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境内居住着彝、汉、藏、回、苗、蒙古、傈僳等14个世居民族,全州总人口约448万人,农民388万人,其中彝族人口208万多人,占总人口的46.5%,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苦荞麦主产区,是苦荞麦的起源地之一,被誉为“苦荞麦之乡”,凉山苦荞麦被誉为“苦荞极品”。彝文古籍《物始纪略·荞的由来》记载:“五谷未出现,荞子先出现”,“荞子当粮食,五谷从此生”,“有荞即财富,一度威势大,唯荞子而已。”彝族史诗典籍《勒俄特依》记载着苦荞麦的美丽传说:“相传远古的洪荒弥漫了天地,人间仙境螺髻山(彝语为也俄安哈)只剩下一棵索玛树及彝人先祖阿普居木,就在阿普居木忍饥挨饿、抵抗着灾难和不幸的时候,一只金丝雀衔着一枚荞麦粒从遥远处飞来,她掠过层层波涛,经历无数风暴,最后精疲力竭地降落在索玛树上。由于极度的劳累,金丝雀在吐尽最后一滴鲜血和胆汁后,化作美丽的女人兹俄尼拖。阿普居木和美丽的兹俄尼拖将粘满金丝雀鲜血和胆汁的荞粒植入土地,不久,山坡上开满了雪白的荞麦花,结出了苦中散发着清香的苦荞麦。洪水退去后,阿普居木娶了美丽的兹俄尼拖为妻。从此,彝人在荞花满坡、茶歌满天的大凉山上繁衔生息。
凉山彝族自治州在1950年前是奴隶社会,以家支统治,文字不全,社会发展缓慢。公元前二世纪凉山彝族从原始的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由游牧走向定居生活,此时开始种植苦荞麦,一首古彝诗这样说道:“人间最伟大的是母亲,庄稼最古老的是荞麦”,苦荞麦中有称“额阿母”的品种,彝语“额”是荞麦,“阿母”是母亲,苦荞麦在彝族人民心中有崇高的地位,作为彝族的民族作物,在彝族的各种节日、婚礼、丧事、祭奠、敬神、驱鬼等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反映了主人对神鬼、祖先和亲人的敬意。
凉山苦荞麦含有独特的芦丁成分(即维生素P),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维生素B1. B2及硒等微量元素。《本草纲目》记载荞麦具有“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污秽,作饭食、压丹食毒”和“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百浊、白带,脾积泄泻”等功效,被誉为21世纪人类理想的功能性食物资源,已进入主流市场、主要品牌和主要配方,目前成为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环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凉山州邛都苦荞麦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市航飞苦荞麦开发中心等十多个骨干优质苦荞麦产品加工企业的高档品牌和大品牌的重要优质主料,全州现有 “西部村寨”、“环太”、“邛都”、“安喜”、“航飞”、“彝家山寨”、“红荞地”等著名商标和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苦荞麦原粮出口日本,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凉山州境内以层状地貌发育,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幅员面积的80%,山原次之,丘陵、冲积平原及宽谷和断陷盆地约占10%。土壤类型以紫色土、红壤土、黄棕壤、棕壤为主,占土壤总面积的80%,土壤pH值5.8-7.5,微酸,有机质含量1~4%,碱解氮60~135ppm,速效磷5~25ppm,速效钾在50~170ppm以上,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耕作层深厚,养分含量较高。
境内雨量丰富,河流纵横,山地水系发达,除安宁河谷外,多数为山地河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农业气候条件优越。年日照时数1227~2603小时,年平均气温10.1~19.0℃,日照时数2000~2400小时,日照幅射总量达120~150千卡/平方厘米。
≥10℃的年积温4500~5760℃,无霜期202.9~346d,年降水量776~1176mm。特殊的立体气候,使得凉山州在不同的区域一年四季均可种植苦荞麦。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界于四川盆地与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凉山苦荞麦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金阳县、雷波县、盐源县、木里县、冕宁县、喜德县、越西县16个县市,共计582个乡镇,3524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5′00″~103°52′00″,北纬26°03′00″~29°18′00″。
1. 外在感官特征:凉山苦荞麦多为三棱型,少有两棱或多棱不规则型。
苦荞瘦果卵圆三棱锥状,长6.5~7.4毫米,具3棱脊和3条纵沟,黑、灰白、棕、褐等色,无光泽。齿翅苦荞瘦果三棱锥状,棱翅明显、齿状,长约4毫米,黑、灰、棕、褐等色,粗糙。
2. 内在品质指标:凉山苦荞麦含蛋白质≥8%、淀粉≥45%,特殊的芦丁成分≥0.8%,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 B2和镁、硒等矿物质元素。
3. 安全要求:符合《无公害农产品 荞麦(苦荞麦)》(DB5134/T01—2003)标准要求。
1. 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选择凉山州海抜1500米~3700米大气清新、灌排方便、土壤肥沃的区域。 实行二茬以上轮作,以豆类、马铃薯、玉米、小麦、燕麦等为前茬,忌连作。
2. 品种选择与指定要求:凉山苦荞麦主栽品种为“川荞1号”、“川荞2号”、“西荞1号”、“西荞2号”。
3. 生产过程管理:按照《无公害荞麦生产技术规程》(DB5034/T13—2003)和《苦荞麦生产技术规程》(DB51/T 812—2008)生产。
第一,播种前采用晒种、泥水选种等方法,选择粒大、饱满、发芽率高的荞麦种子,然后再用磷肥、草木灰裹种。第二,播种时采用条播、犁沟条播、点播、开厢匀播或撒播,每亩用农肥500Kg,过磷酸钙30Kg作底肥;每亩用种量4~5Kg,且保证苗齐,有效上林株控制在12~15万株/亩;适时播种,一般春播在4月上中旬,夏播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秋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宜。第三,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除草,视苗情追施尿素,一般每亩追施4~5Kg,弱苗可增大施肥量,最高不超过10Kg;开花结实期注意排水防涝,发现虫害及时防治。为加强凉山苦荞麦农产品地理标志各项工作,使苦荞麦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生产高标准高质量的苦荞麦,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特制定以下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生产过程管理。一是基地生产管理制度。二是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三是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四是培训制度。五是环境保护制度。六是监督管理制度。
4. 产品收获:一般以植株80%籽粒呈现本品种成熟色泽时收获。苦荞麦收获宜在早晨进行,割下的植株应就近码放,脱粒前后尽可能减少倒运次数,晴天脱粒后,籽粒应晾晒4~5h,干燥后贮藏。销售时按规定要求包装。
5. 生产记录要求:对产品生产地点,土壤耕作茬口,所使用农机具,所施用肥料名称、施肥方式、施肥时间、施肥量,播种时间,收获时间,施用农药名称、施药方式、施药时间及施药对象,产品收获、销售等项目的日期、方式、数量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地域范围内的凉山苦荞麦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凉山苦荞麦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凉山苦荞麦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
- 中文名
- 凉山苦荞麦
- 产地名称
- 四川省凉山州
- 品质特点
- 富含芦丁、硒、膳食纤维
- 地理标志
-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批准文号
- 农业部公告第1517号
- 批准时间
- 2010年12月24日
凉山苦荞麦产品特点
凉山苦荞麦外在感官
凉山苦荞麦内在品质
凉山苦荞麦药用价值
凉山苦荞麦产地环境
凉山苦荞麦土壤地貌
凉山苦荞麦气候情况
凉山苦荞麦历史渊源
凉山苦荞麦生产情况
凉山苦荞麦产品荣誉
凉山苦荞麦地理标志
凉山苦荞麦地域保护范围
凉山苦荞麦质量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