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溪特早茶

泸州市纳溪区茶叶站 【管理

原产地四川

– 产地市县: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
– 产品大类:种植业类
– 产地小类:茶叶类
– 地标证书编号:AGI00822
– 地标认证时间:2011
– 品质特点:滋味鲜醇爽口,叶底黄绿匀亮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农业部 第1699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11年12月20日
产品介绍

地理标志农产品——纳溪特早茶简介
纳溪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唐代陆羽著《茶经》中记有“纳溪、梅岭产茶”之句,在纳溪区清溪河石壁上有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手书石刻“二月茶”。 2011年12月,“纳溪特早茶” 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 纳溪特早茶品牌主要有“早春二月”、“凤羽”、“瀚源”等20余个。优良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全球同纬度最早”的优势,春茶萌芽早,最早可在除夕便能尝到新茶,有“除夕茶”的美誉。纳溪特早茶采用福鼎大白茶、平阳特早、乌牛早、巴渝特早等无性系良种为原料,以扁形茶加工工艺精制而成。茶叶外形扁平挺直,长短匀整,洁净光滑,色泽翠绿;香气栗香浓郁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香醇爽口,嫩匀碧绿,属高档名优绿茶。
文字及图片资料由泸州市纳溪区农业局提供

生态环境

1. 气候情况:纳溪区属盆地南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能充足、雨量充沛、雨日多、霜期短、湿度大。境内年平均气温18.3℃,最高温40.2℃,最低温1.2℃;全年无霜期350天左右,日照时数1053h,总积温5627℃;年降雨量1184.9mm,年均蒸发量1002mm,年均相对湿度83%。春季气温回升快,茶芽萌发早,对开发特早茶十分有利。
2. 水资源和水质情况:纳溪特早茶的生产环境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自西由大渡镇入境,流经大渡、新乐、安富、棉花坡等乡镇后向东流去,靠境边缘流程25.5km。境内永宁河发源于叙永县由南向北从该区中部穿过,于城区处汇合长江,境内流程45.7km,河流汇水面积327k平方米。境内汇水面积在23km以上的溪河13条,总长250km;流程在7km以上的小溪河的百余条。境内外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度525mm,径流量6.1亿立方米,外来水18亿立方米(未包括长江),合计24.1亿立方米,自给有余,对茶园灌溉、运输等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地形地貌和土质情况:泸州市纳溪区属盆南山地与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地形可分为浅丘、深丘和低山。丘陵区最低海拔230m,一般处于350-450m之间;低山区最高海拔963m,一般处于500-800m之间,全区低山与丘陵平行其间,低山少于丘陵。区内多为酸性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350-600m,主要由紫色砂页岩风化后形成。土层厚度一般在40-90cm,ph值4.5-6.5,质地多为壤土,养分丰富,自然肥力高。茶园基地主要分布于海拔400-700m的低山区,土质符合DB51/336-2003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产地环境要求。

地域范围

纳溪特早茶产地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纳溪区大渡口、护国、打古、上马、合面、丰乐、白节、天仙、棉花坡、新乐、渠坝、龙车等12个镇的176个村,东连合江县,南接叙永县,西接江安县,北邻泸州市江阳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9′-105°37′,北纬28°02′14″-28°26′53″,东西宽41千米,南北长46千米。保护面积2万公顷,年产量2.5万吨。

品质特性

1. 外在感官特征:纳溪特早茶外形扁平挺直,黄绿隐毫、匀净,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栗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黄绿匀亮。
2. 内在品质指标:水浸出物≥42%,茶多酚≥16%,还有丰富的氨基酸。
3. 安全要求:纳溪特早茶执行《无公害食品茶叶》(NY5244-2004)标准。
茶叶销售包装标签应符合GB7718的规定,标明产品名称、级别、净含量、生产单位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编号。
包装材料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应干燥、清洁、无毒、无异气味,不影响茶叶品质,包装应牢固、防潮、整洁,能保护茶叶品质。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潮、防雨、防暴晒;装卸时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产品应贮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气味的专用仓库中,仓库周围应无异气污染。

生产方式

1. 产地要求: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5020的要求。土壤PH值4.5-6.5之间,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超过60cm,养分丰富而且平衡,在0-45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15g/kg,有效氮含量≥120mg/kg,有效钾含量≥100mg/kg,有效磷的含量≥20mg/kg,镁、锌等含量不缺,地下水位100cm下,年降水量大于1000mm,10℃以上积温大于3700℃,常年相对湿度80%以上;生产、加工、贮藏场所及周围场地应保持清洁卫生。
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茶树品种的选择,应适宜我区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和适制茶类的茶树品种;选择抗病虫能力较强、经审定的、无性系中小叶类的绿茶优良品种,种植前应按GB11767要求对苗木进行质量检验和植物检疫。
目前在我区推荐使用的茶树品种:乌牛早、福选9号、名选213等特早品种。
3. 生产过程控制:
①定植管理
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单行条栽:行距4尺左右,窝距0.5尺左右,每窝栽两株,亩植苗6000株左右。双行条栽:大行距4.2尺左右,小行距1尺左右,株距1尺左右,每窝两株,亩植苗5500株左右。移栽时间。一般秋栽是9~11月为宜,春栽在雨水节前后以行。放线打窝。首先浅锄欠细土壤,再按大小行距放线打窝深4寸左右。移栽要领。栽苗深3~4寸,茎杆埋土1.5寸左右,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要求根系舒展,逐步加土,踩紧踏实,浇足定根水,对苗根带土少的应先用黄泥浆浆根后栽苗。
②茶园树体培养与修剪
定形修剪:定形修剪的目的是为了抑制茶树顶端生长,足进侧枝生长,迅速形成丰产采摘蓬面。定形修剪一般为3次,在2至3年内完成。对中小叶类茶树品种,一般情况可在前三年中每年定剪一次,定剪高度分别为离地16cm、30cm、40cm下剪。在肥培管理水平较高的茶园可以苗高(或新枝)达到24cm、茎粗0.3cm作为每次开剪标准,定剪高度标准也分别为离地16cm、30cm、40cm剪去上半部份,完成茶树的定形修剪。轻修剪:完成定剪以后的投产茶园在每年茶季结束都要轻修剪一次,保证来年茶芽粗壮,剪位在当年春梢留桩3-4寸。深修剪:一般在茶园投产5年后,树势衰退或产量显著下降时进行深修剪。剪除衰老鸡爪枝、密生冗枝、枯枝、标准是剪至树体萌芽力强的部位,一般离地60cm左右,剪后留养一季,组成新的生产蓬面。重修剪:茶树经20年以上,生产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树势衰老茶园实行重修剪。可在春茶采摘后离地40-45厘米剪去茶树大部分枝叶,留3-4个骨干枝,加强肥培管理和病虫防治,经夏秋两季生长,恢复树势,第二年进入正常采摘。台刈:茶树长到30-40年,长势很弱,病虫多,极度老化,可采取台刈更新,可春秋季节离地2-3厘米去掉茶树主干及所有枝叶,加强肥培管理和病虫防治,经2~3年恢复树冠,进入正常采收。
③施肥管理
茶园中在不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允许有限度地使用部份化学合成肥料;但应注意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防止土壤板结,保证N、P、K养分的
平衡供给。最后一次追肥应在茶叶采摘前20天进行,最后一次喷施必须在采前10天进行,不允许使用有害的城市垃圾和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含有害物质的工业垃圾,农家肥料要先腐熟达到无害化要求,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Y/227要求。提倡利用山区资源充足的优势,广积天然绿肥和土杂肥或在空地较多的茶园种植绿肥等。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一般每亩施油枯100-150kg+钙镁磷肥75-100kg或农家有机肥1000-2000kg。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多次进行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30天开沟施入,深施10cm左右。化学氮(如:尿素)等追肥每亩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kg、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kg。施肥后及时盖土。一般每年按“一基四追六补”进行。对幼龄茶园除按每年秋季施一次基肥,春前、春后、夏中、秋前各施一次追肥外,在生长季节间隔20天左右增补一次粪清水或淡肥水。对成龄茶园除按正常的“一基四追”外在生产季节再增补6次叶面肥。
④茶园的耕作与除草管理
除草每年4次浅耕除草,在每年的春前、春后、夏中、秋初各进行一次。提倡使用人工除草。一般每年9-10月对茶园应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深耕,深度20-30cm,深耕时注意尽量少伤根。
⑤茶园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尽量少用化学农药,保持茶园生态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农药污染。(a)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b)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小绿叶蝉、螨类等危害芽叶的病虫;(c)通过修剪可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d)秋末深耕可将土表越冬的茶尺蠖类、刺蛾类、茶短须螨等的蛹和成螨深埋入土。减轻次年危害。(e)茶园尽量多施有机肥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f)对茶毛虫、茶蚕、茶蓑蛾等体形较大、群集性强的害虫可采用人工捕杀的办法摘除。对蛀杆害虫采用剪除病枝减轻危害。提倡使用频振灯诱杀和黄板诱杀害虫。(g)保护利用茶园中的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抑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茶园宜尽量使用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防治茶园病虫,保护生态,减少污染;(h)茶园在采用化学防治时应注意掌握农药的施用原则和方法,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防治,必须使用时应有限制地注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宜选择一药能多治的农药品种,合理与其它农药或肥料混用,宜低容量喷雾,不使用已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
⑥茶园采摘
应根据树龄和不同茶产品对鲜叶原料的要求分批、及时、按标准(凤羽茶原料标准为单牙)、留养采摘。幼龄茶园,注意留养,可只采春茶,夏秋养蓬。盛产茶园有15%达标新梢可开采,全年采35批左右,下树率达到85%-90%。用手提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和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
4. 鲜叶运输及贮放保鲜设备、设施要求:
①器具应用无毒、无异味、不污染茶叶的材料制成并将鲜叶全部装入器具内。不能使用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黄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材料制造的器具,允许使用竹子、藤条、无异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成的器具。盛装器具必须通风透气。
②采用汽车运输。车厢必须保持清洁、无异味,允许使用可控温的封闭式货厢。盛装和运输鲜叶时不能使鲜叶受到挤压和机械损伤,不能在运输过程使鲜叶温度升高而致“冲烧”变质。
③运输鲜叶的器具和车厢应进行消毒、清洁。茶季结束后应对装盛器具进行保养并妥善保管。
④运输的鲜叶不能掺杂其他任何物质、物品,应用经消毒后的脱脂棉纱布铺垫装鲜叶的器具并包覆,标明器具内的鲜叶品级。每个装鲜叶器具之间应用干木材料或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品隔离使之透气。
⑤鲜叶贮青要求。鲜叶贮青(摊放)环境应符合GB/T18204.21. GB3095-1996规定,场地应洁净、干燥,防止污染,清洁通风、阴凉,室温在20℃左右不高于25℃、相对湿度在70%以上的环境中摊放,低温有利于茶叶内物质向好品质转化,适当提高湿度有利于肥壮芽叶的适度摊放,保证芽叶内外均匀一致。鲜叶进厂可用竹子、藤条、无异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锈钢、食品级塑料晾青筛网摊放。筛网内应铺垫经无毒脱脂棉纱布,可采用方形或圆形,以便于操作为适。晾青筛网可单个摆放(离地20cm以上),也可分多层放于晾青架上,每格距离20cm,每个架的分格数量以便于操作为度。鲜叶进厂后及时将鲜叶薄推于筛网内,厚度不超过3cm,时间春茶为8h-10h,秋茶1h-2h,轻轻翻叶一次。摊放至芽叶柔软、叶色变暗,散发出青香或果香为适。付制鲜叶表面不应带有雨水、露水。
5. 加工质量控制:
①鲜叶标准。独芽或一叶初展。要求茶芽叶完整、新鲜、长短、大小匀齐,忌采病虫叶及其他非茶类杂物,防止机械损伤,产生劣质。
②鲜叶摊放。摊放标准:鲜叶进厂验收后,分品种分级别在篾垫上或专用摊青架上进行摊放,摊放厚度2-3cm,摊放时间4-8小时,不超过16小时,并注意翻抖散热,防止机械损伤。
③杀青。杀青原则: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杀青温度:120-130℃(进料口一侧空气温度)。杀青程度:以杀匀杀透杀香为原则,不出现焦尖、爆点、黄变现象,含水量降至65%左右;叶质变软,失去光泽,香气显露,手捏不粘。冷却摊放:杀青叶应加风及时冷却,摊晾厚度3CM左右,摊晾时间约30分钟。
④初烘。采用各型烘干机快速初烘,温度90-110℃,烘到不粘手,有轻微刺手感下机,摊晾冷却至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⑤理条、做形。理条:机器理条可用不锈钢系列名茶理条机或名茶多功能机,槽内锅温110-120℃,投叶量为1/4槽,快速振动理条5-8分钟,两者操作均炒至叶含水量约45%出锅,达到理直茶条的目的。做形:机器做形在名茶多功能机内慢速振动加棒压扁,槽内锅温100-110℃,投叶量1/4-1/3槽,时间10-15分钟,中间加压3次,每次1-2分钟,达到茶条扁直的目的。
⑥脱毫。用各型名茶理条机或瓶炒机脱毫,程度:外形伸直,白毫去尽,嫩绿尽显。冷却后堆放至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⑦二烘。用各型烘干机或烘柜烘干,温度90℃。程度:手捏有刺手感。下烘后冷却摊晾至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⑧辉锅。二烘后的茶叶经摊晾后继续理直磨光干燥,使茶叶扁直光滑。机炒锅温80-100℃,投叶量1/3槽,炒至含水量≤6.0%、色泽黄绿光润、香气显露出锅冷却。
B、毛峰型名茶加工工艺技术标准
①鲜叶标准。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初展。要求芽叶完整、新鲜、匀净,忌采病虫叶及其他非茶类杂物。
②鲜叶摊放。鲜叶应摊放于清洁卫生、设施完好的贮青间,不允许直接摊放在地面。摊叶厚度为3~5cm。摊放时间为4小时-10小时,嫩叶长摊,中档叶短摊,低档叶少摊。摊放程度以摊放叶含水量降至65%-70%,茶条萎软、色泽暗绿、清香显露为适度。雨水叶用脱水机除去表面水后薄摊,并通微风,加快水分蒸发。
③杀青。采用滚筒机杀青杀青,开机空转15min-30min预热,待筒内空气温度升至120℃左右,手伸人进叶端口有灼手感时投入鲜叶,开始多投,随后均匀投叶,并观察出叶是否杀匀杀透。要求投叶量稳定,火温均匀。杀青时间1-1.5分钟,含水量55%-60%,杀青叶色泽转暗绿,叶质变软,手捏成团,并有弹性,折梗不断,无焦边,芽叶完整,清香显露时

包装规范

地域范围内的纳溪特早茶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纳溪特早茶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

产品百科
纳溪特早茶,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纳溪特早茶外形扁平挺直,黄绿隐毫、匀净,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栗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黄绿匀亮;茶叶外形扁平挺直,长短匀整,洁净光滑,色泽翠绿;香气栗香浓郁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香醇爽口,嫩匀碧绿,属高档名优绿茶。
2011年12月2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纳溪特早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纳溪特早茶
产地名称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
品质特点
滋味鲜醇爽口,叶底黄绿匀亮
地理标志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批准文号
国家农业部 第1699号
批准时间
2011年12月20日

纳溪特早茶产品特点

纳溪特早茶外形扁平挺直,黄绿隐毫、匀净,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栗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黄绿匀亮。水浸出物≥42%,茶多酚≥16%,还有丰富的氨基酸
纳溪特早茶纳溪特早茶

纳溪特早茶产地环境

纳溪特早茶气候情况

纳溪区属盆地南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能充足、雨量充沛、雨日多、霜期短、湿度大。境内年平均气温18.3摄氏度,最高温40.2摄氏度,最低温1.2摄氏度;全年无霜期350天左右,日照时数1053小时,总积温5627摄氏度;年降雨量1184.9毫米,年均蒸发量1002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3%。春季气温回升快,茶芽萌发早,对开发特早茶十分有利。

纳溪特早茶水文情况

纳溪特早茶的生产环境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长江自西由大渡镇入境,流经大渡、新乐、安富、棉花坡等乡镇后向东流去,靠境边缘流程25.5千米。境内永宁河发源于叙永县由南向北从该区中部穿过,于城区处汇合长江,境内流程45.7千米,河流汇水面积327千米。境内汇水面积在23千米以上的溪河13条,总长250千米;流程在7千米以上的小溪河的百余条。境内外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度525毫米,径流量6.1亿米,外来水18亿米(未包括长江),合计24.1亿米,自给有余,对茶园灌溉、运输等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纳溪特早茶土壤地貌

泸州市纳溪区属盆南山地与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地形可分为浅丘、深丘和低山。丘陵区最低海拔230米,一般处于350—450米之间;低山区最高海拔963米,一般处于500—800米之间,全区低山与丘陵平行其间,低山少于丘陵。区内多为酸性紫色土:主要分布于海拔350—600米,主要由紫色砂页岩风化后形成。土层厚度一般在40—90厘米,pH值4.5—6.5,质地多为壤土,养分丰富,自然肥力高。茶园基地主要分布于海拔400—700米的低山区,土质符合DB51/336—2003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产地环境要求。

纳溪特早茶种茶地纳溪特早茶种茶地

纳溪特早茶历史渊源

纳溪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地理位置独特,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地区。
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记有"纳溪、梅岭产茶"之句。
《中国名茶志》中唐代名茶列有“泸州茶又名纳溪茶"。
北宋时期,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纳溪区清溪河石壁上手书石刻“二月茶”。
宋代名茶列有“纳溪梅岭茶"的记载

纳溪特早茶生产情况

2011年,纳溪特早茶保护面积2万公顷,年产量2.5万吨。
2012年,纳溪茶园总面积已达到15万亩,茶叶总产量4188吨,茶业综合产值4.5亿。纳溪区从事茶叶产业10万人,茶叶实现助农增收2.5亿元
2018年,纳溪区建成现代茶叶标准化基地31.2万亩,纳溪特早茶年产茶叶2万吨。

纳溪特早茶产品荣誉

2011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纳溪特早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4年,纳溪特早茶成为首批中国一欧盟地埋标志互认产品。

纳溪特早茶地理标志

纳溪特早茶地域保护范围

纳溪特早茶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纳溪区大渡口、护国、打古、上马、合面、丰乐、白节、天仙、棉花坡、新乐、渠坝、龙车等12个镇的176个村,东连合江县,南接叙永县,西接江安县,北邻泸州市江阳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9′—105°37′,北纬28°02′14″—28°26′53″,东西宽41千米,南北长46千米。

纳溪特早茶质量技术要求

  • 产地要求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5020的要求。土壤P小时值4.5—6.5之间,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超过60厘米,养分丰富而且平衡,在0—45厘米土层的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有效氮含量≥120毫克/千克,有效钾含量≥100毫克/千克,有效磷的含量≥20毫克/千克,等含量不缺,地下水位100厘米下,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10摄氏度以上积温大于3700摄氏度,常年相对湿度80%以上;生产、加工、贮藏场所及周围场地应保持清洁卫生。
  • 品种选择与特定
要求茶树品种的选择,应适宜我区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和适制茶类的茶树品种;选择抗病虫能力较强、经审定的、无性系中小叶类的绿茶优良品种,种植前应按GB11767要求对苗木进行质量检验和植物检疫。
在我区推荐使用的茶树品种:乌牛早、福选9号、名选213等特早品种。
纳溪特早茶纳溪特早茶
  • 生产过程控制
①定植管理
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单行条栽:行距4尺左右,窝距0.5尺左右,每窝栽两株,亩植苗6000株左右。双行条栽:大行距4.2尺左右,小行距1尺左右,株距1尺左右,每窝两株,亩植苗5500株左右。移栽时间。一般秋栽是9—11月为宜,春栽在雨水节前后以行。放线打窝。首先浅锄欠细土壤,再按大小行距放线打窝深4寸左右。移栽要领。栽苗深3—4寸,茎杆埋土1.5寸左右,根系离底肥10厘米以上,要求根系舒展,逐步加土,踩紧踏实,浇足定根水,对苗根带土少的应先用黄泥浆浆根后栽苗。
②茶园树体培养与修剪
定形修剪:定形修剪的目的是为了抑制茶树顶端生长,足进侧枝生长,迅速形成丰产采摘蓬面。 定形修剪一般为3次,在2至3年内完成。对中小叶类茶树品种,一般情况可在前三年中每年定剪一次,定剪高度分别为离地16厘米、30厘米、40厘米下剪 。在肥培管理水平较高的茶园可以苗高(或新枝)达到24厘米、茎粗0.3厘米作为每次开剪标准,定剪高度标准也分别为离地16厘米、30厘米、40厘米剪去上半部份,完成茶树的定形修剪 。
轻修剪:完成定剪以后的投产茶园在每年茶季结束都要轻修剪一次,保证来年茶芽粗壮,剪位在当年春梢留桩3—4寸。
深修剪:一般在茶园投产5年后,树势衰退或产量显著下降时进行深修剪。剪除衰老鸡爪枝、密生冗枝、枯枝、标准是剪至树体萌芽力强的部位,一般离地60厘米左右,剪后留养一季,组成新的生产蓬面。
重修剪:茶树经20年以上,生产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树势衰老茶园实行重修剪。可在春茶采摘后离地40—45厘米剪去茶树大部分枝叶,留3—4个骨干枝,加强肥培管理和病虫防治,经夏秋两季生长,恢复树势,第二年进入正常采摘。
台刈:茶树长到30—40年,长势很弱,病虫多,极度老化,可采取台刈更新,可春秋季节离地2—3厘米去掉茶树主干及所有枝叶,加强肥培管理和病虫防治,经2—3年恢复树冠,进入正常采收。
③施肥管理
茶园中在不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允许有限度地使用部份化学合成肥料;但应注意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防止土壤板结,保证N、P、K养分的平衡供给。最后一次追肥应在茶叶采摘前20天进行,最后一次喷施必须在采前10天进行,不允许使用有害的城市垃圾和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含有害
物质的工业垃圾,农家肥料要先腐熟达到无害化要求,微生物肥料应符合NY/227要求。提倡利用山区资源充足的优势,广积天然绿肥和土杂肥或在空地较多的茶园种植绿肥等。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厘米以上,一般每亩施油枯100—150千克+钙镁磷肥75—100千克或农家有机肥1000—2000千克。追肥可结合茶树生育规律多次进行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30天开沟施入,深施10厘米左右。化学氮(如:尿素)等追肥每亩每次施用量(纯氮计)不超过15千克、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千克。施肥后及时盖土。一般每年按“一基四追六补”进行。对幼龄茶园除按每年秋季施一次基肥,春前、春后、夏中、秋前各施一次追肥外,在生长季节间隔20天左右增补一次粪清水或淡肥水。对成龄茶园除按正常的“一基四追”外在生产季节再增补6次叶面肥。
④茶园的耕作与除草管理
除草每年4次浅耕除草,在每年的春前、春后、夏中、秋初各进行一次。提倡使用人工除草。一般每年9—10月对茶园应结合施基肥进行一次深耕,深度20—30厘米,深耕时注意尽量少伤根。
⑤茶园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尽量少用化学农药,保持茶园生态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农药污染。
(a)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b)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小绿叶蝉、螨类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c)通过修剪可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
(d)秋末深耕可将土表越冬的茶尺蠖类、刺蛾类、茶短须螨等的蛹和成螨深埋入土。减轻次年危害。
(e)茶园尽量多施有机肥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
(f)对茶毛虫、茶蚕、茶蓑蛾等体形较大、群集性强的害虫可采用人工捕杀的办法摘除。对蛀杆害虫采用剪除病枝减轻危害。提倡使用频振灯诱杀和黄板诱杀害虫。
(g)保护利用茶园中的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抑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茶园宜尽量使用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防治茶园病虫,保护生态,减少污染;(小时)茶园在采用化学防治时应注意掌握农药的施用原则和方法,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防治,必须使用时应有限制地注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宜选择一药能多治的农药品种,合理与其它农药或肥料混用,宜低容量喷雾,不使用已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
⑥茶园采摘
应根据树龄和不同茶产品对鲜叶原料的要求分批、及时、按标准(凤羽茶原料标准为单牙)、留养采摘。幼龄茶园,注意留养,可只采春茶,夏秋养蓬。盛产茶园有15%达标新梢可开采,全年采35批左右,下树率达到85%—90%。用手提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和老枝叶,不宜捋采和抓采。
纳溪特早茶种茶地纳溪特早茶种茶地
  • 鲜叶运输及贮放保鲜设备、设施要求
①器具应用无毒、无异味、不污染茶叶的材料制成并将鲜叶全部装入器具内。不能使用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黄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材料制造的器具,允许使用竹子、藤条、无异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成的器具。盛装器具必须通风透气。
②采用汽车运输。车厢必须保持清洁、无异味,允许使用可控温的封闭式货厢。盛装和运输鲜叶时不能使鲜叶受到挤压和机械损伤,不能在运输过程使鲜叶温度升高而致“冲烧”变质。
③运输鲜叶的器具和车厢应进行消毒、清洁。茶季结束后应对装盛器具进行保养并妥善保管。
④运输的鲜叶不能掺杂其他任何物质、物品,应用经消毒后的脱脂棉纱布铺垫装鲜叶的器具并包覆,标明器具内的鲜叶品级。每个装鲜叶器具之间应用干木材料或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品隔离使之透气。
⑤鲜叶贮青要求。鲜叶贮青(摊放)环境应符合GB/T 18204.21、GB 3095—1996规定,场地应洁净、干燥,防止污染,清洁通风、阴凉,室温在20摄氏度左右不高于25摄氏度、相对湿度在70%以上的环境中摊放,低温有利于茶叶内物质向好品质转化,适当提高湿度有利于肥壮芽叶的适度摊放,保证芽叶内外均匀一致。鲜叶进厂可用竹子、藤条、无异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锈钢、食品级塑料晾青筛网摊放。筛网内应铺垫经无毒脱脂棉纱布,可采用方形或圆形,以便于操作为适。晾青筛网可单个摆放(离地20厘米以上),也可分多层放于晾青架上,每格距离20厘米,每个架的分格数量以便于操作为度。鲜叶进厂后及时将鲜叶薄推于筛网内,厚度不超过3厘米,时间春茶为8小时—10小时,秋茶1小时—2小时,轻轻翻叶一次。摊放至芽叶柔软、叶色变暗,散发出青香或果香为适。付制鲜叶表面不应带有雨水、露水。
  • 加工质量控制
①鲜叶标准。独芽或一叶初展。要求茶芽叶完整、新鲜、长短、大小匀齐,忌采病虫叶及其他非茶类杂物,防止机械损伤,产生劣质。
②鲜叶摊放。摊放标准:鲜叶进厂验收后,分品种分级别在篾垫上或专用摊青架上进行摊放,摊放厚度2—3厘米,摊放时间4—8小时,不超过16小时,并注意翻抖散热,防止机械损伤。
③杀青。杀青原则: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杀青温度:120—130摄氏度(进料口一侧空气温度)。杀青程度:以杀匀杀透杀香为原则,不出现焦尖、爆点、黄变现象,含水量降至65%左右;叶质变软,失去光泽,香气显露,手捏不粘。冷却摊放:杀青叶应加风及时冷却,摊晾厚度3厘米左右,摊晾时间约30分钟。
④初烘。采用各型烘干机快速初烘,温度90—110摄氏度,烘到不粘手,有轻微刺手感下机,摊晾冷却至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⑤理条、做形。理条:机器理条可用不锈钢系列名茶理条机或名茶多功能机,槽内锅温110—120摄氏度,投叶量为1/4槽,快速振动理条5—8分钟,两者操作均炒至叶含水量约45%出锅,达到理直茶条的目的。做形:机器做形在名茶多功能机内慢速振动加棒压扁,槽内锅温100—110摄氏度,投叶量1/4—1/3槽,时间10—15分钟,中间加压3次,每次1—2分钟,达到茶条扁直的目的。
⑥脱毫。用各型名茶理条机或瓶炒机脱毫,程度:外形伸直,白毫去尽,嫩绿尽显。冷却后堆放至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⑦二烘。用各型烘干机或烘柜烘干,温度90摄氏度。程度:手捏有刺手感。下烘后冷却摊晾至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⑧辉锅。二烘后的茶叶经摊晾后继续理直磨光干燥,使茶叶扁直光滑。机炒锅温80—100摄氏度,投叶量1/3槽,炒至含水量≤6.0%、色泽黄绿光润、香气显露出锅冷却。
纳溪特早茶纳溪特早茶
  • 毛峰型名茶加工工艺技术标准
①鲜叶标准。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初展。要求芽叶完整、新鲜、匀净,忌采病虫叶及其他非茶类杂物。
②鲜叶摊放。鲜叶应摊放于清洁卫生、设施完好的贮青间,不允许直接摊放在地面。摊叶厚度为3—5厘米。摊放时间为4小时—10小时,嫩叶长摊,中档叶短摊,低档叶少摊。摊放程度以摊放叶含水量降至65%—70%,茶条萎软、色泽暗绿、清香显露为适度。雨水叶用脱水机除去表面水后薄摊,并通微风,加快水分蒸发。
③杀青。采用滚筒机杀青杀青,开机空转15分钟—30分钟预热,待筒内空气温度升至120摄氏度左右,手伸人进叶端口有灼手感时投入鲜叶,开始多投,随后均匀投叶,并观察出叶是否杀匀杀透。要求投叶量稳定,火温均匀。杀青时间1—1.5分钟,含水量55%—60%,杀青叶色泽转暗绿,叶质变软,手捏成团,并有弹性,折梗不断,无焦边,芽叶完整,清香显露时即为杀青适度,杀青后及时冷却摊凉。
④初揉。采用名茶揉茶机,投叶量以自然装满揉桶为宜,不加压轻揉5—7分钟。揉捻后解块。
⑤解块(筛分)。用解块机解散揉捻叶中的团块。
⑥初烘。采用名茶烘干机,进机风温90摄氏度—110摄氏度,摊叶厚度1—2厘米,烘焙时间5—8分钟,茶叶含水量降到45%—50%,叶色转暗,条索收紧,茶条略刺手为宜。及时摊凉。
⑦复揉。 采用名茶揉捻机进行复揉,投叶量以装至揉桶的4/5为宜,高档毛峰茶空揉3—5分钟后,再轻压5—7分钟;中低档毛峰茶揉捻加压应按无—轻—中—轻原则,揉捻时间10—15分钟。要求成条率达95%左右。揉捻后解块。
⑧理条整形提毫。当理条机槽内空气温度升到70摄氏度—80摄氏度左右时投叶,复揉叶均匀投入每一槽锅中。槽锅往复运动采用中速,其频率调到110次/分钟—120次/分钟。理条时间为10分钟—15分钟,含水量10%—15%,茶条紧直,峰毫显露,有刺手感,出锅摊凉。
⑨足干。采用名茶烘干机,进机风温90摄氏度—100摄氏度,摊叶厚度2 厘米—4厘米,烘焙时间8 分钟—10分钟,茶条含水量5%—6%,手捻茶叶成粉末,出烘摊凉。
  • 安全要求
纳溪特早茶执行《无公害食品 茶叶》(NY 5244—2004)标准。
茶叶销售包装标签应符合GB7718的规定,标明产品名称、级别、净含量、生产单位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编号。
包装材料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应干燥、清洁、无毒、无异气味,不影响茶叶品质,包装应牢固、防潮、整洁,能保护茶叶品质。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潮、防雨、防暴晒;装卸时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产品应贮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气味的专用仓库中,仓库周围应无异气污染。

纳溪特早茶专用标志使用

地域范围内的纳溪特早茶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纳溪特早茶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

纳溪特早茶文化活动

2012年2月18日,泸州市纳溪区举办了"第三届华夏特早茶节"开幕仪式。
2013年2月26日,泸州市纳溪区举办了"中国·四川首届茶叶开采活动周"开幕仪式。
2015年3月7日,泸州市纳溪区举办了"中国·四川第三届茶叶开采活动周暨中国特早茶—纳溪品牌推介投资说明会"开幕仪式。
2015年5月8日至11日,第四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举行,纳溪特早茶参加展览。
2019年2月21日,以“纳溪贡茶·扶贫春芽”为主题的2019纳溪特早茶新茶上市见面会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