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白菌

石渠县农业技术推广和土壤肥料站 【管理

原产地四川

– 产地市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食用菌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2427
– 地标认证时间:2018
– 品质特点:菌柄圆柱形,基部稍膨大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农村部第40号公告
– 地标批准时间:2018年7月3日
生态环境

石渠白菌产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南部,产区是青藏高原主体的一部分,也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带,产区海拔4080米—4200米之间。产区草地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白菌生长发育。石渠白菌产区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季风高原型气候特点,气温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气候形成了物种繁多的植被,全县草原覆盖率达72.95%左右,产区内冬长夏短,全年平均气温-1.6℃,降雪日数达83.8天,空气中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30%,内陆地区的60%,年降水量570.6毫米左右,无霜期21.1天,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是石渠白菌的最佳生态区。

地域范围

渠白菌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石渠县色须镇、尼呷镇、德荣玛乡、长沙贡玛乡、呷衣乡、格孟乡、蒙宜镇、新荣乡、宜牛乡、虾扎镇、起坞乡、阿日扎乡、长须贡玛乡、长须干玛乡、长沙干玛乡、温波镇、瓦须乡、国营牧场共18个乡镇场、113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97°20′~99°15′,北纬32°19′~34°20′,保护面积1100000公顷,干菌年产量10吨,鲜菌年产量70吨。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石渠白菌菌盖幼时近半球形,成熟后近平展,边缘内卷,直径5-10cm;幼时金黄色,中部颜色稍浅,成熟后颜色变淡,干品污白色;菌盖中部同心环状龟裂,边缘被纤毛状鳞片。菌褶柠檬黄色,近弯生,较密,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部分基部稍膨大,实心,长3cm左右,直径1-2.5cm;菌环上部菌柄白色,菌环下部菌柄略带浅黄色。菌环位于菌柄中部,浅黄色,菌肉白色,肉厚0.7-1.8cm,菌香味浓郁,味道嫩滑。
2. 内在品质指标:石渠白菌鲜菌氨基酸总量高≥4%,水分≥84%,蛋白质≥6%。石渠白菌干菌氨基酸总量高≥22%,水分≤13%,蛋白质≥31%。
3. 安全要求: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生产方式

1. 产地选择:独特的地理位置条件为生长于水清草美之季节、每年盛夏七、八月生长于雅砻江流域,海拔4080米—4300米之间,林木稀疏草地上的石渠白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石渠白菌属于低温型菌类,喜好潮湿,地下菌丝在发育时候要求温度不得低于-3.8℃,最适宜温度为-1℃—10℃之间。石渠县,全年平均气温-1.6℃。独特的温度条件非常适宜石渠白菌的生长,为其提供了适宜的发育环境。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不受工业污染,产地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 品种选择:选择本地原产的“石渠白菌”品种,其产品7月中旬-8月中旬采摘时候产量最多,品质最好,白菌实体纯厚、橙黄色、醇香浓郁等特点。
3. 生产过程管理:石渠白菌生产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进行:
A、菌区管理:因为在水源草源丰盛的地方石渠白菌菌丝繁殖快,白菌产量极高,孢子入地2-3天能繁殖出来,为达到一定数量菌丝繁育,应在保护区域范围中挑选水源草源丰盛的区域设立集中产区,分区管理,分批采摘。组织当地牧民群众学习了解石渠白菌生长规律,共同观察集中产区中菌群生长情况。进入采摘季节后,每次采摘时注意预留成熟种菌用于后续生长。石渠白菌为自然饱子分裂,若有菌丝暴露在外则用腐殖土壤覆盖,不压实。
B、草场管理:在白菌集中生长区域,通过人工种草修复其生存环境,同时采用围栏保护避免动物破坏。
C、水源管理:在白菌集中生长区域,人工进行湿度干预,通过人工喷水方式增加湿度。
D、病虫综合防治:立足草原生态系统,保持草原内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平衡,因地因时制宜,以经济阈值为指标,协调运用各种有效的防治手段,有针对性的防治病虫害,把病虫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内。推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防治方法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选用生物、物理、生态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
4. 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规定:鲜菌采摘时,采收时间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不宜过晚采收:菌盖呈半球状高度5-6公分的最适宜,菌盖平展达到成熟状态,手工采摘保持产品的原生态;为达到一定数量菌丝繁育,对集中产区成熟的种菌不进行采摘。干菌制作时,将采摘好的“石渠白菌”鲜菌通过摊晾在通风干燥处摊晾2-3小时,以降低菇体表面水分,并清除根部和表面的杂质;清除杂质后烘干2-3小时使“石渠白菌”定型,然后调节温度保持3-4小时,加速“石渠白菌”表面的水汽化和内部细胞扩散,升高温度维持2小时,使得脱水的干制品接近标准含水量,降低温度,保持1小时,使“石渠白菌”的内外及制品之间水分平衡,然后冷却至室温。
5. 生产记录要求:石渠白菌生产全过程要求建立生产档案,记录病虫害发生情况、生产技术措施和投入品使用情况,特别是生物药剂的名称、来源、使用目的、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白菌生育期及收获日期,质量检测情况,销售情况等,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包装规范

地域范围内的石渠白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石渠白菌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

产品百科
石渠白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石渠白菌产区地处青藏高原南部,产区是青藏高原主体的一部分,也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带,产区海拔4080米-4200米之间,适宜蘑菇生长。石渠白菌菌盖幼时近半球形,成熟后近平展,边缘内卷,直径5-10厘米;幼时金黄色,中部颜色稍浅,成熟后颜色变淡,干品污白色;菌盖中部同心环状龟裂,边缘被纤毛状鳞片。菌褶柠檬黄色,近弯生,较密,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部分基部稍膨大,实心,长3厘米左右,直径1-2.5厘米;菌环上部菌柄白色,菌环下部菌柄略带浅黄色。菌环位于菌柄中部,浅黄色,菌肉白色,肉厚0.7-1.8厘米,菌香味浓郁,味道嫩滑。
2018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石渠白菌”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石渠白菌
产地名称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
品质特点
菌柄圆柱形,基部稍膨大
地理标志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农村部第40号公告
批准时间
2018年7月3日

石渠白菌产品特点

石渠白菌品质特性

石渠白菌石渠白菌

石渠白菌菌盖幼时近半球形,成熟后近平展,边缘内卷,直径5-10厘米;幼时金黄色,中部颜色稍浅,成熟后颜色变淡,干品污白色;菌盖中部同心环状龟裂,边缘被纤毛状鳞片。菌褶柠檬黄色,近弯生,较密,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部分基部稍膨大,实心,长3厘米左右,直径1-2.5厘米;菌环上部菌柄白色,菌环下部菌柄略带浅黄色。菌环位于菌柄中部,浅黄色,菌肉白色,肉厚0.7-1.8厘米,菌香味浓郁,味道嫩滑。

石渠白菌营养价值

石渠白菌鲜菌氨基酸总量高≥4%,水分≥84%,蛋白质≥6%。石渠白菌干菌氨基酸总量高≥22%,水分≤13%,蛋白质≥31%。

石渠白菌石渠白菌

石渠白菌产地环境

石渠白菌产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南部,产区是青藏高原主体的一部分,也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带,产区海拔4080米-4200米之间。产区草地土壤肥沃,适合白菌生长发育。石渠白菌产区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季风高原型气候特点,气温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气候形成了物种繁多的植被,全县草原覆盖率达72.95%左右,产区内冬长夏短,全年平均气温﹣1.6℃,降雪日数达83.8天,空气中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30%,内陆地区的60%,年降水量570.6毫米左右,无霜期21.1天,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是石渠白菌的最佳生态区。

石渠白菌石渠白菌

石渠白菌历史渊源

清末石渠白蘑菇,曾作为贡品,奉送慈禧太后品尝。
2018年9月1日,“川货全国行·唐山站”活动在河北省唐山市举行,展出来自四川省甘孜州的石渠白菌。

石渠白菌石渠白菌

石渠白菌生产情况

2017年,石渠白菌地理标志保护面积1100000公顷,干菌年产量10吨,鲜菌年产量70吨。

石渠白菌石渠白菌

石渠白菌产品荣誉

2018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石渠白菌”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石渠白菌地理标志

石渠白菌地域保护范围

石渠白菌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所辖色须镇、尼呷镇、德荣玛乡、长沙贡玛乡、呷衣乡、格孟乡、蒙宜镇、新荣乡、宜牛乡、虾扎镇、起坞乡、阿日扎乡、长须贡玛乡、长须干玛乡、长沙干玛乡、温波镇、瓦须乡、国营牧场共计18个乡镇(场)113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97°20′-99°15′,北纬32°19′-34°20′。

石渠白菌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选择:独特的地理位置条件为雅砻江流域,海拔4080米-4300米之间,地下菌丝在发育时候要求温度不得低于﹣3.8℃,最适宜温度为﹣1℃-10℃之间。
(2)品种选择:选择该地原产的“石渠白菌”品种,其产品7月中旬-8月中旬采摘时候产量最多,品质最好,白菌实体纯厚、橙黄色、醇香浓郁等特点。
(3)生产过程管理:石渠白菌生产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进行:
A、菌区管理:因为在水源草源丰盛的地方石渠白菌菌丝繁殖快,白菌产量极高,孢子入地2-3天能繁殖出来,为达到一定数量菌丝繁育,应在保护区域范围中挑选水源草源丰盛的区域设立集中产区,分区管理,分批采摘。组织当地牧民群众学习了解石渠白菌生长规律,共同观察集中产区中菌群生长情况。进入采摘季节后,每次采摘时注意预留成熟种菌用于后续生长。石渠白菌为自然饱子分裂,若有菌丝暴露在外则用腐殖土壤覆盖,不压实。
B、草场管理:在白菌集中生长区域,通过人工种草修复其生存环境,同时采用围栏保护避免动物破坏。
C、水源管理:在白菌集中生长区域,人工进行湿度干预,通过人工喷水方式增加湿度。
D、病虫综合防治:立足草原生态系统,保持草原内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平衡,因地因时制宜,以经济阈值为指标,协调运用各种有效的防治手段,有针对性的防治病虫害,把病虫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内。推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在防治方法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选用生物、物理、生态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规定:鲜菌采摘时,采收时间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不宜过晚采收:菌盖呈半球状高度5-6公分的最适宜,菌盖平展达到成熟状态,手工采摘保持产品的原生态;为达到一定数量菌丝繁育,对集中产区成熟的种菌不进行采摘。干菌制作时,将采摘好的“石渠白菌”鲜菌通过摊晾在通风干燥处摊晾2-3小时,以降低菇体表面水分,并清除根部和表面的杂质;清除杂质后烘干2-3小时使“石渠白菌”定型,然后调节温度保持3-4小时,加速“石渠白菌”表面的水汽化和内部细胞扩散,升高温度维持2小时,使得脱水的干制品接近标准含水量,降低温度,保持1小时,使“石渠白菌”的内外及制品之间水分平衡,然后冷却至室温。
(5)生产记录要求:石渠白菌生产全过程要求建立生产档案,记录病虫害发生情况、生产技术措施和投入品使用情况,特别是生物药剂的名称、来源、使用目的、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白菌生育期及收获日期,质量检测情况,销售情况等,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 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石渠白菌专用标志使用

地域范围内的石渠白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石渠白菌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