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香菇

原产地浙江

– 地标证书编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地标认证时间:2002年06月12日
– 品质特点:鲜嫩可口、香郁袭人
– 地理标志分类: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地标批准文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2年第49号
– 地标批准时间:2002年06月12日
产品百科
庆元香菇,浙江省丽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庆元香菇又称花菇。据考,人工栽培香菇始于南宋,相传系生于建炎四年(1130)的庆元县一位名叫吴三公的农民发明。1989年,经国际热带菌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考察研究,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技术的发祥地,并亲笔题写了“香菇之源”匾额。1992年7月,台湾大学植物系教授李瑞青一行来庆元考察后,亦认定香菇技术的发祥地是在中国而不是日本。
2002年06月1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庆元香菇”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中文名
庆元香菇
产地名称
浙江省丽水市
品质特点
鲜嫩可口、香郁袭人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2年第49号
批准时间
2002年06月12日

庆元香菇产品特点

庆元香菇品质特性

香菇,又名香蕈,是食用菌的一个主要品种,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蘑菇由成熟的孢子萌发成菌丝,菌丝为多细胞,蘑菇的子实体在成熟时很像一把撑开的小伞。由菌盖、菌柄、菌褶、菌环、假菌根等部分组成。香菇“肌理玉洁,芳香韵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素有“诸菌之冠,蔬菜之魁”美称,是中国传统的“山珍”之一。

庆元香菇庆元香菇

庆元香菇营养价值

据科学家测定,香菇蛋白中含有18种氨基酸,而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中,香菇就占了7种。同时,香菇还含有多量的谷氨酸,再加上各种糖类、鸟尿圜等,组成了香菇固有的独特鲜美的风味和其他食品所无以比拟的清香,是名副其实的“山珍”。

庆元香菇药用价值

庆元香菇不但是席上之珍,还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它含蛋白质中的十八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有七种。香菇中还含有一般蔬菜所缺乏的维生素D原(麦角固醇)。它同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接触后变成维生素D,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防治婴儿的佝偻病,有助于骨胳、牙齿的生长,促进身体正常发育。香菇中还有三十多种酶,是纠正人体酶缺乏的独特食品。香菇中所含的腺膘吟可预防肝硬化,还可抑制血液中胆固醇的增加,有降低血压的功效。香菇中所含由B-1.3萄糖甘酶和B-1.4葡萄糖聚搪所组成的香菇多糖以及干扰素诱导物,对抑制病毒和抗癌变有良效。据清代黄宫锈《本草求真》记载:“香菇味甘性平,大能益气。助食及理小便失禁”。民间也有以香菇辅助治疗小儿天花麻疹、粘膜溃疡、坏血病等症的经历。因此,香菇也是药中之宝。

庆元香菇庆元香菇

庆元香菇产地环境

丽水市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北纬27°25′—27°51′,东经118°50′—119°30′之间,总面积1898平方千米。地形属浙西南中山区,有溪谷、盆地、丘陵、低山、中山等多种地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4℃,降水量1760毫米,无霜期245天,气候总体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就局部而言,东、北部气温较之西南部和中部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最宜于香菇等菌类生长。
庆元县由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多样,真菌资源十分丰富。大型真菌达423种,其中可食(药)用真菌就有360种,有价值的重要菌种79种。作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庆元香菇的种植提供了优越的地域保护,为庆元香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庆元香菇历史渊源

庆元香菇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香菇之源。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庆元龙岩村村民吴三公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剁花法”和“惊蕈术”等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并传授于民,800多年来在庆元菇农中秘传不息。
据考有关文字史料:吴三公又名吴昱,因兄弟排行第三,被菇民尊称为吴三公。宗谱载:“吴氏祖先于唐代由山阴(今绍兴)迁至庆元”,吴三公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一十七日出生在龙、庆、景之交的龙岩村,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称三公。相传吴三公常入深山密林狩猎和采集野生菌蕈,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中发现伐倒的阔叶木表皮被砍伤后,伤处常长出香菇,此法屡试屡验,这便是人工栽培香菇“砍花法”的由来。在生产实践中,吴三公还发现一些树木虽经砍花却多年不出菇,不知何故,无奈之下不禁仰天长叹,以斧猛敲,这一敲不要紧,却惊动了菌丝的萌发,数日后菇出如涌,此便是后世菇民不传之秘“惊蕈术”。他创制出古老砍花法和惊蕈术,为贫穷的山区菇民开辟出一条良好的生存途经,深受人民爱戴和尊敬。古代菇民感念他的功德,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在后广盖竹村兴建起“灵显庙”祀奉吴三公为“菇神”。

龙岩吴三公祠龙岩吴三公祠
由于香菇业有较大发展,至清乾隆三年(1741年),菇民们又在后广西洋村村口,兴建起“吴判府庙”祀奉吴三公父子,从此菇民聚集的机会增多,互相交流制菇经验,使香菇产量急剧上升,菇民生活日益改善,前往“菇神庙”进香的人川流不息。由于原有古庙年代久远,简陋狭窄,容纳不下诸方前来的进香人士,至光绪元年(1876年),由龙、庆、景菇民集资巨款,在“吴判府庙”之旧址上,重新建造了占地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的菇神庙──西洋殿。吴三公不仅是龙、庆、景三县菇民的代表,也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创始人。香菇从野生转变为人工栽培,发展至今成为全球性产业,给人类提供了新的蛋白质来源,是一项历史性的创造,也是中华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建社会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香菇这朵奇葩并没有给菇民带来福祉和命运的改观。技术的守旧和官商的盘剥,广大菇民依然生活在“辣椒当油炒,火笼当棉袄,松明当灯照”的艰辛之中,至民国末年,“庆元香菇”这一民族精品几近凋蔽。
解放后,为了迅速恢复和促进香菇经济发展,庆元县采取了各种措施。1952年建立“庆元县菇民协会”,派出30多名干部分赴福建、江西、安徽等地设立14个菇民分会,负责领导和协助菇民与当地政府联系山场,解决生产纠纷,保护了菇民的合法权益。但不久极“左“思潮象龙卷风一样侵入香菇生产领域,又使刚刚起步的香菇经济一蹶不振,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中都处于低谷。1954年冬庆元县委对香菇生产不适当地提出“积极转业,逐步收缩”的方针。1955年又进一步改为“逐步转业,坚决收缩”的方针。1956年还把分散在100多个县的约4000多个菇寮不顾菇民意愿,全部折价入社,强行参加农业社统一分红。1957年,当地政府开展批判“重菇轻农”思想,“反瞒产”,或者菇农从菇寮强制带回。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随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浪潮泛起,菇民外出制菇被看成是搞“资本主义”,各个菇寮都停止了菇树砍伐。少数还敢外出制菇的也多是家有劳力,以外出做工为名,潜到菇山去采收一些零散香菇,就地销售后便悄悄回家参加队里的农业劳动了。而 “文化大命”期间,这股“左”思潮更是发展到顶峰,县革委会主要负责人竟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提出了“枪毙香菇”的骇人听闻的口号,使香菇生产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无人敢上山制菇。1977年后,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据1978年统计,全县香菇产量尚只有43担,而供本县收购的仅有62公斤,以至全国羽毛球赛在杭州举行时,要求庆元县供应150公斤香菇都无法解决。

庆元县第七届香菇节庆元县第七届香菇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庆元县委拔乱反正,为香菇正名,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1979年安排了4800多名菇民重返闽、皖、湘、鄂、桂等11个省200多个县,重新修起了3000多个菇寮,香菇生产又迎来了春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庆元香菇历经了“段木纯菌丝接种法”、“代料栽培法”和“高棚层架栽培花菇法”三次重大技术变革。
1989年,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经过实地考察与多方论证,确认了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发祥地,并亲笔题词“香菇之源”。
2013年,吴三公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追认香菇始祖,庆元从此每年开展香菇始祖吴三公祭祀活动。
1992年,庆元县举办了首届香菇节,并确定每年11月11日为中国庆元香菇节日。
2014年,“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5年1月底,投资逾16亿元的新庆元香菇市场投入使用。
2016年初,以香菇市场为中心的庆元香菇小镇成功列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庆元香菇庆元香菇

庆元香菇生产情况

1992年,庆元县撤区并乡后的20个乡镇中,有2个香菇专业乡、镇(岭头、荷地),78个香菇专业村,10000余家香菇专业户。
1993年,庆元县有60%以上农户从事香菇生产;有10%人口参与香菇购销;有12%人口从事香菇原材料的加工、运输、销售。香菇产量达 5000吨,产值 1.4亿元。
2015年,庆元县从事食用菌产业生产达7多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54%,食用菌常年栽培量1.5亿袋,年产量9万多吨,产值5.2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5%。全县食用菌企业将近300家,其中加工型企业近80家,省农业龙头企业7家,基本形成了由低至高多层级产品结构的产业链,并逐步由香菇加工向休闲、保健、药用等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2015年,庆元县食用菌全产业链入选浙江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庆元香菇产品荣誉

20世纪90年代,“庆元香菇”先后获得“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第二届国际各行业产品畅销博览会”金奖。
2003年,庆元香菇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中国食用菌行业第一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此后,庆元香菇品牌先后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浙江省十大名菇”、“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浙江省名牌农产品”、“浙江区域名牌农产品”、“全省农产品证明商标十大创牌先锋”等荣誉。
2009—2014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对“庆元香菇”进行品牌价值评估,庆元香菇品牌价值从2009年首次评估的43.17亿元,增加到2014年46.17亿元,品牌价值增涨了3亿元,并连续6年蝉联中国食用菌第一品牌。
2020年2月26日,浙江省庆元县、龙泉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庆元香菇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庆元香菇地理标志

庆元香菇地域保护范围

庆元香菇原产地域范围以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庆元香菇”产地地域的批复》(丽政发〔2001〕89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所辖行政区域。

庆元香菇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一)菌种
应选用241—4、庆元9015、庆科20、L135等品种。菌种质量应符合GB19170。
(二)培养料:

庆元香菇庆元香菇
1.主料(木屑)
(1)树种:壳斗科的水青属、栲属、栎属等;金缕梅科的橝树属、枫树属、马蹄荷属、水丝梨属、蚊母树属等;桦木科的桦木属、榛属、鹅耳枥属等;胡桃科的化香属;杜英科的杜英属;猴欢喜属等;漆树科的漆树属、黄连木属等;大乾科的乌桕属;豆科的黄檀木属、相思树属和芸香科的枳属等阔叶树种。不适用含有抑制香菇菌丝生产和出菇的松节油、烯萜类有机物的松、柏、樟等树种。
(2)理化性状:杂木屑细度在8毫米以下,无霉烂、五结块、无异味、无油污。PH值7.0以下,总氮含量不低于百分之0.3,不允许适用长期堆积发酵的木屑。
2.辅料
麦麸应符合NY/T119的规定;白砂糖应符合GB317的规定;赤砂糖应符合GB/T2343.1的规定;石膏应符合GB/T5483的规定。
3.栽培袋
栽培袋应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的塑料筒袋,薄膜厚0.04毫米—0.06毫米,物理机械性能应符合GB/T12025的规定。
二、生产工艺
(一)栽培工艺
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菌管理→出菇管理→采收。菌棒制作期为3月至7月,培菌管理期为3月至10月,出菇期为9月至翌年4月。
(二)保鲜菇加工工艺
鲜菇预选→预冷(1℃→2℃)→排湿→初选→入库保鲜(1℃→4℃)→分级→包装→冷藏(1℃—4℃)。
(三)干菇加工工艺
预选→排筛→机械热风干燥→分级→包装贮藏。

庆元香菇历史文化

种菇习俗
香菇,又称香蕈,产于浙南龙泉、庆元、景宁及闽、赣、皖等省的深山老林之中,是一种清鲜甘美、香气浓郁的食用菌。

庆元香菇庆元香菇
第一个发现野生香菇,并发明砍花法进行人工栽培,使其传之后代的,是宋代的吴煜。因排行老三,后人尊称为吴三公。他系宋时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一直延续到1973年7月恢复庆元县时,该村建制才划归庆元县斋郎乡。吴三公既是龙泉人,又系庆元人,如同刘伯温既是青田人,又系文成人,两说均无矛盾。现名扬四海的庆元香菇,和早已成名的龙泉香菇是同祖同宗一家人。因之龙泉和庆元一样是世界香菇的发源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时凤阳山是龙、庆、景菇民的聚散地,并在此建了凤阳庙,奉吴三公为“菇神”。每年菇民上山时,都要来凤阳庙祭祀,祈求菇神保佑上山平安,种菇顺利,品质优良,并流传了不少种菇的习俗。
过旦
菇民在菇寮种菇时,都要在菇寮的吴三公神位前和山魈庵(在离基寮一、二里的山岙口,以在三块巨石叠成,称为山魈庵)两处设祭礼神,俗称“过旦”。
洗谷浴
“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归家”。这是流传于菇民区反映菇民种菇季节的俗语。每当枫叶飘零的金秋季节,菇民都有一次传统的“洗谷浴”惯例。这一天,菇民家家户户都要做米麻糍、杀猪。菇民家的妇女都要吃素沐浴。沐浴后,要用米麻糍及肉等,在各村口的吴三公殿礼神,祈求菇神保佑亲人。这种活动叫“洗谷浴”。
告别饭
菇民上山种菇,要选择逢三、逢六、逢九的吉日出门。离家的头天晚上,全家大小要吃“告别饭”。告别饭由家中的长者主持,饭前焚香点烛,由长者斟酒举杯,上对“皇天”,下对“地府”,泼酒祷告,预祝菇民开门大吉大利,平安回家。入座后,长者举刀将桌上的全鸡腿子一刀切断,分给菇民留着路上吃,然后全家聚食。
菇山犬
每一菇寮都有“菇山犬”。菇山犬系菇民家养,带到菇山守寮,非常忠于主人,所以就叫“菇山犬”。

庆元香菇庆元香菇
出门不宿店
过去菇民生活困难,上菇山时都带有数十个米麻糍,每餐食一个可饱。临餐时,捡些柴火烤热便吃。夜宿庙堂、凉亭,名之“清净”。
菇山帮工
菇民无钱租山,只能上菇山帮工。帮工要受四测,即力测,力气要大;目测,能选菇种树;地测,能选择适当的菇地;斧测,过去“砍花法”种菇,对不同的菇树、砍花的深度、方向都有讲究,斧测就是考察“菇民”的经验。经过四测,才能帮工,或当粗工,或当师傅。在菇民中流传着一首民谣,可见其辛酸:
做人莫作香菇儿,寒冬腊月走江西。
人穷无钱买树种,无奈为人做苦力。
出门方知家里暖,山棚破旧寒风吹。
白天鸟鸣来相伴,夜闻兽叫阵阵凄。
如遇年景不照应,半年劳苦空手归。
落寮
也叫落棚,意指回家。菇民落寮日期秘而不宣,一般要在远离菇山的地方面谈,商谈后,不能表露“落寮”迹象。落寮日的黎明,菇民互不搭话,各自收拾用具、衣物,挑着就走。落寮中留有一老菇民,等其他菇民“落寮”后,翻倒饭锅,锁上寮门,匆匆赶上先行的菇民,一起回家。一路上不能回头看寮,也不能说话,等走出菇山五里路后,才能说话。俗怕“寮神”追赶,实为怕人暗害。
讨彩头
菇民回家都要买好猪肉、鱼鲞、香烛、鞭炮、香烟、糖果等物,一进村口,先往吴三公殿点香烛跪拜,并鸣放鞭炮。村民闻声赶来道喜必讲彩话,菇民就要致谢,讨彩头后,要给村民分烟、分糖果,表示礼节。