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麦冬

原产地四川

– 地标证书编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地标认证时间:2006年05月24日
– 品质特点:气香,嚼之发粘,甘、微苦、微寒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6年第73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06年05月24日
产品百科
涪城麦冬,四川省三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涪城麦冬又名“川麦冬”、“绵麦冬”,具有益精强阴、解烦止咳、美颜悦肤、退虚热、定咳嗽等功能,是纯天然的保健、滋补珍品。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块根呈纺锤形,颗粒肥大,两端略尖、中柱细小。表面淡黄白色,有光泽,细纵纹。断面乳白色、半透明、质柔韧。气香,嚼之发粘,甘、微苦、微寒。
2006年05月2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涪城麦冬”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文名
涪城麦冬
产地名称
四川省三台县
品质特点
气香,嚼之发粘,甘、微苦、微寒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6年第73号
批准时间
2006年05月24日

涪城麦冬产品特点

涪城麦冬品质特性

麦冬又名沿阶草、书带草、麦门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须根较粗壮,根的顶端或中部常膨大成为纺锤状肉质小块。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涪城麦冬涪城麦冬

涪城麦冬药用价值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约成书于西汉以前的《神农本草经》把药物依其治疗效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三大类,名为三品,即上、中、下三品。上品是无毒的、具有补养作用的药物,可以久服,使人延年益寿。也就是可以食用。《神农本草经》上经(上品)草:“麦门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堤阪。”
清陈修圆著《神农本草经读》解:“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
涪城麦冬是中国传统的药食两用药材,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消火的功效,是中药材中滋阴生津的要药,有“涪城麦冬千金宝,本草遗株万国珍”之说。麦冬的药用价值很广,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白喉。
涪城麦冬含氨基酸、三种以上寡糖和一种以上中性多糖、九种以上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及葡萄糖甙、七种以上甾体皂甙和维生素A、B、C、D等30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合物。具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凉血止血、美颜益肤、强身健体等功效。入药可治病,入茶可防疾和产、美颜益肤。还可深度加工配伍针剂、饮片、饮品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生活的需要。

涪城麦冬涪城麦冬

涪城麦冬产地环境

因受气候、温度、土质、加工技术的影响,各地所产麦冬品质各有差异,《中国药典》记载,位于东经104°56′、北纬31°15′所产麦冬品质最高。
涪城麦冬产区分布于四川涪江流域和长江嘉陵江交汇的三角地带,位于海拔450米至550米的涪江沿岸,地下水位在50厘米以下的Ⅰ、Ⅱ级阶地,酸碱度为中性或微碱性(pH值7.0至8.0)潮湿沙泥土壤,水源充足、灌(排)水方便、土质肥沃、土壤耕作土层≥20厘米,有机质含量≥1.3%。非常适宜于麦冬的生长生产。

涪城麦冬历史渊源

涪城麦冬是中国名贵传统中药材之一,已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
涪城麦冬名字的由来,是因西蜀古都涪城县曾建于今涪江流域三台境内,元末明初,当地人民培育野生麦冬为家麦冬,故得名“涪城麦冬”,又名“川麦冬”、“绵麦冬”。
明嘉靖《潼川志》(1522年—1566年)抄本卷五赋役志·物产谷·药中罗列出潼川产的33种中药材,其中就有麦冬。据《中国常用中药材》,《四川省医药卫生志》《三台县志》记载:早在明弘治三年(1502年)《本草品汇精要》中,即有记载。
清乾隆《潼川府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刻本)卷三、土地部三载:麦冬又名“麦门冬、禹余粮、禹韭、阶前草。肥地丛生,叶尺余,四季不凋,有须者,根如莲珠。形古人,惟用野生。后世多是种莳(移植、栽种)并采根为果,陶宏景称为断杀,要药,固有余粮之名,潼产有甘、苦二种,亦近年始见之。”
清嘉庆《三台县志》(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刻本)卷八物产志:麦门冬,禹韭、阶前草,叶青如韭,肥地丛生长,四季不凋,为四川著名川产地道药材之一。
民国《三台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卷十三食货志二·药材类:麦门冬,《图经云》:虋mén冬《说文》冬草之茂,曰虋根。《尔雅翼云》:齐名爱韭,秦名乌韭,楚名马韭,越名羊韭,皆因其叶似韭也。邑张月乡(今芦溪镇)沙土出产,以此为大宗。

涪城麦冬生产情况

1940年,三台县涪城麦冬总产6400公斤。
1949年,涪城麦冬种植面积273亩,单产115公斤,总产2.73万公斤。
1958年,涪城麦冬种植面积2600亩,单产75.5公斤,总产19.65万公斤。

涪城麦冬涪城麦冬
1978年,涪城麦冬种植面积5400亩,单产58.4公斤,总产31.55万公斤。
1985年,涪城麦冬种植面积5772亩,总产达50万公斤。
1987年,涪城麦冬种植面积6928亩,单产47.2公斤,总产32.68万公斤。
2005年,涪城麦冬总产达到523万公斤。
2006年,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三台县涪城麦冬常年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产量近7500吨,出口占中国麦冬出口量的50%以上,占全县种植业产值30%左右,占四川省麦冬总产量80%左右。
2011年,三台县涪城麦冬产值达到10.8亿,出口1500万元。
2015年,三台涪城麦冬种植面积达4.14万亩,总产1.04万吨,总产值5.18亿元。新建麦冬基地1.54万亩,改建麦冬基地2.6万亩,超规划新建基地0.64万亩。
2017年,涪城麦冬年均产量达1.2万吨,占中国麦冬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的80%。

涪城麦冬产品荣誉

涪城麦冬先后荣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四川十佳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称号。
2008年,涪城麦冬被评为四川名特产和四川名牌农产品。
2009年10月,涪城麦冬顺利通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同时获得“四川省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称号。
2011年,花园镇麦冬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灵兴镇麦冬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等3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被四川省农业厅首批命名为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

涪城麦冬涪城麦冬

涪城麦冬地理标志

涪城麦冬地域保护范围

涪城麦冬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四川省三台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涪城麦冬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建议》(三府发[2005]129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四川省三台县永明镇、花园镇、芦溪镇、老马乡、刘营镇、里程乡、争胜乡、灵兴镇、新德镇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涪城麦冬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为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
(二)立地条件

涪城麦冬涪城麦冬
海拔450米至550米的涪江沿岸地下水位在50厘米以下的Ⅰ、Ⅱ级阶地、酸碱度为中性或微碱性(pH值7.0至8.0)潮湿沙泥土壤,且近水源、灌(排)水方便、土质肥沃、土壤耕作土层≥20厘米,有机质含量≥1.3%。
(三)栽培
1.种苗选择:在麦冬采收时,选择颜色深绿而健壮的植株作为种苗。
2.播种:每年4月5日至20日,用麦冬专用工具在平地开沟,将种苗垂直栽在沟内,覆盖细土,保持土面平整、苗正而稳固。每亩可栽种6至7万株,每株为1至3蘖,株行距10厘米×10厘米,或行距12厘米至13厘米、株距8厘米至9厘米,栽植深度3厘米至4厘米。
3.管理措施:栽后及时补全苗,除杂草,中耕松土,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保持土壤不渍水、不干裂。宜与玉米、大蒜间作;与水稻、蔬菜、马铃薯、油菜轮作,切忌连作。
(四)采收及包装
生长期约12个月,选择栽后第2年3月底至4月中旬晴好天气采收。将采收的麦冬块根置于清(流)水中淘洗干净即为鲜麦冬,把鲜麦冬晒干、筛选、分级、包装、贮存。
(五)质量特色
1.感观特色:块根呈纺缍形,颗粒肥大,长1.5厘米至3.5厘米,直径0.3厘米至0.7厘米,两端略尖、中柱细小。表面淡黄白色,有光泽、细纵纹。断面乳白色、半透明、质柔韧。气香,嚼之发粘,甘、微苦、微寒。
2.理化指标:水份≤18%;浸出物≥60%。

涪城麦冬专用标志使用

涪城麦冬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三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