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地形地貌: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缘,境内俗称“六山一水三分田”。丘陵盆地地貌,东北、西北、东南群山环抱,层峦叠嶂,西南丘陵蜿蜒起伏,海拔40-80m,中部沿衢江、婺江、兰江两岸为河谷台地,海拔在40m以下,地势呈南北高、中部低、朝西南开口。
1.2气候特征:兰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一年中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7°C,历史上最低气温-8.2°C,正常年份最低气温在-2―-3°C,年平均降水量1450mm,年日照约2000h,≥10°C的年积温5650°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平均无霜期265d。具有春季回温早、增温快、积温高、雨热同步等气候特点,满足枇杷生长所需的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条件。
1.3土壤特点:兰溪枇杷主要处于西南丘陵山地,土壤以含石砾的红壤或岩性土为主,pH值5.0-5.5,有机质含量15g/kg以上,速效钾含量80mg/kg以上,土层疏松,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非常适合枇杷的生长。
1.4水文特点:兰溪境内水系属钱塘江水系,主要有三江(兰江、金华江、衢江)五溪(梅溪、甘溪、赤溪、游埠溪、马达溪)组成,常年水源充足。
兰溪枇杷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3′30″~119°53′50″,北纬29°05′20″~29°27′30″之间。生产地域范围为:浙江省兰溪市所属的兰江街道、云山街道、赤溪街道、永昌街道、上华街道、女埠街道、黄店镇、诸葛镇、游埠镇、香溪镇、马涧镇、横溪镇、梅江镇、柏社乡、水亭乡、灵洞乡等16个乡镇(街道)330个行政村。现有种植面积1333.3公顷,年产量7000余吨,保护区面积6666.7公顷。
1. 1感官品质特征:兰溪枇杷以色艳形美、肉质细嫩、甘甜酸洁而闻名。
白沙:果实倒卵形,单果重25g以上,果皮麦杆黄,剥皮易,果肉白色或淡黄,肉厚、细嫩、汁多,甜酸适口,风味浓郁。
大红袍:果实圆形,单果重30g以上,果面深橙红色,果皮韧易剥,果肉厚,橙黄色,肉质致密,汁液中等,味甜适口。
1.2内在品质指标:成熟的兰溪枇杷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兰溪枇杷内在品质指标
主要成分单位指标
白沙大红袍
可溶性固性物%12-2011-16
总糖%8.5-137-10
还原糖%8.5-137-10
维生素CMg/100g≥1.5≥1.5
可滴定酸g/100g0.5-1.00.5-1.0
1.3质量安全规定:兰溪枇杷质量符合国家质量安全相关标准。
1 特定生产方式
兰溪枇杷生产种植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要求,必须从苗木繁育、栽培管理、采收分级等进行全程控制。
1.1苗木繁育
1.1.1苗圃整理。苗圃地选择在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排水良好,土层深厚(>60cm)的地方,地下水位低于1m,土质肥沃疏松,透气性好。苗圃地深翻40cm,深施有机肥约3000kg/亩,开沟筑畦,畦面宽1m,畦沟深宽各30cm,畦呈龟背形。
1.1.2砧木苗播种管理。条幅宽10cm,与畦向垂直,幅向距25cm,(播种密度)将新采集的充分成熟、饱满的种子均匀播散于条幅内,亩播8000-10000粒。种子发芽出土后,每20-30天施薄肥一次,至砧木苗直径大于0.6cm方可嫁接。
1.1.3嫁接苗培育。通常用切接法,在2月下旬-3月上中旬于苗圃地上就地嫁接,嫁接部位在砧木苗高约8cm处。成活苗即时挑破包扎薄膜,以利接芽萌发。嫁接苗生长期(3月至10月)应肥水充足,宜1月1次薄肥,苗地忌积水,及时除草与防治病虫害、防高温。
1.1.4苗木出圃。出圃时间一般在当年10月至次年3月底之前。规格如下:
规格苗高(cm)茎粗(cm)叶数(张)主根(条)
一级苗一年生≥40≥1.0≥10≥4
二年生≥60≥1.3≥15≥4
二级苗一年生30-40(不含40)0.8-1.0(不含1.0)7-93
二年生50-60(不含60)1.1-1.3(不含1.3)10-143
1.2建园与定植
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土壤建园,按照“四个一”(一条水平带,一个标准穴,一担有机肥,一棵优质苗)进行定植。定植前3个月将有机肥埋入定植穴内,并筑一个离畦面40cm的土墩。种植时间为10月或2-3月,株行距4m×4m或4m×5m亩栽41株或34株。春植苗不带土时,在离嫁接口上25-30cm短截,将苗木全部叶片剪除,以提高成活率与培养一致树型。
1.3树体管理
以培养优良树体结构为目标,开展整形修剪、枝梢管理。
1.3.1幼树整形:采用3-4层的疏散分层形,层与层之间主枝错开,间隔60-80cm,树高控制在3m以下,同层枝梢疏密有致。
1.3.2春季修剪(3月):以轻剪为主,剪除衰老枝、细弱枝、冻死花穗、多余春枝,以促发春梢。衰老树更新在此期进行。
1.3.3夏季修剪(5月底-6月上中旬):在采果后7-15天内完成,疏除密生枝、徒长枝,短剪部分结果枝,疏除过多夏梢侧枝。夏季修剪宜轻,以促进树势恢复。
1.3.4秋季修剪(9月下旬-10月下旬):结合疏花穗进行,调整结果枝与营养枝比例至2:1。过高树以剪直立性大枝为主,降低高度。
1.4花果管理
开展疏花、疏果、套袋等管理,以减轻冻害、裂果、日灼等生理障害,提高果实的商品性和优质果率。
1.4.1疏花(11月-12月):疏除11月份之前的早花。对初果树和弱树,疏除树冠顶部全部花蕾,其余部位在1/2的梢上留蕾;对成年树,在全树总梢数的2/3的梢上留蕾。
1.4.2疏果(3月中旬-4月上旬):疏去畸形果、病虫果、受冻果、小果、密生果,强穗强枝多留果,弱枝弱穗少留果,白沙品种每穗留3-4个果,红沙品种每穗留2-3个果。
1.4.3套袋(3月底-4月上旬):疏果后进行套袋,套袋前对全园喷施1次杀菌剂,防治病害,选用外黄内黑的双层纸袋。
1.4.4遮阴(5月上中旬):未套袋果园,采用透光率较高的遮阳网预防日灼、皱果,遮阴时在中午11时至15时。
1.4.5避雨(5月上中旬):有条件的搭建大棚等设施。果实转色期间,在大雨来临前覆盖薄膜避雨,减少裂果,雨后及时揭去。或采用套袋或全园地膜覆盖。
1.4.6防冻(12月-2月):在低温来临时,通过盖地膜、灌水防燥(干冻)、熏烟等方法进行防冻。
1.5园地管理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满足优质高产稳产的生产需求。
1.5.1深翻改土:幼龄枇杷园结合施基肥进行。在植株两侧挖两条相对称的月牙形施肥沟,从定植穴壁开始向外每条挖长为树冠周长的1/4. 宽30~40cm、深50cm的月牙形施肥沟,施入腐熟有机肥。土壤pH<5时,增施石灰改土。
1.5.2 套种绿肥:春播秋翻、秋播春翻。秋播绿肥有紫云英、黄花苜蓿、苕子、蚕豆等,春播绿肥有花生、黄豆、绿豆等。
1.5.3 树施肥:1年施肥5-6次,掌握薄肥勤施原则,每隔2个月左右施1次。新种植树在6月份第一次新梢老熟后,第二次新梢发生时进行第1次施肥,以腐熟水肥和速效氮肥轮换施用,浓度约10-30%,每株10—20kg肥水。第二年用量增加。
1.5.4结果树施肥:每年施肥3次,以树冠滴水线处为施肥点,采用“环状”、“辐射状”及“条状”施肥法。壮果肥施用时间3月下旬-4月上旬,疏果后施入,以磷、钾等高钾速效肥为主,株施1公斤;采后肥施用时间5月底-6月上旬,采果后7天内施入,以氮肥为主(株施尿素0.5kg),配合磷、钾肥,恢复树势;花前肥施用时间10月上中旬,以复合肥和有机肥为主,株施有机肥20-25kg,或饼肥3-5kg+高氮复合肥0.5kg。另在开花期或果实生长发育期各施根外追肥1次,喷施0.3%磷酸二氢钾+0.3%尿素。
1.6病虫害防控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抓住关键时期,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结合,确保果品的安全、优质、营养。
1.6.1农业防治:冬季清园,树干刷白;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逆性;果实套袋,防病、虫等为害。
1.6.2物理防治:改善果园生态条件、保护利用天敌:套种豆科绿肥,给天敌栖息繁衍的环境;应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农药;安装防虫网、杀虫灯。
1.6.3化学防治:抓住关健时期,第一是枇杷各次抽梢期(春、夏、秋),此期的病虫害有为害叶部的病害(灰斑病、褐斑病、叶斑病、轮斑病和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是黄毛虫、梨小食心虫和木虱;第二是花期,主要有花腐病、木虱、若甲螨、梨小食心虫、桃蛀螟等,在花蕾期、谢花后防治;第三是果实发育期,此期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褐腐病和黑腐病,主要虫害有梨小食心虫、桃蛀螟以及蝽象和蚧壳虫等,幼果期防治。
1.7采收分级
3.7.1采收。采收质量直接关系到枇杷果实的商品性与贮运性。采前应对采收人员进行培训,采收人员剪平指甲,以免刺伤果实。采收时手执果柄或穗梗,不接触果实,以保持果面绒毛完整。轻采轻放,摆放时果实不摩擦容器。采收时按成熟度分批采收,不采未熟果。成熟度以果面着色充分,有本品种所特有之色泽为判定依据。采果容器(宽口塑料筐等)内垫好0.5cm的软质内衬材料(如海绵等)。盛放时铺一层枇杷,铺一层海绵,一个容器内不超过5层。基地运往包装间路上尽量减少震动。
3.7.2 分级。果实运回包装间后进行剪柄、筛选分级、包装。留果柄长度为5mm-10mm。果面清洁,无外物污染。具体如下表-兰溪枇杷质量标准。
品种
标准兰溪白沙大红袍
特点皮薄肉厚,肉质细嫩,汁多,甜酸适口网质致密,汁液中等,味甜稍酸,风味浓
果形果实倒卵形,整齐端正丰满、大小均匀果实圆形,整齐端正丰满、大小均匀
果面色泽麦杆黄,着色良好,锈斑少橙黄色或橙红色,锈斑少
毛茸☆基本完整
生理障碍不得有萎蔫、日灼、裂果及其他生理障碍不得有萎蔫、日灼、裂果及其他生理障碍
病虫害无
损伤无刺伤、划伤、压伤、擦伤等机械损伤无刺伤、划伤、压伤、擦伤等机械损伤
果肉颜色白色或淡黄色橙黄色或橙红色
果梗长度☆5mm≤长≤10mm
单果重量☆一级≥30g,二级≥25g一级≥35g,二级≥30g
可溶性固形物(TSS)☆≥12%≥11%
兰溪枇杷质量标准
注:☆表示在选果分级时重要的控制标准。
按照农业部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的有关规定,对兰溪枇杷地理标志的使用做如下规定:凡在标志范围内生产经营的兰溪枇杷,并按照兰溪枇杷生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种植的基地(户),在产品和包装上使用已获得的兰溪枇杷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签订相关合同,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兰溪枇杷地理标志负有监督管理职能,定期对登记的兰溪枇杷地理标志的地域范围、标志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鼓励单位和个人对兰溪枇杷地理标志使用进行社会监督。使用本地理标志的生产经营者,对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违反本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规定处罚。
- 中文名
- 兰溪枇杷
- 产地名称
-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
- 品质特点
- 色艳形美、肉质细嫩
- 地理标志
- 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 批准文号
- 国家农业部2017年第2620号公告
- 批准时间
- 2017年12月22日
兰溪枇杷产品特点
兰溪枇杷品质特性
兰溪枇杷营养价值
主要成分
|
单位
|
指标
|
|
白沙
|
大红袍
|
||
可溶性固性物
|
%
|
12-20
|
11-16
|
总糖
|
%
|
8.5-13
|
7-10
|
还原糖
|
%
|
8.5-13
|
7-10
|
维生素
|
/100克
|
≥1.5
|
≥1.5
|
可滴定酸
|
/100克
|
0.5-1.0
|
0.5-1.0
|
兰溪枇杷产地环境
兰溪枇杷地形地貌
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缘,境内俗称“六山一水三分田”。丘陵盆地地貌,东北、西北、东南群山环抱,层峦叠嶂,西南丘陵蜿蜒起伏,海拔40-80米,中部沿衢江、婺江、兰江两岸为河谷台地,海拔在40米以下,地势呈南北高、中部低、朝西南开口。
兰溪枇杷气候特征
兰溪枇杷土壤特点
兰溪枇杷水文特点
兰溪枇杷历史渊源
兰溪枇杷生产情况
兰溪枇杷产品荣誉
兰溪枇杷地理标志
兰溪枇杷地域保护范围
兰溪枇杷质量技术要求
-
特定生产方式
规格
|
苗高(厘米)
|
茎粗(厘米)
|
叶数(张)
|
主根(条)
|
|
一级苗
|
一年生
|
≥40
|
≥1.0
|
≥10
|
≥4
|
二年生
|
≥60
|
≥1.3
|
≥15
|
≥4
|
|
二级苗
|
一年生
|
30-40
(不含40)
|
0.8-1.0
(不含1.0)
|
7-9
|
3
|
二年生
|
50-60
(不含60)
|
1.1-1.3
(不含1.3)
|
10-14
|
3
|
品种标准
|
兰溪白沙
|
大红袍
|
特点
|
皮薄肉厚,肉质细嫩,汁多,甜酸适口
|
网质致密,汁液中等,味甜稍酸,风味浓
|
果形
|
果实倒卵形,整齐端正丰满、大小均匀
|
果实圆形,整齐端正丰满、大小均匀
|
果面色泽
|
麦杆黄,着色良好,锈斑少
|
橙黄色或橙红色,锈斑少
|
毛茸☆
|
基本完整
|
|
生理障碍
|
不得有萎蔫、日灼、裂果及其他生理障碍
|
不得有萎蔫、日灼、裂果及其他生理障碍
|
病虫害
|
无
|
|
损伤
|
无刺伤、划伤、压伤、擦伤等机械损伤
|
无刺伤、划伤、压伤、擦伤等机械损伤
|
果肉颜色
|
白色或淡黄色
|
橙黄色或橙红色
|
果梗长度☆
|
5毫米≤长≤10毫米
|
|
单果重量☆
|
一级≥30克,二级≥25克
|
一级≥35克,二级≥30克
|
可溶性固形物(TSS)☆
|
≥12%
|
≥11%
|
-
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
标志使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