内容涵盖了育苗、栽桑、养蚕、蚕茧分级、收烘、销售等全过程。凉山蚕业从此走上了标准化生产道路。生产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做到了桑蚕品种优良化、桑园栽培规范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标准化、消毒防病统一化。推行了鲜壳量计价办法,实现了仪评收茧,热风烘茧机烘炕,确保了凉山桑蚕茧的质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凉山蚕业生产模式”蚕业生产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全州养蚕44万张,产茧1855万公斤(37.1万担),占四川省蚕茧产量的20%,是四川省最大的优质桑蚕茧和国家重要的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蚕茧产量和质量连续六年排名全省第一,蚕茧产量在50万公斤(万担)以上的有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西昌市、普格县、冕宁县、会理县等8个县市,其中宁南县产茧775万公斤(15.5)万担,是四川省蚕茧生产第一大县,会东县产茧390万公斤(7.8万担),德昌县产茧265万公斤(5.3万担),为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基础条件。2002年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西昌市、普格县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县;同年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普格县生产的桑蚕茧在中国西部博览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2004年宁南桑蚕茧成功注册“南丝路”牌商标,“南丝路”牌桑蚕茧荣获了“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中国名优品牌”、“四川省著名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等荣誉称号;2005年宁南、会东桑蚕茧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上分别被评为“金奖”、“优质产品奖”;宁南县于2006年被国家定为优质桑蚕茧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7年被国家定为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单位”。凉山桑蚕茧以质量好,品质优而闻名国内外,其茧形大而匀整,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依蓬松、外观无污物;粒茧茧丝长≥1100米,解舒率≥70%,上茧率≥90%,干正茧上车率≥95%,干茧茧层率≥50%,深受市场欢迎,每公斤干正茧销售价格高于四川内地6-8元。,高于江浙1-2元。上世纪80-90年代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后随着国内桑蚕丝制品技术提高,国民生活水品提高,国际、国内桑蚕茧价格相同,产品停止了出口,67%桑蚕茧销往四川、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凉山不仅是重要的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还是四川省重要的优质桑蚕种生产及供应调节基地。2008年凉山州两个蚕种场生产优质蚕种93.26万张,占全省蚕种生产总量的37%,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优质桑蚕种生产供应基地。凉山州蚕种场生产的桑蚕种于2008年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成功注册了“桑花”牌商标,西昌市蚕种场生产的桑蚕种从2003年开始出口远销塔吉克斯坦,已累计出口桑蚕种21.9万张,塔吉克斯坦还派蚕业技术人员在西昌市蚕种场学习蚕业生产技术,赢得了国际蚕业界的信任,建立了长期的蚕业合作关系。凉山新建了设备全省一流的蚕种冷库,州蚕种质检站在全省同行业中首先通过省级蚕种质检资质和计量认证,为全州蚕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安全的服务。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凉山州已拥有缫丝企业5户,自动缫丝生产线30组12000绪,年生产生丝1000吨。桑、蚕、丝系列产品开发取得了新的突破。西昌华茂丝绸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缫丝厂完成选址和项目设计,德昌元坤绿色食品有限公司6000吨桑椹加工项目建成投产,蚕蛹深加工提取活性化合物项目落户宁南。为凉山蚕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地域范围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界于四川盆地与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地理位置北纬26°03′—29°18′,东经100°15′—103°52′之间。南北长37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的12.5%。凉山桑蚕茧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凉山州境内的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西昌市(含西昌农场)、冕宁县、普格县、会理县、金阳县、甘洛县、雷波县、喜德县、盐源县、布拖县等 13个县市的211个乡镇895个行政村,保护面积3.33万公顷,年产桑蚕茧3000万公斤(60万担)。

品质特性

1. 外观感官特征: 凉山桑蚕茧茧形大且匀整,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依蓬松、外观无污物,以质量好,品质优而闻名国内外。
2. 内在品质指标:凉山桑蚕茧粒茧丝长≥1100米,解舒率≥70%,清洁≥98分,洁净≥94分,毛茧出丝率≥38%,解舒丝长≥780.7米,万米吊糙≤3.5次。凉山桑蚕茧是缫5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的首选原料。
3. 安全要求: 凉山桑蚕茧符合《桑蚕干茧》(GB/T9176-2006)标准的质量要求。
大气、灌溉水、地面水、药防执行标准:GB3095—1996大气质量标准、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3838—1988国家地面水质量标准、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海拔360米-1600米之间的低山河谷地区及部分中山区,年平均气温14℃-22℃,≥10℃的年均积温5000℃-7500℃,年均降雨量960mm-1143mm,年平均日照2200小时-2500小时,全年无霜期290天-360天,桑园、蚕房远离工业污染区和烤烟生产区。
2. 桑品种、桑蚕品种选择与指定要求:选用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的桑树优良品种,重点使用的为云桑一号、云桑二号、南一号、湖桑32. 湘7920、嘉陵20号。桑蚕品种春秋季用种选用871×872. 箐松×皓月 ,夏秋季用种夏芳×秋白、7532并经州级蚕种质检站检验合格的优质蚕种,蚕种质量达到NY326-1997标准。
3. 生产过程管理:①育苗技术要求:苗圃地选择光照充足、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肥沃、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地势平坦的沙壤土,每亩施腐熟的农家有机肥1500~2000kg,磷肥10~15kg,并深耕耙细平整土地;按土地走向和排灌方便,四周理出排水沟,按1.33m宽开厢,厢沟0.25m,厢高0.1 ~0.15m。平整后的土地疏松、细碎、无残根、无石块。土地实行轮作,采用条播方式,先在厢面上按横向0.15m开条播沟,沟宽6~7cm,深1cm。在条播沟内均匀撒入拌土的桑种,轻拍土壤,使桑种紧贴土壤,便于吸水发芽,再撒1厚米的细粪土覆盖,用稻草覆盖遮阳,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80%,苗高4厘米开始到10厘米止,匀苗2~3次,勤松土地。当桑苗根茎部达0.6~0.7厘米,充分木质化,根系完好,无病虫的为合格苗。②栽桑技术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成片桑、大行桑、6215等栽植模式,有水源灌溉区域可在2~3月栽桑,无水源灌溉的可在6~7月栽桑。栽桑要求拉线定点,窝长、宽、深在30厘米以上,窝内施农家肥。桑苗要栽端正,株距、行距排列有序。③嫁接技术要求:采用冬季切皮芽接或春季简易芽接。当幼树径0.7厘米时嫁接良桑。要求接穗无病虫害,穗芽饱满的一年生枝条。④桑园管理技术要求:幼树成活后按照桑树品种、栽植密度、地势地形、土壤等情况合理养成高干桑、中干桑、低干桑树型。合理施肥,结合桑树生长情况和养蚕你需要适时进行根外追肥。桑芽萌发时施春肥,占全年施肥量的30%,春蚕结束后施夏肥,占全年施肥量的40%,夏蚕结束后施秋肥,占全年施肥量的10%,晚秋蚕结束后结合桑园耕作施冬肥,占全年施肥量的20%。桑园耕作以冬耕为主,结合桑园冬耕除草、整形,修剪整形后用4~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均匀喷施树干和周围表土,保护桑树。春季桑树萌芽前及时灌溉,合理采叶,采叶不要伤树皮,采叶时要留叶柄在收获枝上,枝条顶端要留5片以上成熟叶。⑤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求: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物理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建立测报网点,以控制为目的,确保养蚕用叶安全,保障优质蚕茧的生产。⑥小蚕共育技术要求:标准小蚕共育室要求在20平方米以上,饲养小蚕用具齐全,实行专人负责管理,采用桑引法收蚁;每次给桑前匀蚕扩座,桑叶用0.3%漂白粉澄清液擦洗,严格温湿度控制,一龄26-27℃,干湿差0.5-1℃,二龄26-26.6℃,干湿差1-1.5℃,三龄25-26℃,干湿差2-2.5℃;小蚕用叶要严格挑选,收蚁时1-2叶位,一龄2-3叶位,3龄4-6叶位。除沙采用加网除沙法。三龄起蚕给桑3-4次后整批蚕体键壮,无病害,50头小蚕体重达4.5克以上为合格小蚕。⑦大蚕饲养技术要求:大蚕饲养要求具备标准化大蚕房一间,养蚕用具及附属设施齐全,5龄前采枝条上部适熟叶,5龄给桑2次后采枝条中下部成熟叶,采叶宜在早、晚进行,轻装快运,每昼夜给桑4次。搞好温湿度调节,4龄24-25℃,干湿差3-4℃,5龄23-24℃,干湿差3-4℃.适时扩座除沙,搞好眠起处理。⑧上蔟及蔟中技术要求:每张蚕准备250片方格蔟,采用平挂或竖挂自动上蔟法,上蔟后室内温度24-25℃,干湿差3-4℃,保持安静,光线均匀偏暗,适时捉浮蚕,网成茧形后及时翻蔟、晾蔟、开门通风排湿。⑨采茧售茧技术要求:春蚕上蔟后6-7天,夏秋蚕5-6天,晚秋蚕7-8天,检查化蛹后采茧,按上蔟先后,分批采茧,按分级售茧要求,采茧时正茧,双宫、黄斑分开装,售茧过程中用竹制通风背筐运输蚕茧。⑩蚕病防治技术要求:以预防为主,确保无病高产。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做到“蚕前彻底消、蚕后立即消、蚕中继续消”的消毒防病卫生制度。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自身抗病能力,大小蚕严格实行试喂制度,防止农药中毒及其它有害生物危害。
4. 产品收获:①鲜茧收购茧层量检验技术要求:鲜茧收购实行“议评”,严格按照DB5134/T53-2005和DB5134/T54-2005分类分级,鲜茧茧层量检验收购。②鲜茧干燥技术要求:根据收购量多少,鲜茧干燥采用一次干法或二次干法,严格按照DB5134/T55-2005标准操作。
5. 生产记录要求:对蚕茧生产地点,饲养蚕品种、饲养时间、季别、收购地点、干燥时间、库房保管情况、蚕茧包装、销售等项目的日期、方式、数量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包装规范

包装标志:在包装方式上采用麻袋定量包装。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凉山桑蚕茧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并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并注明检验人员姓名或代号。产品运输:干蚕茧运输过程中,注意严防雨淋,严禁用含残毒污染的仓库和车厢,不允许和有毒物品混放混装,贮存在通风、干燥的室内、防火、防老鼠、防发霉。

产品百科
凉山桑蚕茧,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凉山桑蚕茧茧形大且匀整,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衣蓬松、外观无污物。凉山桑蚕茧粒茧丝长≥1100米,解舒率≥70%,清洁≥98分,洁净≥94分,毛茧出丝率≥38%,解舒丝长≥780.7米,万米吊糙≤3.5次。凉山桑蚕茧是缫5A级以上生丝的首选原料。
2009年11月27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凉山桑蚕茧”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凉山桑蚕茧
产地名称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品质特点
茧形大且匀整,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衣蓬松、外观无污物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297号
批准日期
2009年11月27日

凉山桑蚕茧产品特点

凉山桑蚕茧外在感官特征

凉山桑蚕茧茧形大且匀整,茧层厚实、茧色洁白、茧衣蓬松、外观无污物。

凉山桑蚕茧凉山桑蚕茧

凉山桑蚕茧内在品质指标

凉山桑蚕茧粒茧丝长≥1100米,解舒率≥70%,清洁≥98分,洁净≥94分,毛茧出丝率≥38%,解舒丝长≥780.7米,万米吊糙≤3.5次。凉山桑蚕茧是5A级以上生丝的首选原料。

凉山桑蚕茧产地环境

凉山桑蚕茧地形地貌

凉山州适宜栽桑地区广阔,有“无地不宜桑,无时不宜蚕”之称。凉山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区域内地貌复杂多样,以层状地貌发育。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幅员面积的80%,山原次之,丘陵、冲积平原、宽谷和断陷盆地约占10%。
凉山彝族自治州沟壑纵横,自海拔360米的金沙江边到1800米的山区都可栽桑养蚕,海拔360-1600米之间的低山河谷地区及部分中山地区是栽桑养蚕适宜区。

凉山桑蚕茧土壤情况

凉山州土壤类型以紫色土红壤土、黄棕壤棕壤为主,占土壤总面积的80%,土壤结构好,土层深厚且疏松,透气性好,土壤微酸,pH值在5.8-7.5之间,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1-4%,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丰富,碱解氮60-135ppm,速效磷5-25ppm,速效钾在50-170ppm以上,适宜种植凉山蚕桑。

凉山桑蚕茧气候特征

凉山州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年降水量776毫米-1176毫米,年日照时数1227-2603小时,年平均气温10.1-19℃,≥10℃的年积温4500-5760℃,无霜期202.9-346天。气温年较差小(12-14℃),低于四川盆地1-4℃,气温日较差大(年平均值10-14℃),比四川盆地大3-6℃。蚕桑生产区内年平均气温14-22℃,比四川盆地高3.8℃,比南充地区高4.5℃。年降雨量960-1143毫米之间,夜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白天降雨量占25%,降雨时间多集中在5-9月,雨热同季、夜雨昼晴。年平均相对湿度62%-65%。年平均日照数2200小时-2500小时,比四川盆地多825小时-1200小时;比南充多900小时-1000小时。≥10℃的年均积温5000-7500℃;全年无霜期290天-360天。独特的光热资源是生产优质桑蚕茧的有利条件,凉山种植桑树生长期长达290多天,产叶量高,桑树当年生枝条可达4.5米以上,单株产叶量可达4千克以上。宁南、会东、德昌、甘洛等地区的桑叶36片即有0.5千克,较四川内地产叶高一倍以上。蚕区一年可养4-5季蚕。凉山州独特的干旱两季分明、日照时数长、冬暖夏凉、雨量集中等气候特征是栽桑养蚕最佳适宜区。

凉山桑蚕茧水文情况

凉山州境内雨量丰富,河流纵横,山地水系发达,除安宁河谷外,多数为山地河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共160多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有雅龙江等13条河流,其中安宁河是凉山州最大的河流,全长326公里,流经州境内222公里,贯穿冕宁、西昌和德昌3个县市,共有大小支流18条,最大支流有孙水河、锦川河、河曲河。

凉山桑蚕茧历史渊源

凉山州栽桑养蚕历史较早。公元四世纪,“南方丝绸之路”途径凉山,沿线人民受其影响,开始栽桑养蚕,所产的丝,称为“山丝”,汇入丝绸之路。唐代蚕桑生产较盛。四川通志食货志,物产卷七十四载:“丝布(唐志)崔州贡丝布花布(无和志)崔州贡丝布”。在806年唐宪宗元和年间即以丝布入贡。唐代以后,凉山冕宁县的泸宁、甘洛的田坝和西昌等地蚕桑初具规模,有一定数量的丝织品在市场交易。至明、清代,西昌、冕宁、会理、越等县区栽桑养蚕较盛。《西昌县志》所载:“蚕丝业的发展清代较盛”。
民国期间(1912-1949年),由于社会及经济技术等原因而无大成效,乃至衰退。据川康边政资料辑要记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西昌、冕宁、德昌、会理、盐源、盐边、越西、普格等县尚有桑树41.38万株,产茧20.69万千克。西昌城内和礼州有10家蚕桑丝厂。年产丝500驮(约37500千克),经云南销往缅甸等国。以后逐渐衰退,年产茧量下降在5万千克左右。1947年西昌、德昌、冕宁、泸宁、盐边、普格和西昌农场、会理农场共产茧26238千克,产丝41055公两。至1949年产茧量只有2.6万千克”。
1949年以后,党和国家重视蚕桑生产。1951年西康省农林厅在石棉设立蚕业指导所。
1956年西昌专区10个县都开始栽桑养蚕。1956年已栽桑114.58万株,发蚕种4588张,产茧10.8万千克。
1957年后,大跃进期间,蚕桑生产受到破坏,“文化大革命”开始,蚕桑生产又遭到严重挫折。
1970年,西昌产茧仅有2.92万千克,接近解放前1949年水平。
1971年后,虽逐年有所恢复,在1978年全区产茧仍只6.91万千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22日)后,凉山州政府为恢复蚕桑生产,落实奖励政策,扶持各地发展栽桑养蚕。

凉山桑蚕茧凉山桑蚕茧
1980年,凉山州凉山桑蚕茧产茧上升到15.1万千克。
1985年,凉山州凉山桑蚕茧产茧达80.8万千克。
1982年,宁南县筹建丝厂。
1988年,会东县建成联办丝厂,促进了蚕业生产较快的发展。
1990年,凉山州有12个县栽桑养蚕,累计栽桑12043万株。产茧213.07万千克(4.26万担)。
20世纪80-90年代,凉山桑蚕茧产品远销日本、欧美,后随着国内桑蚕丝制品技术提高,国民生活水品提高,国际、国内桑蚕茧价格相同,产品停止了出口,67%桑蚕茧销往四川、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以来,凉山蚕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年产茧以平均100万千克(2万担)以上速度递增。
2005年,凉山州技术监督局组织专家制定并发布了《桑蚕饲育技术规程》等6个农业地方标准,内容涵盖了育苗、栽桑、养蚕、蚕茧分级、收烘、销售等全过程。凉山蚕业从此走上了标准化生产道路。生产过程规范化、标准化。做到了桑蚕品种优良化、桑园栽培规范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标准化、消毒防病统一化。
2008年,凉山桑蚕茧占四川省蚕茧产量的20%,是四川省最大的优质桑蚕茧和国家重要的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蚕茧产量和质量连续六年排名全省第一,蚕茧产量在50万千克(万担)以上的有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西昌市、普格县、冕宁县、会理县等8个县市,其中宁南县产茧775万千克(15.5)万担,是四川省蚕茧生产第一大县,会东县产茧390万千克(7.8万担),德昌县产茧265万千克(5.3万担),为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基础条件。
凉山州蚕种场生产的桑蚕种于2008年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成功注册了“桑花”牌商标,西昌市蚕种场生产的桑蚕种从2003年开始出口远销塔吉克斯坦,已累计出口桑蚕种21.9万张,塔吉克斯坦还派蚕业技术人员在西昌市蚕种场学习蚕业生产技术。凉山新建了设备全省一流的蚕种冷库,州蚕种质检站在全省同行业中首先通过省级蚕种质检资质和计量认证。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凉山州已拥有缫丝企业5户,自动缫丝生产线30组12000绪,年生产生丝1000吨。桑、蚕、丝系列产品开发取得了新的突破。

凉山桑蚕茧生产情况

2008年,凉山州桑树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养蚕44万张,蚕茧产量达到1855万千克(37.1万担),蚕丝业综合产值12亿元,蚕农收入4.3亿元。
2013年,凉山州种植桑树基地40.2万亩,产量49.09万担,综合产值30.37亿元,蚕农收入9亿元。
2018年,凉山州桑园面积50.2万亩,年产优质蚕种104万张、优质蚕茧53.5万担、优质生丝2000吨、优质桑椹7.36万吨,蚕桑茧丝综合产值47.89亿元。

凉山桑蚕茧产品荣誉

2002年,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西昌市、普格县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县,同年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普格县生产的桑蚕茧在中国西部博览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
2004年,宁南桑蚕茧成功注册“南丝路”牌商标,“南丝路”牌桑蚕茧荣获“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中国名优品牌”、“四川省著名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等荣誉称号。
2005年,宁南、会东桑蚕茧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博览会上分别被评为“金奖”、“优质产品奖”。
2006年,宁南县被国家定为优质桑蚕茧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凉山桑蚕茧凉山桑蚕茧
2007年,宁南县被国家定为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单位”。
2009年11月27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凉山桑蚕茧”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3年,“凉山桑蚕茧”评为四川省20大区域公共品牌,品牌价值11.93亿元。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3年12月凉山州被中国丝绸协会评为“中国蚕丝之都”。
2020年2月26日,四川省凉山州凉山桑蚕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凉山桑蚕茧地理标志

凉山桑蚕茧地域保护范围

凉山桑蚕茧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凉山州境内的宁南县会东县德昌县、西昌市(含西昌农场)、冕宁县普格县会理县金阳县甘洛县雷波县喜德县盐源县布拖县等13个县市的211个乡镇895个行政村,地理位置北纬26°03′-29°18′,东经100°15′-103°52′之间。保护面积3.33万公顷。

凉山桑蚕茧质量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AGI2009-09-00197。
安全要求
凉山桑蚕茧符合《桑蚕干茧》(GB/T9176-2006)标准的质量要求。大气、灌溉水、地面水、药防执行标准:GB3095-1996大气质量标准、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3838-1988国家地面水质量标准、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海拔360米-1600米之间的低山河谷地区及部分中山区,年平均气温14℃-22℃,≥10℃的年均积温5000℃-7500℃,年均降雨量960毫米-1143毫米,年平均日照2200小时-2500小时,全年无霜期290天-360天,桑园、蚕房远离工业污染区和烤烟生产区。
2、桑品种、桑蚕品种选择与指定要求:选用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的桑树优良品种,重点使用的为云桑一号、云桑二号、南一号、湖桑32、湘7920、嘉陵20号。桑蚕品种春秋季用种选用871×872、箐松×皓月,夏秋季用种夏芳×秋白、7532并经州级蚕种质检站检验合格的优质蚕种,蚕种质量达到NY326-1997标准。
3、生产过程管理
3.1育苗技术要求:苗圃地选择光照充足、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肥沃、水源充足、灌溉方便、地势平坦的沙壤土,每亩施腐熟的农家有机肥1500-2000千克,磷肥10-15千克,并深耕耙细平整土地;按土地走向和排灌方便,四周理出排水沟,按1.33米宽开厢,厢沟0.25米,厢高0.1-0.15米。平整后的土地疏松、细碎、无残根、无石块。土地实行轮作,采用条播方式,先在厢面上按横向0.15米开条播沟,沟宽6-7厘米,深1厘米。在条播沟内均匀撒入拌土的桑种,轻拍土壤,使桑种紧贴土壤,便于吸水发芽,再撒1厚米的细粪土覆盖,用稻草覆盖遮阳,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80%,苗高4厘米开始到10厘米止,匀苗2-3次,勤松土地。当桑苗根茎部达0.6-0.7厘米,充分木质化,根系完好,无病虫的为合格苗。

凉山桑蚕茧凉山桑蚕茧
3.2栽桑技术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成片桑、大行桑、6215等栽植模式,有水源灌溉区域可在2-3月栽桑,无水源灌溉的可在6-7月栽桑。栽桑要求拉线定点,窝长、宽、深在30厘米以上,窝内施农家肥。桑苗要栽端正,株距、行距排列有序。
3.3嫁接技术要求:采用冬季切皮芽接或春季简易芽接。当幼树径0.7厘米时嫁接良桑。要求接穗无病虫害,穗芽饱满的一年生枝条。
3.4桑园管理技术要求:幼树成活后按照桑树品种、栽植密度、地势地形、土壤等情况合理养成高干桑、中干桑、低干桑树型。合理施肥,结合桑树生长情况和养蚕你需要适时进行根外追肥。桑芽萌发时施春肥,占全年施肥量的30%,春蚕结束后施夏肥,占全年施肥量的40%,夏蚕结束后施秋肥,占全年施肥量的10%,晚秋蚕结束后结合桑园耕作施冬肥,占全年施肥量的20%。桑园耕作以冬耕为主,结合桑园冬耕除草、整形,修剪整形后用4-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均匀喷施树干和周围表土,保护桑树。春季桑树萌芽前及时灌溉,合理采叶,采叶不要伤树皮,采叶时要留叶柄在收获枝上,枝条顶端要留5片以上成熟叶。
3.5桑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求: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物理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建立测报网点,以控制为目的,确保养蚕用叶安全,保障优质蚕茧的生产。
3.6小蚕共育技术要求:标准小蚕共育室要求在20平方米以上,饲养小蚕用具齐全,实行专人负责管理,采用桑引法收蚁;每次给桑前匀蚕扩座,桑叶用0.3%漂白粉澄清液擦洗,严格温湿度控制,一龄26-27℃,干湿差0.5-1℃,二龄26-26.6℃,干湿差1-1.5℃,三龄25-26℃,干湿差2-2.5℃;小蚕用叶要严格挑选,收蚁时1-2叶位,一龄2-3叶位,3龄4-6叶位。除沙采用加网除沙法。三龄起蚕给桑3-4次后整批蚕体键壮,无病害,50头小蚕体重达4.5克以上为合格小蚕。
3.7大蚕饲养技术要求:大蚕饲养要求具备标准化大蚕房一间,养蚕用具及附属设施齐全,5龄前采枝条上部适熟叶,5龄给桑2次后采枝条中下部成熟叶,采叶宜在早、晚进行,轻装快运,每昼夜给桑4次。搞好温湿度调节,4龄24-25℃,干湿差3-4℃,5龄23-24℃,干湿差3-4℃.适时扩座除沙,搞好眠起处理。
3.8上蔟及蔟中技术要求:每张蚕准备250片方格蔟,采用平挂或竖挂自动上蔟法,上蔟后室内温度24-25℃,干湿差3-4℃,保持安静,光线均匀偏暗,适时捉浮蚕,网成茧形后及时翻蔟、晾蔟、开门通风排湿。
3.9采茧售茧技术要求:春蚕上蔟后6-7天,夏秋蚕5-6天,晚秋蚕7-8天,检查化蛹后采茧,按上蔟先后,分批采茧,按分级售茧要求,采茧时正茧,双宫、黄斑分开装,售茧过程中用竹制通风背筐运输蚕茧。
3.10蚕病防治技术要求:以预防为主,确保无病高产。贯彻“预防为主

凉山桑蚕茧凉山桑蚕茧

、综合防治”方针,做到“蚕前彻底消、蚕后立即消、蚕中继续消”的消毒防病卫生制度。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自身抗病能力,大小蚕严格实行试喂制度,防止农药中毒及其它有害生物危害。

4、产品收获
4.1鲜茧收购茧层量检验技术要求:鲜茧收购实行“议评”,严格按照DB5134/T53-2005和DB5134/T54-2005分类分级,鲜茧茧层量检验收购。
4.2鲜茧干燥技术要求:根据收购量多少,鲜茧干燥采用一次干法或二次干法,严格按照DB5134/T55-2005标准操作。
5、生产记录要求:对蚕茧生产地点,饲养蚕品种、饲养时间、季别、收购地点、干燥时间、库房保管情况、蚕茧包装、销售等项目的日期、方式、

凉山桑蚕茧凉山桑蚕茧

数量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6、包装标志:在包装方式上采用麻袋定量包装。
7、产品运输:干蚕茧运输过程中,注意严防雨淋,严禁用含残毒污染的仓库和车厢,不允许和有毒物品混放混装,贮存在通风、干燥的室内、防火、防老鼠、防发霉。

凉山桑蚕茧专用标志使用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凉山桑蚕茧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并标清产品、品名、等级、重量(毛重、净重),并注明检验人员姓名或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