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灯盏花

原产地云南

– 地标证书编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地标认证时间:2007年12月016日
– 品质特点:高产、农药残留低、有效成分高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7年第177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07年12月016日
产品百科
红河灯盏花,云南省红河州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红河州位于东经101°47′—104°16′、北纬220°26′—24°45′之间的北回归线上。州内海拔1750米—2550米的区域,因常年太阳投射角度较大,变化辐度较小,光照充足,所生产的灯盏花品质较优良,是灯盏花的最适宜种植区,根据测定,红河灯盏花的有效成份比其它地区的高出37%至50%。
红河灯盏花不论在产量、外观及内在品质上都优于其他产区的灯盏花,具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特征。红河灯盏花能具有这样的特点,首先是红河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质多;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微弱,有机物消耗少,有利于灯盏花干物质的积累和养分的合成积累;其次是土壤中各种含量的独特性质非常适宜灯盏花生长。
2007年12月0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红河灯盏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文名
红河灯盏花
产地名称
云南省红河州
品质特点
高产、农药残留低、有效成分高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7年第177号
批准时间
2007年12月016日

红河灯盏花产品特点

红河灯盏花生物学特征

红河灯盏花植株高大,分枝多,根茎粗壮,叶宽大,稠密,多呈黄绿色。株高20厘米—55厘米,而省内外其他产区所产灯盏花株株高一般在15厘米—25厘米。根茎长1.5厘米—6厘米,直径0.2厘米—0.5厘米;表面凹凸不平,着生多数圆柱形细根,直径约0.1厘米,淡褐色至黄褐色。茎圆柱形,长14厘米—30厘米,直径0.1厘米—0.2厘米,黄绿色至淡棕色,具细纵棱线,被白色短柔毛,质脆,断面黄白色,有髓或空。基生叶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现卵状披针形、匙形、阔披针形或阔倒卵形,长1.5厘米—11厘米,宽0.5厘米—2.5厘米;黄绿色,先端钝圆,有短尖,基部渐狭隘,全绿;茎生叶互比,披针形,基部抱茎。头状花顶生。瘦果扁倒卵形。气微香、味微苦。

红河灯盏花红河灯盏花

红河灯盏花品质特性

红河灯盏花主要的特点为:
一是高产。通过对不同产区灯盏花的产量的比较研究,红河灯盏花产量比其它产区平均单产高59%,最高单产高达122%。其他产区的野生灯盏花一年采集二次,而红河灯盏花一年最高可采收四至五次。分析认为,产量差异的原因是云南红河产区昼夜温度差异较其它产区大(年温差大于1.6℃),有利于灯盏花的生长及干物质的积累。
二是农药残留低。经过对红河州内不同产地红河灯盏花进行六六六、DDT农药残留量的分析,仅有一个样品检出六六六残留量仅为0.02毫克/千克;其余均为“未检出”;DDT残留量多数为“未检出”,检出样品中DDT残留量平均为0.4毫克/千克。
三是有效成分高。灯盏乙素是灯盏花最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众多学者测定比较证实,红河灯盏花的灯盏乙素高于其它产区,野生红河灯盏花含量为0.5%—0.8%,人工种植的红河灯盏花为2.20%—2.78%。
四是物理指标优。经过对比分析,红河灯盏花水浸出物稳定在30%以上,比其他地区高67%以上;醇浸出物稳定在15%以上,比其他地区高50%以上。重金属含量等其他指标均符合WM2-2001《药用植物及其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红河灯盏花化学成分

灯盏乙素:红河灯盏花全草不低于2.0%,红河灯盏花半草不低于2.5%;杂质:红河灯盏花全草不超过5.0%,红河灯盏花半草不超过3.0%;水分不超过12%;总灰分不超过15%;酸不溶性灰分不超过8.0%;水浸出物不低于18%;醇浸出物不低于7.0%。
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试验表明,原生长地不同,灯盏花有效成分含量不同。红河州灯盏花研究所进行种质资源的调查结果为,分布于红河州泸西、弥勒、个旧等区域内的野生红河灯盏花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其它地区的野生灯盏花有效成分含量为0.40%—0.50%,红河的为0.50%—0.80%。而人工种植的灯盏花其它地区的有效成分为0.80%—1.39%,红河灯盏花的为2.00%—2.78%。

红河灯盏花药用价值

《中药大辞典》中对灯盏花记载为:灯盏细辛。
异名:地顶草、灯盏花,地朝阳、双葵花、东菊。
基原: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的全草。
原植物:短葶飞蓬多年生草本,高20厘米—30厘米。根茎粗壮,其上密生纤细的须根。叶为单叶,基生叶密集,匙形,长3厘米—5厘米,宽1.2厘米—1.5厘米,两面有毛,边缘常皱波状,基部下延成柄,柄带红色;茎生叶长圆形,长仅2厘米,宽约0.6厘米。头状花序顶生,常单个,边缘有2列紫色舌状花,中央为黄色管状花。瘦果扁平,有柔软的冠毛。花期夏季。生于向阳坡地。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
成分:同属植物Erigeronbonariensis含植物甾醇、树胶(含半乳糖)、糖甙型树脂、糖甙型鞣质、挥发油(为柠檬烯等)、焦性儿茶酚、氨基酸、糖等。
性味:①《云南中草药》:“甘、温。”②《云南中草药选》:“辛,微温。”
功用主治:散寒解表,活血舒筋,止痛,消积。治感冒头痛鼻塞,风湿痹痛,瘫痪,急性胃炎,小儿疳积,跌打损伤。
现代医学中称为心脏病和青光眼。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药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对灯盏花进行系统的植物学、药理学、毒理病理学及生产工艺技术等进行研究和开发表明:药性味甘温,主要功能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活血舒筋、消积止痛。用于治疗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偏瘫病症有良好的疗效。《中国医药报》登载的“灯盏花护视网膜神经细胞”就是研究以灯盏花中的咖啡酸、东莨菪内酯、野黄芩苷为对象,观察它们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存活的影响,将灯盏花拓展应用于青光眼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红河灯盏花产地环境

红河灯盏花综述

红河州位于东经101°47′—104°16′、北纬220°26′—24°45′之间,因红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腹地而得名。北部与昆明市紧靠;西北部与玉溪市为邻;东北部与曲靖市相连;东部与文山州接壤,西南部与思茅市相接;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达848千米。北回归线穿越红河州个旧市乍甸镇的水龙井村、蒙自县雨过铺的仁厚村、建水县的坡头乡,形成了一个非常适宜灯盏花生长的良好气候带。
红河州境内东西最大横距为254.2千米,南北最大纵距为221千米,总面积为3293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2856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8.5%。全州适宜种植灯盏花的面积有50万亩。

红河灯盏花地理特征

红河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为金平县西南部的西隆山,海拔3074.3米;最低处为河口县境内红河与南溪河汇合处,海拔76.4米,这里也是云南省的海拔最低点。州内的泸西、弥勒、开远、个旧、蒙自、建水、石屏等地属于高原地区,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红河灯盏花分布区的海拔均在1250米—2300米之间。

红河灯盏花气候特征

气候条件
红河州具有独特的高原立体气候特征:一是热量水平分布复杂,垂直差异明显,往往在一个乡的小范围之内也有凉、温、热的不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十分明显;二是州内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光、热资源充足,光照可利用的时间长,光质好(短波辐射强);三是处于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四是州内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充沛,全州平均年总降水量为1491毫米。
气候要素
日照:红河州日照时数的地域分布形成了北部多南部少,西部多东部少,坝区多山区少的特点。红河灯盏花分布区由于地处暖湿气流的背风坡,以下沉气流为主,因此晴天多,云雾少,年日照总数达2108小时—2317小时。
气温:红河州属亚热带气候,气温年变化一般不甚明显。其季节分布特征为冬春温度高,春季回暖快,越冬条件好。红河灯盏花主要分布区地处哀牢山以北背风坡地区,焚风效应显著。冬春季晴天多,光照强,天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7℃以上;春季气温回升快,从最冷月(1月至3月)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达5.9℃;年温差小,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在8.4℃—13.3℃之间;日温差大,午后最高气温与清晨最低气温之差在10℃—15.5℃之间。
积温:红河州域内不低于10℃的平均天数有272天,平均年积温4738.9℃。灯盏花主要分布区的积温是:泸西县全年不低于10℃的天数有259天、积温4638.9℃;弥勒县有292天、积温5621.6℃;个旧市有276天、积温4884.8℃;蒙自县有319天,积温6807.5℃。
降水:红河州降水干、湿季节分明,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特别是6月至8月汛期降水更为集中,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0%以上;而干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20%以下。全州年平均降水量为1491毫米,但地区分布不均,灯盏花主要分布区的平均年降水量在900毫米—1350毫米之间,降水日数135天—146天,降水强度一日最大降水量119.9毫米—149.2毫米。

红河灯盏花环境特征

红河州土壤类型多为铁铝土钢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4个土类,面积达3155万亩。土壤环境条件是构成道地药材最重要的外在条件,红河灯盏花种植区土壤属于红壤类型,土层深厚疏松,透水性、透气性好,富含钙、镁、铁、等微量元素,经检测养分含量:有机质:3.63%,碱解氮:18.87毫克/100克,速效磷:28.97毫克/千克,速效钾:67.8毫克/千克,海拔1350米以上呈酸性,非常适宜灯盏花的生长,这种独特的土壤特性对灯盏花质量的影响是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红河州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正是构成红河灯盏花优良品质的主要因素。

红河灯盏花红河灯盏花

红河灯盏花历史渊源

灯盏花历代本草记载不多,最早记载于明代医学家兰茂(1397年-1476年)所著《滇南本草》,又名灯盏细辛,原系野生植物用药,是云南省苗族传统用药,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后期《中药大辞典》、《中药植物原色图鉴》《中国药典》等均有记载。
红河灯盏花在民间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苗族中医就用红河灯盏花植物全草来治疗中风和偏瘫,在民间被传为神话。红河州少数民族地区几辈人以前就经常用野生灯盏花来炒鸡蛋或煮鸡蛋汤吃,有的直接用红河灯盏花熬成汤后热敷眼睛。为了方便红河灯盏花植物资源的利用,祖辈们都是用简单的方法把野生红河灯盏花移栽到自家的房前屋后或庭园里,以便随时可用来直接冲泡后代茶饮用。
1967年,红河州开始研究利用野生红河灯盏花资源生产系列产品。
红河灯盏花虽然是红河州的民间传统用药,但文字记载不多,原药材在1971年出版的《红河中草药》第一册首次收载。
多年来,红河灯盏花药用资源主要以民间收集野生植物为主。由于长期的挖掘,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面临枯竭,已影响到红河灯盏花生物药品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因此,人工繁殖红河灯盏花种植技术及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已势在必行。2000年,红河州开始分阶段对红河灯盏花的人工栽培及规范种植进行开发研究,进行了上百个课题的研究试验,并逐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红河灯盏花人工种植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以优良品质和高含量的有效成分著名。
第一阶段:人工种苗培育
2000年,红河州开始红河灯盏花引种人工栽培研究,并成功进行了人工种苗培育,成立了红河州灯盏花研究所,以灯盏花种植高产稳产为内容,系统对灯盏花育苗技术、最佳移栽期、最佳采收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栽种模式、施肥技术、灯盏花选育良种等课题进行研究攻关。
第二阶段:种质资源的考察、采集和培育
种子资源是红河灯盏花的基础,红河州灯盏花研究所组成了考察小组,于2003年6月开始,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曲靖市、昆明市、楚雄州、丽江市、大理州、文山州、玉溪市、红河州的22个野生灯盏花分布点进行了考察。同时采集了种质资源,建立了红河灯盏花种质资源圃,对红河灯盏花的生长状况、生长环境、植株性状、生物产量、灯盏乙素含量及种子质量等进行试验分析和评价,力求找到灯盏花的生长发育规律、生态环境进行人工控制,并从众多资源中筛选出具有优势的红河灯盏花种源运用于大田生产。
第三阶段:实施规范化种植扩大产量及品种
红河州建立良种繁殖及试验研究基地100亩,育种及种植示范基地700亩,并于2004年10月通过了国家灯盏花规范化种植(GAP)认证。2003年已成功推广人工种植红河灯盏花2000亩,已发展到8000亩。红河灯盏花的各种产品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鲜品年产由2250吨增加到1.2万吨;精粉由4吨增加到15吨;针剂由13万支增加到2130万支。随着红河灯盏花产业的发展,还增加了红河灯盏花茶、红河灯盏花酒、红河灯盏花精粉、心脉康软胶囊等系列产品。
2004年,红河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开展了红河灯盏花地理特征的调查。
2005年,根据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有关规定,红河州人民政府以红政办发〔2005〕108号文成立了红河灯盏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管理委员会。
2006年6月,红河州人民政府以红政报〔2006〕110号文,向云南省质监局提出了对红河灯盏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的界定。

红河灯盏花生产情况

2014年,红河灯盏花标准种植的灯盏花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以上,延伸出的产业链和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了70亿元;推广种植灯盏花1000公顷,采收药材3750吨,为企业带来8730万元的经济效益,利税2640万元,农民增收近1000多万元。
2015年,以灯盏花为君药(主药)的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品种销售总额为23.68亿元,云南是该类品种的供给大省,销售额为16.95亿元,占中国市场份额的71.59%。

红河灯盏花红河灯盏花

红河灯盏花产品荣誉

2007年12月0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红河灯盏花”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红河灯盏花地理标志

红河灯盏花地域保护范围

红河灯盏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对红河灯盏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的界定报告》(红政报〔2006〕11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弥勒县、个旧市、蒙自县、石屏县、建水县、开远市等7个县市现辖行政区域。

红河灯盏花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菊科飞蓬属短葶飞蓬种灯盏花。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1700米至2500米,耕层≥20厘米,土壤为红壤、黄壤,土壤有机质含量≥2.0%,pH值5.5至7.0,土壤团粒结构良好、通透性较好、排灌方便。
(三)栽培管理。红河灯盏花
红河灯盏花(3张)

1.直播种植:
(1)直播时间:11月至12月。
(2)播种方法:采收同种类成熟红河灯盏花的种子撒播。
(3)苗床整理:施农家肥30吨/公顷,墒面平整。
(4)苗床管理:保持墒面潮湿,做好防虫防病。
2.移栽种植:
(1)种苗繁育:
①育苗时间:2月至3月。
②播种方法:采收同种类成熟红河灯盏花的种子撒播。
③苗床整理:施农家肥30吨/公顷,墒面平整。
④苗床管理:保持墒面潮湿,做好防虫防病。
(2)移栽:
①栽植时间:5月至6月。
②栽植密度:≤25万株/公顷。
③栽植深度:4厘米至5厘米。
④栽植方法:采用穴栽,浇足定根水。
(3)肥水管理:
①基肥:每公顷施农家肥不低于3万千克。
②灌溉与排水:采用喷灌或人工浇水,忌漫灌。及时排水,防止积水。
(4)红河灯盏花种植地块三年内不得连作。
(四)采收加工。
1.采收时期:当红河灯盏花达到现蕾至盛花期,灯盏乙素≥2.0%时即可采收。采收应选择在晴天中午时进行。
2.干燥:
(1)采用生晒法,将鲜灯盏花均匀铺在干净地面上,厚度不超过5厘米,在阳光下晾晒,直至晒干,晾晒时应避免雨淋。
(2)采用烤棚干燥法,在50℃至80℃烤棚中干燥至水分<12%,要求烤棚排湿条件好。
3.包装贮存:用专用包装袋按规格包装,做好溯源标记。贮存仓库保持清洁,通风干燥,防止雨淋日晒。
(五)产品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外观:本品长15厘米至50厘米。茎呈圆柱形,直径0.1厘米至0.2厘米,黄绿色或淡棕色,具细纵棱线,被白色短柔毛;质脆,断面黄白色,有髓或中空。基生叶多数,丛生,叶片呈匙状倒披针形或匙形,绿色,长5厘米至20厘米,宽1.0厘米至3.0厘米;被白色短柔毛,无明显叶柄,叶基紫色或绿色;茎生叶互生,匙状倒披针形;舌状花紫色或淡紫色,管状花冠口淡黄色。
(2)滋味气味:气微香,味辛,微苦。
2.理化指标:
单位:%
项目
指标
红河灯盏花全草
红河灯盏花半草
灯盏乙素,≥
2.0
2.5
水分,≤
12.0
12.0
杂质,≤
5.0
3.0
总灰分,≤
15.0
15.0
酸不溶性灰分,≤
8.0
8.0
水浸出物,≥
18.0
18.0
醇浸出物,≥
7.0
7.0
注:以上所列项目除水分和杂质外,均按干燥品计。

红河灯盏花专用标志使用

红河灯盏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云南省红河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